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士与士文化_第1页
中国的士与士文化_第2页
中国的士与士文化_第3页
中国的士与士文化_第4页
中国的士与士文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的“士”与“土文化”汉文化的瑰宝一中国的“士”与“土文化”刘降渝2004、4-9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大文化景观,那就是“士”与“土文化”。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具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没有传统就没有文化。文化的传承性昭示我们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土文化”。一、何者谓士?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士人”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大夫”则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和官僚阶层。中国古代,按士、农、工、商来划分阶层。历史具有巨大的惯性,新中国的国旗就体现了这古老的传统观念。五星红旗中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围绕它的四颗小星就象征土、农、工、商。国旗法规将之释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小资产阶级”是知识分子的代词,也就是“士”。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他们是社会的末流,是思想改造的对象。倘若五十年代的反右只触及他们的灵魂,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则毫不客气地触及皮肉乃至性命,以致“士”的概念彻底消失,乍提起,还陌生。汉家词汇,“士林”茂盛。如国土、文士、武士、智士、勇士、义土、壮土、志土、谋土、说土、战土、斗土、名土、寒土、隐土、绅士……学位、职称里也有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医士、技士、上土、中土、下土烈士乃逝者的最高谥号。从古到今,土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土”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企业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土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其风范大致是: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古有不吃嗟来之食及不为五斗米折腰者;文士爱名节,重义轻利,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孟子喻义不言利;武士以“重然诺,轻生死”为业道,后来被大和民族窃去;他们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爱国,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士为知己者死”,人以国土待我,我必以国土报之,他们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能以身许国,毁家纾难;他们的信条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虽然心理上他们欣赏《陋室铭》,孤芳自赏,愿甘寂寞,但其傲骨却铮铮有声。“见大人则藐之”,甚至敢扳“逆鳞”,这是他们最不讨人喜欢的致命点。谓予不信,且看《战国策.齐四》中《齐宣王见颜斶》的记载。齐宣王见颜斶,日:“斶前!”斶亦日:“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日:“王,人君也。王日‘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斶对日:“夫斶前为趋势,王前为趋土。与其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日:“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日:“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日:“有说乎?”斶日:“有爵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田展)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日:’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土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这番应对,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独立人格,“生王之头不若死土之垄”,乃士人自恃而傲“大人”的自负之言。“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土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无官无爵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子等奠定传统文化基石的先秦诸子、以及其后历代发微抒义的经学大师,连鲁迅在内,全都是土。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孔子日:“敬鬼神而远之”。中国的诸子百家是从不谈鬼神的!这种文化土壤栽培生的中国读书人,历耒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养土成风,动辙数百数千,士人一度有过养尊处优的地位,然而总体来看,中国土人的命运,从来就不昌不济。老子隐西,孔子流离,孙子刖,韩子囚,鲁迅亦卖文为生。解放初为农民叫苦遭呵斥的梁漱溟,文革中面对围攻他这只“死老虎”的逞勇之徙,冷静地说:“土可杀,不可辱”,其自尊自爱胜过性命。虽然语惊满座,其凛凛难犯之正气略有镇慑之效,但这毕竟是万般无奈之际的悲呜。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著的“呆气”。故土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当道者对士人的态度大多只是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只作为美谈。刘备三顾,令士人赞叹了几百年。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慧眼独到之至,则有“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谓谓”、甚至“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他们基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的民主观,敢为天下倡。其所称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以天下为已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则是起码的士人观。由此亦可见,“士”是民主政治的道上人。二、何谓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汇了诸子学说的“土文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它是民主主义的雏形。人类一万年前还在使用石器,从事物质生产的种植史约有七千多年,脱离蛮荒而进入有文字的文明时代也只有五、六千年。当人类步入有国家理念的社会形态后,管理自身的治道一直是一个跨民族、跨文化、跨时代的课题,至今世界各国仍在探索之中O治道是一个既有民族传承性、又具有多领域综合性和发展性的思想体系。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思维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当代东西方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包括治道在内的文化冲突。故地理上的中东,自成为东西方文化冲突的雷管及战场。智慧型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治身、治学、治事、治人、治兵、治家、治国、乃至治水、治病之道。2400年前,就由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典籍之丰,汗牛充栋,故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治道思想库。“提高执政能力”的真谛,就是寻求最佳的治道。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人文思想中的硕果,具有深远的价值。它传承了数千年,并不因古老而陈腐,反而如醇,愈陈愈浓。例如在西方,《老子》的影响力是仅次于《圣经》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方兴未艾于中国,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那就是有士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而土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由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第九》这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一样,都是一个文化标准。令西方大讶而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老子曰:“爱民治国,能无智乎?”《老子.10章》邓小平兴邦治国的智慧,不是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本里翻由来的。而是由于切肤之痛,体验了“草民”的疾苦,纯由于“爱民”两字,故智由不穷。他“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创造了一切却不占有,做了大事却不自恃有功,居万物之首却不以主宰者自居。《老子.10章》)在汉文化里,“元德”是最崇高的盛大之德。在《说文解字》里,“元”是意义最大、仅次于“一”排在第二位的字。“一”就是“道”'道无双,故曰一。"“爱民”乃治国之本。胡锦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温家宝“以人为本”的思维,既是共产党的宗旨,又是邓小平爱民情结的继承和发展,亦是传统土文化的再现。三、“士”与“土文化”的历史作用中国的“士”与“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并非无中生有而耸视听,因为它确实存在,并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上百年的落后挨打,是由于士气不张及士文化的衰落,是封建文化将士人铸成缺少“士气”儒生的必然结果。而中国近代的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讲,实因士人的觉醒和土文化的复苏而勃发。1842年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只激发了洋务运动。而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后,日本不仅索赔白银二亿两,还割去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举国震惊之余,士人由悲而愤,于是“名士”康有为联络在北京会试的各省士人一千余人,联名上书请愿,要求变法图强。国家都要亡了,还考什么试?做什么官?他们第一要废除的就是扼杀士人的科举制,不愿再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这不是士人的觉醒吗?而封建社会对他们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杀|1895年著名的“公车上书”实为近代革命的起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推翻帝制的同盟会员及早期的共产党员,皆是深受土文化影响士人生身。他们前仆后继,志在天下,以身许国,可歌可泣。由于康、梁、孙中山等人是以土文化来反封建文化,所以只能唤起少数的志士、义士和勇士,而没有唤起民众。故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这条唯一的经验,实质上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总结革命的得失,故十分深刻。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毛泽东,是在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的。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抒志之词,也“士气”十足。毛泽东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后,将之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不仅唤起了民众,还高度重视团结广大士人。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他总结为靠“三大法宝”。法宝之一就是“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之旨,在于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中国的特产“统战部”与“政协”,不是什么权宜、权谋之计,而是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士文化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故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就有了绅士李鼎铭,共和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六个副主席中就有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名士。政府中一百多个正、副部级的职位,有三分之二是由党外人士担任的。历史上,“士”从来就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捍卫人,亦是社会教化的力倡者。士人汹汹,不一定是坏事。天下士人皆箝口不言,则是治道的悲剧。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用科举制将天下士人一网打尽,但士人及土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天涯海角的华人亦沛然填膺,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爱祖国--祖宗之国,这是祖先给我们每个中国人打下的烙印!四、历史的沉思江河里有一种富集了沙金的“金窝子”,很难被发现,它们是万千年江水荡涤的结果。而“土文化”正是历史长河中汉文化精粹的富集点。毛泽东青年时就读过的、创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里悬有土文化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校训匾,毛泽东曾将之题为抗大的校训。“实事求是”是科学的元规则。邓小平治国之本在“爱民”,其精髓则在“实事求是”,这是人文领域罕有的科学精神,亦是治万事之道。当代中国,“土”风日下,不少知识分子己毫无羞色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腐败圈。知识分子是创造、传承文化的精英,当他们都腐烂时,说明社会的腐败己经深入脊髓。腐败之所以成为数千年的痼疾,有一定的成因。简而言之:它是主观上无限的物欲与客观上有限的物质的必然,是权力经济的必然。象腐败这样的膏肓之疾,“惩治”尤治水之“堵”固,不失为一法。根治之道,在于解决“物欲观”和发展经济,并在制度上让权力与经济绝缘。而“物欲观”属文化范畴,有待以文化“疏导”的方法解决。中国人对土文化的误解,莫过于尽人皆知的国骂“王八蛋”。土文化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之称为“八德”这八德也是土人观人律已的标准。士人斥责太不象话的人时,就愤然由口“忘八德”。忘了八德,他们认为那是骂得很恶毒的了。过去的小百姓不明其义,见士大夫们都用这话骂人,也就捡来将“忘八德”讹音为“王八蛋”倘若“土”的概念消失,“土文化”也就濒临灭绝了。我们这一代人有抢救的义务,否则我们得负失传的责任,并将愧对列祖列宗。中华民族的历史行程,表明当代的中国已进入了经济与文化的转型期。人类的历史,究极说来是物质与精神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