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_第1页
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_第2页
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_第3页
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_第4页
最新 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与方法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中房颤的 患病率约为0.4%1.0%,估计我国现有约1000万房颤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 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房颤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引起脑和肢体重要脏器栓塞, 诱发或恶化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房颤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减少脑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的资料并不能直接证实心率控制可减少脑栓塞及死亡的发生率,仅 是推测房颤室率的控制,可减少或延缓心衰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从而降低脑栓塞及死 亡发生的概率,缺少大规模临床实验的证实。目前对房颤治疗的评价多来源于血流

2、动力学的改善,减少心功能的恶化,增加心输出量 及患者的主观症状。而房颤患者室率的控制对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心衰发生率 等方面确实有良好的效果【1】。对房颤患者室率的控制,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治疗方式,即节律 控制或是心率控制。虽然在理论上,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益处大于控制心室率,但是多项临 床研究均没有证实节律控制患者在病死率、住院率、脑卒中等方面优于室率控制【2, 3其原 因一方面可能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了窦性节律维持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在 各研究中,节律控制未能完全实现窦律的维持。本文主要讨论有关室律控制的目标及方法。1房颤心室率控制的目标所谓心室率控制,就是允许房颤存在的

3、同时将心室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心房颤动时心 室率的快慢与房室结不应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本身的传导特性有关。任何能有效 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或是干预房室节传导的措施都可能用于室率的控制。根据2006年 AHA/ACC/ESC以及NICE指南,建议静息时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中度运动时控制 在90115次/min【4】。但事实上,这个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对房颤患者短期血流动力学改善 的观察上得出的,并没有一个很严格的方法来评价这个数值的可靠性。在AFFIRM和RACE 研究中,心率控制的目标分别为80次/min和100次/min。但在两项研究的比较中发现,在 得到心率控制患者中,其复

4、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没有差异。RACE 11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 果。但在没有更新、更好的数据出现前,目前临床工作只能按照2006年指南标准作为心 室率控制的目标。有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处于静息状态时,当心室率大于100120次/min时,患者的心输 出量可明显降低【5,6】,因此通常将100次/min作为静息状态下的上限。同一研究中还发现, 当房颤心室率40次/min,心输出量显著下降【6】;而起搏器植入指南中提示40次/min的心 率是起搏器植入的IIb指证之一【7】。综合上述结果,40次/min似乎应是房颤心率的低限。 但从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言,由于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占心输出量1

5、/4左右), 其心率应较窦性偏高,以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但应注意上述数值是在心功能相对正常的房 颤人群中得出的。而对存在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目前的指南并没有特殊的推荐。在活动状态下,心室率控制目标的设置更为困难。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表现 不仅仅是心室率的增加,还包括心脏和周围血管功能状态的改变。既往的观点认为,活动中 心率的高限应为男性:227年龄;女性:206-(年龄X0.6 )。但这个标准的设定是基于正 常人极量运动的最快心率,与房颤患者的实际情况显然有很大差异。此外,几乎没有任何数 据关注于活动中房颤心室率的低限所在。症状性的变时功能不全是起搏器植入的10适应症 【7】。而

6、在房颤患者中,因变时功能不全导致的症状很常见。在窦性患者中,可通过运动实验 来评价患者的变时功能【8】。也许房颤患者也可进行类似的评价,从而明确其低限所在。此外,心室率规则与否本身即是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之一【9】。当快室率房颤时,因RR 间期较短,心率相对规则。而当心率减慢时,心室率规则与否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否心室率 越规则越好?有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活动耐量与心率的变化成正相关【1。】。是否可以理解为当 患者活动时随心室率的增快,心室率逐渐变得相对规则,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活动耐量。但至今这种说法仍只是一种猜测,心室率的规整性尚不能作为房颤心室率控制的一个方向。2房颤心室率控制的方法房颤心室律控

7、制主要分三个方面:其一,控制急性房颤发作时的心室率;其二,维持静 息时和日常活动时合适的心室率;其三,预防运动时不合适的心动过速。应注意,房颤患者 即使休息时心率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其活动后的心室率也已得到很好的控制【4】。 目前控制实现心率控制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治疗手段。虽然,非药物治疗近年来有了 很大的发展。但药物控制心室率具有很多优点:(1)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显著减轻;(2)与节 律控制相比,心室率控制较易达到治疗目标;(3)相对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心室率不规则,不少患者仍有症状;(2)达不到窦性 心律的血流动力学效果;(3)应用

8、的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率过缓;(4)仍需抗凝治疗。但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可通过单药或者联合用药得到有效的心律控制,静息状态下心率在 80次/分左右【2, 3, 11-13】。仅极少数患者需用非药物治疗方案。总体而言,在我国现阶 段,药物治疗具有方便、经济、有效的特点,不失为室率控制的一线方案。3房颤急性发作的心室率控制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患者,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宜控制心室率,即将较快 的心室率减慢至100次/min以下,最好在7090次/min,这样可缓解症状,保护心脏功能。 洋地黄曾一直被认为是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但目前认为其效果并不如 8-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好

9、,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根据2006年 指南,非预激的房颤4,急性期静脉使用8-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或非二氢嘧啶 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唑)可显著减慢心室率,但对低血压或心力衰竭患者小心使 用。心力衰竭患者如合并二尖瓣狭窄,在使用洋地黄制剂控制不满意时,可以慎用8-受体 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对于房颤合并高肾上腺素水平的患者,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佳,往往需 要使用8-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而8-受体阻滞剂的效果往往优于钙拮抗剂。静脉8-受体 阻滞剂、洋地黄、腺苷、利多卡因和非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禁用于房颤合并WPW综合征 患者,因为这些药物使房室结前传受到抑制,使房

10、室旁路前传加快,致心室率明显加快,产 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治疗药物可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既有减慢心室率的作用,也可 能转复窦性心律。对于存在心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房颤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应即刻予以同步直流 电复律,成功率约为90%。电复律起始能量选择应根据患者房颤的类型、心房的大小,房 颤持续的时间以及是否能够自发转复确定,一般情况下,双相波复率起始能量多为100J, 单相波复律起始能量多为200 J,如果首次电转律不成功,可以增加能量再次转律,直到最 大360J,双相波复律较单相波复律更有效,并且所需能量较低。4慢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方法2006年NICE和ACC/AHA/ESC共同推

11、荐首先采用8-受体阻滞剂或是非二氢毗啶类钙 拮抗剂用于慢性房颤患者心室率的单药初始治疗。而地高辛仅在伴有心衰或是多处于静息状 态下的患者,可作为心室率控制的一线治疗【14。与2001年房颤指南相比,2006年指南强 调了地高辛控制静息时房颤心室率的作用;认为地高辛和8-受体阻滞剂合用是控制心室率 最好的选择;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应用地高辛或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在其他一些治疗措 施无效果或禁忌时,可考虑静脉应用胺碘酮。同时2006年指南还增加了以下内容:(1) 房颤患者运动心室率过快时,应注意控制运动时的心室率水平;(2)当药物治疗效果不满 意、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怀疑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时,可

12、以进行房室结消融+起搏器 治疗;(3 )因为非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有负性肌力作用,不建议对失代偿期心力衰竭合并 房颤患者应用;(4)合用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时应注意避免发生缓慢心律失常。5药物治疗方法5.1洋地黄类药物通过对心肌细胞膜上钠-钾-ATP酶的抑制作用,使内流的钙离子增多而起正性肌力作用; 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增加隐匿性传导,发挥控制心率的作用。与其他室率控制药物相比, 洋地黄有一个独特的优点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此外地高辛半衰期很长,只需每天一次服用。 但因为有更有效的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目前已经不作为室率控制的一线药物,除非患者有心 力衰竭或体力活动很少。地高辛单药可降低静息时患者心室率

13、421次/分,但因为地高辛 是通过迷走神经起作用的,因此对运动及其他由交感兴奋所致的快室率房颤效果不佳。但由 于地高辛长期作为室率控制的一线药物,后续的药物评价应基于对地高辛的比较上。5.2 8-受体阻滞剂是房颤心室率控制的一线药物,可有效控制静息和活动时的心室率,尤其对有高肾上腺 素能表现的患者。8-受体阻滞剂能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传导时间延长,但由于负性肌力作 用不适用于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危-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要优于钙拮抗 剂。在AFFIRM研究中,服用8-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有70%室率控制达标,而服用钙通道 拮抗剂的患者中室率控制达标者只有54%。但与地高辛相比,对静息

14、及活动时室率控制的 效果未能完全统一【14】。口服用药能减慢室率尤其是运动时的心室率,明显地提高患者的运 动耐量。即使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也有研究结果得到相反的 结论【14】。大量的研究发现,8-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联用可有效实现室率控制。但两者联用 是否能增加患者的活动耐量,各项研究之间尚无统一的意见【15-17】。不同种类的8-受体阻滞 剂其作用效力所有不同,与它们对8-受体的特异性和内在拟交感活性有关,但缺少头对头 研究的比较。此外,8-受体阻滞剂对心率的控制和心率的基线水平有关,即心率越快其作用 也越明显【18】。5.3非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因有负性肌力作用,应用

15、于心力衰竭患者一定要慎重。非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是目前惟 一证明有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作用的药物。钙拮抗剂能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和传导时 间,但不清楚是否影响房颤的频率和房室结内的隐匿性传导。与地高辛相比,非二氢毗啶类 钙拮抗剂可显著控制活动中的心室率水平,但活动耐量改善不明显【14】。对静息状态下心室 率控制的作用与地高辛相仿【19】。多项研究均提示,在与地高辛合用后,地尔硫卓可有效控 制患者的心室率【15, 20】。然而,虽然地尔硫卓与地高辛合用后可控制房颤心室率,但仅有部 分研究发现其可增加患者的活动耐量,甚至有一项研究认为两者合用可能损害患者的活动耐 量】。而对维拉帕米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

16、的结果。对支气管痉挛或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 非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控制心室率效果优于8-受体阻滞剂。影响非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使 用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负性肌力以及大剂量使用相关的副作用(心动过缓,肝肿大,肝损,水 肿等)。关于8-受体阻滞剂与非二氢毗啶类钙拮抗剂两者对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作用曾做过大量的 研究。但不同的研究其结果显然不同。更多的研究结果提示,8-受体阻滞剂与地高辛的合用 对各种情况下心室率控制的作用似乎更强,出现长RR间期的概率更低【22】。但有部分研究 提示钙拮抗剂可能对改善患者的活动耐量具有更好的效果23】,但研究结果也不统一【24LNICE 指南还推荐在上述联用效果不佳时,可考虑

17、8-受体阻滞剂与地尔硫卓合用。在一项研究中 发现,在地高辛与普萘洛尔或是地尔硫卓联用失败后,再将后两者联用,可更好的控制患者 的心室率水平,但对活动耐量作用不明显【25】。5.4胺碘酮作为m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抑制自律系统作用。目前发现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有 逆频率依赖性,即心率越慢其抑制作用越强,心率越快抑制越弱,而胺碘酮是m类抗心律失 常药物中唯一没有逆频率依赖性的药物。胺碘酮由于有&受体阻滞作用,故也可降低房颤 时的心室率。但是胺碘酮的一些不良反应使它成为二线药物,而且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 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 率时可首选胺

18、碘酮与洋地黄合用;在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也可作为首选。胺碘酮 主要的缺点有起效缓慢,以及肺纤维化、肝损害和致心律失常等副作用。5.5多非利特和伊布利特对房扑和房颤转复是有效的,但是对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却没有效果。6非药物治疗方法6.1起搏方式调整房室结传导以平均心室率行右室起搏可以延长房室结不应期,产生隐匿性前向传导,从而影响房室 结传导。有研究发现,在房室结功能存在的情况下,心室起搏本身即可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 率【26】。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能较心尖部效果更好【27】。这个治疗手段适用于药物治疗心室率 变化较大的患者。6.2房室结改良术是通过射频消融方法改变房室结的传导特征,使房颤时心室

19、率不至于过快但又不造成房 室完全阻滞,即时成功率有70%90%。理论上这是个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可避免患者 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但在实际应用上,一方面,完全性房室阻滞的发生率14%21 %; 另一方面,部分患者一段时间后心室率可再次增快,远期疗效似不满意【28】。另一种策略通 过消融房室结入口,获得稳定的房室结逸博心律,从而避免起搏器依赖。但这种策略成功率 低,且同样存在导致完全性房室阻滞的可能性,目前很少应用与临床【29】。6.3消融房室结并植入起搏器是房颤非药物治疗的另一选择。2006年房颤指南指出该方法仅适用于药物无效,快速心 室率症状明显或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的患者,对于合并心衰的患者

20、应植入双室起搏器4。房 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使心室节律恢复正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心室功 能。但这种方法不能消除心房颤动的固有节律,对于房室间的同步性没有改善,故血栓发生 的风险不能降低。而在右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因改变了心脏的生理性起搏顺序,使左心室兴 奋、收缩和舒张顺序异常,长而久之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4, 30, 31】。对于心室扩大伴明显心 力衰竭的患者,可考虑行房室结消融加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以改善心功能及重整心脏的 同步功能。但与单纯右室起搏相比,双心室起搏仅使心脏射血分数增高,对生存率、住院率 及活动耐量似乎并无显著作用【32】。6.4植入式心房除颤装置可以在房颤发

21、作时自动复律,但是放电时会有疼痛感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显示, 埋藏式心房除颤器(IAD)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93%,但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所需电功率较高 (平均3.5J )。因为能很快终止房颤的自发性发作,所以可能延长发作间隔时间。但由于心 房内电复律放电功率1 J时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较强烈的不适感,许多患者无法接受这种装 置。除非患者同时需要接受心室除颤治疗,否则很少单独置人心房除颤仪,仅适用于少数反 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且不愿行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最新的进展7.1迷走神经节刺激正成为一种十分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式【33】。有研究发现,心脏的右下迷走神经节对房室结 具有特异性

22、。通过刺激右下迷走神经节可显著延缓房室结的传导,从而达到心室率控制的目 的。神经节刺激还存在以下优点:房室结选择性;快速起效;完全可逆;心室率的可程控性 以及生理性的心室激动次序。根据现有的起搏植入技术,完全可以达到实现右下迷走神经节 刺激电极植入的技术要求。但这种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一,该技术目前需通过外科胸骨 切开进行;其二,由于该技术问世时间较短,长期疗效有待评价;其三,右下神经节的生理 作用仍未完全明了,而长期神经节刺激,可能导致其作用逐渐下降;此外,心脏的神经节是 一个复杂的网络,长期的神经节刺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目前尚难以评价。而一些腔静脉刺 激,虽然也能延缓房室结传导,但受限于

23、较高的输出能量【34】以及由此所致的主观感觉不适, 心房夺获以及电池寿命,应用有限【35】。另有研究认为,血管内刺激本身可导致心房折返周 期缩短,易化房颤的起始和维持【35, 36】。7.2基因治疗通过将编码抑制性G蛋白S或是TGF-即8】的基因转入房室结细胞,延缓房室结细胞 动作电位的传递,从而从基因水平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目前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良好的 疗效,但显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稳定性。总之,在室率控制中,其实还有很多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根据2006年指南, 目前建议静息时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中度运动时控制在90115次/min4。虽然目 前在室率控

24、制上有了更多的办法,但药物治疗始终是室率控制的一线治疗方案。而多项大型 的研究也发现,目前常用的药物事实上也能够实现绝大多数房颤患者的室率控制。但我们认 为,正如本文开始时所讲的,心率控制并不是房颤治疗的目的。房颤治疗的关键在予有效降 低死亡率,降低脑栓塞的发生率,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对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治疗发表者:孟庆智2419人巳访问对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不易维持窦性心律的持续性房颤、有复律禁忌证和快室率房颤(休 息时心室率100110次/分)等患者,必须进行减慢和控制心室率的治疗。心室率减慢后 病人的症状减轻,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经常可以自行转复,可达到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25、和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等目标;但其缺点为必须长期服用抗凝剂或抗血 小板药物,有致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减慢和控制心室率的治疗,一般认为在休息状态时心室 率控制在6080次/分,中等程度活动时心室率控制在90110次/分,用力活动时心室 率控制在120170次/分,可采用动态心电图或分级平板运动试验来进行评估。临床实践 中应按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常用治疗措施有:0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比较好的药物,如美托洛尔或普萘洛尔等。但因其心脏抑制作 用大、易致支气管痉挛、运动耐量不增加和老年人慎用等原因,应用时应慎重,适用于无器 质性心脏病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为迅速控制

26、心室率的一线药物。地尔硫卓因心脏 抑制作用小而应用较多,根据病情缓急可静脉或口服治疗,静脉应用时510 min即达峰 值,起效快,有效率达90%以上;维拉帕米因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临床应用较前者少。洋地黄类药物:静脉应用时起效时间为510 min,达峰时间为3060 min,起效相对 较慢,对控制活动时心室率疗效不及前两者,仅适用于伴有心功能欠佳的患者。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快室率房颤患者,如果患者心室率极快(300400次/分)。并有血流 动力学改变(低血压),应立即直流电转复。若心室率中等度增快且血压稳定可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胺,也可以静脉注射心律平、胺碘酮。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忌用西地兰和维拉帕米

27、。西地兰可使某些患者旁路不应期缩短,心室率突然增快;维拉帕米抑制房室结传导,而促进 旁路下传,而易诱发生极速型房颤(心室率180200次/分)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导 致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等严重后果。对药物控制心室率疗效不满意者,可采用房室结阻断消融术和安置双腔起搏器或植入性心 房除颤器等。维拉帕米、西地兰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疗效对比观二长江笛运总医陇(4300L0)掘蒙掘蒙房顺首茜洋地黄制机控快逢心室率,犬其建合并有击现能不全时.近年来,国内外孚者提出钙拓抗剂在控 很房眼快速心宰率迥,敕焦更挟塞又对40句快建房分别篝用雄拉帕米、沔地兰静注.祝察用药后lOmij加皿:30min、 6蜘此的

28、心室率变化.结携;两药用后,室窜均域慢,缱拉帕米留时注后 曲前土有故奉100%,显效摩 就驰;西地兰诸显蚊 40%ft提示:推拉情岸控制翻*块速心定率安金3!有色关德诃 维拉崎垠西地萱心房n动快速房瑚在内疝茹常见。因对快者置流动力学的 用药后两组病员心悸胸闷.气短均有好转显敏率维影响.常引起明显的症状需尽快处理一股多采用两地芸 等洋地黄制剂。国内外学者近几年提出钙拮抗剂在陈愦心 房瞄劫快速心室率的效果更快。本文椅选病例域0例.分别 用西地兰、维拉帕米静注,观察心室率变化.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荷 快速房颤患者40例烈机平分两胞.西地兰税20 例,男14例,女6例.年解4。76岁,平均59 6

29、零,心底座 118-168次J分,平均137.4次/如维拉帕米组20例,男16 例,女4例.年龄39-76岁,平均55. S步快速房*时均有 心惨、胸闷、气短感觉.露础心脏病在西地兰组:冠心璃8 例,风心精8例,褊心病2例.糖尿病2例1维拉留米坦,无心 岐病3例,冠心病12例酒心病2例国心病3例.,心功能分 级,西地兰蜡I级6例圾14例.雄拉帕米纸I组8例 D瑚12例+以上病房均排除预激爆舍证.用篇方法 西地兰。.2mg溶于粕葡萄情或生理盐水 20m!申.Smin内注完,效果木显害.30mm后更崖一次、堆拉 帕米品现溶于10%胃萄械或生理酸水20ml中内注 完,无效,30min后重复一次.心电

30、监护或所诊心率.观察用药 后 10nii 11120min.30mirt.bOniin 心室率变化。疗效押耄用药后心室率无践慢或减慢少于原心率 20%为无敕,用药后心室率成慢达原心率的为有效.若心 室率降至100次/分以下为显裁。西地兰组重复用药制8例. 绯拽帕米有2 &L疗致详见附表。晰衰两组用药后疗效比较用菊后 时何西地兰堪fn=2Q维拉蛇状缶兰/n显效有尊总有效有败总有效lOtnin2354812lOmirt56U1251730min661215217CniiriS1230220拉片米现较西地兰组为高.有艘著楚异(F0,(n).维拉帕 米维用为后无血压下降和心衰发生快速房散可使心曜出豪减

31、少,并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心 绞痛.严重豉心源性休皂,应及时拧制心室率,以往我们育 苏滓地黄制削,其机理是洋地黄通过增强迷走抻经对房室皓 的作用实现的因此在迷走抻经张力保下的情况.如运 动、甲状能亢进、新近发生的房霰或交感神经兴奋等,洋 地黄就不能滴意控制心室率,维拉域米是IV类抗心律失常菊物,主要通过抑制钙离于 内浪凝慢房室:传辱和延长房室靖不应期通常用来治疗藏上 速,它也可以减少房摘人的心室率,使少数病人转为斑律工 近来,有节者认为无孵性心脏病,心功能正常或伴有交感 神经强力增高快速房帔可首选钙搐抗制七 本也20例应 图维拉鞘米解注跛慢雳城快速心室率是安全有效的,显效率 及起效时间均较西地兰

32、且优。但从药理上有明握心功能不 全,病人不磐使用#洋地黄的优点是具有正性蹇力作用,用于有左室功能不 至的房1ft患者比较安全.因此从适应症上对心脏明照扩大成 有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速洋地黄类。对无器庾性心脏 病的孤立性房幢或左心室功您正常的房散首选钙离子指抗 制气等文献上期大一.心奇10动治疗的迸展加面的械故,中因心厩与心疑生理 杂志 1996110(2):57:.E-itFncy Cardiac Care CorrLiTuiiee, Ame打归n Heart Association, G.”词 in* kr cardiopulmcMiarv resume 沽日on wne 啥 wwy Car

33、ciac cart J A MA 1952268:班 4房颤-严格心率控制,还是宽松心率控制?2011美版与2010欧版心房颤动指南的意见 欧洲版指南中将房颤患者的心率控制措施分两部分阐述:房颤急性期处理和之后的长期控 制。在急性期,患者的心室率需要控制在80100次/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病情比较稳 定的病人可以口服P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毗啶类的钙通道拮抗剂,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则需要静脉应用维拉帕米或者美托洛尔来延缓房室结的传导。如果病人出现严重的左室功能 减低,则可以应用胺碘酮来控制心率。此外,欧洲版指南还突出了对房颤患者的心室率采取长期控制措施的必要性,即可以通过增 加心室充盈时间和

34、避免快速性心律失常来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在心室率控制的 强度方面,2010版的欧洲房颤指南对2006版房颤指南建议的严格的心率控制措施(静息状 态下心率6080次/分,中等运动强度下90115次/分)提出了质疑。因为根据RACE II 试验结果显示:与严格的心率控制措施相比较,如果对房颤患者的心率控制标准适度放松, 其症状、不良反应事件以及生活质量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反而会降低患者的住院率。鉴 于此,2010版欧洲指南把房颤起始心率控制目标设为静息心率110次/分(宽松心率控制) 新增为IIa类适应证(证据等级为B)。采取严格或宽松的心室率控制,或许应用EHRA score评分更恰

35、当一些,例如针对EHRA评分 12分的患者可以采取宽松的心室率控制,34分的患者采取严格心室率控制。(EHRA I: 无症状;EHRA II:症状轻微,日常活动不受限制;EHRA III:症状严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EHRA IV: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在控制房颤患者心率方面,2011美版指南主要进行了两组治疗方式的对比。即严格的心率 控制措施和宽松的心率控制措施疗效的对比、心率控制和心律控制疗效的对比。同样,201l 版美国指南也参考了 RACE II的试验结果,认为严格的心率控制标准(静息状态下心率小于 80次/分,中等运动强度下心率小于110次/分)与宽松的心率控制标准(静息状态下心率小于 110次/分)相比较,其在降低死亡率、预防血栓形成、缓解症状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 优势。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执行宽松的心率控制标准具有使患者就医次数少,检查次数少等 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