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能吸引什么》说课稿_第1页
《磁铁能吸引什么》说课稿_第2页
《磁铁能吸引什么》说课稿_第3页
《磁铁能吸引什么》说课稿_第4页
《磁铁能吸引什么》说课稿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磁铁能吸引什么》说课稿这次我说课的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磁铁能吸什么》这一课。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立足前概念,优化探究活动”。基于这一设计理念,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第一、教材解读:本课的科学概念是“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是整个《磁铁》单元的起始概念,后续几课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上的,因此,本课是整个单元最基础、最重要的一课。本节课的教材有三个主要的活动:1.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思考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2.对20种材质的物体进行检测,发现“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体”;3.在此基础上,用磁铁去寻找教室中的铁制物体、分离木屑和回形针、分辨不同年代版本的硬币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体”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来说,本课的编写具备“概念清晰、关注生本、趣味性强”的特点。第二、学情分析:当初我在编写这个单元时,委托杭州市以及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做过学生前概念的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全国的二年级小学生对磁铁都非常喜爱,97%以上的学生在课前都玩过磁铁,对磁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也只是停留在"玩"的层面,形成的相关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大约有50%多的学生认为“磁铁可以吸引轻的、小的东西”,这当然是错误的,塑料、纸片、碎玻璃也是轻小物体啊,但他们不可能被磁铁吸引。所以,教材中专门设计了20种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并做好记录,得出科学概念。我也有我们杭州学生的前概念,数据表明杭州市二年级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大大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他们早就知道“磁铁不能吸引非金属”,塑料、纸片、碎玻璃再轻小,也是吸不住的,磁铁的磁性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没有关系。但是,杭州有70%以上的孩子认为“磁铁能吸大部分金属”。这个前概念当然是错的,磁铁只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组织合适的探究活动来转变其错误的前概念。具体我会在教学设计环节详细讲述。第三、目标制定:根据上面的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我依据2022版新课标的素养要求,特制定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具有磁性。科学思维目标:利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探究实践目标:通过多次测试,识别物体中是否含有铁。态度责任目标:能够在获取证据后,如实地讲述事实;愿意跟同伴共同操作、交流研讨。教学重点:用磁铁对多种材质的物体进行检测,认识到磁铁具有磁性。这个就是本课最主要的核心活动。教学难点:磁铁并不是能吸引所有金属,而是吸引铁一类物体。第四、教学方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有实验法,引导学生用磁铁去测试多种物体;研讨法,组织学生在实验后的研讨和归纳;演示法,展示不同磁铁的形状。本课的学法主要是实证法,引导学生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推测法,根据归纳得出的概念,去测试身边的不同物体,推测其中是否含有铁。从教学到学法,体现了2022版新课标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教学理念,也符合我提出的本课设计理念“立足前概念,优化探究活动”。第五、教学设计:本课预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着“立足前概念,优化探究活动”来设计的,最终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转为科学概念,指向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环节一,认识三种不同形状的磁铁,演示命名,快速切入;教师用演示的方法,在视展台上出示条形、蹄型、环形三种不同形状的磁铁,直接告知名称。有的老师喜欢让孩子取名,其实没有必要,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这里要省下教学时间,快速切入教学主题,这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环节二,抛出问题“磁铁能吸引怎样的物体呢?“,暴露前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回答,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为下面的“用磁铁对20种材质的物体进行检测”活动做好铺垫。怎样暴露前概念呢?很多老师就是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我觉得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年级学生讲过就忘了,我的教学设计是分给孩子一些纸卡片,让他们在卡片上写下不同物体的名称,然后分成两堆,一堆是能被磁铁吸引的,另一堆是不能吸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生的前概念真正的暴露出来,且留痕了,能和下一个环节的科学概念去印证比对。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注重科学素养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用磁铁对20种材质的物体进行检测”,归纳梳理,概念生成: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因为完成这个活动后,学生能形成“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一科学概念;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很多老师挑选哪20种材质的物体,犯了难。有的老师就按照书本要求,准备了20种。教材中的20种材料,有玻璃、塑料、纸、橡胶等,非金属占了大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刚才说了,这是全国小学生前概念调查的,因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孩子认为“非金属和金属类的物体都能被磁铁吸引”。我在杭州主城区学校上课,就不会用这20种材料!因为正如我刚才所说,杭州主城区的孩子认知水平大大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大致有70%的孩子指导“非金属的,不能吸;金属类的能吸”,所以我们需要破解的是“磁铁能吸引金属”这一错误的前概念。所以我给孩子20种物品中会增加金属制品,例如易拉罐,主要是铝;铜钥匙,主要是铜;铁钉,主要是铁;包括金银首饰等,金属制品至少要在15种左右。这样施教后,引导学生记录并归纳,孩子们发现“只有铁一类的物体才能被磁铁所吸引,其余金属都不能被吸”,至此,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磁铁具有磁性”这一科学概念。回顾这个环节,我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做活动,而是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对这个探究活动进行了优化,真正实现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环节四,“用磁铁检验生活中物品是否含铁”,概念应用,回归生活;本环节的3个小活动,用磁铁去寻找教室中的铁制物体、分离木屑和回形针、分辨不同年代版本的硬币等活动,都是学生掌握概念后的应用,前2个小活动我基本按照教材实施,不再赘述。第3个小活动“分辨不同年代版本的硬币”,我将其替换为“用磁铁判断哪些夹子是用铁做的”,给学生一些夹子,有的夹子是塑料做的,有的夹子是铁做的,但有些夹子是铁的外面刷了油漆或镀了塑料,孩子用眼睛看,是看不出来的,但用磁铁能分辨。之所以将这个活动优化,我们也是最近做了前概念调查,现在的学生对于硬币越来越少见,05年前的旧版硬币就更少,他们缺乏相应的前概念基础,所以将其优化替换了。第六、教学反思:孩子在完成本课后,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概念。但这是次要的,关键在于经历这个活动:先暴露自己的前概念,再检测20种物体,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最终不得不修正自己错误的前概念。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价值的,本质上是“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实证法”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指向科学本质的教学,是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对于老师来说,我感到任何的教学设计都应该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