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_第1页
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_第2页
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_第3页
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_第4页
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OC\o"1-5"\h\z序言 1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 2一、 建设背景 2二、 建设基础 3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与目标 8一、 指导思想 8二、 问题不足 8三、 基本思路 10四、 建设目标 155五、 预期效益 199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 21一、 办学理念 21二、 学校治理 23三、 办学机制 28四、 专业建设 291、 专业规划 302、 专业设置 303、 人才培养方案 314、 重点专业群建设 31五、 教学改革 31六、 师资队伍建设 34七、 实验实训 35八、 校园信息化 37九、 提升服务能力 38第四部分项目资金预算 39一、 资金来源 39二、 资金预算 39第五部分建设进度 39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40一、 组织保障 40二、 制度保障 41三、 过程保障 42四、 经费保障 43序言创建高水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是陕西省教育厅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立足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和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机制,提高育人效益,推动职业教育科学持续发展而实施的重要计划。根据省教育厅印发的《〈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陕职教办【2018]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咸阳地区以及我市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经过调研论证,特编制《XX市职业教育中心“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规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本《方案》是我校实施陕西省高水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和详细的行动指南,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基本保障。本《方案》主要围绕“创建特色,创新管理,提升效能,注重质量,打造品牌'型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内涵“等具体任务而编制。分为“建设背景与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经费预算、建设进度和主要保障措施"六个部分。项目建设中,我们将坚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针和“以创建高水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能力、强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内涵发展水平为具体任务,重点在“机电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4个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实施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提升专业内涵;创建满足学生就业技能训练所需的新型培养环境;创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办学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联盟;提高专业规范化建设水平,创建省级精品和骨干专业;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名师团队;创建新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全面培养考核机制;积极实施“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着力提升办学内涵;充分发挥学校在咸阳地区乃至全省的示范、骨干和引领作用。根据编制的建设方案,该项目总预算经费为1125万元,其中争取省级项目支持8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企业投入100万元,学校自筹25万元。学校将严格经费管理,分三年进行资金分配,并确定项目验收的预期目标和验收指标。同时制定完善保障措施,确保我校创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项目的顺利实施。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规划方案XX市职业教育中心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及各级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省市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响应《陕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我校积极参与陕西省职教品牌打造,努力率先建成陕西省高水平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以提高我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示范引领我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建设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2017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发展公平而又质量的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事实上,作为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的供给对于供给侧改革以及中国早日实现“中国智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曾作出指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物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成为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我省及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开展“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我校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积极参与我省高水平中职校的建设,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发挥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亦是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适应。二、建设基础(一)政府支持和领导关心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来,特别是2014年中省市县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来,各级均不惜一切,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逐年提升,关心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这给我们努力改进工作,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质量一流、服务周到的职业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机遇。XX市历届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师资调配上都给予我校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对职业教育更是关心备至。一是多种政策,提供保障。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性文件,支持职业教育。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列支职教专款15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300万元职业教育救助资金,资助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将全市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接受职业教育的任务分解到乡镇、各部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从而使职业教育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支持。二是营造环境,扩大影响。市上领导亲自出外考察企业,接待来彬企业人员,促成了不少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使得XX市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点输送基地。同时,市政府每发展一项产业,都要将人才培养交给我校,从我校招录员工。三是财政优先,解决困难01998年以来,我市对职业教育投入累计已达37215万元。2005年,为我校煤炭安全实训基地建设配套160万元;2010年,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配套110万元;2008年,市上果断决策,投资2.6亿元,为我校新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可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的新校区,新校区2012年秋季投入使用。2011年9月,又划拨专项资金,选派我校4名优秀教师,2名学生赴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培训半年,并决定长期实施这样的师生培训;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投入机制,联席商议制度,并具体了职业教育年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又确定每年为职业教育外聘教师解决120万元的待遇资金,并逐年增长。(二)学校发展现状基础XX市职教中心创建于1998年,是一所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长短期培训相结合,大中专层次兼有的国家重点,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0万Itf,可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每年可完成各类社会培训IOOOo人(次)。学校开设机电工程、信息工程、人文科学和汽车工程四个专业系,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3个专业及成人教育、汽车驾驶和煤矿安全技术三个培训中心。有教职工263名,全日制在校学生2120名,成人继续教育在册人数1200名,汽车驾驶年均培训400人次,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年均5000人。二十年来,学校不断创新,积极打造“XX市技工”品牌,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生源遍及周边十多个县区,安置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8000多名,转移农村劳动力16000多人,举办各类培训700多期,培训人员96000多人(次),使全市11500多户群众实现了脱贫,5900多户走上致富之路,毕业生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达8亿元。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先进学校、全国节约型公共示范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全国职业教育百强校等荣誉称号;2005年通过“国家级重点”验收;2010年通过“省级示范”和“市级标准化"验收;2015年通过“国家示范”验收。2010年10月成功举办了“彬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职业教育研讨会”;2013年承办了陕西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推进会;2013、2014年承办了咸阳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2015年承办了咸阳市首届职业教育论坛,并成为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现场会主会场,学校声誉得到不断提高。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创建,学校在基础设施投入、教学设备完善、师资水平提升、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深入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校正迈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速道,为项目申报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办学特色基本形成建校以来,我们坚持“质量立校、服务地方"办学方针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贯彻“规模是前提,经营是关键;质量是核心,就业是保障;服务是宗旨,创新出活力”的办学理念,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践行“厚德进取、诚健博能”的校训;践行“先学做人,后学技艺"的教育思想、“团结、求实,拼搏、一流”的校风、“乐学,善做,明辩笃行,立足成才"的学风和“敬业爱生,德育为先,创设情景,再现形象,突出实践,教产结合"的教风,经过20年努力,形成了以下特色:特色一:办学理念逐步提升,办学方法不断创新。在办学过程中,我们紧随发展,适时提升办学理念和思想,改革内部管理和措施,积极打造“XX市技工”品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逐步解决了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1、积极探索,实施经营模式。2、大胆创新,促进招生工作。3、加强基地建设,强化技能教学。4、激活管理机制,构建德育特色。特色二:多条腿走路,满足不同群体多样性需求。1、设立成人教育中心,解决市内在职人员提高培训。2、争设煤矿安全培训中心,满足煤炭企业职工的提高培训需求。3、开办驾驶培训学校。为需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人员提供了可靠基地。4、重视农村人才培训。积极实施各类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撑。特色三:探索形成切合农村实际的评价体系。修订完善了各类评价制度,以学生参与、交往、思维和运用来评价课堂教学,逐步建立了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同时,大胆革新,对学生采取教考分离的评价模式,突出以实践能力,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兴趣。特色四:建立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链。我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先后紧随需要多次调整专业设置,为区域经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实用型人才,并形成了区域特色的专业链,为区域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色五:产学研机制初步形成,技术推广不断深入。L学校正探索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工作。2、学校已与有关专家合作开发农村适用技术,并已取得一定成效。3、学校坚持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4、近三年,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6篇,市级以上获奖论文97篇。特色六:培训模式趋于合理。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产教融合模式得到初步践行;中高职衔接通道基本贯通。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与目标一、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落脚点,立足咸阳,面向陕西省,依托企业,服务社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办学机制体制、管理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我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等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我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二、 问题与不足1、 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和理念与我们国家,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办学效益不理想,特色不突出,今后还需要加强借鉴学习和提升。2、 学校改革力度不大,深度不够,课改及研究成果不显著。现有教学模式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目前,虽然学校已在教学中突出技能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教学模式与现代产业的需求还不能完全对接,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改革肤浅,教学手段滞后,与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做好“五个对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技能训练与考试考核还没有很好结合,创新不够,毕业考核与评价方式有待革新。3、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强,质量不高,还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学校注重了专任教师的学历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就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也制订了许多激励政策和措施,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教师队伍规模、质量、结构,特别是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比例、质量、结构还远远不能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不断提升,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4、 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低层次上,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需要开拓思路,加强研究,深入实施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只停留在部分专业,部分学生,没有全面而有效地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学校与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基地共建、项目开发、定向培养等方面,合作层次尚不够深入,合作机制与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革新和加强,合作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提升。5、 学校信息化建设观念淡薄,层次不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虽然经过国家示范建设,学校信息化成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距离国家提出的智慧校园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尚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校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和提高,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6、 实验实训条件还需完善,特别是校内实验实训升级换代不够及时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持续投资力度还是比较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路子拓宽不到位,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没有深入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是空白,双赢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管理体系创新不够,企业文化引进不力,这些都需要我们改进提高。尽管学校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这些都是在学校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政府优惠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有较为良好的办学基础,定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把学校建成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三、建设思路以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按照“抓质量、强管理、稳规模、促发展”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坚持以创建“创新、效能、品牌”型职业学校,培养一流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先导,以优质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建设高素质“双师"教师团队为关键,以校企合作和引进企业文化、加强与高职院校交流合作为特色,以提高技能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内涵为具体任务。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为创新点,以建立中职人才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多措并举"的办学思路。以“工学结合"为途径,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打造“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体系与企业岗位技术对接、专业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研教改方向与企业技术创新对接、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建设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投入,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实训基地;本着基础理论“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一毕业就具备一线生产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将以“六个创建,六种机制"建设为路径,实现项目建设目标。(一) 创建新型培养环境,形成新的训练机制。1、 创建新型教学环境。依托这次项目建设的大好时机,着力建设好仿真技能实训教室,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使学生在高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实用技术,了解生产工艺,熟悉生产设备,体验职场环境。2、 创建新型校园文化。以建设“功能现代齐全,与综合素质培养相匹配”的校园文化为主导方向,突出打造“综合素养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三位一体互相融合渗透的特色校园文化。以校训、校歌、校园文化节、技能展示周等为载体,形成综合素养主旋律。以实训场所企业化,教师培训企业化为措施,引入企业文化。以“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抓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解、融入职业文化,加强对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内容的领悟和认同,使学生毕业后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转变,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二) 创建校企紧密协作,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1、实践校企合作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校与企业的合作已形成4种制度: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度、教师企业培训制度、校企共商教学计划制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项目期内,除继续完善实施以上4项制度以外,还将探索新的合作机制,发挥企业专家的力量。2、 发挥企业专家作用。我们要把聘请企业专家教学当作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来抓,经常性地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来校讲课,商定专业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技术讲座,传授技艺,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督导教学过程。项目期内将继续强化以上工作,更好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3、 加快校企基地力度。与企业合作主要有以下作用:定向培养学生;共建实习基地;提供与学校实训课题相结合的产品、项目;接收教师到企业培训。目前学校已与30家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做实做细上述工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更多合作企业。(三)打造“XX技工品牌",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1、 立足长远,打造品牌专业群。以省级精品、示范、骨干专业建设文件精神和评选标准为指导,制订品牌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方向、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品牌专业努力目标,以规划为总指挥棒,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实训室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助力创建学校品牌专业群。2、 适应市场,开发需求新专业。更新观念,及时关注国家经济政策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及时捕捉新职业和新技术的信息,与企业、行业融合互动,拓展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及时和深入地了解新职业和新技术的相关背景与要求。要积极地把行业、企业相关的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请进来,与他们沟通,获得师资培训、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重点面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开发新专业。项目期内争取再开发完成2个新专业。(四) 创建名师团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力争使全校教师中,能应用新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师稳定在90%以上,能用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法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稳定在70%以上。2、 加快“双师”队伍建设。制定2018年一202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改革创新师资聘用制度,吸收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技术人员带项目进入学校,聘请技能大师任教。创新师资培养途径,探索校企结对培训师资的模式,提升理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快教师与企业教学专家的融合。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达到国家级标准。3、 强化师资培训。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中省培训,增加下企业培训教师人数,延长培训时间,派出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实习,一线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并将项目带入学校。重视教师个人的培训意向,尽可能满足教师合理的培训需求。4、 完善培管考机制。每年进行“十大品牌教师”、“教坛新秀”的动态评选和表彰,业绩和待遇挂钩,鼓励先进,改革分配制度,力争实现包含教学数量与质量等指标在内的新的考评体系,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教师有一种成就感。(五) 创建新型评价体系,形成全面衡量的考核机制。1、推行适应农村学生实际的评价体系。继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加大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加大实施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的鉴定内容和鉴定等级量化细则,更好地发挥评价模式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2、深化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不断更新《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内容,拓宽和完善现有的学习领域。项目期内,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场景建设,深化训练内容,优化评估模式,并从制度上为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推进提供师资、课时等方面保障。(六)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体系持续改进机制。1、 建立新学习平台。借助项目建设的契机,实施智慧校园工程,为学生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把数字化教学引入校园,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课件、题库、教材等,提升数字化教学管理运行水平。2、 创新教材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与企业合作研发适应岗位变化和需求的校本教材。教材开发中重点把握培养目标方向和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现有校本教材,项目期内力争开发8本新的校本教材。3、 深化“行动导向,项目驱动”课程改革。项目期内,通过实施“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模式,结合“情境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工作过程。通过行动学习,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自我控制的行动和独立思考,并完成任务。同时,努力实现所有专业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在师资、教学场所、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设置一体化体系方面取得新成效。四、建设目标(-)总体目标。以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为主线,以全面推进“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施为抓手,创新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环境,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建设省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精品专业,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水平;以实施职业素养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以产教结合为平台,努力建成一批贴近企业实际、富含企业化管理、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开放、灵活、先进的办学模式;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办学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学校为主导,加快集团化发展步伐,积极与知名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实施联合办学,力争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骨干专业建设为基础,开发2-3个校办产业,形成1个骨干产业链;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学团队;依托建成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三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群。通过项目重点建设,有效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办学活力,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提高育人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培养更多优秀的现代化技能人才,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办学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成为全省发展创新的示范。(二)具体目标。紧扣西部经济建设需求,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定位,重点建设好机电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4个专业群。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新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专业+项目+基地”专业建设模式,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专业群建设项目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1、以机电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跨越。(1)建立企业调研机制。在项目论证、实施以及效果跟踪的全过程中,通过企业调研机制的建立,实现持续改进,通过到企业进行初期调研、过程调研和目标调研,保证专业群建设方案制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实现方案实施的精确性和规范性,最终达到企业的高满意度。(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就业岗位(群),通过“五化”课改(标准化一职业课程标准;一体化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学中练,练中学;全程化一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多元化一实施学校、行业、企业结合的课程开发方式;网络化一搭建师生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平台),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开发项目课程或者任务导向课程,构建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每个专业各不少于5门的优质核心课程和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编写不少于8本的校本教材,建立4个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库,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编制新的课程标准。通过企业专家访谈制度,分析和凝练典型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标准,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形成4个专业群的《课程标准》,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制适合企业需求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4)加强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通过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每个专业每年进行1次展示和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形成能体现行动导向,项目驱动教学精髓的课堂教学模式。(5)创建仿真模拟教学环境。根据学习领域工作情境,完善仿真模拟环境,开发4个专业群的互动教学软件,进一步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完善实训条件,满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2、以“激励优待,不断提高"为队伍建设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1)组织新课程理念全员培训。项目期内,以4个专业群为主,组织覆盖全体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9次以上。(2)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引导建立一支“师风正、人品好、理论扎实、技能精湛、开拓创新”的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4个专业群各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有必要引进4个专业群带头人,引领专业发展,扩大专业影响,强化专业功能,拓展示范服务作用。(3)建立“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品牌教师”的阶梯培养制度。通过校级培训的长效机制,使“新教师入门有人带,骨干教师成长有人推,品牌教师发展有人追",在“创新环境,定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力争体现“对象覆盖面广,内容涉及面宽,发展阶梯性强"的特点,引导中青年教师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路径,鼓励骨干教师提炼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风格。通过“师德”工程,树立教书育人标兵,形成敬业爱岗的优良教风;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形成教师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4)实施师资队伍教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将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师作为学校的管理目标之一,通过“教师创新论坛”、“教科研成果展示评比”等介质,营造教师参与科研的氛围与条件;建成拥有200名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库;发挥理论引领、专家带路、课题带动、项目驱动、制度保障的联动作用,建立学校科研工作的活力机制。(5)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工作,促进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力争全校每年有2项以上的省级科研成果。3、以校企合作各项制度落实为抓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努力建设企业关注,企业参与,企业满意的学校。在项目期内,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拓宽联合办学路子,要多做、敢做深度的难点工作,具体目标是:(1)建立4个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在原有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委员会工作,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与学校共同承担专业设置、专业开发、专业发展、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的方案论证与制定工作。(2)完善企业专家队伍建设。全校各专业共建成50人的企业专家队伍,其中4个专业群各10名以±o形成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进步,互帮互带的机制,校企联手进行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和教学实践探索,发挥专家队伍的最大价值。(3)强化工作场境建设。项目期内,与企业合作,对信息技术、汽车、新能源专业群各实训室进行升级更新,进一步体现企业的工作环境。(4)增设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共建校内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每个专业群一定要巩固或新建1-2个校外实训基地,更好地完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实在在地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企业培训工作。4、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针,积极担当区域经济发展技术人才培养重任。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作为全国重点职业学校,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担当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具体目标是:开展多种培训,服务社会。依托学校的教学资源,积极为企业、为有需求的贫困农民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等社会人群举办实用技术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力求使学校成为社会反映良好,培养特色鲜明的XX市乃至周边州区技术人才供给基地之一,同时,也借助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五、预期效益1、 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水平有所提升,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理念更加先进,师资队伍建设有效加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更加完善;通过项目建设,大力深化办学内涵,促进提高办学实力,使学校办学模式、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全面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进入全省中职学校先进行列。2、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功能得到的良好发挥。强化课程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在提升学校实力的同时,也将有利于实现学校与公共实训基地之间组织管理体系的对接和技术资源配置体系的对接,从而促进师资、优质课程和企业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学校在满足全日制教学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基本的功能。项目期末,实现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达15000人次以上,培训层次和范围有较大的拓宽。3、专业水平全面提高,辐射作用显著提升。项目建设将推动机电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4个专业群教学、培训和研发功能于一体;加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程。双师型师资团队更快成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并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共同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岗位需求、培养目标同步发展,尤其是专业建设内涵得到全面提升,建成市级以上精品(或重点)专业6个。4、 教育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新成效。项目建设期内,学校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推进“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并形成不同方面的系列课改成果。重点课程的建设水平将显著提高。通过实施,预计将形成多种模式兼并的教学新格局,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4个左右,新编校本教材10本,并促进形成更多优秀教学论文和课题成果,使广大学生从中受益,使更多同行学校分享、交流。5、 教师队伍建设,名师团队体现新优势。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一支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并着力以新课程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武装教师头脑。力争使全校教师中,能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师稳定在90%以上,能用行动导向法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稳定在70%以上;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5%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25%以上;力争使学校有一批理念先进,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预计4个专业群专业带头人达到4人以上,骨干品牌教师18人;力争使学校有一个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师资库容量在200人以上;力争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创新意识突出的名师团队。预计项目期内,全校一线教师通过培训、进修或实践新课程模式,得到明显的提升和发展。6、 育人机制得到完善,育人效率显著提高。项目建设中,将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合作机制长效稳定。合作企业将拓展至60家以上,校企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6家;增加定向班的数量和订单人数,受益面达到6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达到100%;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学校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将提高,企业满意度达90%以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将被广泛调动。7、 学校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根据项目建设目标,项目期内学校将为社会提供2000名以上的技能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当年就业率确保95%以上,其中专业对口率90%左右,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80%以上;坚持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相融的培养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模拟员工"、“理财能力”等学习领域的职业素养训练,预计将使4000名以上的学生受到有效训练。使培养层次,培养质量,均能顺应区域经济转型、经济建设对技能人才新需求。第三部分重点建设内容一、办学理念通过高水平示范学校创建,使学校办学宗旨明确坚定,办学理念超前科学,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办学模式先进科学,人才培养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好评。1、 办学方向。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愈发坚定,立德树人思想成为根本,服务发展方向坚持到位,就业导向贯穿始终,质量意识更加浓厚,改革创新力度显著提升,培养内容更加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毕业生职业道德备受称赞。2、 办学定位。作为咸阳地区唯一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们办学总定位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具体来讲,首先要依托国家职业教育优惠政策,扶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次要做大办学规模,奠定毕业学生就业基础;第三要搭建人才立交桥,帮助农村学生实现大学梦;第四要加大宣传,重视大赛,助力农村孩子登上大赛领奖台;第五是要适应区域经济新常态,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第六是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或下岗工人再就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3、 办学思路。项目建设期间,我校将以高水平示范校建设为平台,抓住国家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一带一路”和西咸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围绕“树立大职教观念,参与全市经济大合唱”基本构想,促进办学规模、结构、模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实现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建设、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三农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我县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实现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打造品牌专业,办出职教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为群众提供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二、学校治理坚持依法办学,按照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要求,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特色化、人性化管理为核心,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七化水平。完善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加强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继续推行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校园文化建设与行业、企业文化深度融合,育人机制健全,育人氛围良好。1、 章程制度建设。完善《XX市职教中心章程》和《学校制度汇编》,按照“加强领导,齐抓共管,重点突破,典型引路,分层推进”的工作思路,继续对已有的章程和制度进行充分调研和修订完善,遵循学校章程和制度制定的合法性、基础性、发展性、人本性和特色性五大原则,将学校章程建设工作植根于学校发展实际当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师生和学校实际出发,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形成共识、推进工作的过程,不断提高学校依法治校能力和教师依法执教能力。2、 管理队伍建设。领导队伍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领导思维的革新与否及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成效。一是强化民主管理,提高决策能力。要不断创新学校领导管理理念,班子成员要团结协作,强作风讲民主,力争使管理科学有效。重要工作、重大决策要形成方案,班子成员集体研究,研究结果要提交党支部、教代会、工会讨论通过,以促进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注重发展实际,着力解决难题。班子成员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战斗力强。在推进各项工作过程中,坚持以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促进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逐步形成。为此,要做到“四个新":即思想观念、政治觉悟要有新高度;业务能力要有新提升;改革创新要有新力度;管理水平要有新成效。工作要雷厉风行,说到做到,敢抓敢管,抓出实效,管出水平。三是领导以身作则树榜样。在抓工作时,领导要注重自身形象,坚持以好作风带好校风。工作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牢、做深,让教职工处处见到工作的闪光点,激发其事业心、责任感,为实现学校总体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发挥积极作用。3、 管理体制建设。继续落实校长负责制和专业系管理制度,按照校级领导分管,系部主管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七化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工会组织作用,健全重大决策联席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职工监督制度等系列制度,做到民主决策。4、 评价体系建设。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多想法子,多出措施,在力争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以促进质量的大幅提高。继续坚持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继续推行“教考分离,第三方评价”制度,由学校、企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多方参与师生的评价模式。加强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聚焦人才培养工作各要素,构建以学生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畅通就业情况反馈通道,行、企多方参与学校评价,对办学成效进行有效检测。5、 管理制度建设。以管理制度科学合法、协调一致、稳定适应和管理无盲区为原则,理顺和完善各个处室、专业系的管理制度、标准及工作流程,公开监督,透明高效。以强化学校内涵建设为重点,重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稳定性、适应性,建立健全“教培研赛创”立体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强化保障,奖惩结合。6、 文化育人建设。以建设“功能现代齐全,与综合素质培养相匹配"的校园文化为主导方向,突出打造"综合素养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三位一体互相融合渗透的特色校园文化。以校训、校歌、校园文化节、技能展示周等为载体,形成综合素养主旋律。以实训场所企业化,教师培训企业化为措施,引入企业文化。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抓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解、融入职业文化,加强对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内容的领悟和认同,使学生毕业后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转变,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学校文化建设按照“高雅美观、文化厚重、特色突出、人文和谐”的原则,突出先学做人,后学技艺的德育理念。渗透法规育人和安全警示,突出培养综合技能、注重内涵发展的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团结、求实,拼搏、一流"的校风,积极弘扬职业道德、育人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教风学风、校训警示等先进文化,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充分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教人的争创精神,让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彰显育人功能,做到数量适中,质量上乘,内容丰富,形式美观,富有教育意义。基础建设。高水平中职校建设期间,加大校园绿化、亮化工程,努力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注入企业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元素,让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加大教学信息化、校园智慧化建设,确保育人的硬件环境领先。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一是强化人文环境建设。利用文化版面、横幅、校园文化长廊、专栏、橱窗,LED及电子滚动字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体现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积极吸纳优秀的区域文化,彰显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二是注重展示的激励作用。以加强模拟职业场景的宣传和校训、校徽、校歌、校报及校史等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醒目位置精心布置、张贴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名言以及劳动模范、创业典型、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的画像,强化师生对校风、教风、学风的践行。三是完善文化活动设施。校园的整体环境要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对已有的特色的雕塑、碑铭进行定期修复完善,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就业创业信心。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处场景都能育人。四是彰显科学教育理念。采取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大国工匠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发展建设成就图片和文字,创作绘制做人的图片和标语,制作布置温馨提示和文明用语牌,增强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底蕴。五是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作用。以专业兴趣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文化社团,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原来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规程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保障校园文化建设顺利推行,从而形成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文化制度,着力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狠抓人文文化建设。贯彻“先学做人,后学技艺”的育人理念,要尊重人的人格,教育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为理想而努力,构建平等、友好、民主、互助、共进的人际关系,努力为师生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配足心理辅导教师,完善心理辅导教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矛盾问题,创新人本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打造名优特色品牌学校。加强历史文化建设。把校史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立即着手收藏名家及各级领导手迹、校友专著论文、科研成果、重大获奖项目,撰写校史、出版校志,采编名师和优生风貌,以榜样的力量启迪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狠抓养成教育,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教重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宽进严出,加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文化标识的建设。修订编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感恩教育和创新教育“五位一体”的德育教材,进课堂、争优秀,着力打造“XX技工”品牌。品牌效应建设。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教室黑板报、校园宣传栏、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学校宣传网站、新闻媒体、美丽彬职公众微信号、网络推广等形式,联合政府、企业,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及毕业生进行大力宣传,开展系列评先评优活动并使之常态化,及时推介省级、国家级的荣誉,出名师、育名生、创名校,建设学校品牌。三、办学机制建设1、合作育人机制。(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师资互聘、职工培训等多方面深入合作,增强办学活力。(2)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3)积极融入省市有关职教集团,努力参与科研服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工作,同时发挥咸阳能源化工区域职教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内职教中心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性发展。(4)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探索“入企办校,工学结合”模式,完善安博教育集团XX市职教中心分校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合作育人。强化“引企入校,盘活资源”模式,依托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实力,引企入校,校企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在校内提供了方便而真实的技术实践环境,使学校实训基地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加大中高职衔接力度,继续坚持“3+2”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实力,采取灵活的办学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学校跨越发展。(5)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区域外优质教育机构或行业、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基出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引进、吸收其课程体系、标淮、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国内国际合作。2、 服务机制建设。(1)加强三个成人培训中心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实训室的作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学历、继续教育和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2)以省级技能名师及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工艺革新,提升服务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的创新能力。(3)促使社区服务,职业教育、创业、技能竟赛等活动项目化、常态化,面向区域农民工、失业下岗人员、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社会生活教育活动。3、 交流机制建设。(1)在教育改革、学术研讨、师资互培、技能竟赛、校企合作等方面积极开展校际、省际乃至国际间交流方面有成效,有突破。(2)根据学校专业现有情况发展规划,积极加入全省或者全国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余和行业协会,主动参与或承办相关研讨会议,扩大对外交流。(3)对师资的省培、国培以及各种赛事的准备、校企合作的深化等建立交流机制,促使其交流活动常态化、规范化、水准化。四、专业建设围绕我国深化改革重点产业的需求,科学定位学校办学方向及人才培养方向,编制专业发展规划,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起产业结合度强、结构性合理、品牌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重点建设好机电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4个专业群。1、 专业规划。学校现开设专业18个,主要分属资源环境、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教育6个专业群。此外,学校已经有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3个中高职衔接专业。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机电技术及应用、采矿技术、老年人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4个专业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建设基础和建设模式。(1)高水平中职校建设期间,将根据办学定位,以及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由招就处负责,科研处、教务处、专业系配合,制定学校专业建设中长期规划,均衡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保证20个左右的专业规模,形成涵盖资源环境、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教育、新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同时稳步发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抓好进出口,严把教学质量关,争取进一步增加试点专业数及专业学生数,建设好校级现代职教体系。(2)联合校内外企业、行业专家,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已有的和将要开设的新兴专业进行论证,由各专业系形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调研报告》及《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2、 专业设置与调整。(1)加大软、硬件投入,积极创建办学基础,科学调配办学资源,合理设置专业。由招就处牵头,教务处配合,争取企业合作,每年对市场进行一次需求动向和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准确预测,并据此修订调整专业计划,每年新增市场需求专业2-3个。(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聘请行、企专家,提供专项经费,定期进行活动,撰写科研报告,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优势,创建学校专业品牌。3、 人才培养方案。(1)调整、充实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增加企业专家的比例,认真开展调研、论证工作,对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的建设标准、专业的布局调整提供依据,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2)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引领,制订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高水平中职校建设期满,要求学生双证率达到98%以上。(3)在各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强市场调研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每年上半年对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一次滚动式的修订和优化,注重学生学习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创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4、 重点专业群建设。(1)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在加强主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兴专业,进一步充实完善各个专业群。高水平中职校建设期间,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优质资源,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新能源4个特色专业群。(2)通过对实践教学基地、职工培训基地、技术推广基地的探索和建设,充分挖掘和应用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效益,实现专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链的全覆盖。五、教学改革通过高水平中职校的创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为主体,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对接职业岗位标准,调整课程结构,建设核心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立健全常规教学管理和督导评价制度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机制。1、 课程建设。(I)围绕职业岗位群,以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抓手,校企共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任务)的课程体系。创建期间,对每个专业校企共建2-3门核心课程,开发吸收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成果及最新技术的校本教材8-10门。(2)由科研处负责,遴选专业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术先锋组建教学团队,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开发具有我校特色及行业特色的精品资源(省级)课程1-2门,并争取申报与课程改革相关的1-2项省部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 教学模式。(1)由教务处负责,对校内所有教学场所多媒体设备进行更新完善,要求所有教师广泛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2)由学生处负责,进行“五位一体”校园文化系统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理念,教学环境有机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训场所通过实景和虚拟等多种手段充分体现企业情景,实训内容加大仿真环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感受企业生产氛围,将企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流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和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实施教学。(3)由各专业系负责,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拓展学习。3、 实践教学。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校内外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实训设施及社会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合作优良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及岗位适应能力。(1)利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及重点专业群建设的资金,主要加大校内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数控加工实训基地、计算机技术实训基地、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查漏补缺,助强助优,充分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实验实训开出率保证在98%以上。加大公共基础课实训设施的建设,确保教学理实相通;加强专业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2)校内新建汽车运用与维修及机电技术应用(机器人)2个实训基地,新建6-8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充分利用吉利汽车集团等校企合作优势,以及现代职教集团成员的办学优势,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新建5-6个校外实习基地,大力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保证学生实习质量。(3)由教务处负责,对所有的实训场所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实习管理,强化实习考核,建立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同时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对校内实训场所实行“7S”管理,力争取得成效。4、 教学评价。由教务处负责,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标准,构建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其中,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测评良好率达95%以上;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双证"合格率达90%以上;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六、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中职校建设期间,由科研处负责,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加快专业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业务精干、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1、 队伍建设机制。(1)由科研处负责,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行培养、聘请和引进相结合,建设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2)由科研处负责,结合国家规定标准及学校实际,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常态机制,对专任专业课教师进行“双师化”培养培训。(3)由校办公室负责,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对学历未达到规定的教师,要求全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并与所教专业对口。(4)由科研处负责,制定实施“名师名家培育计划",重点建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技能名师、岗位能手、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等优秀人才,培养对象明确并形成梯队。(5)由科研处负责,建立学校从行业企业招聘教师的制度,建立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2、 队伍管理制度。由科研处负责,对现有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新任教师上岗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校企人才双向聘任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等系列制度,力求制度科学规范,起到激励作用。3、 师资结构调整。由科研处负责,实施“师资结构优化工程”,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科学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建设具有与学历教育与培训规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形成合理的师生比以及专业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生师比保持18:1-20:1;专业专任教师占比70%-75%;理论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100%,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达到4%;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比8%以上;双师型教师95%;兼职教师占比18%-20%,且全部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4、 教师素质培养。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用于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建设。(1)由办公室负责,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教师从业准则,提倡教师的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改革意识、质量意识,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抓教风、促学风、树校风。(2)加强全体教师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的建设,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科研处结合“名师名家培育计划”,遴选出校级骨干教师20-30人、学科带头人8-15人、专业带头人5-8人、教学团队5-8个、科研团队2-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继而推选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相应荣誉,形成在教学、科研、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均有建树且可传承的教师梯队。七、实验实训条件加强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训装备建设,达到或超过教育部发布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专业实训覆盖率达到100%,切实增强学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 校内实训条件。(1)由财务处负责,各专业系配合,实施“校内实训装备规范工程”,进一步完善所有专业实验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新建6-8个专业实训室,确保每个专业实训场所全覆盖;加大专业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已有的8个公共计算机实训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已有的2个机械加工车间、1个焊接车间、1个汽车底盘、1个汽车发动机、1个汽车电气实训室、2个舞蹈室进行特色化、品牌化建设。(2)由教务处负责,充分发挥校内实训资源,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研、训、赛、考”立体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吉利汽车集团及其他合作历史久、合作效果明显的企业共建示范性实训基地1-2个,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精",起到区域引领作用。(3)由各专业系负责,对主干专业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技能教室建设。(4)按照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制度,切实做好实训设备的维护,保障实训耗材的补充,实验实训开出率达98%o2、 校外实训基地。(1)根据专业设置及发展,由招就处负责,新建5-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专业实训教学及顶岗实习需求。(2)由招就处负责,对现有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重新梳理,择优汰劣,合理布局,规范机制。3、 创新创业基地。由信息工程系负责,创建电子商务实体店,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同时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健全服务机制,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八、信息化建设加强智慧校园规范化建设,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校园网络,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室、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建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领域全面应用。1、 数字校园建设。(1)由宣传部负责,建设数字化校园。一是智慧校园建设,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和物联感知校园网络环境,完善校园一卡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管理,提升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学校数据信息立体平台建设,建设200T以上的网络存储系统,使用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业务,整合优化现有的0A、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平台,面向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管理的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应用服务充分融合,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和工作、学习、生活智慧化。(2)由各专业系负责,开展理实教学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阅览室、录播室及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电子应用等仿真实训室的建设,新建2个数字化技能教室、2个远程协作教室,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2、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由科研处负责,结合专业群建设,加强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其中,每一个专业建成1-2门精品课程,骨干专业的核心课程(3-4门)全部精品化,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全部共享化。所建成的数字化资源由统一平台管理,开放性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专业针对性,能切实满足教学需要。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由科研处负责,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建设,要求每个科任教师均能够制作、应用课件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各种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2)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能够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各级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得好成绩。(3)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施设备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保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课课时不低于学期总课时的80%o九、提升服务能力通过高水平中职校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针对区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积开展面向社社会的非学历职业技能训、职工继续教育及社会培训鉴定等服务,起到辐射引领作用。1、人才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