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虽有佳肴(一)(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正义》)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善也
陈康肃公善射B.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C.女有归
一屠晚归D.是谓大同
是非木柿(2)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引《兑命》佐证了观点:教学相长,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互相促进。B.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都能够安居乐业。C.乙文描述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愿意竭尽全力地工作,但是不一定为了自己。D.甲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了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答案】(1)D(2)选举有才能的人(为大家服务),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A【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善:好处/擅长;B.反:反省/同“返”,返回;C.归:女子出嫁/回来;D.是:这/这。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与,同“举”,推举,选举;信,诚信;修,培养。(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有误,甲文所说的“教学相长”与现在的理解不一样,现在的理解“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其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A。【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二)(2022·山西·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2.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好语似珠 B.好学不倦3.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句:______________;批注:______________。5.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答案】2.B3.不也很快乐吗?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4.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5.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解析】2.考查字音字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o,意为:美好;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4.考查诗句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5.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三)(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虽有至道_____
(2)学学半_____(3)以补不足也_____
(4)但能说之也_____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9.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答案】6.(1)最好的道理
(2)同“教”,教导
(3)弥补
(4)只7.B8.(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9.(1)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2)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至道”是“最好的道理”;“但”是古今异义词,“只”的意思。7.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食:动词,吃/动词,喂养;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故:连词,所以/连词,所以;C.之:助词,的/宾主前置标志;D.道:名词,道义,主张/名词,原则,行为准则;故选B。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知(知道)、反(反省)、困(困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夫(发语词,不译)、犹(好像)、玩(赏玩)、华(花)、登(摘取)、其实(它的果实)”几个词是重点词语。9.(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是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据此理解概括可填写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据此可概括作答。【参考译文】【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四)(2022·山东东营·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1)不知其旨也
旨:
(2)学学半
学:(3)负笈不远险阻
负:
(4)题其衣裳
题:11.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12.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在求学上给你哪些启示?【答案】10.(1)味美(2)同“敩”,教导(3)背(4)写,题写11.示例一:(表达方式上)甲文以议论为主,通过类比、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理服人;乙文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通过讲述任末勤奋学习的故事,阐述了要勤于求学的道理。示例二:(体式功用方面)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其中包括诸多议论体裁的文章,本篇就是其中一篇论述教学关系的议论文,文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注意采用多种手法进行说理。乙文选自《拾遗记》,以小说传奇为主,多折射现实生活。选文讲述任末求学过程,叙事委曲,描写生动,辞采可观,文末阐述劝人勤奋学习的道理。12.①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②学习中,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或从学习方法角度,“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2)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3)句意:(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负:背。(4)句意:写在自己的衣服上。题:写,题写。11.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可从表达方式、体裁、句式等角度思考。从表达方式上看:【甲】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类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观点,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因此,【甲】文以议论为主,通过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理服人;【乙】文讲述任末勤奋学习的故事,运用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任末的勤奋(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告诉人们要学习在于勤奋的道理。因此,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从句式上看:【甲】文多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节奏鲜明,韵律感强。文章共五句话,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则多用短句,多用动词(如“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枝为墨”中的“依、编、削、刻”等),形象地写出任末求学的刻苦。从体式功用方面看:【甲】文选自《礼记·学记》。《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中包括诸多议论体裁的文章,本篇就是其中一篇论述教学关系的议论文。【乙】文选自《拾遗记》。《拾遗记》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以小说传奇为主,多折射现实生活。选文讲述任末求学过程,是一个劝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12.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自己在求学上得到的启示。示例:【甲】文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改正,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学识才能不断提高。【乙】文中,任末“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意思是: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自己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启示我们,当我们读书有心得体会或遇到不解问题时的时候,一定要动笔记录,记录是积累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参考译文】【乙】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自己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五)(2022·安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虽有至道(2)学学半(3)以补不足也(4)但能说之也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15.【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16.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答案】13.(1)最好的道理;(2)同“敩”,教导;(3)弥补;(4)只。14.(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15.
重要
目的16.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2)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3)句意: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4)句意:只能说说罢了。但:只。1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重点词: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强,勉励。(2)句重点词:犹,犹如。华,花朵。其,它的。实,果实。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结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可知,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结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结合“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十分推崇古人的学习目的。其实,学习就应该像古人那样。【参考译文】【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六)(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乙】孔子学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②,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③。”有间,有所穆然④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③为人:作曲的人。④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17.(1)【甲】文选自《_____》,该书为_____家论著的汇编。(2)解释【乙】文中加点字。①可以益矣②丘未得其志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对【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愉悦地登高远眺,志意深远。B.(孔子)轻快地仰视远眺,意志深远。C.(孔子)轻快地登高远眺,志意深远。D.(孔子)愉悦地仰视远眺,意志深远。(5)【甲】【乙】两文的话题都是关于_____的。【甲】文主要谈了_____的观点。【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_____、掌握技法、_____、理解作者的过程。(6)“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甲】文中所言的道理,最适切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B.学然后知不足C.教然后知困D.教学相长【答案】17.(1)
《礼记》
儒(2)①增加;②领会。(3)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4)D(5)学习;
教学相长;
熟悉曲子;
领会志向。(6)B【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虽有嘉肴》选自《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益:增加;②句意: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得:领会。(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知:知道。困:困难。(4)本题考查对画线句的理解。“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句中重点词语有:怡然,欣喜;高望,高瞻远望;远志,意志深远。句子的意思是“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深远”。故选D。(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结合甲文的“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和乙文中的“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可以看出,两文写的都是关于学习的;结合甲文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结合“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可知,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结合乙文中“丘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人也”可概括出,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乙文中的“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丘未得其志也”,孔子认为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可见“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故选B。【参考译文】乙: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深远地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地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七)(2021·云南红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18.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3)学学半
学:__________
(4)负笈不远险阻
负:__________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曰:教学相长也。(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20.“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文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是否多余?21.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互助学习中的启示?【答案】18.(1)味美;
(2)困惑;
(3)同“敩”,教导;
(4)背19.(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20.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引用(道理)论证,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1.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1)不知其旨也: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教然后知困: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3)学学半: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4)负笈从师,不惧险阻: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负:背。1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故,所以;相长,互相推动、互相促进。(2)若,如果;则,那么;何以,以何,凭什么。2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兑命》曰‘学学半’”是引用了典籍中的名言,是运用了引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21.本题考查谈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来谈在互助学习中的启示。“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善学也要善教。对于自身的学习,就要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方法,在互助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对于与别人的交流学习中,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学会帮助同学,根据“教学相长”的道理,帮助同学其实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参考译文】【乙】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八)(2021·山东菏泽·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乙】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①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②,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③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④而徇⑤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徐斡《治学》)注释:①懿:美好。②文:花纹。③庠序:学校。④矫首:仰头。⑤徇:顺从,追随。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①不知其旨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③然后知被褐之陋()
④如寤寐焉()2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夫听黄钟之声
不如速行之必至也C.倚立而思远
执策而临之D.故学者如登山焉
且焉置土石2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不含句末)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2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26.【甲】【乙】两段文字内容上都论述了_______,不同的是【甲】文还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乙】还说明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答案】22.味美
教
穿
睡眠23.C24.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25.①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因为它难而懈怠,就是认识错误而且行动完全不对了。26.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的道理。
治学要付诸行动。【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句意: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兑命》上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学:同“敩”,教导;(3)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同“披”,穿;(4)句意:就好像是睡眠。寤寐:睡眠。23.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表示推测语气,大概/代词,他的;B.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C.表修饰/表修饰;D.语气词/哪里;故选C。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应为: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2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是故(所以)”“困(困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以(因为)”“懈(懈怠)”“误(错误)”“非(不对,不正确)”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甲乙两文,从甲文中的“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乙文中的“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等句子可知,两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再由“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由“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可知,乙文还说明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参考译文】乙: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九)(2021·河南平顶山·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同,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节选自《<论语>十二章》)2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都不相同的项是(
)A.虽有至道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死不渝B.学学半学而不思则罔
真才实学C.知困
困于心困而学之D.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自号曰醉翁也
温故知新2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B.语段(一)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的两种情况,并作进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C.语段(一)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同一个概念,值得肯定。D.语段(一)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语段(二)采用语录体,语言简练,含意深远。30.对于“如何学习”,语段(一)强调了教和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请结合语段(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它们分别带给你哪些关于学习的启示。【链接材料】人目不见青黄①曰盲,耳不闻宫商②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③。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④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入道弥深,所见弥大。(王充《论衡·别通篇》有删减)【注释】①青黄:指青色与黄色。这里泛指颜色。②宫商:在这里泛指声音。③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④迹:足迹。这里指到过的地方。【答案】27.B28.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29.C30.语段二:学习知识要时常温习;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任意答出两方面即可)链接材料: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学习,精益求精;要博览群书。【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至:最好的/到/到;B.学:同“敩”,教/学习/学识;C.困:困惑/困惑/困难;D.故:所以/所以/旧的知识;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知之者,知道学习的人;不如,比不上;好之者,爱好学习的人;乐,以……为乐。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文学常识。C.教学相长,古义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强调的是教导的作用;今义为: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古今含义有所区别;故此项错误;故选C。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可知:强调温习的重要性;根据(二)“学而不思则同,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可知: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根据(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可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根据【链接材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可知:强调多读书的重要性;根据【链接材料】“入道弥深,所见弥大(深厚的人就要进到圣人室内读罕见的书籍,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更加广博)”,可知:强调深入学习的重要性。据此回答意对即可。【参考译文】(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链接材料》译文:人的眼睛看不见颜色叫盲,耳朵听不到声音叫聋,鼻子不知道香臭叫痈。有痈、聋和盲,就成不了健全的人。人不博览群书,不通古今,不能识别各种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聋、鼻痈的人一样。儒生不博览群书,尚且是闭塞不明,何况俗人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是非,他们就更是闭塞不明了!这就是些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齐全,就是听不见看不见。淌过浅水的人能看见虾子,淌过稍微深水的人能看见鱼鳖,到过深渊的人能看见蛟龙。脚走的地方不同,所以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人掌握先王之道的深浅,那更是这样。浅薄的人就看些传记小说一类的东西;深厚的人就要进到圣人室内读罕见的书籍,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见闻更加广博。(十)(2021·云南曲靖·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乙】今之教者,呻①其占毕②,多其讯③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④。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⑤,其此之由乎!(节选自《学记》)【注释】①呻:诵读。②占:同“苫”,竹简。毕:竹简。占毕:这里指课本。③讯:告知。④佛:同“拂”,违背。⑤刑:成,成功。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不知其旨也:②教然后知困:③学学半:④其施之也悖: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故隐其学而疾其师。33.【甲】文以“嘉肴”开头有什么作用?34.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甲】【乙】文之后的感受?【答案】31.①味美;②困惑;③教导;④违背。32.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所以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33.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引出“至道”。通过类比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34.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作为专搞教育的人,当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改进教育方法。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解析】3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②句意: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③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教导。④句意: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悖:违背。3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弗,不。善,好处。②句中重点词语有:故,所以。隐,对……感到痛苦。疾,厌恶。33.本题考查课文开头词语的作用。《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引出“至道”,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3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的表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阅读本文,甲文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实践对于弄清事情真相的重要。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也就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以此为中心来阐述感悟即可。也可抓住文中的“教学相长”或是“学学半”来谈自己对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乙文中“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可知,这里说到的教学当中的急于求成,照本宣科,不论对象情况一律“填鸭”,学生厌学等情形,告诉我们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参考译文】【乙】如今教书的人,只知道念诵书本,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不顾学生能否适应。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达不到教育的要求。像这样,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并厌恶老师,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不懂得学习的好处。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但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其原因就在这里啊!(十一)(2021·河南南阳·一模)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二)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②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这里指学问和见识浅薄。②习染:染上某种习气。③稽:探究,考查。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3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3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7.语段(一)中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出一例,体会其表达效果?38.语段(一)和语段(二)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答案】35.(1)味美(2)自我反思36.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37.示例:“虽有……,弗……,不知……”的对偶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两个“……然后知”的对偶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两个“知……然后能……”的对偶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三句可任选其一作答)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38.语段(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语段(二):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进则退。(或要刻苦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应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②句意为:才能自我反省。反:自我反省。3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是故,所以;困,困惑。句意为: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3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本文多使用对偶句,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虽有……,弗……,不知……”运用对偶句式类比论证,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运用对偶句式讲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这种句式,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语段(一)中的“故日:教学相长也”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明“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语段(二)“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强调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强调学习要互相交流,要博学审问;“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参考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出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十二)(2021·辽宁抚顺·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①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②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③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矣!(清代钱大昕《弈喻》)注释:①易:轻视。②訾:诋毁。③讳:隐瞒,掩饰。39.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虽有嘉肴/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B.不知其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技术服务合同标准版
- 地产交易合同模板
- 聚焦2025:工业企业搬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产业布局优化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登记台账课件
- 《新医学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课件 Unit 1 Exploring diet-health connections
- 2025年河南省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村党支部书记主要工作和廉洁自律情况汇报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岗位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及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手卫生知识答题及答案
- 洁净室区甲醛熏蒸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 4.1 整式(第1课时 单项式) 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2024)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 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考试完整题库
- 招聘诚信承诺书
- 装配式混凝土检查井施工及验收规程
- 2024小红书无货源精细化铺货实战课程
- 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 学生实习家长知情同意书(完美版)
- 涉警网络负面舆情应对与处置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