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1页
13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2页
13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3页
13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4页
13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提出的,两者均从属于“健康”这一上层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从定义中可以看到,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三方面的内涵。什么是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引申。所要说明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目前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方法不同,对此没有一致的认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⑨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心理健康与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①自我意识广延;②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情绪上的安全性;④知觉客观;⑤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⑥现实的自我形象;⑦内在统一的人生观。人的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的适应良好状态,是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综合各种观点,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1、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水平。认为智商低于70分者为智力落后,智商在80分以上为心理健康的标准。2、 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包括正向积极的关系和负向消极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独立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3、 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一样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同年龄阶段的其他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4、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因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心理状态无法平衡。5、面对和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做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6、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当地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7、人格完整独立。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8、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要科学、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还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具体情况。第二节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正如健康是生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一、生理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1、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采用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方法的研究表明,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00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子女中,10%-50%具有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结构。在这些人之中,5%会发展成早发的精神分裂症,而另外5%会在晚些时候发展成精神分裂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还有多达40%的高危个体最终没有患上精神分裂症。可见,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其作用也不是注定不可以改变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关键还看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止和纠正。2、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生理疾病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随着疾病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完全消失。但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二、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家庭结构。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由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同堂组成的主干家庭;除了主干家庭成员之外,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扩大家庭。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瑞典的有关机构对6.5万名单亲家庭儿童的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儿童除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儿童高外,更易染上酗酒和吸毒的恶习,此外,还时常发生自残和自杀等行为。2、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儿童的心理感受。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的。家庭是影响人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的品格、行为等都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反之,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鼓励、忍耐、表扬、接受、认可、诚实、安全和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耐心、感激、自爱、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他就会以良好的心理品质从事学习与生活。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多集中于家庭心理环境和家庭心理气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际上,家庭物理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如居住条件的好坏对于儿童的学习和休息的质量不无关系,也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如果儿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哪怕只是一个抽屉、一张书桌或一个角落,则有助于培养儿童自主自立,发展儿童的独立人格。而且,儿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还可以充分地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家庭居室应保持整洁美观,这有利于养成儿童爱清洁、有条理的好习惯,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心理气氛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另外一项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是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亲子关系的状况和夫妻关系的状况。家庭气氛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关系着家庭幸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在气氛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表现出有自信心、情感丰富和互相友爱,在气氛不和谐的家庭里生活的儿童由于情绪时常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三、学校因素在个体发展中,学校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系统教育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1、 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它们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体制。这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指导思想,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事情屡屡发生。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作用。首先,从学校的物理环境来说,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学校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再次,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3、教师因素。师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在师生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目前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上。其次,教师的言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任意使用不当语言,以及在批评学生时使用过激言行。再次,作为学生人格的影响者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教师在学生的人格发展方面的影响也仅次于父母。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能力,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四、社会因素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1、社会环境。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少见,而抑郁症患者则相当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较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而抑郁症患者则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实现的,如影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气氛。2、学习工作环境。个体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对人的心理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城市中的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同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3、社区环境。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五、个体因素个体某些方面的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较差的很多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人格特征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品质,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因此,培养健全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考察,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第三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与含义(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20世纪初的临床医学实践。心理健康运动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倡导的。此人原为美国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在读时期,由于精神失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住院治疗,长达二年之久。由于当时的临床医学对精神病尚缺之完备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一些很不恰当的措施,比尔斯遭受了粗暴、残酷、痛苦的折磨及非人待遇。幸好由于不明的原因,比尔斯的病自然康复了。出院后,为了呼吁社会关注改进此类疾病的治疗,于1908年撰写《一颗失而复得的心》一书,揭露了他在治疗过程中遭受的非人待遇。比尔斯的书问世后,社会各界对他深表同情、关怀和重视,强烈要求医务界改进工作。他在各方面的赞助与鼓励下,于1908年5月在康涅狄格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协会,推动了他所倡导的心理健康运动。1930年5月,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到会代表有包括中国在内的53个国家的3042人。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全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我国早在1936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因抗日战争于翌年爆发,工作被迫停止。直到1985年9月,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重新举行了心理健康成立大会,并在一些地区的卫生部门建立了心理健康组织。2000年2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简单回顾心理健康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最初由改革临床医疗提出,随着这一运动的展开,其工作目标、活动范围、参与人员不断扩大。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内涵不仅限于不同人群中的心理疾病的防治,同时关注怎样培养健全的个性,以便能很好地适应高度复杂而紧张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的内涵大大扩展了。(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即旨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出发,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确立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际交往系统,同其他教育系统一样,都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所要传递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经验组成的统一体。由于这个统一体具有独特的目的、任务和活动内容,又常称为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治疗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施教的教师,一般称为辅导员、咨询员和心理医生;受教的学生则可称为求助者、来访者或心理疾患者。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指导思想《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2、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3、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4、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广泛借鉴的模式。(一)专题讲座模式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普及,也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及与青春期教育、公民教育等相关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进行,还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每次讲座可根据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专题内容进行。(二)辅导模式辅导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包括学习指导、升学指导、就业指导等内容。1、治疗模式。治疗模式是指心理辅导人员站在医学的立场上,对心理异常的教育对象给予严格的心理诊断和耐心的心理治疗,并注意发挥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得到恢复和协调。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很广,主要还是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说为治疗模式奠定了最初的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类别和作用的探究,关于早期内在心理冲突对人影响的分析,以及他发明的各种治疗技术,如自由联想、释梦等,对于治疗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非常丰富。对心理辅导的治疗模式影响最大的是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由他开创的非指导性治疗,或者叫患者中心治疗,强调被治疗者自身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治疗者只要向治疗对象提供适当的条件就可以了。这种重视治疗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亲密、平等、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建立,重视发挥治疗对象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主张和方法,为治疗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和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固定的时间对外开放,解决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具有心理治疗资格的心理咨询员,才能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团队辅导员、社区管理者等都不能轻易地凭经验对心理与行为问题随便作出结论并给予治疗。2、 发展模式。发展模式主要是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和谐发展。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的各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如皮亚杰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发展模式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情境,注意学生发展障碍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关注他们下一阶段发展的准备情况。它强调在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机会均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促使每一个人获得最有效的发展,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该模式,教师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矛盾以及这一阶段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关注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帮助不同年龄段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各自的发展任务,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进行积极的预防、指导和干预。3、 社会影响模式。社会影响模式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角色、性别差异、价值观念、民族习俗、个性倾向性等多种因素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三) 咨询模式心理咨询的原意指对人们,特别是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咨询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受咨询者包括遇到心理问题的正常人和有心理障碍者。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及时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四) 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整体协同模式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虽在教书育人方面各有分工,但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同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使心理健康教育恰当地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五)环境教育渗透模式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度过的,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校园环境不仅指校园的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校园的心理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健康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环境,也包括家庭和社区环境。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目标和任务(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有三项,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1、发展性功能。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2、预防性功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防患于未然,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考验,以免不必要的心理问题。3、补救性功能。针对已经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重新自信地面对生活。(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2、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3、是课程改革的需要;4、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5、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①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②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③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许多心因性疾病即“心身疾病”往往都与某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④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心理健康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深刻内涵;⑤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第四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纲要》。主要内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二、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中年级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高年级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三、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高中年级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五节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最佳的途径和方法。《纲要》规定:一、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三、 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四、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六节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剧烈,内省的冲突和矛盾频繁,因此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时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自卑心理。由于部分学生成绩差、屡犯错误、缺乏自信、优柔寡断等原因,如没有受到学校及家长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很可能使小学生感到自己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形成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2、孤独心理。导致儿童孤独的一般有以下情况:一是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使学生置身于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变成一个孤独者。二是由于成绩差、缺乏自信,把自己封闭起来。三是由于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由此滋生孤独;四是由于独生子女一直以独处的方式生活,难以了解别人,也难以让人了解,感到孤独。3、逆反心理。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教育,产生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消极抵抗,久而久之形成逆反心理。4、恐惧心理。在小学儿童群体中,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在小学生个体中,存在着惧怕某门学科、惧怕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学生一旦产生惧怕心理,就容易导致性格上的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5、嫉妒心理。一部分学生因容貌漂亮、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优越等受到老师的宠爱,会引发其他学生的嫉妒之心,导致怨天尤人的心理,甚至出现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6、自我中心心理。一些小学生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以自我为核心,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斤斤计较等。7、厌学心理。一些儿童缺乏认真、刻苦、勤奋的精神,造成厌学等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存在着许多矛盾心理,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心理,又进一步家长了厌学情绪。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主要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表现为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学校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2、 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抑郁症的表现: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②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③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在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3、 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强迫症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有关,有些强迫症患者人格上有这样一些特征:主观任性,过分爱干净,过分谨慎,注意琐事,拘泥于细节,生活习惯刻板,往往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另外,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的情感,是子女产生强迫症状的十分有代表性的背景特征。治疗强迫症的疗法:一种是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治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作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另一一种一有效的一疗法是““暴力与一阻止反应”…如让有强迫洗涤行为(强迫洗手、洗衣的强迫洗涤行为是最常见的强迫症)的人接触“脏”的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4、 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征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害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的社交恐惧症较为常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恐怖是焦虑的移置。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了对焦虑来源的忧虑。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恐怖是学习得来的,或由直接经验中学习得来(在受到狗的一次攻击后,发展起对狗的恐怖);或由观察学习得来(观察父母对某种场景的恐怖,而使子女形成同样性质的恐怖)或由信号学习得来(一个学生在采黄花时被蜜蜂蜇了,就形成了对黄花的恐怖)。认知派心理学家则认为恐怖症源于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作了不现实的评估。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想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怖症,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克服学校恐怖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5、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有人格障碍的人与有神经症的人相似,都没有丧失与现实的接触,也没有明显的行为混乱。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做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人格障碍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早期失去父母的爱;从小受到溺爱而缺乏惩戒或受到不一致的惩戒;一直受到保护、从未受到挫折,因而没有能力体验与同情他人的痛苦;父母提供的不正确行为范例等都是影响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良好行为的范例,奖励他们对良好行为的模仿,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6、 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但对这些不适应行为,应给予有效的干预。手淫本身不是心理障碍,对身体并无损害,也不是罪恶。应该注意的是对手淫的错误观念引起的心理冲突。对于过度手淫则要采取转移注意、转向于参加文体活动的方法予以纠正。7、 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凡是由于患者厌恶进食而导致正常体重骤然下降25%者,即被视做厌食症的症状。多发生于女性(女生比男生多20倍),症状是对食物极端厌恶、甚至恐惧,四肢无力,女生则有的出现闭经。神经性厌食的形成,可能与青少年担心发胖而极度限制饮食的错误做法以及父母过分关注孩子体型或姿态的态度有关。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8、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日间情绪压力有关。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9、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征,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复杂,是成瘾个体、网络环境和外部环境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成瘾即取决于青少年自身成瘾的易感性特征,又取决于网络自身能够提供什么和现实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前者是成瘾的内部原因,后者是成瘾的外部原因。针对网络成瘾,当事人可采用行为疗法,通过控制上网时间和次数,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师可以采用认知疗法,针对网络成瘾问题本身及背后的问题,如学业不良、自卑心理、人际交往障碍等,与当事人进行谈话沟通,探讨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以及网络成瘾的危害。另外,由家庭功能失调造成的网络成瘾,还可以通过调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矫正网络成瘾提供条件。第七节心理评估一、 心理评估的含义及其意义(一) 心理评估的含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二) 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三)心理评估的意义1、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2、 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二、 主要心理评估方法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一)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以大体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仓U造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标准化的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的施测与解释,都要求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施测人员来进行。教师在选择测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测验的意图、适用年龄、方式和性质等,特别是在读测验结果的解释上,更是要谨慎从事,不能迷信测验分数,更不能把某一次测验的分数当作教学决策与评判儿童的重要依据,而应当把测验看成是一种检测学生某个方面特点的工具,它只有与其他信息来与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测验的功能。(二) 评估性会谈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但二者很难截然分开。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可以当面澄清问题,以提高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1、 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倾听时应取开放态度,同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信息。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倾听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2、 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如说“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有意思,我正陪着你”等。3、 询问。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能用是、否作答的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如“你能说说原因吗?”。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与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事的感受如何?”4、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5、 澄清。当事人处于思想困扰时,其思考与言语表达往往不明确,辅导教师可把当事人的不连贯的、模糊的、隐含的想法与感受说出来,帮助对方在混乱的思想中理出眉目。6、 面质。会谈中发现受辅导者前后所说内容不一致,他所具有的自我形象与他的行为不一致时,可以向他提问,以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三) 其他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项目检核表。将要观察的学生各项心理特质或特征性行为作为项目列于表上,如“仪容整齐”、“勤奋好学”、“受人欢迎”、“自我中心”、“不诚实”。当所观察的学生具有某些特质或行为特征时,就在对应的项目前做出标记,如打“V”评定量表。将欲观察的特质或行为列于表上,研究者将被观察学生的表现与表中项目相对照,并根据符合的程度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等级通常分为3级、5级或7级。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对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所做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它包括被观察者的姓名、年级,观察的时间与观察者的姓名,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观察者的解释与建议。2、 自述法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第八节心理辅导一、 心理辅导的含义心理辅导是指学校辅导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其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二、 心理辅导的途径、原则和目标(一) 心理辅导的途径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二) 心理辅导的原则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 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5、 个别化对待原则;6、 整体性发展原则。(三)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分别是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三、心理辅导的内容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学生,一般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变环境等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优化其心理素质的目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及职业选择辅导。(一)学习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念,科学地掌握认知策略和提高元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1、 增强学习动机。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学习行为,达到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方式——以学.习成绩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更要注重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促使学生成功,从而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就感,进行自我激励。2、 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通过情绪反应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即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做起来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学习效率也高;相反,如果是缺乏热情、面对不感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低。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所以,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的状况,寻找缺乏兴趣的原因,培养各个学科学习的兴趣。3、 端正学习态度。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有没有怠慢、冷漠、依赖或退避的心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哪些影响;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良好的表现和不足;怎样改进不良的学习态度等。4、 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不良学习方法主要有:学习没有计划,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科学地利用时间,死记硬背,对概念和原理缺乏理解,不重视学习策略,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能利用信息等,教育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5、 调整应试心态,学会正确归因。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考试也是一种竞争,使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上进心,当他预感到学习成绩不佳有损个人自尊和前途时,就会产生焦虑。这种考试的焦虑过强和过弱都会影响学习的效率。适当的焦虑有助于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准备考试。6、 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影响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的因素是学生的情感性特征,即学生在某个学科领域所持有的信念,也就是说他们是否了解自身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动因和能力。因此,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有助于学生避免因情感性因素而影响有效的学习。7、 学会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元认知是成功学习、熟练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元认知,一方面指个体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即元认知知识;另一方面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技能,即元认知技能。元认知对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元认知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系统地加强元认知技能的培养。(二)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1、情绪辅导。学生在情绪的特征上表现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对自己的不良情绪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各种表现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然后,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培养正面的情绪外,还要注意情绪反应的程度,即情绪的过于强烈和持久,如过度的快乐和悲哀,也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2、人际关系辅导。学生人际关系困难的主要表现:①孤独。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②社交恐惧。社交恐惧症的特征就是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超常的害怕和焦虑反应。③侵犯性行为。表现为受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怒、伤人、毁坏物品,对父母、老师和同学也蛮横无理,行为具有攻击性。同学关系是中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师生关系也是中学生要学会相处的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三)职业选择辅导1、 认识职业,培养职业意识。认识职业包括对工作本身的认识和工作对求职人员的要求。对工作本身的认识包括要完成的任务、履行的职责等。工作对人的要求则包括对雇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职业技能、人格特征、体能、职业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培养中学生的择业意识。2、 提供职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信息、就业信息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提出的新要求。3、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片面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当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择业、求业、就业和职业的适应性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难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因此,学生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潜能,也可以通过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