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第1课时第2课时新课导入什么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那些你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作品是那些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经典常谈》第1课时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学者。原名自华,后改为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并致力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8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不久因病去世。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与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在诗歌史、诗学史和批评史领域,见识独到,成就卓著。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创作背景我国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是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及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他希望自己的这部书,能被读者当作一条船,凭着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整体感知《经典常谈》信息量大、内容驳杂,我们该怎么读?课本上的“读书方法指导”告诉我们,可以用选择性的方式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怎样进行选择性阅读呢?首先,我们要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怎样对一本书有整体的把握呢?关注书名,关注目录,通过这些来了解全书。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作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这本书名为《经典常谈》,其中的“经典”包含哪些内容呢?关注书名关注目录请大家翻看目录,浏览一下本书的篇目数量和大概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经典常谈》目录《说文解字》第一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周易》第二八卦是圣物,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尚书》第三《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诗经》第四诗的源头是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三《礼》第五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春秋》三传第六“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四书第七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战国策》第八“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史记》《汉书》第九《史》《汉》二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诸子第十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辞赋第十一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诗第十二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文第十三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史书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者以经典本身为主,以书为主,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亲切自然、切实浅明的语言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小结作品分类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分类。第一部分经书:《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通常所说的“四书五经”。第二部分史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第三部分诸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六个部分第四部分辞赋:《楚辞》(主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远游》《招魂》和汉赋)。第五部分诗:主要有《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三曹诗,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诸家诗作。第六部分文:先秦和汉代的《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南朝梁昭明太子编的《文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唐宋的佛典、语录、传奇和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选择性阅读自学课本上的“读书方法指导”,开始进行选择性阅读。古代文学:诗文历史:《史记》《汉书》文字:《说文解字》开展读书交流会开展汉字主题活动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带着具体目的去阅读《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选择的角度选择示范读《经典常谈》,如同读一些文学导读或鉴赏类的书,我们可能第一遍读的时候会觉得它比较深奥,不太好懂。那么,我们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集中精力去读我们想读的内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等名著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进行圈点批注。请同学们在阅读时勤动手,圈点批注吧!批注可从不同角度入手,如:概括:概括内容、中心思想,划分文章结构;赏析:从用词、人物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评价:对文中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联想、质疑等。阅读内容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一阅读篇目《说文解字》第一选择关注的类别诗文()历史()汉字(√)经书()选择批注的方式赏析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概括式批注(√)我的批注

选段讲的是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开篇,作者综合了散见于一些古书(《荀子》《吕氏春秋》及《世本》等)的零星传说,主要根据《淮南子·本经训》的记载和高诱的注,有选择地把古史记载化解为了流畅的白话文字。其后,又以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易·系辞》的说法,对其真实性、合理性提出质疑。紧接着,解释了“仓颉造字说”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介绍了“仓颉”这个人可能的来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对于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一说,作者是持怀疑态度的。阅读内容二: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阅读篇目《史记》《汉书》第九选择关注的类别诗文()历史(√)汉字(

)经书()选择批注的方式赏析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概括式批注(

)我的批注

朱自清先生仅用了340余字,就简明清晰地指出《史记》《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这一论点,足见其高明之处。可见,深入浅出的写作理想只有和驾轻就熟的学识底蕴相结合,才有可能创作出超凡脱俗的“学术美文”。《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卡片二自主阅读同学们,老师刚刚给大家分享了《经典常谈》的部分内容,也用选择性阅读的卡片告诉同学们在阅读中怎样去深入精读。不知道大家对选择性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呢?1.选择主题阅读内容我们在初中的教材中经常会接触到孔子、李白、杜甫,大家可以先从教材中杜甫的诗入手,结合《经典常谈》中讲述杜甫诗歌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内容对你理解杜甫诗歌是否有所帮助和启发。2.完成阅读卡片开展专题探究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匆,斯人已去,经典永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常谈》,通过开展专题探究活动,来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第2课时1.专题探究活动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和朱自清一起“谈”《战国策》《〈战国策〉第八》篇在全书中篇幅最小,仅以两千四百字介绍约十二万字(十二万这个字数在古籍里不算少了)的《战国策》、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其简明扼要程度可想而知。作者一开头就以“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写出当时的大背景。接着讲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然后就是秦、楚的崛起,“七雄”的确立。封建制度崩坏,诸国“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各国连年征战不休,死人无数。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客(游说之士、策士)应运而生。他们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出入宫廷、外交场合,替君王出谋划策,在列国间纵横捭阖,左右一国命运,一时风光无两。这些人“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心思缜密、巧舌如簧,“因人、因地进言”,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战国策》就是记载这些人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的一本书。“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说客苏代代表燕国前往赵国交涉的故事。面对赵惠文王,苏代并没有讲燕国如何打不得,只虚构了一个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结果让窥伺一旁的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地捉走,两败俱伤的故事。赵王当然不笨,在权衡利弊之后,马上答应苏代停止伐燕。我们之前读到的这个故事,可能只是寓言故事本身,而没有燕赵相争、苏代斡旋的实际背景。在读过《〈战国策〉第八》,对当时的历史大势、国际关系、说客谋臣的特点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再面对这类故事,我们心里可能会对那个波澜起伏、变幻莫测的年代,那群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人心生向往,也许还会想跻身其间露一小手呢。细细读完《〈战国策〉第八》,再看看译注版《战国策》,对我来说十分受用。我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的引领下,曾经以为的大部头天书,开始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书中的历史事件,开始不再让人头痛;活跃在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仿佛在对我挥手问好;书中的义理人情,逐渐让人感到亲近……2.专题探究活动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介绍《诗第十二》《诗第十二》篇幅不长,却是一篇清晰明了的古典诗歌演变史,从汉代乐府诗到五言、七言诗的形成,从古体到近体,各家代表、各派诗风等无不备述,但又重点突出,要言不烦。作者在本篇中特别喜用“结论性”话语,将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要素一一点出,其“推崇式”的用词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他(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这些论断简洁明快,掷地有声,于诗歌发展史来说,可谓精到,于读者来讲,能够极容易从这些文字中把握要领,这是学者兼诗人的朱自清的高妙之处。正如其学生、著名文学史家王瑶所说:“朱先生是诗人,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他都有深湛的研究。‘诗选’是他多少年来所担任的课程;陶、谢、李贺,他都做过详审的行年考证。”(《念朱自清先生》)因情深而为诗歌,因审慎而为学术,二者完美交融在一起,才能写出这样一些精准而独到的见解。《诗第十二》篇简明扼要,娓娓道来,立论精警,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十分适合作为进入《经典常谈》全书乃至传统文化经典的切入点。3.专题探究活动三:读经典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读经典的意义我们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著作,可以间接地接触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地去阅读这些经典。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我们自身,也有多重意义: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一部好的经典文学作品,实际就是一部历史。因此,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情世故等,可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丰富思想,提高认识。经典的力量更在其思想性,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是无穷的,经典文学之所以为经典,关键是它的思想价值永远不过时,并且常读常新,对读者思想的丰富和升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收获启迪,开启智慧。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或多种人生智慧,阅读经典,可以给中学生带来许多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如屈原是我国的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