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社会课件_第1页
宗教与社会课件_第2页
宗教与社会课件_第3页
宗教与社会课件_第4页
宗教与社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宗教与社会

傅新毅

(fuhsinyi@)1、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主要参考书目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2、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3、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4、卿希泰、唐大潮主编:《道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进一步阅读书目9、E.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吕大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1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13、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14、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5、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唐钺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1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17、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18、约翰·麦奎利:《20世纪宗教思想》,何光沪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马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创立1870年,英籍德国学者马克斯·缪勒(1823-1900)在英国皇家学会作了四次讲座,1873年题名为《宗教学导论》出版,首次提出了“宗教学”(ScienceofReligion,不是Religiology)的概念。一、概论:宗教学的历史2、《宗教学导论》的基本观点与意义(1)宗教学区别于“神学”,是关于宗教的科学。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犯左派而谈论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有些人来说,宗教这个题目似乎太神圣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另一些人来说,宗教与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一样,只不过是谬误或幻觉构成的东西,不配受到科学界的注意。应当对人类所有的宗教,至少对人类最重要的宗教进行不偏不倚、真正科学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教学。(3)宗教的本质是“信仰天赋”,“使人感到无限者的存在”。人还有一种与历史上形成的任何宗教无关的信仰天赋。…是指一种心理能力或倾向,它与感觉和理性无关,但它使人感到有“无限者”的存在。…只要我们耐心倾听,在任何宗教中都能听到灵魂的呻吟,也就是力图认识那不可能认识的,力图说出那说不出的,那是一种对无限者的渴望,对上帝的爱。3、宗教学创立的时代背景(1)启蒙思潮对基督教至上地位的冲击。(2)宗教视野的扩大、对“西方中心论”的怀疑及各种宗教资料的积累。(缪勒:《梨俱吠陀》、51卷《东方圣书集》;荷兰蒂勒:《埃及宗教史》。)(3)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拒斥形而上学,经验证实。(4)进化观念的普及。从达尔文到斯宾塞。缪勒: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诚实的无神论。从社会的世俗化到宗教研究的理智性2、可比较的材料:关于他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实践。(1)13-15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传教(2)15-17世纪,航海探险活动,真正认识“异教徒的世界”。(3)17-18世纪,对中国文化及其宗教的了解。利玛窦(1552-1610)(4)19世纪早期,发现古代近东文明(埃及、巴比伦),唤醒印欧语系民族史。3、研究方法:进化论(1859)(1)科学的:运用归纳法,相信因果律(2)批判的:信赖证据(3)历史的:过去与现在的连续性(4)比较的:通过比较来获得知识4、宗教学发展的阶段一、奠基阶段:1870-二十世纪初。不同于前期:(1)强调区别于“神学”的科学性质。(2)客观的不偏不倚的“比较”研究。(比较宗教学、宗教史学)不同于后期:(1)偏重于宏观研究:宗教的本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进化论,施米特所谓“原始一神论”的退化论)等。(2)经验实证的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理论神学、哲学思辨)并重。二、分化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宗教经验之种种》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问世。特点:(1)微观研究。(2)学科分化。(3)方法多样。(从实证经验归纳不出普遍命题。)(1)宗教史学;(2)宗教社会学;(3)宗教心理学;(4)宗教现象学1、岸本英夫的总结

主观的立场客观的立场(规范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神学的研究宗教史的研究宗教哲学的研究宗教科学的研究二、概论:宗教学的体系结构3、宗教学的分支学科(1)宗教人类学。研究无文字民族宗教或原始宗教,注重“田野考古”或“田野调查”。(20世纪上半叶,开始扩展到有文字的传统社会)第一阶段:探讨宗教的起源(1)还原于自然而非神创;(2)确定本质;(3)找出发展规律。泰勒(1832-1917)《原始文化》:用万物有灵论解释宗教的起源与本质。弗雷泽(1854-1941)《金枝》:宗教起源于巫术。君权起源于巫师。问题:(1)难以验证;(2)线性的进化模式难以整合所有材料;(3)不同的起源说互相争论第二阶段:功能主义。宗教存在的根据和怎样存在。满足需要。克鲁克洪(1905-1960)对宗教仪式的功能主义解释问题: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区别?第三阶段:研究不同宗教象征的意义,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和人性中共有的东西(超越现实的参照系)格尔茨(1926-2006)的解释人类学。宗教是“一种行为和动力的象征系统”。(3)宗教仪式(消极仪式、积极仪式、禳解仪式)的功能性。都是为了把人提升起来,使他超越自身,过一种高于仅凭一己之见而放任自流的生活:信仰在表现中表达了这种生活,而仪式组织了这种生活,使之按部就班地运行。韦伯(1840-1920):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动力社会学)(1)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行为的影响:加尔文宗的预定论与入世禁欲伦理(2)世界各大宗教的比较:(1)先知: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救赎方式:入世(禁欲主义)与出世(神秘主义)(3)宗教心理学。詹姆斯(1842-1910):宗教经验“最先起”。“个体性宗教”比“制度性宗教”更根本。弗洛伊德(1856-1939):无意识欲望的实现。宗教经验的个体性与社会性问题。(弗洛姆:集体幻觉)宗教经验的无意识性与意识性问题。(人格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4)宗教现象学。从“描述现象学”到“哲学现象学”。莱乌(1890-1950)《宗教现象学》:探究纯粹宗教意识即“现象”(显现)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悬置,本质直观。伊利亚德(1907-1986):“象形字符”(“神迹”、“显圣物”)—神圣实在的自我表征4、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构成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1)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观念(神灵、灵魂、神性)、宗教感情(敬畏、依赖、神秘)、宗教行为(祈祷、献祭、巫术、禁忌、礼仪)、宗教制度。(2)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3)宗教史。(4)宗教哲学。二、以语源学解释为起点看宗教的本质1、信仰。“信仰超越神学,它位于人的心中;真理超越信仰,它位于神的心中。”对神圣者的信仰。(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对彼岸世界的信仰。2、信仰对象的神秘性与不可言说性。(1)敬畏。(2)威力与不可抗拒性。(3)活力。德尔图良:唯其荒谬,我才相信。库萨的尼古拉:唯其神秘或不可知,我才敬拜。3、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彼岸性。希克:人所体验的实体与实体本身。奥托:全然相异者。巴特:只有通过上帝才能认识上帝。4、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异化、依赖感(费尔巴哈)与生存的需要。生存体验与边缘处境。(佛教、福音、默罕默德在希拉山洞的体验、奥古斯丁、路德与帕斯卡尔的濒死体验)5、救赎与解脱。希克:人类生存从个体中心向实体中心的转变。基督的中保与末世论。梵我合一(印度教)与无我、觉悟(佛教)。成仙(道教)。自力与他力。合一与拯救。6、神人之分与人性的自我实现。(实然与应然,现实与理想,现世与末世)人生的黑暗与以信仰为基础的希望。希望神学。布洛赫:人是人的上帝。莫尔特曼:以未来为其存在本性的上帝不在我们之上,而永远是我们前面的上帝。激进神学(上帝已死神学)。无上帝的基督学。神正论与人正论。三、界定宗教本质的三种路向1、以神(信仰对象)为中心(宗教人类学与宗教历史学)。无限者(缪勒)、精灵实体(泰勒)、超人力量(弗雷泽)、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施米特)问题:无限与有限,人格与非人格?神圣者。2、以个人体验为中心(宗教心理学)。詹姆斯。奥托: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交织。问题:一般信众是否都有宗教体验?3、以宗教的社会功能为中心(宗教社会学)。所谓“世俗宗教”。四、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宗教的论述1、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2、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依据。3、宗教是人民的鸦片。4、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意识形式:幻想的反映(2)幻想的对象: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包括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3)特殊表现形式:超人间化(4)世俗基础与客观根源: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五、宗教作为社会群体(1)由一定数量的信众组成,认识并互动。(2)共同目标。维持宇宙或社会秩序(轴心时代之前的宗教),拯救或解脱(轴心时代之后的宗教)。(3)共同规范。行为规范与信仰规范。(4)角色安排。祭司、萨满、拉比、主教、神父、牧师等等。(5)地位体系。教阶制度、理事会。宗教科层与社会分层(种姓制度、中世纪三等级)(6)认同感。六、宗教作为文化形态(1)物质层次:建筑、服饰、圣物、偶像(2)制度层次: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公理制(新教)、牧首制(东正教)、寺院制(佛教)(3)风俗习惯层次(4)思想与价值层次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中世纪文化与任何一种东方世界的伟大宗教文化一样,完全为信仰所主宰并且体现在宗教制度中。而且这种中世纪文化,是构成西方文化的模型,是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新兴力量的最重要源泉。蒂利希:宗教是人的全部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纵深维度。终极关切。宗教与其它亚文化系统关联的普遍性与支配统摄作用。宗教取代论的问题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胡适:以科学代宗教(科玄之争)冯友兰:以哲学代宗教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七、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1、宗教观念2、宗教体验3、宗教行为4、宗教组织与制度八、宗教的定义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一、灵魂观念的本质性要素及定义1、灵魂是其所在之个体(人或物)的一切活动的生命力、原动力和操纵者,是个体之一切行为的主宰。2、灵魂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活动,甚至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死亡。(时间与空间的转移)定义: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生命力,可以独立于形体并主宰其活动的超自然存在。三、宗教观念:灵魂观念二、灵魂观念产生的原因泰勒《原始文化》:1、是什么构成生和死的肉体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引起清醒、梦、失神、疾病和死亡?2、出现在梦幻中的人的形象究竟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有生命(生与死的差别),也有幽灵(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的人的影像)。灵魂与呼吸或生命气息、血。三、灵魂观念的演变1、灵魂的物质性。《礼记·郊特性》: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印度教的微妙身。伊斯兰教:灵魂是稀薄微细的物体。2、灵魂的非物质性。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3、万物有灵论四、继续存在论与报应论继续存在论:地上、地下、天上。生前生活的延续。社会学的根据报应论:伦理学的根据一、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人格化:同形与同性(在思想、感情、意欲等方面具有与人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人格化的神与人性的神格化神格化的两种方式:(1)把人的本性附加到一个本来不具人性的对象上。(2)把人的本性抽象出来,变成独立的实体。四、宗教观念:神灵观念二、神灵观念的起源莱萨:当一个凡人的幽灵受到人们尊敬,其程度已超出其亲属群体的范围,当他已经不再是那些拥戴他的人民的祖先之一的时候,他就获得了神的属性。与祖先崇拜的区别:(1)具有大众性而非家族性。(2)具有永恒性而非短暂性。三、神灵的种类1、自然神(自然物与自然力)。2、氏族神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结合)。3、职能神。4、高位神或至上神。5、绝对惟一神。四、神灵世界的结构1、单拜主神教。(天、帝。天照大神。元始天尊——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宙斯。朱比特)2、轮换主神教。(《梨俱吠陀》)3、泛神教。(原人。梵天——梵天、毗湿奴、湿婆。法身与佛性,无情有性)4、二元神论(古希腊的奥尔菲斯教:灵与肉。诺斯替派:至上神与巨匠造物主。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关于撒旦。)一、神意或天命:神灵对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的支配与操纵1、关心并干预世界(道德)。2、智慧。3、超自然力量和权能。(神迹)二、天命观念的基本形式有限与无限。创世问题。任意性与理智性(天道、阴阳五行学说)五、宗教观念:神性观念三、天命传达的方式:启示1、天象和天道:占卜与星占2、中介:神讬、先知、救世主。巫师与萨满。启示宗教。四、神迹:不能用自然常规作出解释、特殊而又反常的事件五、创造神迹的主体1、神和神圣力量。2、宗教创立人。3、圣人(萨满、高僧、高道、圣徒)4、圣物(舍利、裹尸布、十字架的碎片)5、圣地(耶路撒冷、麦加、四大名山)6、经典咒语施莱尔马赫(1768-1834):宗教不能归结为知识(费希特)或道德(康德),而是“对于某种截然不同于这个世界的力量或源泉的一种绝对的或彻底的依赖感”。奥托:“宗教中的无理性因素活跃于宗教经验的内心”。神圣者意指“神秘的”或“既敬畏又向往的”情感。神秘主义与宗教情感、宗教体验的存在问题。六、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一、敬畏感。启蒙思想家狄德罗、霍尔巴赫将恐惧视为宗教产生的根源。奥托:令人战栗的:(1)畏惧感(从心里把某物看作神圣的)(2)崇高感:自我淹没感。(3)活力感(神谴或天罚,生命力、激情、力量等象征性说法)敬畏的含义:1、畏不同于怕。2、诚敬。3、敬畏与圣爱。“畏天命”与“敬”。二、依赖感。生存论态度:以神圣者为自己生存状态和生存活动的终极基础和最后支撑。费尔巴哈: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施莱尔马赫:虔诚虽有不同形式,但在所有的宗教感情那里都表达了一种依存感,这就是有限的万事万物依存于最高的、无限的存在。《约翰福音》:耶稣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信、望、爱)佛教中的自力与他力。三、自觉与神际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詹姆斯:个人消除一切界限而与绝对融为一体状态下的情感和体验。萨满。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一体之仁)、与道合一与梵我合一。“基督存活在一个人的心中”。四、罪恶感、羞耻感与安宁感。宗教的道德属性。天人感应、善恶报应(中国本土与佛教)、原罪。合一或救赎对罪恶感、羞耻感的消除。神人差距的弥合。五、宗教经验。詹姆斯:没有个人的宗教经验,就没有制度性的宗教。西方宗教与“全然相异者”的遭遇。东方宗教内省慧见式的经验。1、突发性。默罕默德与佛陀。2、短暂性。3、不可言传性。神秘性与私人性。4、被动性。5、化一感。6、超时空感。7、愉悦感或安宁感。温莱特:一元化的、纯理智的、缺少具体的经验内容。六、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1、宗教理论修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体悟。2、宗教修行与道德净化。(瑜伽、禅定等)3、边缘处境。4、药物、烈酒的使用。一、巫术1、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要素:(1)人(巫师)。(2)法器(巫具)。(3)程序(术):行为(祭祀、降神)、语言(经咒)、决策(占卜、神判)七、宗教行为2、万物有灵论(泰勒)与前万物有灵论(弗雷泽、马雷特)3、以因果律为推理基础:巫术的象征原理(泰勒)、对于自然界的秩序和齐一性的虽然隐蔽、但却真实而坚定的信仰(弗雷泽)4、巫术的分类(1)依据作用原理区分:模仿巫术:类似法则。接触巫术:接触法则或传染法则。(弗雷泽)(2)依据功能区分:生产巫术、保护巫术、破坏巫术。(马林诺夫斯基)(3)依据价值区分:白巫术、黑巫术。5、巫术、宗教、科学。(1)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从而“宗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巫术则“用适当的仪式和咒语来巧妙地操纵这种力量”,“强迫或压制这些神灵”。(弗雷泽)(2)宗教涉及的是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而巫术则往往是围绕着特殊的、具体的、细节问题而转动的。(马林诺夫斯基)巫术与宗教的关系。(巫术先于宗教?)巫术与科学的关系。二、禁忌与戒律1、神圣即分离(史密斯《闪米特人的宗教》)。洁净的神圣与不洁的神圣。宗教禁忌既是文化模式与社会秩序的内容,又是建立和维护文化模式与社会秩序的手段。2、禁忌的分类(1)语言禁忌。《旧约》:不可妄称主耶和华的名(2)行为禁忌或作业禁忌。波利尼西亚人的玛纳与塔布(3)饮食禁忌。图腾。《利未记》。佛教。宗教诫命与戒律。三、宗教礼仪:献祭、祈祷1、强化仪式与转换仪式2、强化仪式:强化业已存在的秩序、价值、关联等(1)强化自然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和价值、强化群体与神圣关联。(2)强化生活、生产活动。(3)强化群体和个体信仰3、转换仪式:解决外部或内部的危机(1)通过仪式(过渡仪式),角色转换。三阶段:分离(净化、削发、献祭)、过渡(禁忌和限制)、融合(解除禁制、穿戴新衣、分享圣餐等)(2)皈依仪式(包括忏悔、赎罪等)。(3)康复仪式(包括净化、治疗、禳除等)1、献祭:以物(包括人的肉体)事神献祭的供品:普通的水果食品、畜牲(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少牢与太牢)、人的肉体(亚伯拉罕献子以撒)2、祈祷:通过语言形式与身体动作来表现对神的依赖感和敬畏感祈求、忏悔与礼拜四、宗教修炼1、禁欲:守禁忌与戒律。独身(神职人员:保证宗教仪式的纯洁性与神圣性。修行:断除情欲。)苦行。(头陀行。全真道。修道院:绝财、绝色、绝意)2、无我:消除人类个人主义的小我。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上帝为中心。《马可福音》:因为那些救自己生命的,反而会丧失生命;那为着我和为着福音丧失生命的,反而会得到生命。3、契神。瑜伽、禅定、内丹。1、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2、宗教组织与宗教意识的辩证关系(1)宗教意识的外在表现。(2)宗教生活与宗教行为的组织者和规范者。(3)宗教对社会生活直接干预的重要手段。八、宗教的组织与制度3、宗教组织与社会组织:统一与分离。1)自发宗教或传统宗教:氏族、部落宗教。民族国家宗教。(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种姓制度)2)创建宗教或人为宗教:原始基督教、麦加时代的伊斯兰教、原始佛教。4、宗教组织的类型:1)政教合一型宗教(氏族、部落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中世纪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乌玛”、“哈里发”。喇嘛教。五斗米道。)政教分离型宗教。2)入世宗教(犹太教、早期基督教——弥赛亚信仰与千年王国。伊斯兰教。太平道。太平天国。)出世宗教(隐修士、修道院与托钵僧团。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小乘与大乘。)5、宗教制度广义的宗教制度:维系宗教组织、规范宗教生活、指导宗教活动的规章、体制和传统。狭义的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得以建立和维系的原则和规条。(宗教体制)科层制(教阶制度)天主教:主教制。罗马教廷:教皇、枢机主教团(红衣主教)。大主教区、主教区、教堂区。东正教:牧首制。新教:主教制(圣公会)、长老制(加尔文派)、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佛教:唐以前“三纲”:上座(统领众僧)、寺主(主管寺务)、维那(主管僧众杂务)。唐以后:住持(方丈、堂头和尚)。西序六头首:首座(居大众中之首位)、书记(执掌文书)、知藏(掌佛教经籍)、知客(负责接待外来宾客)、知浴(掌管浴室)、知殿(管佛殿、法堂的香灯)。东序六知事:都事(总管寺务)、监事(监督寺务)、维那(掌僧众威仪进退之职)、副寺(掌管财务)、典座(管理饮食、住宿等)、直岁(管理寺内劳务)。僧侣:僧伽。英文从希腊文的“长老”演化而来。神职人员。“家为巫史”与“绝地天通”1、各派宗教起源论1)自然神话论。印度——日耳曼语系的语言学、民族学比较研究。2)实物(fetish神物?)崇拜与拜物教。布罗塞斯(1709-1777)西非的护身符3)祖灵论。斯宾塞:祖先崇拜就是一切宗教的起源。“幼儿——野蛮人类比法”。4)万物有灵论。泰勒5)领悟无限的能力与单一主神教。缪勒(反对斯宾塞和泰勒)九、宗教的起源6)前万物有灵论。弗雷泽(巫术论)与马雷特(巫力论,玛那——塔布)7)原始一神教。施米特。8)图腾论。杜尔凯姆(集体表征与集体仪式)、弗洛伊德。9)对神圣者的意识或宗教经验。奥托。“片面的理性主义”。2、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南方古猿(550万年-100万年前)、直立人(300万年-30万年前)、智人(30万年-3万2千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尼安德特人的墓葬遗址(4-6万年前)1)宗教不是人类从其超出动物界之日起就有的。2)随葬品与灵魂观念3)宗教遗址与氏族遗址同步出现一、宗教发展观的确立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从1859年到1869年的十年,是宗教研究领域中一种全新的情况迅速发展的时期。整个情况可以用“进化”一词作为其令人醒目的标志。1859年以前,世界上的宗教学者虽然可能满怀热情致力于宗教研究,而且拥有绰绰有余的大量资料,作为其研究的基础,但却没有一种自明的方法来处理这些资料。1869年以后,由于得益于过去十年的发展,宗教学有了进化论的方法。十、宗教的发展斯宾塞《第一原理》(1860-1862):有机物的进化规律是一切事物进化的规律。缪勒《宗教学导论》(1870)、《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878):宗教若不能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那它早就灭亡了。“否定”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原则”,“宗教的活力恰恰存在于摒除其衰败的成分”。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诚实的无神论。泰勒《原始文化》(1871)二、宗教发展的不同向度1、从对神圣者的信仰来看:自然宗教——多神教——一神教2、从宗教组织的历史演进看:氏族-部落宗教——国家-民族宗教(民族性与国家化)——世界宗教(对种族狭隘性和地域局限性的突破。信仰对象的超验性与普世性;个体性;宗教组织与制度的相对独立性。)三、自然宗教与氏族-部落宗教自然宗教是以自然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表现为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与图腾崇拜等。根源于对自然的依赖感与欲求自然宗教是对自然物的人格化,前提是有灵魂(泰勒)或无限(缪勒)的观念。“可见的无限”:黎明与大树图腾崇拜:图腾,北美印第安人方言,“他的亲族”。图腾崇拜是宗教的起源?史密斯、弗洛伊德、杜尔凯姆图腾崇拜古典地域:澳大利亚1)认为族群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亲缘关系或血缘关系(亲属或祖先等),奉之为图腾。2)图腾是族群的象征性标志和徽章,族群往往以所奉之图腾之名为族群之名。3)图腾禁忌:不许打、骂、杀、食,变通。与氏族的形成同步,不许同族内部通婚。4)图腾神话。5)图腾繁殖仪式。6)图腾巫术。交感氏族宗教的中心内容是祖先崇拜(原始形式:图腾崇拜)从女性祖先崇拜(包括女始祖崇拜与女阴崇拜)到男性祖先崇拜(包括“且”崇拜)从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和首领崇拜(“祖有功,崇有德”,“崇天敬祖”)氏族宗教的特征1、以神圣化氏族成员血缘亲属关系的祖先崇拜(包括其原始形式图腾崇拜)为中心。2、与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的合一。制度化的约束力。3、集体性。财产公有、集体劳动、平均消费的社会制度,氏族至上与集体主义。氏族认同。超人体灵魂。4、排他性。5、自发性与素朴性。6、功利性。生存需要、群体延续。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宗教的演变原始社会晚期的分化(财产私有、个体家庭的出现)与融合(部落联盟,地缘关系——血缘关系)1)神灵的等级化与多神教:从单一主神教到单拜主神教(高位神或至上神的出现)2)地域保护神的出现(社神)3)宗教专职人员(祭司)和特权等级的形成十一、国家-民族宗教有圣典的宗教1、雅利安人(印度人、波斯人)2、闪米特人(希伯来人、阿拉伯人……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人)3、中国(四书五经与《道德经》)4、古埃及人一、婆罗门教1、雅利安人的迁徙(公元前三四千年)及其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2、瓦尔那(varna,颜色)制度与达磨(dharma)(习惯、被设定的秩序——因、德、教法、无我性)3、《梨俱吠陀》(veda——√vid,知),前1400-前1000,共10卷,赞歌1017(加补遗1028),10580颂。4、前期吠陀时代的多神崇拜天界:天神伐楼拉、太阳神苏里耶。空界:雷神因陀罗、风神梵由。地界: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等5、生主——金胎,原人(泛神)6、后期吠陀时代:(前1000年进入恒河流域-前700年)。编辑《沙摩吠陀》(祭祀中歌咏僧所唱赞歌及其歌曲)、《夜柔吠陀》(行祭僧所唱之咒文及其注释,黑夜柔、白夜柔)、《阿闼婆吠陀》(招福、禳灾等咒词)。《梵书》的形成。(一为仪轨,说明祭祀规则;二是释义,解释祭祀规则的由来及其意义。)婆罗门教三大纲领的确立。7、《奥义书》(“近坐”、“秘密的相会”,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时代(前700-前500)与“我即梵”。“业”(karman)8、经书时代(前600-前200)法经:有关四姓各别之义务、社会法规、日常生活规定。天启经:祭官所司之大祭典。家庭经:各家庭由家长司祭之仪式。9、印度教的形成(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与毗湿奴派、湿婆派的形成西元之后六派哲学的形成(弥曼差、吠檀多、数论、瑜伽、正理、胜论)与商羯罗(八世纪)的改革不二一元论:大我之梵如大虚空,小我则如瓶中之虚空。瓶中之空来自大空,为大空之一属性。二者本质全同。小我发乎大我,而为大我之一属性,本质亦复了不相异。瓶中之空暂为瓶所制限,以别于大空;小我亦暂为身所制限,而恍若外于大我。若瓶破则瓶中之空融于大空;身体之制限若解,小我直冥合于大我。制限不二论(罗摩奴阇)等《薄伽梵歌》、《摩奴法典》等的人生观与解脱道人生的目的:利、欲、法、解脱。人生的四阶段: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遁世期解脱之道:智慧之道:对梵我合一的证悟。行为之道︰按照每个阶段所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以求解脱。“你的任务是行动,而不管结果如何。”虔信之道:专心一致对神奉献信、爱,绝对皈依神。二、古代伊朗宗教与琐罗亚斯德教1、雅利安人的迁徙与波斯帝国的建立(前六世纪)2、《吠陀》中的天(deva,提婆)与阿修罗(asura)3、琐罗亚斯德(前628-前551)的创教4、波斯古经《阿维斯陀》5、主要教义1)二元神论:阿胡拉(主神)•马兹达(智慧):光明、洁净、创造、生命、善行、美德、秩序、真理安格拉•曼纽:黑暗、不洁、破坏、死亡、谎言、虚伪、恶行2)创世:第一阶段(3000年)阿胡拉‧马兹达创造精神世界,而无物质形式。第二阶段(3000-6000年)阿胡拉创造世界,从光明创造出一切,原牛,原人。安哥拉发动进攻,创造毒蛇和害虫等,杀死原牛和原人。第三阶段(6000-9000年)善神与恶神决战,9000年琐罗亚斯德诞生。第四阶段(9000-12000年)每千年一个救世主,末日审判。3)善恶报应人的自由意志(善思,善语,善行)死后审判:死后第三天(审判之桥),末日审判6、琐罗亚斯德教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确立为国教。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伊朗。印度的帕西人。公元6世纪初传入中国,称为祆教、火祆教,在9世纪会昌灭佛中遭到禁绝。7、摩尼教及其“二宗三际”说。8、摩尼教传入中国:唐高宗时。明教(明尊教)。睦州(浙江淳安)陈硕真、方腊起义。红巾军起义(与弥勒教、白莲教相结合)三、犹太教1、亚伯拉罕时代的部落宗教希伯来人:来自大河(幼发拉底河)彼岸的人约前20世纪——前18世纪,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迁徙到迦南99岁时,耶和华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色列)埃尔(El)、Elshaddai(全能的神)。割礼。2、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入埃及逃避饥荒公元前13世纪,摩西出埃及西奈山摩西十诫的制定,约柜1、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2、不可制造并崇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4、要守安息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谋杀;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做假证;10、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和财物。返回3、犹太教的发展与完成约书亚征服迦南约前1030年,扫罗统一北部各部落,与南方各部落联合,成为以色列人的第一个国王。约前1010年,大卫建立以色列王国,建都耶路撒冷。所罗门建立第一圣殿。前930年,以色列王国分裂。南方犹大王国(耶路撒冷),北方以色列王国(示剑)前721年,亚述人攻克以色列。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犹大。前586-前538巴比伦之囚前538-前334波斯统治时期。前538年,居鲁士释放部分以色列人重返家园。前516年,重建第二圣殿。前334-前167希腊(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63年,罗马庞培大军进入巴勒斯坦。公元6年,犹太国灭亡。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摩西•迈蒙尼德(1135-1204)确立的十三条基本教义: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一、佛教1、佛教的创立释迦牟尼(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与佛陀(Buddha)。前565-前485释迦牟尼的生平传说(1)出生(迦毗罗卫国,印度北方邦之伯斯蒂县)(2)树下诞生(蓝毗尼,尼泊尔之派勒瓦地区)、九龙灌顶(四月初八)十二、世界宗教(3)出游四门(14岁)(4)夜半逾城(29岁)(5)六年苦行(6)降魔成道(佛陀伽耶或菩提伽耶,印度比哈尔邦之格雅,十二月初八)(7)初转法轮(波罗奈城外的鹿野苑,印度北方邦之瓦拉纳西)(8)树下涅槃(拘尸那迦,印度北方邦之戈勒克布尔以东,二月十五)2、部派的分化3、大乘(乘:yāna)与小乘。菩萨(bodhi-sattva,菩提萨埵)的理想大乘佛教发展的三个阶段:(1)中观学派(公元3世纪,龙树、提婆)(2)瑜伽行派(公元5世纪,无著、世亲)(3)密教(公元8世纪后)4、印度佛教的衰亡(公元13世纪初)5、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苦谛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集谛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十二缘起(三世二重因果)与业报轮回五阴/蕴(色、受、想、行、识)和合与无常、无我苦、集二谛说明众生流转世间的因与果灭谛涅槃: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杂阿含经》)道谛中道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定、慧灭、道二谛说明断除烦恼、获得出世解脱的因和果6、大乘佛教中的缘起与空《中论》“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无自性即是空7、佛教的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公元1-2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时代。佛教的南传与北传8、佛教的汉传1)格义佛教(灵魂不灭)2)鸠摩罗什(约350-409)的来华译经3)竺道生(约355-434):“一切众生悉有佛性”4)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二、基督教1、希腊文“耶稣”(Jesus)出自希伯来文“约书亚”(Joshua),意为“耶和华拯救”。希腊文“基督”(Christos)出自希伯来文“弥赛亚”(mashiah),意为“救世主”。2、《新约》中记载的耶稣生平、事迹1)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2)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3)

曾收12个人为门徒(“使徒”);4)

遭到犹太教上层的嫉妒;5)后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于十字架。3、不是要取代律法,而是要成全它:“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4、彼得与保罗(《罗马人书信》)5、罗马政府对基督教的迫害(从尼禄到戴克里先)6、基督教成为国教(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391年,狄奥多西一世禁止其他宗教活动,基督教被正式确立为国教。)返回7、《尼西亚信经》(325年)同体,同质,同性阿利乌(利比亚教区主教)派(异质派):1、圣子是受造物;2、圣子非永恒(过去曾经有一段时期是没有圣子的)半阿利乌派(同质派):圣父与圣子虽不是“同一实体”,却是“同质”的“相似实体”。马其顿尼派(圣灵之敌派)381年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修订版:我们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我们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为父所生,是独生的,即由父的本质所生的。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出来的光,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同质,天上、地上的万物都是藉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我们世人而降临,成了肉身的人,受难,第三日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们也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8、对其他异端的裁决聂斯托利派(景教):二体二性说:“神的母亲”。神性本体与人性本体的分离。431年以弗所会议上被斥为异端。优迪克斯派(一性论派):我们承认我们的主在联合之先原有二性,但在联合之后,便只有一性了。451年在卡尔西顿会议上被斥为异端。一种意志派:基督虽具有神、人二性,却只有神的意志。681年君士坦丁堡第三次会议上被斥为异端。9、亚他那修信经……30.依真正信仰,我等信认神之子我等之主耶稣基督,为神,又为人。31.其为神,与圣父同体,受生于诸世界之先;其为人,与其母同体,诞生于此世界。32.全神,亦全人,具有理性之灵,血肉之身。33.依其为神,与父同等,依其为人,少逊于父。34.彼虽为神,亦为人,然非为二,乃为一基督。35.彼为一,非由于变神为血肉,乃由于使其人性进入于神。36.合为一:非由二性相混,乃由于位格为一。37.如灵与身成为一人,神与人成为一基督。……10、隐修制度与修道院本尼狄克(本笃)(约480-550)隐修制度:绝色、绝意(听命)、绝财。克吕尼改革:尼古拉主义:神职人员的婚娶。西门主义:神职买卖等。11、教权与王权的斗争11世纪到13世纪,领主土地所有制导致王权的削弱11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在位)与德皇亨利四世之争,卡诺沙事件。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在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象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12、八次十字军东征(1096-1270)13、路德(1483-1546)与加尔文(1509-1564)的宗教改革安瑟伦1、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不能仅仅存在于理性中。因为,假如它仅仅存在于理性中,那么就还可以设想一种比他更伟大的东西,它既存在于理性中,还实际地存在着。所以,如果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仅仅存在于理性中,那么,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自身就成了那可以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了,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无疑既存在于理性中,也存在于现实中。本体论论证2、一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存在者完全是可能设想的,这种存在者要比那个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伟大。因此,如果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居然能被设想为不存在,那么,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自身就不是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但这只能是自相矛盾。因此,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是如此真实,以至于它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高尼罗《为愚顽人辩》的反驳:假如有某一个甚至不能用任何事实来设想的东西,一定要说它在心中存在,那么,我也不否认这个东西也在我心中存在。但是,从这事实,我们却万万不能得出结论:这个东西也存在于现实中。完美的仙岛笛卡尔:我接着考虑,我既然在怀疑,我就不是十分完满的,…我既然想到一样东西比我自己更完满,那么,我的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觉得很显然,应该来自某种实际上比我更完满的自然。…凭空捏造出这个观念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说前者沾后者的光,其不通实在不下于无中生有,…把这个观念放到我心里来的是一个实际上比我更完满的东西,它本身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只要设定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角就必定等于两直角,可是我并没有因此看出什么东西使我确信世界上有三角形。然而,我回头再看我心里的一个完满的是者的观念时,却发现这个观念里已经包含了存在,就像三角形的观念包含着它的三个角等于两直角…一样。伽桑狄的反驳:观念的实在性的原因是被观念所表象的事物本身。事实上,不存在的事物既没有完满性,也没有不完满性。康德的反驳:1、任何一个实存性命题都是综合的。2、“是”不是实在的谓词。马尔科姆的阐释并非说,存在是一种完善性,而是讲,“逻辑意义上的不可能不存在”是一种完善性。换言之,“必然存在”是一种完善性。他的第一个本体论证明运用的原则是: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的事物更伟大。他的第二个证明运用的是另一个原则:必然存在的事物比不必然存在的东西更伟大。黑特兄弟的反证魔鬼的本体论证明三、伊斯兰教1、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穆斯林”与“伊斯兰”同一词根,意为“顺从者”。2、哈尼夫派的兴起与向一神教的过渡。3、穆罕默德的创教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25岁时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在麦加城郊希拉山洞“受命为圣”。622年9月,迁徙麦地那。建立了以“乌玛”

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630年,进军麦加。捣毁克尔白神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为清真寺,宣布为禁地。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632年3月,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辞别朝觐”:“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赐给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632年6月在麦地那病逝。4、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安拉使者。六大信仰:1)信安拉。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2)信天使。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3)信经典。《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天经。《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在流传中有讹误与篡改。4)信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安拉的“封印”使者,负有传达“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315位使者,六大使者:阿丹(亚当)、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穆罕默德信道者,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凡是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将来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报酬。我们所崇拜的和你们所崇拜的是同一个神明。他已为你们制定正教,就是他所命令努哈(诺亚)的、他所启示你的、他命令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和尔撒(耶稣)的宗教。你们应当谨守正教,不要为正教而分门别户。5)信后世。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将终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的确,你们在复生日将被复活。两世兼顾。6)信前定。基于《圣训》。不可更改的前定(如美丑、大小、生死)与通过施舍、祈祷等可以更改的前定(如福祸、善恶、寿命)。五功:念、礼、斋、课、朝。1)念功(表白信仰):即念清真言。2)礼功(遵行礼拜):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一次聚礼拜(主麻拜),一年两次的会礼拜(即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的礼拜)。3)斋功(坚持斋戒):在伊斯兰教历的莱麦丹月“(回历九月),白昼戒饮食和房事一个月。4)课功(完纳天课):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5)朝功(朝觐圣地):教历的每年12月8-10日为法定的朝觐日期(即正朝,其他时间为副朝),有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到麦加朝觐一次。5、伊斯兰教的发展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他最亲近的弟子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先后继承他的事业,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逊尼派与什叶派。什叶派只承认穆罕默德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作为继承人的合法性。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只是信徒的领袖,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也就是承认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对于世界宗教的总结1、世界宗教对国家-民族宗教种族狭隘性与地域有限性的突破。基督教对犹太教与罗马宗教。394年奥林匹亚废止奥林匹克运动会。2、政治上的世界主义、文化上的混合主义、普遍的人性主义3、崇奉对象的超验性与普世性4、宗教的个体性5、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的相对独立性,宗教的创建性一、宗教本质主义与宗教功能主义1、本质主义的特征:本质与现象的二分,基础主义2、本质主义的哲学基础(本体论、体用学说)及其在宗教学中的表现3、宗教本质主义的弊端:(1)宗教本质绝对化;(2)凝固化;(3)主观化4、功能主义的哲学基础及其在宗教学中的表现(宗教社会学、行为主义)5、宗教功能主义的弊端:泛宗教主义十三、宗教的功能二、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1、宗教社会学(杜尔凯姆:神圣化与维系社会的功能。韦伯:韦伯问题。帕森斯:现代性危机。贝拉:德川宗教)2、宗教的文化功能(1)道森:宗教(人类的社会文化与历史命运、个体经验)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秩序)的区别(2)蒂利希: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形式。3、文化概念的多层次性及其对社会功能包摄三、宗教的显功能与潜功能默顿:自觉动机与客观效果;主观动机与客观功能。(霍皮人的祈雨仪式)弗洛伊德的影响。四、宗教的正功能与负功能1、默顿:意识形态对功能主义的渗入2、“托马斯定理”:如果认定某些情形为真,结果它们就会成为真的。(价值评价先行)(1)不同的群体与立场。马克思——帕森斯(2)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历史时期。杜尔凯姆(原始宗教,整合功能)——宗教战争、宗教法庭、宗教团体的分化,解体功能)五、宗教的工具性与超工具性工具性:维系、创建社会与文化的工具(政府、军队、文学、艺术等等)贝拉:每一种宗教都试图表明超越世俗的真理,然而却陷入了其试图超越的世俗之中。每一种宗教都试图以自己的形象再造世俗,但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被重造成世俗的形象。这是宗教的悲剧。(十字军,日本宗教等)超工具性:人类文化的纵深维度与终极关切,对人类社会的超越性与规范性。蒂利希: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宗教居于人类精神整体中的深层。一、解释社会的功能。解释体系或意义系统的建构:宗教是人建立神圣宇宙的活动。神圣的帷幕。(奥托、埃利亚德、贝格尔等)神正论的问题:1)无我型。个体与集体乃至宇宙统一体的等同。神秘主义。2)末世论。未来的有序化。弥赛亚主义等。3)业报型。来世补偿。佛教、道教等。4)命定型。前定、恩典等。贝格尔:除非无序、混沌和死亡都能被整合进人类生活的法则之中,否则,这法则就不能在全部集体历史及个人经历的事件中生效。十四、宗教的社会功能二、规范与维系社会的功能1、整合社会。通过合理化、合法化、神圣化来消除其相对性与不稳定性。(社会制度、组织层面、舆论层面)2、社会控制。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与内部关系的协调。3、社会调适。心理情感上的认同。三、创建社会的功能:希望与社会理想,扳道工(韦伯)。宗教改革、德川宗教、太平道、拜上帝会等。四、维系功能与创建功能的二律背反。一、弗雷泽:君权起源于巫师在世界很多地区,国王是古代巫师或巫医一脉相承的继承人。一旦一个特殊的巫师阶层已经从社会中被分离出来并被委以安邦治国的重任之后,这些人便获得日益增多的财富和权势,直到他们的领袖们脱颖而出,发展成为神圣的国王。(《金枝》)十五、宗教与政治及少皥之衰也九黎亂徳少皥黄帝之子金天氏也九黎黎氏九人也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同位故雜糅方猶别也物名也夫人作享家為巫史夫人人人也享祀也巫主接神史次位序言人人自為之無有要質質誠也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言民困匱於祭祀而不獲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齊同也嚴敬也威畏也神狎民則不蠲其為狎習也則法也蠲潔也其為所為也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灾荐臻莫盡其氣荐重也臻至也氣夀命之氣顓頊受之少皥氏沒顓頊氏作受承也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南陽位正長也司主也屬會也所以會羣神使各有分序不相干亂也周禮則宗伯掌祭祀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唐尚書云火當為北北隂位也周禮則司徒掌土地人民也使復舊常無相侵瀆侵犯也是謂絶地天通絶地民與天神相通之道(《国语•楚语下》)二、宗教与政治制度1、政教合一制:(1)政教一体制(氏族与部落宗教)(2)教国制(罗马教皇国、哈里发帝国。神权政治)(3)国教制(4)混合制(古代中国)2、政教分离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马太福音》)三、宗教对政治的介入1、宗教直接掌控政权。(教国制)2、宗教人士或团体参与政治。(黑衣宰相慧琳、山中宰相陶弘景等。)宗教参与政治的互利性宗教参与政治的现代形式:参加选举活动、立法活动乃至组织宗教性政党。(公社式、教派为基础、意识形态型。创价学会创建的公明党)3、借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神学理论服务政治。(1)君权神授说。君权神授说在中世纪政教之争中的不同意义。(威廉•奥康姆、威克里夫运动与胡司运动)董仲舒: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2)《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灾瑞谶纬学说。隋唐时代的三教论争。4、组织异教异端运动与反抗运动。(中世纪在摩尼教影响下的异教运动、神秘主义、宗教改革与闵采尔起义、中国的黄巾起义、民间秘密宗教与太平天国等)5、宗教战争与国际政治争端。阿以冲突、两伊战争、印度教与穆斯林等。四、宗教与法律1、氏族部落宗教中法律规范与宗教规范的一体性。2、成文法典的出现。1)神法(神启)2)包含有宗教性的戒律与禁忌。(摩西五经、摩奴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等。中国的春秋决狱)3、所谓“神判”。一、宗教是一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寺院经济。自君士坦丁以来对教会的捐赠,课税(什一税),修道院。现代社会的世俗化与商业化。二、宗教对经济态度和经济行为的塑造与影响。新教伦理与“天职”。德川宗教对明治维新与战后日本崛起的影响。十六、宗教与经济一、道德神启说(“摩西十诫”)与天赋道德论(孟子)二、所谓“普世道德”(普遍人性还是上帝设定)三、道德与宗教的互动1、社会道德为宗教提供实质性的内容,而且还是宗教或宗教道德产生与演进的重要动因。(孝道对中国佛教、天主教的影响。利玛窦以天主、国君、家君为三父)2、宗教把维系社会关系的社会道德宗教化或神圣化,促成并巩固社会道德伦理的内在化。(神道设教)十七、宗教与道德四、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宗教道德:人——神;社会道德:人——人摩西十诫(前四项与后六项)摩西十诫《马太福音》中的“两条诫命”马太福音佛教中的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与六度。人天有漏善与无漏解脱道(人成即佛成?)1、宗教道德对社会道德的保证与提升章太炎《建立宗教论》:非说无生,则不能去畏死心;非破我所,则不能去拜金心;非谈平等,则不能去奴隶心;非示群生皆佛,则不能去退屈心;非举三轮清净,则不能去德色心。2、宗教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亚伯拉罕杀子。圣战。一、宗教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的两股最强大的力量”(怀特海)当我们思考对于人类来说宗教和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历史的未来进程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毫不夸张的。二、科学萌芽于宗教(巫术)地心说、炼丹术、星占术等等。三、科学摆脱“教会的统治”,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十八、宗教与科学四、科学与宗教的对立是事实世界(是什么)与价值世界(为什么)的对立(近代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1、科学立足于经验世界,宗教立足于超验世界,并试图用超验世界来规范经验世界。2、科学注重经验观察和实验,宗教注重个人体验与信仰。3、科学认知的相对性与可证伪性,宗教信仰的独断性巴伯:这两个领域绝不可能发生相互竞争和冲突,因为它们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便最好的锯子也不能取代榔头,因为它们是用以完成不同任务的。蒂利希:科学只能与科学相冲突,信仰只能与信仰相冲突;保持为科学的科学不可能跟保持为信仰的信仰发生冲突。五、科学与宗教的互动与互补1、科学对实验原则的跨越与宗教的反智主义问题2、“科学的宗教精神”(爱因斯坦)恐惧宗教(原始人)——社会宗教或道德宗教(前现代)——宇宙宗教(现代)(1)所谓“宇宙的宗教情感”,即“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在我们整个唯物论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2)“科学同宗教是势不两立的对立物。”“凡是彻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对于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自然神论的立场六、宗教对现代科学的催生作用霍伊卡:“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西欧)和一个特定的时间(16-17世纪),而没有发生在任何其他地方或其他时代。”1、清教徒成为新科学的主力军。“加尔文——哥白尼体系”。2、通过研究自然受造物来荣耀上帝。阅读“自然之书”与阅读“《圣经》之书”的统一。培根:科学的使命和功能并不在于“我们在神的造物和作品上清晰地打上我们自身形象的印记”,而是“从中仔细地、谨慎地观察和认识造物主本身的印记”,“谦卑地、崇敬地去致力于展现上帝创世活动的画卷。”波义耳:科学是宗教的一个学校。是对上帝展现在宇宙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的揭示。自然神论促发世界图景的转变。目的论力学——机械论力学,地心说——日心说。牛顿。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作为“意识形态”(哈贝马斯)。工具理性的泛化与宗教的定向与纠偏作用。一、宗教的社会化与象征化二、宗教的神秘性与不可言说性三、宗教与艺术的差异宗教的本质是人的神圣化(以神为中心),(世俗)艺术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的人性化或人格化(以人为中心)四、宗教与艺术的互动1、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一体性十九、宗教与艺术2、宗教的艺术化3、艺术的宗教化(1)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和背景,具有世俗的意义。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与《复乐园》,戏剧《目连救母》等等。(2)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和背景,具有宗教的意义。《哈姆雷特》、《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宗教艺术化与艺术宗教化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黑格尔:宗教“通过内容与哲学相关联。……哲学与艺术,尤其是与宗教,皆共同具有完全普遍的对象作为内容。……宗教不仅有一般的思想作为它的内在内容,潜伏在它的神话、虚幻的想象、传统的历史里,对于这种内容,我们首先必须从神话里加以发掘,形成哲学思想;而且宗教又具有显明的思想的形式作为它的内容。在波斯和印度的宗教里有许多很深邃、崇高、思辨的思想被说出了。我们甚至在宗教中还遇到显明昭著的哲学,譬如教父的哲学。经院哲学基本上是神学,在这里我们发现神学与哲学的结合,或者也可以说是混合。”二十、宗教与哲学一、哲学萌生于宗教1、宇宙起源论与万物本原的观念(奥尔弗斯教)2、东方神秘主义与奥尔弗斯教灵魂轮回的教义对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影响柏拉图:两个世界论、灵魂不朽论(来生并非上帝的恩赐)与轮回论、灵魂先在论与回忆论,造物神与善的理念二、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结合1、菲洛:柏拉图、斯多葛派(世界灵魂-逻各斯-道)梯利:希腊哲学以宗教始,以宗教终。2、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3、经院哲学与阿奎那三、东方的宗教与哲学1、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从《奥义书》到六派哲学2、佛教与因明3、佛、道二教对儒家的影响四、宗教与哲学的区别1、理性与启示(雅典与耶路撒冷)德尔图良:上帝之子死了,这是完全可信的,因为这是荒谬的。他被埋葬又复活了,这一事实是确实的,因为它是不可能的。伊甸园与蛇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与亚伯拉罕2、佛教中的禅宗与唯识宗3、黑格尔的解释:宗教和哲学有一共同的内容,只是形式不同罢了。就知识形态在宗教和哲学中的不同而论,则哲学显得是对宗教的知识形态起了摧毁的作用,因为在宗教里这普遍的精神只是最初表现于外在的、客观形式的意识里。……哲学所作的,……在于扬弃这种外在性。哲学所处理的约有两点:第一,哲学与宗教的崇拜一样,所要把握的同是实质的内容、精神的灵魂,第二,把这种内容提到意识前面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