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长征备课稿_第1页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长征备课稿_第2页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长征备课稿_第3页
初中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长征备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课红军长征一、导入新课:202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二十六名志愿者计划用一年的时间, 以全程徒步的形式,重走七十年前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这项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崔永元希望,经过这样的方式,让这一群城市人能够体验和理解前辈们那场别无选择、求生存也是求希望的行走。崔永元和他的长征队伍以重走长征路的具体形式体验、理解着70年前红军的那次远征。那么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今天的他们又会以何种方式理解和纪念每一个人自己心中的长征?二、学习新课:注意老师提过想了解历史事件要注意哪些因素? 1、红军长征的原因2、长征的时间3、长征经过了哪些地区?3、长征中重要的会议是什么?4、长征

2、结束的时间和标志第五次反围剿是导致红军长征的原因,那么前四次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是什么?是谁建立的呢?最大的根据地是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很快中国革命形成了燎原之势。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15个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10万人,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蒋介石调集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企图彻底消灭红军。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教师设问:五次反“围剿”的兵力对比

3、有什么共同点?敌强我弱。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红军同是以弱对强,前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呢? 根据地军民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先后指挥下,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干净利落地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中,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李德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执行了错误方针和政策,面对敌强我弱,不计成本,硬打硬拼,根据地军民全力以赴,付出巨大代价,但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丧失苏区大部分的情况下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我们就把这种脱离实际,不讲究实事求的路线方针称之为“左”倾错误路线。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

4、剿有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可见,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方针。 正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红军只好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6千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准备到湘西北与红3军和红6军团会合,国民党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下了几道封锁线?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四道封锁线,由于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经过浴血奋战,虽然冲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代价惨重,人员损失过半,八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而这时,蒋介石又在红军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布下重兵,等待红军自投罗网,如果红

5、军继续向湘西前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在这种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放弃进军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了乌江,夺取了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而迎来了长征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遵义会议做了哪些决定?(提示:抓住关键词批判、肯定)遵义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遵义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来,党中央作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让谁回到了领导岗位?以谁的主张作为红军的军事主导?那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决定?结合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来说一下。事实证明他的方针是

6、正确的。遵义会议前,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红军极度削弱,几乎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根据地,伤亡近十万人,濒临绝境,而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后来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在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沿阵地,从而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遵义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把握几个关键词:批判、肯定、增选、结束、确立。(一个结束,一个确立,三个挽救,一次转折)经过了遵义会议后红军逐渐摆脱了被动

7、挨打的局面,开始走向长征胜利,(看书)是怎样走向胜利的,经过了哪些重要地点、重要事件?合作完成长征的路线说明。从江西瑞金出发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摆脱了被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接着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踏过杳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取得了胜利1936年甘肃会宁、静宁三军会师,胜利结束。刚才看书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红军在哪里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红军是在哪里摆脱敌人几十万人的围追堵截,开始获得战争主动权的呢?看谁找的又快

8、又准。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但这并不标志着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胜利会师,这才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长征的胜利结束,走过了多少省?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贺龙、任弼时、它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自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结束,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二方面军会师。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通过8句56 个字,把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展示出来

9、,哪几句表现充分表现红军藐视困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起了微微的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也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诗人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体现了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胆略,说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红军。(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一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刻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英勇的红军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完成了伟大的长征,那么红军长征取得

10、胜利,对党、对红军、对革命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1、转危为安。粉碎了国民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周恩来2、保存基干。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支柱,红军师以上干部年龄大部分在二三十岁,将领平均年龄25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中将以上的254位名将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他们很多人以后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正如毛泽东所说:正是这批衣衫褴褛的精英,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万里遍撒革命种,到时定收千斤粮毛泽东3、播下火种。长征途经11省中不断宣传革命主张,广泛

11、播下革命火种。4、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红军通过长征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使毛泽东及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共爬过18座山脉,穿越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 红军也是普通人,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你能说说红军长征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吗?不只是恶劣的天气和环境,还有疾病、缺医少食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长征这么艰苦,是什么支撑红军走完了二万五?表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品质就是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助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饶、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单单是以上这些词可以诠释的,那么对于我们有没有一些启示呢?人的一生就是一次长征,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怎样走好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