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语文教学规律_第1页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_第2页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_第3页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提高高考复习效率——二练成绩分析看后期语文科学备考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对待科学和艺术的事物,更需要我们具有科学的态度和艺术的思维。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对后期高三语文怎样科学、高效的备考这个问题的认识,以期引起同志们的思考。先来比照分析一下本学年高三应届两个班(一文一理)一练、二练语文成绩(平均分)。从可以看出:无论文班还是理班,一练和二练相比,退步较大的考点是I卷(含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及n卷文学作品大阅读:理班相差8.15分,文班相差10.2分,假设加上翻译的差距1.11分,差距高达11.31分。其它各考点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从一练到二练,复习时间又过去了3个多月,成绩进步是常态,而像I卷和n卷文学作品大阅读这样大幅度退步的情况,实属反常,罕见,令人震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复习方向不对头,是复习方法不对路,还是其它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连日来,我的脑海里一直在翻腾着这些问题!有没有命题方面的因素?应该说,二练的命题,和往年一样,我们在考前已经知道会比拟难,这是事实。局部教师也随学生参加了考试,不太理想的成绩也提示我们:二练命题确实难了点!但是,“难”不等于命题有问题!同时,这个“难”究竟表达在何处?在评讲试题备课时,我觉得因为命题因素可能对学生答题造成不良干扰的只有基础知识局部第3题“病句辨析”的A项: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无可非议,关键是当网络搜索上升为“人肉搜索”时,这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行为,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精神上的伤害,这与传统暴力事件性质接近,也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句中“这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行为”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一旦网络搜索上升为“人肉搜索”时,那么这种网络搜索就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搜索了。显然,原句读起来别扭,理解起来会产生歧义。而其它各题的“难",愚以为主要表现在命题的艺术性较强,相应的对学生的迷惑性也较大。仅举两例说明如下:1.文言文阅读第一句:“(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应该说,这句话并不难懂,意为:“(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十二日),魏高宗返回平城,兴建太华殿。”文言实词考点“起”也是很常见的、很容易的,并且命题也符合我们•••通常认为的规律:对较生僻、理解起来相对难些的实词的解释常常是正确的,容易出错的恰恰是那些较常见的、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的实词。可我们的学生能意识到“起”是“兴建”的•••很少,大多那么认为是“魏高宗返回平城后,没有合适的地方住,就暂时居住在太华殿J一—由于没有整体把握文意,没有人深入思考和分析,浅尝辄止,想当然反而认为“正是这个理儿”!2.n卷散文阅读选的是李锐的《烧梦》,内容是写作者访问仙台医专时,对鲁迅先生当年在此求学时的心路历程的感受。应该说由于在初中时学习过《藤野先生》的铺垫,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以往任何一次现代文阅读比拟,都显得过于容易,没有丝毫难度。初读此文,我心里甚至掠过这样的感受:命题者怎么会选这样的文章?及至在评卷现场,听了命题者的说明,觉得这样的命题近乎儿戏:原作近5000字,删来删去,最后还有2000多字——远远高于高考命题1200字左右的标准;原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删了一半之后,剩下的内容命题后来考学生,断章取义,势必增加解题的难度!一一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些!第14题的命题是这样的:初到日本的鲁迅是“拖着一条辫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辫子并留“断发照”,再过一年,鲁迅到了仙台学医,作者借这个细节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这个题出得一点都不“偏难怪”: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一一最常见的考点和题型;文章的内容,学生早在三四年前就已耳熟能详,一点也不难!那么为什么恰恰是最容易的题目都得了0分呢?一一因为学生没有认真读文章,在凭初中时的印象答题;学生没有认真审视题目中的“借这个细节(断发留照,仙台学医)。凭着根深蒂固的印象,一提鲁迅形象,这还用说,不就是“革命斗士”吗?有没有改卷方面的因素?应该说有。这次因改卷问题闹的动静还挺大:第三组(新安县试卷在此组)改卷现场有两位老师被勒令当场返工;登分阶段,宜阳某校直接将问题反映到市局领导处,教研员也挨了批。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批改粗糙,少数记叙文被判跑题、离题,赋分较低;阅读题答案不加分析,胡乱赋分。一一但这依然不是我要说的!我们的复习方向对头吗?多年以来,我们的高考语文复习一直采用的是“早读:板块+正课:专题+周末:综合”这种模式。早读大致分三块:文言文、基础知识、时文选读;一轮的专题就是高考考点逐项过关,二轮专题强化难度较大的考点,具体来说,就是文言文、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周末综合练习的原那么是点面结合,在正课专项复习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练习培养能力,形成技巧。应该说,这种较为科学的备考模式,是我校语文学科(包括高一、二年级)多年以来在市里保持领先地位的有力保障,新安二高语文学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渐成名牌的。但是总体格局不变,局部微调不断,这也符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认知规律。本学年开始后,先是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文言文复习(8月1日一9月15日左右),然后是三周左右的诗歌鉴赏(9月25日—10月20日左右),接下来就是为期一个月的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10月25日一11月25日左右)。掐指算来,距离二练(3月25、26日),文言文复习过去了6个月,现代文复习过去了4个月。而在这长达4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内,除了早读时间的文言文复习和背诵,剩下的就是每周一次的综合测试中有一段文言文练习;现代文也是一样,除了早读读背一些时文片段(这实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外,再就是每周一次的综合练!至于科技文阅读,大家认为较易把握,就是找准区间,筛选信息,分析比拟,逐项排除。所以,本学年开始后,除了周末练习,我们一直没复习科技文,直到二练结束一周后,我们才做了四段,简单讲了讲。反过来,大家认为难点得分不太容易,与其劳而无功,不如抓住容易得分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由于基础知识较为零碎,我校学生基础较薄,知识盲点较多,漏洞较大;加之语言综合运用考点较多,期中考试、一练、二练这些大型阶段考试前,又由于担忧考砸没法交代,故总要安排一周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因此,一拖再拖,原定两个月的二轮复习计划,现在压缩到了一个月。而二练成绩显示:基础知识四道题,语言综合运用三道题,并没有因为我们的青睐而使学生多得分,反而是较低的:基础四题仅得一半分,语用题文班没有增长,理班仅增了0・33分!一卷科技文和文言文的得分率也仅有45%、57%(理班)和56%(文班)!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再说套题(周末综合卷测试)。我校高三语文学科每周一次的综合练习是从2001-2002学年开始的。记得当时的办公室是在大殿前东厢房。当年高三四往四应共八班,任课教师共四人:贾为民、陈学峰、吕伯新、于剑涛。动议是陈主任提出的:“有学校在介绍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经验时,说每周做一套综合练,效果不错,咱也尝试尝试?”其他人一致赞同。因为当时觉得这实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有句话叫:“光讲不练,彻底完蛋。”平常正课分点复习,周末综合练习,有总有分,点面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既强化了分项复习的重点,又通过综合练培养了能力,形成了技巧,效果确实不错!实际上,自1999年分校后,新安二高语文学科的品牌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迅速树立起来的。那年同时形成的,还有活页作文,大红笔批改等语文学科规范。但当时有当时的形势和条件:当时实行3+x+1的考试模式,语文试卷中客观题占相当比例(新诗鉴赏、古诗鉴赏、古文翻译、现代文大阅读局部试题都还是客观题);课节连排,评讲时间宽裕;所以即便从那时开始因批改试卷便没有了星期天,但由于效果较好,老师们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考模式及命题形式的不断变化,套题的弊端日益明显:①练习的重要性已渐渐深入人心,原先少数学科的周周综合练,已开展到现在的各科狂轰滥炸、围追堵截,使学生心力交瘁,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想思考、不会思考的恶习;②为了批改这一份周末综合试卷,年轻教师手疾眼快,耗时较少,还有少量时间用于休息调整;而对于中年教师来说,几乎要牺牲掉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平常从早读到晚上加班,又无时间调整;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严重危害身体健康。③从做到评讲再到纠错,一份综合卷至少要占用师生三节的正课时间和一天的课余时间,代价巨大。由于时间紧,一一做,仓仓促促;改,粗粗糙糙;评,慌里慌张;纠,模模糊糊——效果较差。④对于综合练习的评讲,历来我们坚持的原那么是:重二卷,轻一卷,因为时间有限,限定一节,这就注定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评讲了文言文,现代文,语言基础知识就要略讲甚至不讲;而实践证明完全不讲也是行不通的,一一因为学生有困惑!讲了基础题,文言文,现代文、科技文甚至诗歌鉴赏就只能忍痛割爱。要不想割爱,就只好等到第二天再割尾巴。这样以来,每周本来只有四节语文课,评讲综合卷再用去一节甚至一节多,每周用来授新课的时间就只剩下了两节多一点儿,最多三节,致使教学进度一拖再拖,严重滞后。学生苦,教师累,领导埋怨,可谓出力不讨好。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怎样改进这项工作呢?记得早在04-05学年,在林校长办公室召开的一次高三语文学科组复习备考研讨会上,谈到周末综合练的时候,林校长曾旗帜鲜明的表示:要认真考虑周末综合练的可行性。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走老路,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取而代之的方法了吗?近几年来,随着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校每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50分变成45分又缩短到今天的40分;课间操由原来的上午一次扩展到现在的上、下午各一次;课表安排由原来的两节连排演变成现在的单节编排;练习页子由原来的一大张四页压缩成现在的一小张两页(俗称“小页子”)……一切都在变,可周末综合练为什么这样根深蒂固?我常常在想:同样是周六到周一三节课的教学时间,我们假设把一张综合练的内容分解成三局部,三节完成,每节课做半节评半节,趁热打铁,快速反应,效果又该会怎么样?再说精美时文的读背。语文是语言学科,需要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我们深知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近七八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材料积累尤其是写作素材的积累,每节课前有3-5分钟的即兴演讲,每天早读有10分钟的精美时文读背。多年形成的规矩,每年必印的两本小册子是:当年的《高考总分值作文选》,当年的《年度中华人物》,一一而且印发范围是面向全体二高学生。可我们慢慢尴尬的发现,随着积累的日渐丰富,学生的文风日益浮华。动辄就是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一串串,动辄就是排比句一段段,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类。在这次二练作文“亲近自然”中,甚至还出现了“王顺友亲近自然,20年如一日行走在山间邮路;李春燕亲近自然,20年如一日坚持行医乡间”和“陶渊明亲近自然,归隐田园,采菊东篱,种豆南山;苏轼亲近自然,竹杖芒鞋,泛舟赤壁……”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内容。原因何在?一一没有思考,没有思想,死搬硬套,胡乱堆砌使然!而一旦作文命题回归现实,重在考查学生思维品质之时,上述文章只好遭遇当头棒喝了。林校长在语文教研组会议上屡次强调:要将作文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改变文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