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闻一多红烛1《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考:“红烛”意象的特点《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意象——红烛蜡烛(或“蜡炬”),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仅就“红烛”这一意象来看,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意象——红烛蜡烛(或“蜡炬”),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3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三美”原则,掌握诗歌鉴赏方法;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意象“红烛”的作用;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感。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三美”原则,掌握诗歌鉴赏方法;4作者生平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作者生平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5统编版《红烛》优秀课件16录音范读思考:《红烛》带给你的直观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录音范读思考:《红烛》带给你的直观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7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红烛啊!8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红烛啊!9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红烛啊!10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啊!红烛啊!11音乐美——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建筑美——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010203绘画美——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何为“三美”音乐美——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12小组探究“建筑美”原则——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小节。“绘画美”原则——按小节分析“红烛”形象。“音乐美”原则——朗诵诗歌,细细品读。010203小组探究“建筑美”原则——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小节。“绘画美”原13内容探究诗人与红烛对比,颜色和精神;“吐”字:生动形象,展现出奉献和忠诚;诗人疑问、迷茫,红烛为何自寻毁灭;找到答案,燃烧自己创造光明;红烛的责任与担当,救灵魂、捣监狱;(三、四节重点分析“烧”字:烧的是什么?体现出什么?)内容探究诗人与红烛对比,颜色和精神;“吐”字:生动形象,展现14内容探究奉献;不屈不挠(注意残风象征意味;)无私奉献、心怀理想无私奉献,因果对比为梦想努力不计较结果,坚毅内容探究奉献;15小组合作探究为何作者态度从“一误再误”转变为“不误!不误!”?作者曾经为红烛燃烧自己的做法感到迷茫,但明白它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后便不再困惑,而是变成了赞同与歌颂。小组合作探究为何作者态度从“一误再误”转变为“不误!不误!”16“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残风意义何在?这是作者的自问自答。红烛为受到的困难与阻碍而感到伤心,残风意味着现实的阻挠。“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残风意义何在?这是作者的自问自答。17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的因果关系?为了梦想与目标坚持,自己却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红烛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最后一句是在解释:甘心奉献,无畏牺牲。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的因果关系?18师生齐读,共赏“音乐美”韵律、押韵(-i/in)师生齐读,共赏“音乐美”19拓展延伸根据诗歌内容,请你对“红烛”形象进行具体赏析,不少于200字。拓展延伸根据诗歌内容,请你对“红烛”形象进行具体赏析,不少于20作业阅读闻一多诗歌《死水》,深入了解诗中体现的“三美”原则,并分析其中意象作用及诗歌表达的感情。查收搜集类似托物言志题材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作业阅读闻一多诗歌《死水》,深入了解诗中体现的“三美”原则,211.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2.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3.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4.“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5.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得丰富”。6.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7.生活中个体的人,追求“活得丰富”并不意味着对“活得正确”的放弃,仍应体现出对既有规则的尊重。8.成熟社会的成熟公民不必刻意选择生活,“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9.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10.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1.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22红烛闻一多红烛23《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思考:“红烛”意象的特点《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4意象——红烛蜡烛(或“蜡炬”),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仅就“红烛”这一意象来看,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意象——红烛蜡烛(或“蜡炬”),在唐诗里有许多名句,“烛”的25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三美”原则,掌握诗歌鉴赏方法;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意象“红烛”的作用;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感。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三美”原则,掌握诗歌鉴赏方法;26作者生平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诗歌上提出著名“三美”原则。作者生平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27统编版《红烛》优秀课件128录音范读思考:《红烛》带给你的直观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录音范读思考:《红烛》带给你的直观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9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红烛啊!30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红烛啊!31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红烛啊!32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啊!红烛啊!33音乐美——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建筑美——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010203绘画美——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何为“三美”音乐美——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34小组探究“建筑美”原则——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小节。“绘画美”原则——按小节分析“红烛”形象。“音乐美”原则——朗诵诗歌,细细品读。010203小组探究“建筑美”原则——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小节。“绘画美”原35内容探究诗人与红烛对比,颜色和精神;“吐”字:生动形象,展现出奉献和忠诚;诗人疑问、迷茫,红烛为何自寻毁灭;找到答案,燃烧自己创造光明;红烛的责任与担当,救灵魂、捣监狱;(三、四节重点分析“烧”字:烧的是什么?体现出什么?)内容探究诗人与红烛对比,颜色和精神;“吐”字:生动形象,展现36内容探究奉献;不屈不挠(注意残风象征意味;)无私奉献、心怀理想无私奉献,因果对比为梦想努力不计较结果,坚毅内容探究奉献;37小组合作探究为何作者态度从“一误再误”转变为“不误!不误!”?作者曾经为红烛燃烧自己的做法感到迷茫,但明白它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后便不再困惑,而是变成了赞同与歌颂。小组合作探究为何作者态度从“一误再误”转变为“不误!不误!”38“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残风意义何在?这是作者的自问自答。红烛为受到的困难与阻碍而感到伤心,残风意味着现实的阻挠。“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残风意义何在?这是作者的自问自答。39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的因果关系?为了梦想与目标坚持,自己却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红烛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最后一句是在解释:甘心奉献,无畏牺牲。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的因果关系?40师生齐读,共赏“音乐美”韵律、押韵(-i/in)师生齐读,共赏“音乐美”41拓展延伸根据诗歌内容,请你对“红烛”形象进行具体赏析,不少于200字。拓展延伸根据诗歌内容,请你对“红烛”形象进行具体赏析,不少于42作业阅读闻一多诗歌《死水》,深入了解诗中体现的“三美”原则,并分析其中意象作用及诗歌表达的感情。查收搜集类似托物言志题材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作业阅读闻一多诗歌《死水》,深入了解诗中体现的“三美”原则,431.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2.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3.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4.“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5.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得丰富”。6.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合同
- 2026年互联网家装服务协议
- 2026年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合同
- 2026年电影版权合作协议
- 企业内部培训计划与课程设计方案
- 水表采购合同范本及注意事项
- 2026年市场营销合同
- 2023年企业员工心理健康调研报告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方案
- 贵州国企招聘2025贵州水投水库运营管理黔东南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年黑龙江省省级机关遴选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DB41-T 2930-2025 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企业建设指南
- 金融科技(第二版)课件 项目三 区块链金融
- 2025年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报告
- 免拆保温模板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
- 从被动到主动:变电站运维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设计
- 妇幼保健院院感防控手册
- 音乐教案《我和你》
- 肾移植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