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氮素的下列四种状态中,能被植物的根直接吸收利用的是()

A.N2B.NO2

C.NH4+D.NH3

2.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效率一般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农作物平均也不过是()

A.5%~10%B.1%~2%C.10%~20%D.0.1%~0.2%

3.对生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产生变化起到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是()。

A.光照B.温度C.雨水D.坡度

4.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热带雨林D.荒漠生物群落

5.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谢尔福德D.克列门茨

6.湿土的热容量比干土(),导热率比干土()。

A.大;大B.大;小C.小;大D.小;小

7.从土壤质地来看,对作物生长最有利的土壤是()

A.黏土B.壤土C.粉砂土D.砂土

8.种群均匀分布的模型为()。

A.正二项分布B.负二项分布C.泊松分布D.离散分布

9.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复杂的是()

A.热带雨林B.荒漠C.农田D.苔原

10.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种群数量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1.有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叶片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这种植物是

A.少浆植物B.多浆植物C.湿生植物D.中生植物

12.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强光照的植物属于()

A.阳性植物B.阴性植物C.中性植物D.耐阴植物

13.动物生态学直到生态学的()才逐渐成熟。

A.萌芽阶段B.建立阶段C.巩固发展阶段D.成熟阶段

14.有效积温法则的公式K=N(T-C)中,N为()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发育天数

15.动物对其他种类生物的影响表现的实例是()。A.食谷鸟由于食物的短缺而迁徙

B.豆科植物的自身供氮结构

C.夹竹桃含有的苦味强心苷对动物组织产生危害

D.蚜虫侵袭榆树,使叶子组织畸形,生长成虫瘿

16.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

A.种群衰退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生态入侵

17.沿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是()。A.过多的氮B.过多的磷C.过多的碳D.过多的氮和磷等

18.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

A.气候项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项级

19.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20.种群的生态出生率是指()。A.生理出生率B.最大出生率C.实际出生率D.理论出生率

21.()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最好。

A.砂土B.壤土C.粘土D.以上三种质地土壤差不多

22.当两个生物利用的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位移动

23.在下列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起间接作用是()

A.光照B.水分C.地形D.温度

24.生理有效辐射是()。A.红光、橙光、蓝紫光B.红光、绿光、青光C.红光、橙光、绿光D.绿光、青光、蓝紫光

25.我国东部地区成为湿润森林区,主要受()。A.山风影响B.季风影响C.谷风影响D.海洋风影响

26.最耐旱,且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所组成的地上不郁闭的生物群落是()。A.稀树草原B.草原C.荒漠D.苔原

27.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中有()。A.一种生活型B.两种生活型C.三种生活型D.四种生活型

28.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A.海克尔B.坦斯利C.马世骏D.竺可桢

29.虫媒植物与其传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共生C.捕食D.竞争

30.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景观B.生物圈C.种群D.群落

31.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是()。

A.终生寄生关系B.暂时寄生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

32.苔藓、蘑菇、白蚁、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为生,这些生物组成了()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链

33.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B.海克尔C.奥德姆D.坦斯利

34.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35.自然界中符合“S”形种群增长的生物是()。

A.蘑菇B.酵母C.小麦D.水稻

36.指出下列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物种()

A.牛和青草B.狼和羊C.小麦和杂草D.人和蛔虫

37.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猫”传递时,体内该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生物是()。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C.鱼D.猫

38.确定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的综合指标是()。A.密度B.盖度C.频度D.重要值

39.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在食物链传递时损失最小,人类应该采取的食物结构是()

A.牛奶、牛肉B.禽蛋C.水产D.谷物

40.在典型的旱生演替中,蕨类开始生长时处于()。A.地衣群落阶段B.苔藓群落阶段C.草本群落阶段D.木本群落阶段

41.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传播距离有限,植物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

A.均匀分布B.成群分布C.随机分布D.正态分布

42.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A.磷B.钙C.氮D.铁

43.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44.生物量是()。

A.一片森林中松树的数量

B.一片森林中啄木鸟或松塔牛肝菌的重量

C.一片森林中一批田鼠的数量

D.一片森林中松树上的叶片的数量

4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46.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几个阶段,分别是()。

A.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B.裸地形成、物种传播、物种定居C.水生演替、旱生演替D.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47.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问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问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48.高尔基体中,寡糖链的合成与加工非常像一条装水线,N-连接和O-连接糖基化最后一步都是要加上唾液酸此可推测催化唾液酸转移酶最有可能存在于高尔基体的()。

A.(;GNB.顺面膜囊C.中间膜囊D.反面膜囊和TGN

49.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A.成群型B.均匀型C.随机型D.聚集型

50.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荒地B.玉米田C.湖泊D.河流

二、填空题(20题)51.种群的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合条件下的__________寿命。

52.______是指在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盖度大,决定群落结构和环境的主要特征,从而也决定群落组成的那些植物种。

53.凡未受人类干扰或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

54.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__________。

55.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是______、干旱区和荒漠区。

56.现代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大区别,就是______的变化。

57.我国东北草甸形成的______是最好的土壤。

58.种群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

59.与成熟林相比,幼龄林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__。

60.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

61.营养物质循环的后期与前期相比,两者的差异是十分________的。

62.大多数群落都有垂直分化,这种情况称为_______现象。

63.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这种群落性质观点是__________。

64.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为三个等雨量区,植被类型也相应分为三个区,即森林区、______和荒漠区。

65.高等动物常见的婚配制度是__________。

66.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______和挺水植物三种。

67.大多数情况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大部分要进入食物链中的______链。

68.现在生物群落命名,一般会根据以下三个方面:①其主要优势种或种的某些个体的集群;②______的主要生活方式;③为群落所占有的栖息环境,具有极明确的栖息条件的特点。

69.生态金字塔通常分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______金字塔三种类型。

70.种群的季节性消长是种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生物体积小、生活史短但繁殖速度快,这便于最大限度地适应新环境和占有空缺生态位。()

A.正确B.错误

7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

73.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不发达,叶片角质层厚。()

74.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原生演替。[]

A.正确B.错误

75.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76.r对策生物种群容易发生生态入侵。()

77.现代生态学以人为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实践研究。[]

A.正确B.错误

78.地球上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国家发展的速度也不均衡。()

A.正确B.错误

79.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A.正确B.错误

80.小群落形成的原因是垂直因子的成层性。()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82.简述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

83.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84.简述物种形成的过程。

85.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五、论述题(2题)86.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三大功能类群?试论述各类群的生态功能。

87.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六、单选题(0题)88.群落外貌主要取决于()

A.优势种植物B.建群种植物C.伴生植物D.亚优势种植物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A解析:湿土比干土含有较多的水分,较少的空气,水的热容量高,导热快,而且散热慢,故湿土中的热容量较高,导热率较快,选A。

7.B

8.A

9.A

10.B

11.A

12.B

13.B

14.D

15.D

16.D

17.D赤潮产生的原因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有大量磷,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18.A

19.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20.C

21.B解析:壤土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既有很好的通气性,又能保水保肥,故选B。

22.A

23.C

24.A生理有效辐射一般指波长在380~760nm的可见光。尤以波长在620~760nm的红光和波长在490~435nm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重要,红橙光为叶绿树最容易吸收的部分。

25.B

26.C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是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往北可延伸到温带干旱区。

27.B

28.B

29.B

30.B

31.D

32.B

33.D

34.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35.B

36.C

37.D

38.D

39.D

40.C

41.B

42.C

43.D

44.B

45.D

46.B

47.B

48.D

49.C只有当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随机型。

50.B

51.平均

52.优势种优势种

53.自然生态系统

54.结构单位

55.湿润区

56.眼界眼界

57.草甸黑土

58.种群大爆发

59.高高

60.绿色植物

61.明显

62.成层成层

63.个体论观点

64.草原区草原区

65.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66.浮水植物浮水植物

67.腐屑

68.优势种优势种

69.能量能量

70.适应适应

71.A

72.N

73.N

74.B

75.N内源性因子是指来自种群内部的调节因子,包括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行为调节,不包括食物调节。

76.N

77.A

78.B

79.B

80.B

81.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三个阶段。①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干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②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黏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种皮坚硬或是浆果,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洄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③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距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藓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螨类等开拓性动物。

82.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①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结合。绝对性是指在一定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衡量和把握其大小。相对性是指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而不同,而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其大小。②地区不同或时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不同。

83.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

84.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3个步骤:(1)地理隔离。通常是南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出现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3个步骤:(1)地理隔离。通常是南于地理屏障引起,将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殖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不可能出现,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85.(1)影响生物生长:温度对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基点”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能促进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