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天生的贵族_第1页
剔红天生的贵族_第2页
剔红天生的贵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剔红天生的贵族

在一些历史古装电视剧中,你有没有留神到后宫中的起居、坐卧、把玩等各种器具大多是一种红漆木器,而非金银珠宝?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你看到宫廷内各种用具摆设器物最多的也是那种红漆木器。这种红漆木器被称作“剔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远比金银珠名贵重得多,那可是奢靡品中的贵族。2022年5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红花卉纹大盘拍出了156875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

“剔红”何以如此昂贵?这就不得不说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了。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是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至确定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听起来貌似很简朴,可是事实上远不是说的这么简朴。首先,既然是漆器,就少不了用到漆。剔红使用的自然漆取自漆树,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将树皮划开,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住。生长了16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取漆,一棵生长20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也不过250克。原材料如此来之不易,所以剔红注定是天生的贵族。

有了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的制作工艺才是压轴大戏。剔红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纹样。涂漆就是一道繁杂的工序,务必用真丝麻团沾染,以旋转揉捏的方式在胎型上擦拭。每一分力道都需拿捏切实,才能平匀上漆,相当不轻易。涂完一层后,得等它干透,才能涂抹下一层。制作一件剔红漆器,少那么八九十层,多那么两百多层。每一道漆层都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只能逐渐等自然阴干。完成一件剔红成品,少那么半年,多那么两三年。想想,这该有多么不轻易啊!

更不轻易的是“剔”。珍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以硬碰软为剔。”汉字就是这样奇异,一个剔字,既解释了剔红的制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红制作的不轻易。以硬碰软,是指剔红雕刻制作工艺——用坚硬的刀子在漆将干未干、呈牛皮糖状态时举行雕剔。漆干那么脆,一剔就裂;漆湿那么黏,沾刀无型。素胎上涂一层漆后,雕刻师务必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其将干未干时举行雕剔。这个过程分外考验工匠下刀前的设计构图和刀功,要出刀无悔,运刀如笔才行。一刀出错,前功尽弃,不管你制作到了哪一步,这件漆器都无法挽回了。

此外,从工匠手里出来的崭新的剔红器具还不算结果的完成品。由于新制的剔红作品,颜色过于明艳,略显俗气,还不是它最好的状态,还需要使用者双手摩挲,歷经时间打磨,才能呈现成熟温婉的红,剔出的纹样才能活生动现。也就是说,剔红务必使用多年,才能历久弥新,光辉照人。想想看,这剔红是不是比金银珠宝更不易得?

你可能会问,既然能剔红,那能不能“剔”别的?当然可以,根据漆色不同,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都是有的。剔红技艺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宋元时期,进展于明清两代。因明朝皇帝姓朱(大红色),所以剔红受到宫廷专宠,就发扬光大了。加之早期流传下来的其他作品很罕见,于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剔红了。

(张晓玛摘自《学识窗》2022年第1期)

素材任意门·法国年鉴学派的抗争之路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红雕漆(剔红)牡丹圆盒,盒盖里面刻了一首乾隆皇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