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最全的公式及注释_第1页
2014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最全的公式及注释_第2页
2014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最全的公式及注释_第3页
2014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最全的公式及注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基本公式第五部分工程地震一、地震作用效应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5):羽=d,t=,d——计算深度,s<etV0顷W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速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v——计算深度范围内第,•土层的厚度和剪切波速;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浅埋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3.3):①d〉d+d-2,②d〉d+d-3,③d+d〉1.5d+2d-4.5,u0bW0buW0bd——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d——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d——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d——液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表4.3.3采用。3.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小于或等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在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3.4):N=N0p[ln(0.6d+1.5)-0.1dJJj,N。夜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应按表4.3.4c采用;d——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d——地下水位(m);P——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应采用3;p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80,第二组取0.95,第三组取1.05。对存在液化砂土层、粉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3.5):I=尤f1-/]dW,I——液化指数;n——在判IE,"NJiiIE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N、N——分别为第•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应取临界值;当只需要判别15m范围以内的液化时,15m以下的实测值可按临界值采用;d——第••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W——第/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m-1),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取10,等于20m时取0,5m〜20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采用静力触探法判别砂土液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条文说明5.7.9):当实测计算比贯入阻力p或实测计算锥尖阻力q小于液化比贯入阻力临界值p或液化锥尖阻力临界值q时,应判别scscrci^ir为液化土。p=aaap,q=aaaq,a=1一0.065(d-2),a=1一0.005(d-2),p、qscrWups0ccrWupc0WWuus0c0

分别为地下水位d=2m,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2m时,饱和土液化判别比贯入阻力基准值和液化判别锥尖阻力基准值,可按规范表5.2取值;d——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111.0-0.185L//sc0.5,七0用剪切波速判别地面下15m范围内饱和砂土和粉土的液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条文说明5.7.9):当实测剪切波速v大于临界剪切波速v(y=v(d-0.0133d2sscrscrs0ss为与地震烈度、土类有关的经验系数,按表5.4取值;d为剪切波速测试深度;d为地下水埋深)sc0.5,七0计算砂土与粉土液化平均震陷量的经验公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4.3.6):由地面算起的液化深度;d2——由(1)砂土:S=044匚S(d2-d2)(0.01pM1-DvI1'5,deB012^0.5)1地面算起的上覆非液化土层深度,液化层为持力层时取0;B——基础宽度,对住房等密集型基础取建筑平面宽度,当B<0.44d时,取B=0.44d;S——经验系数,对第一组7、8、9度分别取0.05、0.15、0.3;p——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压力;D——砂土的相对密度(%),可依据标(NfA0.5准贯入锤击数N确定,D=一N一;匚——修正系数,直接位于基础下的非液化土层厚度满r"0.23寸+16)足4.3.3条对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勤的要求时匚=0,无非液化土层匚由地面算起的液化深度;d2——由(2)粉土:Se=端匚kS。(d;-d2)(0.01p、,k——与粉土承载力有关的经验系数,当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80kPa时取0.30,当不小于300kPa时取0.08,其余可内插取值。当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0.30g)和9度时,饱和粉质黏土塑性指数小于15且符合下式的饱和粉质黏土应判为震陷性软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3.11):W>0・9W,I>0.75,W——天然含水量;W——液限含水量,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I——液性指数。打入式预制桩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计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4.3):N1=N+01p(e3-0Np),N——打桩前的标准贯入锤击数;p——打入式预制桩的面积置换率。二、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5):a——地震影响系数;a——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气——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Y——衰减指数;T——特征周期;气——阻尼调整系数;T——结构自振周期(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y=0.9+005二§,匚——阻尼比。0.3+6§

(2)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门=0.02+0.05Y。14+3%(3)阻尼调整系数:门=1+0*:+]源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确定(《建筑结构总水平地震抗震设计规范》5.2.1):F=aG,F=G^iF(1—8),AF=8F,FkEqAi§GH桃nnnEkEk结构总水平地震jjj=1作用标准值;气——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按5.1.4、5.1.5条确定,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eq力荷载代表值的85%;F——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G——集中于质点,•、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H、Hj——质点,•、项的计算高度;8——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多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房屋按表5.2.1采用,其他房屋取0;F——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确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2.2):(1)结构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ayXG(i=1,2,,n;j=1,2,,m),a.——相应于第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按5.1.4、5.1.5条确定;X——第j振型第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Y——第j振型的参与系数,Y=。jj£x2Gi=1jii(2)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Se广区S,S——第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可适当增加。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3.1):%=aG,F=?如F,a——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jj最大值的65%;G——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可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eqF——第i质点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5.局部突出地形顶部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4.1.8):X=1a,&——附加调整系数,与建筑场地离突出台地边缘的距离L与相对高差H的比值有关,1当H<2.5时,&可取1.0,当2・5<H<5时,&可取0.6,当H>5时,&可取0.3;a——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按表2采用。6.动静强度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4.2.3):乌6.动静强度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4.2.3):乌=C己*?tC玄n9动、静应力;气、9——动、静内摩擦角。近似认为动静强度比等于动、”t)动、静抗剪强度;静承载力之比,则承载力调整系数:°=R注s-动、静承载力安全系数;R、R——动、静极限承载力。桩所承担的地震剪力估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4.4.2):V=20U地基抗震承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2.3):f=°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按表4.2.3采用;f——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