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目的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及内容2、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熟悉茶的种类及作用4、掌握饮茶技艺教学目的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及内容2、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2、要求学生了解茶叶的基础知识3、要求学生掌握几种饮茶技艺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2、要求学生了解1、中国茶文化简介3、茶具、茶艺礼仪知识2、茶叶分类及鉴赏4、绿茶、乌龙茶、黑茶茶艺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简介3、茶具、茶艺礼仪知识2、茶叶分类及鉴赏4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茶叶的分类及鉴赏重点2、茶艺礼仪、茶艺表演重点3、各类茶的饮用程序重点、难点
2、重点难点重点难点茶叶的分类及鉴赏重点2、茶艺礼仪、茶艺表演重中国茶文化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中国茶文化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Contents 课程内容 茶的起源与传播 1历史上烹茶、饮茶方式的演变324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国茶产业概况 Contents 课程内容 茶的起源与传播 1历史上烹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一、茶的起源与传播茶的起源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一、茶的起源与传播云南:认为云
3、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天的川东鄂西。其实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某地既是“茶树原生地”又是“神农活动地”,那么答案就是这里了。茶树的发源地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 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加详细。如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澜沧邦威古茶树 。虽然在1824年
4、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 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加详细。如明代云南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曾经历国内外学者100多年的争论。茶学家、植物考古学家、研究植物起源的科学家以及研究文献资料的专家等,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如今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均公认茶树起源于中国的云、贵、川高原山区。 我国是发现、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加工茶叶和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当前遍布世界五大洲5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种,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 茶树的起源问题,曾经历国内外学者100多年的争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 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 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 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sinensis,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s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lamydeae),山茶目(Theales),
6、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植物学家-林奈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 瑞典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唐代秘藏的出土,为研究我国茶具历史和饮茶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批稀世珍宝已在地宫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富丽堂皇、璀璨夺目的金银器茶具;有凝霜澄水、玲珑玉润的琉璃茶具;有失传已久,青中泛白的秘色瓷茶具。 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唐秘色瓷侈口碗高9.4cm口徑21.4cm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陝西省法門寺博物館藏唐秘色瓷侈口碗高9.4cm口徑21.4cm陝西在新疆土鲁番
7、地区的唐代墓代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幅对奕图,上面画着一个侍女。手捧茶托端着茶。在出土的唐代其他古墓宋其他古墓葬壁画中,也每每可以见到有品茗的图像。唐代官居右相的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卷,至今尚未于世,内中也有品茗场面。 最古老的茶文物 在新疆土鲁番地区的唐代墓代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幅对奕图,上蕭翼賺蘭亭圖卷(局部)蕭翼賺蘭亭圖卷(局部)蕭翼賺蘭亭圖卷(局部)蕭翼賺蘭亭圖卷(局部)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 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
8、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 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茶的传播(国内)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古有“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的说法。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省,900余县产茶。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茶的传播(国内)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
9、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 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茶的传播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三国、西晋 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茶的传说 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茶的传播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
10、 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 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茶的传播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茶的传播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
11、心(唐代) 茶的传播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 茶在国内的传播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石玉,罗织红砂。铫无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未洗尽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唐代元稹的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唐代元稹的茶 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相传,他常独坐安徽敬亭山饮茶作诗,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涧肌
12、骨。从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寥寥数语,把茶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用、制作方法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相传,他常独坐安徽敬亭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 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 和发展起来。 茶的传播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唐朝:自陆羽的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宋朝:茶叶是由团茶, 饼
13、茶为主, 趋向于片茶, 散茶为主。因为团茶,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对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主饮方便的散茶。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而是去领会茶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唐朝:自陆羽的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饮茶也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饮茶也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认为“喝茶本身是 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
14、的传播 茶“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的传 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先是荷兰、葡萄牙,1638年输入英国。1664年输入沙俄。17世纪输入美洲,1674年输入纽约。美国威廉.乌克斯著茶叶全书中说:“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唯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始习饮之。”茶在国外的传播 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先是荷兰、葡萄牙, 作为茶叶引种传到世界各地,当然是在唐宋以后的事,公元729引日本,828年传朝鲜;1618年到俄国;1780到印度;1828年传印尼,1834年斯里兰卡;1914年马来西亚,作为商品传到这些国家当然更早许多。茶在国外的传播
15、作为茶叶引种传到世界各地,当然是在唐宋以后的事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国人做的茶考,原来这是事实。茶叶初到英国,英国人不知道怎么吃法,的确吃茶叶渣子,还拌些黄油和盐,敷在面包上同吃,什么妙味,简直不敢尝试。 杨绛喝茶 曾听人讲洋话,说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 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只是引入了茶的形式,而非茶的深厚文化。 茶的文化底蕴深深容在中华文化的每个角落。 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只是引入了茶的形式,而非茶的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东汉华佗食经中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
16、名为“荼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二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二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一)茶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昌盛1、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大发展有关佛寺大多建在青山秀水之间,那里适宜种茶,而且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2、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代采取严格的科举制,茶可以帮助考生
17、与监考官提神。茶文化的形成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的形成3、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一些诗人需要茶来激发文思,提神助兴。一碗入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有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卢仝七碗茶诗3、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4、与唐代贡茶的兴起有关各地需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朝廷纳贡,称为“贡茶”,如著名的阳羡茶。5、与中唐以后朝廷颁布禁酒令有关大量造酒导致粮食短缺,影响国计民生,唐肃宗在长安实行了“禁酒令”。而茶又经济、又健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4、与唐代
18、贡茶的兴起有关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6、现代茶文化的
19、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20、经济贸易发展。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 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生活饮料。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 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饮茶蔚然成风。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 明代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
21、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三 历史上烹茶、饮茶方式的演变唐代及唐代以前(食用阶段) 茶的形式:茶饼 烹制方法:煮茶法(直接将茶末放在釜中烹煮,至茶与水充分交融) 饮用方法:将花椒、生姜、盐等调味品搁入连茶带水一起饮用。三 历史上烹茶、饮茶方式的演变唐代及唐代以前(食用阶段)唐五代 白釉风炉、茶釜 唐 茶碾南朝 莲花纹碗东汉 陶碗唐五代 白釉风炉、茶釜 唐 茶碾南朝 莲花纹碗东汉 陶碗宋代(食用阶段) 茶的形式:茶饼 烹制方法:点茶法(不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而是先将茶饼碾碎,置碗中待用,水沸后 冲点入碗。但茶末与水同样要交融) 饮用方法:如同唐代一样添辛香料一起饮用宋代(食用阶段)宋
22、青白瓷瓜形茶壶宋 黑釉茶盏宋 兔毫盏 宋 青白瓷瓜形茶壶宋 黑釉茶盏宋 兔毫盏 宋代流行斗茶斗茶,又称“茗战” 。它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这种几乎在社会各阶层都流行起来的斗茶风气,对促进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宋代流行斗茶明清时期(饮用阶段) 茶的形式:散茶逐渐取代了茶饼 烹制方法:泡茶法(将散茶放入器皿中,然后冲入沸水,水与茶不交融) 饮用方法:瀹(yu)饮法(朱权所创),滗去茶叶,喝茶汁药用食用饮用 明清时期(饮用阶段)明清 沉船中发现的青花瓷壶、托碗 清代 宜兴珐琅四季花卉盖碗 清 紫砂壶 明清 沉船中发现的青花瓷壶、托碗 清代 宜兴珐琅四季花卉盖碗清代
23、白玉壶 清代 五彩十二花神杯 明清 开光御题诗文壶 清代 白玉壶 清代 五彩十二花神杯 明清 开光御题诗文壶 民 间 茶 俗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迩遐,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这种清茶一碗,随便饮喝,无须做作的喝茶方式,虽然比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
24、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大碗茶由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即便是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民 间 茶 俗北京的大碗茶 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
25、茶,以及上等常为35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四是闻香: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民 间 茶 俗成都盖碗茶 民 间 茶 俗民 间 茶 俗羊城早市茶 早市茶,又称早茶,多见于中国大中城市,其中历史最久,影响最深的是羊城广州,他们无论在早晨上工前,还是在工余后,抑或是朋友聚议,总爱去茶楼,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名“一盅两件”,如此品茶尝点,润喉充饥,风味横生。广州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为讲
26、究,饮早茶的风气也最盛,由于饮早茶是喝茶佐点,因此当地称饮早茶谓吃早茶。吃早茶是汉族名茶加美点的另一种清饮艺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当场点茶,品味传统香茗;又可按自己的口胃,要上几款精美清淡小点,如此吃来,更加津津有味。如今在华南一带,除了吃早茶,还有吃午茶、吃晚茶的,把这种吃茶方式看作是充实生活和社交联谊的一种手段。民 间 茶 俗羊城早市茶 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
27、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民 间 茶 俗潮汕啜乌龙 民 间 茶 俗 近五十年来,世界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出口
28、量有了很大的增长,茶叶的花色的品种有了明显的增加,茶叶的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茶叶科技和加工的技术及设备有显著的改善,茶叶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有了深入的研究,茶叶生产,消费和销售都有大的发展,世界上有58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茶叶。 在世界茶叶总产量中,印度仍居首位,产量85万吨,依次为中国70.2万吨,斯里兰卡29.5万吨,肯尼亚29.4万吨,印度尼西亚16.5万吨,上述五个产茶大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76%. 四 茶产业概况 近五十年来,世界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出口量茶叶消费 世界茶叶消费格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过去传统的饮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发生改变,并向
29、多样化和有益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消费方式和产品.一是贷泡茶,占国际市场的50%以上;二是速溶茶;三是茶饮料;四是香味茶;五是去咖啡碱茶;六是有机茶;七是药茶等 。茶叶消费 世界茶叶消费格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国际市场状况 中国茶叶全球地位在下降。100多年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茶叶市场。100年后的今天,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 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出口茶叶均价仅为 斯里兰卡的4成,印度的6成,肯尼亚的8成2. 出口缓慢增长,产品结构及贸易形式发生明显变化。 总体势是:出口量增值减价降,但名优特种茶供不应求,价格上升明显 。国际市场状况 中国茶叶全球地位
30、在下降。100多年前,中国茶叶3、茶叶卫生质量问题较突出,技术壁垒倾向明显。4、采购商、采购品种、采购方式随着全球一体化加快而呈现出时代特征。(1)向当地茶叶进口公司进货方式,正在转为自营直接进口茶叶(2)海外茶商有了更多的对茶品种进口采购的选择权(3) 海外茶叶公司积极寻求在中国建立合作基地 国际市场状况 3、茶叶卫生质量问题较突出,技术壁垒倾向明显。国际市场状况 5. 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我国茶叶全球化正处于起始阶段。1)出口配额管理体制的长期使用。(2)以传统的国营茶叶进出口公司为主体。(3)以原料出口为主。(4)被动出口等商进门为主,主动出口走出国门主动营销很少。(5)传统产品
31、为主,创新产品很少。(6)单个企业出口为主,联合进军海外很少。 国际市场状况 5. 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我国茶叶全球化正处于起始阶 2008年我国的茶叶面达到16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3 %。 中国茶叶产销概况 05年我国茶叶出口量28.66万吨、06年28.7万吨、07年28.95万吨。2008年1-9月我国茶叶出口22.76万吨,出口金额5.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7%和17.41%。 2008年我国的茶叶面达到16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 其中,绿茶出口数量17.58万吨,同比增长4.78%。红茶出口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出口数量2.68万吨,同比增长26.6%。乌龙茶出口数
32、量1.68万吨,同比下降2.99%。花茶出口5053吨。普洱茶出口3438吨,同比下降33.48%。 我国茶叶出口量多年来一般占茶叶总产量的3040%,这样大的出口份额在农产品中仅次于蚕茧和丝绸,占第二位。 其中,绿茶出口数量17.58万吨,同比增长4.78% 我国茶叶产销出现五大特点:产销保持稳定发展;各地创名牌意识大大增强;茶馆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发展势头强劲 ;茶饮料发展较快;从消费形式上看大体有以下几类,即家庭消费、团体消费、劳保消费、社会消费、宾馆消费、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工业消费等。 茶叶产销概况 我国茶叶产销出现五大特点:茶叶产销概况 从2000年起,我国茶叶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八年。
33、生产稳步发展,结构得到优化,供需基本平衡,效益不断提高。 茶叶面积由2000年的108万公顷,发展到2008年的160万公顷,增长了48%;茶叶产量由2000年的68.3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120万吨,增长了76%。在健康和文化两大引擎的带动下,我国国内茶叶消费出现多元化、品牌化、名优化发展,消费热点不断,成为茶叶发展一大亮点。 茶叶产销概况 从2000年起,我国茶叶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八年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国内消费市场与流通现状(一)国内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增长加速,消费结构因 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 南方以绿茶、乌龙茶为主,少量花茶。北方
34、以花茶为主, 绿茶为辅 * 农村茶叶消费将增长迅速 * 消费结构由低、中、高向中、高、低转变 * 茶饮料将加快分割饮料市场 * 保健茶、特色茶、礼品茶具市场正在扩大 (二)流通多渠道: (1)前店后园 ; (2)茶庄 ; (3)茶叶连锁店 ; (4)超市茶叶专柜 ; (5)批发市场交易兼零售 ; (6)集团购 买 ; (7)茶叶配送体系 ; (8)网上销售 ; (三)茶叶消费方式以散茶为主,包装茶快速发展。 国内消费市场与流通现状(一)国内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增长加速, 茶产业现状 中国茶产业现状: 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三,创汇额第四,品牌缺乏,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在世界茶行业界排行榜上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茶馆业、茶饮料工业以及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品种发展势头迅猛。 茶产业现状 中国茶产业现状: 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 1.有名茶,无品牌。这是中国茶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痛。中国有2000个茶叶生产县,名优茶众多。但说的出的品牌茶却屈指可数,就别提目前茶业界能叫得出的知名品牌抑或著名品牌了! 2.厂家多,品牌少。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字头下属12家省级茶叶公司中,只有4家有注册商标的。全国生产加工茶叶企业有6.7万家,只有近千家茶叶有注册商标的,能称得上品牌的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相关活动方案
- 队伍管理提升年活动方案
- 重阳体检活动方案
- 铁路中秋活动方案
- 重阳节老人关爱活动方案
- 重庆幼儿园国庆活动方案
- 防治肺结核活动方案
- 防雪灾活动方案
- 长乐明年促销活动方案
- 小学生服装设计实践方案
- 小鲤鱼跳龙门电子版
- 审计资料交接清单
- 10-第10章-彩色图像处理
- 2023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开卷
- GB/T 33636-2023气动用于塑料管的插入式管接头
- 工程审计手册完整版
- 2019年11月中石油招聘考试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 以工代赈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资料
- SB/T 10952-2012实木复合门
- GB/T 17632-1998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抗酸、碱液性能的试验方法
- 2020年餐饮连锁加盟店营建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