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高考一轮复习人物通讯报道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报道回答下面的问题。一种坚持:灾难接踵而至,他决不放弃诺言一一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难的家32年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1974 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 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 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 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快

2、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我 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啊!”岳父母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爸!妈!我决定了! ”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 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谢延信把岳 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排下来。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 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然而,这种温馨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 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 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 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

3、能力,成了瘫痪病人。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 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 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 不了全家4 口人。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 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怕岳父躺久了得祷疮,他定 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为从 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

4、夏天挖马齿范,秋 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 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1996年8月,69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28日下午,已昏迷两天 两夜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盯着谢延信,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延信知道岳父 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他把岳父的头放到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您放心, 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决不让 弟弟受一点委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 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2003年,谢延信自己也因脑出血住院,后来虽然抢救过来,但落下了行动 缓慢的后遗症。生活的不幸

5、折磨了延信32年,经济的拮据伴随了他32年,然而 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 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谢延庆以超常的爱心,在漫长的32年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 间真情。(摘自大河报有改动).这篇人物通讯以谢延信为报道对象,记叙了他的哪些主要事迹?.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谢延信的哪些精神品质?为什么?.写人有了细节,才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饱满、 细腻、生动。本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到达感染、教育 读者目的的?【答案解析】.妻子去世后,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

6、家里照顾。替瘫痪在床的 岳父抠大便。每天给岳父烫脚、按摩。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为了省钱 给老人治病自己过着异常艰难的生活。解析:结合“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 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 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排下来”分析,妻子去世后,谢延信把岳母 和内弟都接到家里照顾。结合“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 点地给岳父抠”分析,谢延信替瘫痪在床的岳父抠大便。结合“岳父患肝硬化引 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分析,谢延信每天给岳父烫脚、 按摩。结合“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唯一次太阳。 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分析,谢延

7、信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结合“为 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范, 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 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分析,谢延信为了省钱给老人治病自己过着异常艰 难的生活。.谢延信32年不放弃诺言的诚信、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永不屈服的坚韧, 以及舍己赡养亡妻父母的孝心,这些都令我感动。谢延信忠厚老实,为一句话守 了一辈子,是女婿、孝子的典范!家庭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做 到的不仅仅是孝,更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 诚。解析:结合“生活的不幸折磨了延信32年,经济的拮据伴随

8、了他32年,然 而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谢延庆以超常的爱心,在漫长的32年中,用 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真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 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现在,家里一 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 他用肩脱、扛起残破的家” “为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 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范,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粳,冬天拾别人扔掉的 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等分析,谢延信32 年不放弃诺言的诚信、生活困难时的坚韧,以及舍己赡养亡妻父母的孝心,这些 都

9、令我们感动。结合“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排下来”“老人卧床18年,从未 生过褥疮” “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 心尽责”等分析,谢延信是女婿、孝子的典范。谢延信信守承诺,做到的不仅仅 是孝,更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相结合手法来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以到达感染、教 育读者的目的。第一,正面刻画。语言描写。“爸!妈!我决定了!”男儿一诺千金,果断 的承诺心似磐石般坚定。“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 饿着“,朴素的语言尽显孝子善良的灵魂。心理描写。“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 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强

10、烈的责任感。动作 描写。“抠”“烫”“按”“翻”“背”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写了谢延信耐心、 细致照顾老人的过程,刻画一个令人难忘的孝子形象。第二,侧面描写。“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 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通过描写老人流泪的细节,侧面烘托出感人至深的 人物形象。”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 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通过记者的转述表现了谢延 信坚守承诺的决心和对这个苦难家庭的责任感。【解析】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相结合手法来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以到达感 染、教育读者的目的。结合“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

11、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 后我送终“爸!妈!我决定了!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爹,您放心, 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决不让 弟弟受一点委屈”等分析,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谢延信的善良。结合“看着老 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 位老人面前”分析,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强烈的责任感。结合“延信就用手 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 按摩。怕岳父嫡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哂一次太阳”分析, “抠,,“烫”“按”“翻”“背”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写了谢延信照顾老人的

12、 过程,刻画一个令人难忘的孝子形象。结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 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分析,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结合“他告诉记者,自己是 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 就要尽心尽责”分析,表现了谢延信是一个坚守承诺的人,勇于担负这个苦难家 庭的责任。二、非连文本:“人物通讯”的选材与语言材料一: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教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 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 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总分值,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 了他的数学

13、潜力,力荐他人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 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 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因为他对物理 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 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 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 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

14、 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 的开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教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 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 为他生命的一局部。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 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 要的,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 中国面前的是,教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

15、巨大成功,中华民族 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 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教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 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对我国的教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屡次在国际奥数竞 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教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 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 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 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 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

16、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 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人曾椰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 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 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 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 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 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17、?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 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 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 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教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 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材料二:每逢星期四下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均开一个讨论班。这个自由、 开放的学术活动形式是吴文俊院士八十年代中期创办的,所有感兴趣的人都可以 参加,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多年。记者前一段到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采访吴文俊那天,正好也是个星 期四。下午三点,吴

18、文俊准时走进了教室,坐在第一排。参加讨论班的人都知道 他会来,对他的出现没有一点意外。他的学生、系统科学所副研究员李子明说, 十多年来只要吴先生不出差在外,就肯定会参加。这次主讲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的吴可研究员,他向大家介绍了难解的“杨-巴斯方程”后,讨论班成员就这个 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吴文俊一直认真地听着,谁发言他就把脸转向谁,竭力了解每个人随时迸发 出来的想法。他的头发早已全白,但气色非常好。讨论班结束后,记者就从当天 的问题入手与吴文俊交谈。“其实今天的难题我听不懂吴文俊谦逊地说,“我到现在还胡里胡涂的, 但越是不懂的你越要听,要学习,要看其他人在做什么,否那么科研就做不下去了。”“

19、您已经八十一岁了,还有做学生的兴趣吗? ”“科研是永远做不完的。数学的难题有很多,简直是越来越多。坚持做科研 可能是中国科学家的特点,中国科学家后劲很足,年轻时做科研,六七十岁后仍 在做科研,甚至八十岁后还在做。华罗庚先生是一个典范,我的老师陈省身先生 也这样。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我得向他们学习。”吴文俊回答以下问题非常快。(摘编自光明日报数学界的战略科学家吴文俊).两那么材料,前一那么为“人物传记”,后一那么为“人物通讯”,请从材料组 织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其不同之处。.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吴文俊并不是一个“少年天才型”的科学家,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

20、,曾 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消除了转系念头。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开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C.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 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D.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 性成果,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也赢得了 “数学界的战略科学家”的美誉。.以下推断,与吴文俊先生对于数学基础教育的看法不吻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A.奥数应建立在兴趣之上,属于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不必人人参加。

21、B.中学生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并不能充分证明我国数学教育成功。C.只是用刷题、考试的方式学习奥数,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D.奥数学习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引导学习兴趣,不必追求获不获奖。.材料二用来回答以下哪一个问题最为恰当()A.吴文俊为何会对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影响深远的贡献。.吴文俊何以会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并建立新的模式。C.吴文俊为何兴趣广泛,具备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D.吴文俊何以会终身保持学术生命,不断结出硕果。5.请用劝学中的语句,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肯定的吴老的学术品质。【答案解析】前一那么介绍传主的生平经历和科技成就,较为完整;后一那么截取“周 四讨论课” 一点

22、,平面展开;前一那么属于人物评传,夹叙夹议;后一那么属于新闻报道,较为客观,以叙 述为主;前一那么语言精练、简洁:后一那么较为形象、详细,兼用描写刻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文体特征的能力。从材料组织的角度来看,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吴文俊先生的生平经 历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 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较为完整的介绍了吴老。材料二只是截取 吴老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每逢星期四下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均开一 个讨论班”,从这个点出发介绍吴老。从语言表达来看,材料一是人物传记,由记叙也有议论,夹叙夹议,语言简 洁、凝练,较少修饰;

23、材料二属于新闻报道,更注重客观现实的反映,以表达为 主,在刻画人物形象是较为详细,如“吴文俊一直认真地听着,谁发言他就把脸 转向谁,竭力了解每个人随时迸发出来的想法。他的头发早已全白,但气色非常 好”,对吴老的外貌和动作就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二那么材料文体不同,语言风 格自然有差异。C解析:C. “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错误。吴先生不认同的是他 们的依靠“奇思妙想”的研究方法。D解析:D. “奥数学习重要的是培养教学思维,引导学习兴趣,不必追求获不 获奖”错误。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奥数获奖吴先生也不反 对,只是反对“过分追求功利”。D解析:由“他的学生、系统科学所副研究员李子明说,十多年来只要吴先生 不出差在外,就肯定会参加”可知,吴文俊先生始终保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 认为“但越是不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