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备课资料_第1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备课资料_第2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备课资料_第3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备课资料_第4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备课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备课资料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国于50年代初创建核工业,1954年9月18日通过铀矿普查探明中国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可为核工业提供基本原料。1957年10月,中国、前苏联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前苏联同意在核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但1959年6月,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了专家,于是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1960年初,从全国各有关部门调集百余名高中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在对“枪法”和“内爆法”进行分析比较后,以“596”作为代号的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确定采用较先进的“内爆法”。到1962年底,基本掌握了以高浓铀为主要核装料的原于弹的物理规律,完成了物理设计和爆轰物理、核弹飞行弹道、引爆控制系统台架等三大关键试验。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威力为万吨TNT当量,核装置重1550千克,试验在102米高的铁塔上进行。1965年5月14日又成功地进行一颗核炸弹空投爆炸试验,威力为万吨TNT当量。当时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一批科学家在张爱萍将军率领下跋涉在戈壁沙漠,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终于以中华民族的骨气研制出原子弹。山呼海啸的巨响震撼大地,云蒸霞蔚的蘑菇云升起在大漠上。从此,中国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核武器的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了。这颗卫星的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钱学森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技术的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王淦昌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他是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我国核武器与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截止到1999年7月1日,研制成功40多颗各类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57次发射,成功率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除前边提到的外,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上还取得下列突出成就: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1997年5月12日零时17分,中国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由新型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4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近地点209公里、远地点36194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新一代实用广播通信卫星。星上装有2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为8年。这次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是这种型号的第二颗卫星。1994年11月30日,第一颗“东方红三号”卫星发射后因自控推进系统故障未能正常投入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远望号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和控制下,还要完成太阳能帆板展开、通信天线展开和远地点发动机多次点火、调姿变轨、定点捕获等100多个测控动作,最后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运行正常。中国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90年7月16日上午,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助推火箭和一、二级火箭正常运行,将模拟卫星送人了预定轨道,同时运载了巴基斯坦的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加长箭体,再并联4个液体助推火箭组成的二级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比“长征二号”火箭推力增大2倍多。这项具有世界水平的先进技术,只为美、苏等少数国家掌握。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1988年9月7日凌晨,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一颗命名为“风云一号”的试验性气象卫星。这颗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有两台高分辨率扫描辐射仪,共有5个探测通道,可探测白天和夜间的云图、地表图像、海洋水色图像、水体边界、海洋面温度、冰雪覆盖及植被生长,分辨率为1.1公里。此外,这颗卫星还具有探测空中粒子成分的功能,为空间物理研究提供资料。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的气象信息,并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站发送气象资料。“风云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当天,地面站便收到了它发回的一幅图像清晰的前苏联和亚洲地区上空的卫星云图照片。“风云一号”加入国际卫星大家庭后,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依靠接收国外气象卫星预报天气的被动局面。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应用气象卫星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航天和气象卫星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对于提高中国气象预报水平特别是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袁隆平简历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育成“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中国一九九六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对“超级稻”的协作研究。袁隆平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超级稻”连续三年在全国近十个省大范围试种,平均亩产达到八百公斤。基于这一成果,中国在一九九九年宣布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超级稻”。在云南试种的五十亩“超级稻”,有一亩产量高达一千一百三十七公斤,创下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这位自称农民的杂交水稻专家,一九三○年九月生于北京。一九五三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之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曾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曾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白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一九六○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一九六四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一九七三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一九七四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一九七九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一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一九八一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一九八七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一九八八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一九九一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一九九三年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一九九五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一九九六年获首届“亚洲技术开发大奖”。一九九七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一九九八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一九九九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