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辩论词写作)_第1页
高考作文-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辩论词写作)_第2页
高考作文-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辩论词写作)_第3页
高考作文-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辩论词写作)_第4页
高考作文-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辩论词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

——法捷耶夫

②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

——闻一多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大家“守望和平”。④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进入了我国文化市场,形成了“日潮韩流”的现象。一些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等。⑤2017年,国内多家公司推出了10余位虚拟偶像(“画”出来的人物)。业内确定虚拟偶像洛天依已经盈利,她的魅力也得到了青少年认可。⑥父亲辛苦打工卖面条,12岁少年小赵沉迷快手直播,半个月狂刷支付宝3万余元打赏主播。学校辩论社将举办一场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解析

1.这是新材料作文,提供了六则材料。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了名人名言,材料一说青年的思想能被范例激励,材料二说盲从会给思想带来危害。材料三说明星们利用自己的影响传递正能量;材料四说中学生存在模仿日韩明星发型、服饰等“追星”行为;材料五说国内推出的虚拟偶像已盈利并获青少年认可;材料六说少年疯狂“追星”引发过度消费现象。综合以上,可看出,“追星”有利也有弊;青少年“追星”较普遍,多受流行文化、网络的影响,且“追星”行为表现得有些肤浅、失度。2.作文要求体现以“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为辩题的辩论赛形式,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一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这就要求考生对辩论赛及其陈词有基本的了解。3.正方或反方的一辩陈词即正方或反方的立论过程。正方观点为“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偶像崇拜未必利大于弊”。无论是哪方,都要体现出偶像崇拜有利也有弊的观点,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的问题。而主持人的总结陈词要在总结正反两方观点和辩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证思考。

-0B-什么是追星与偶像崇拜?偶像,一般是指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人物形象。崇拜,是一种以真挚不渝的热情,去效仿某种可钦佩可敬慕的品格与行为的努力。把某些特定人物作为偶像来崇拜的现象,即为“偶像崇拜”。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穷富有,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偶像。也就是说,少女粉丝追小鲜肉、韩国明星是偶像崇拜;球迷狂粉乔丹、巴萨、费德勒也是偶像崇拜;敬重革命先烈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这也是一种偶像崇拜。追星,是偶像崇拜的一种,即把明星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它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那么追星这种偶像崇拜有什么特征呢?1.首先,粉丝们对偶像的情感表达是单向的。2.其次,他们把偶像神圣化,偶像在粉丝心中是一种幻想式的存在。3.最后,偶像崇拜的过程是理想的、浪漫的、绝对的。-0C-为什么会产生偶像崇拜心理?追星是一种在学生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产生与粉丝们自我确认、归属需要、补偿心态、从众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

自我确认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问过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困惑,是因为你的心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往哪些方面努力。你在寻找着自我,并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于是,大部分的青少年去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作为他们所想象所努力追求的将来该成为的对象,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确认。

(二)

归属的需要在儿童时期,相信你对父母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但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你开始希望走向自主自立,而对父母出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疏离。脱离了对父母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需要有“替代品”来填补,因而你会希望得到自己钦佩人物的认可来满足自己归宿的需要。但身边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同学难以具备足够的权威和吸引力、与老师的交往又更多地会带来限制与训导,因此你可能就把对父母的依赖感移情到对偶像人物的依恋,转向寻求一种遥远的亲密感来满足自己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这种情感依恋和归属需要可以使自己在偶像崇拜过程中满腔热情地向偶像倾诉以寻求偶像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让自己表现出对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行为。

(三)

补偿心态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向往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但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重压力,诸如父母管得紧、老师管得严、学习负担沉重、人际竞争激烈等,常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在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下,我们需要寻求宜泄、解脱和释放,偶像可能就成了一个精神支柱。拥有偶像使你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搜集偶像的生日、星座、兴趣、爱好等记录的轻松活动成为你逃避沉重压力的“避风港”,使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可以在感受偶像特质的过程中获得补偿。

(四)

从众心理由于知识、经验都比较欠缺,学生们对许多事情都还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同学朋友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另有部分人因害怕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视为“另类",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使一些人将偶像崇拜看作一种时尚而去崇拜同伴们公认的偶像,使自己与周围同伴有共同语言融为一体而免于群体的压力。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有许多缺憾,没能实现的梦想,被压抑的情感,想要逃离的现实。理想和现实间总会存在裂痕。而偶像,作为一个包装好的人设,对于粉丝而言,就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追星其实是在偶像身上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通过偶像的成功获得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0D-如何理性看待追星?追星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不该被压制,但也不应该放任自由。要让偶像的成功因素激励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能沉醉于“追星”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绝对化地看待偶像以至于出现盲目的追随或迷信。无论是歌星影星、政治领袖、体育明星、英雄模范、科学家、艺术家,都可以成为你的偶像,让你获取一点点的温暖、弥补无法回去的缺憾、释放现实枷锁下的空间。“你有没有爱过一个遥远的人,他从来都不让你失望,他是你的勇气和力量,他永远是年轻的,美好的,光芒万丈的。他永远在那里,好像信仰一样。”

来源:“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公众号学生考场佳作启明星•扫把星

1702班

邓丹园亲爱的同学们:

此刻,激烈而又精彩纷呈的辩论赛已接近尾声,相信大家都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而作为主持人,我认为双方都有在理之处,因此我认为,将两种观点辩证地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结果——偶像崇拜本身没有利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莫将你人生中的“启明星”误作为“扫把星”。

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发出强烈的光辉。”不错,在我们这个阶段,思想、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这时就极需有一位偶像来作为我们的范例。他可以是明星、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任何平凡的劳动者,偶像的力量不在于他有多受欢迎,也不在于他的实力与颜值,而在于你将他看作生命中的“谁”。若偶像成为你的启明星,你将受益终生。

偶像于我们,美丽而光芒四射,在她的神奇点化下,我们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偶像做慈善,我们的心变得柔软而通透;看到偶像为了梦想不懈努力,我们也将在追梦路上永不停息。山东一女孩将自己偶像作为努力奋斗的动力,最终夺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她表明在失落沮丧时,偶像是她坚持下去的一个不竭动力。可以看出,偶像的确足以成为人生路上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明灯。

而偶像的力量不仅在个人,也在社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众多明星在微博上呼吁守望和平,在如今社会,偶像们凭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传播了许多正能量,不仅让青少年及大众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更让向善之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这的确令我们称赞。

但如果将“偶像”的作用放错了位置呢?闻一多先生曾表示盲目听从、相信一切的人一定是蠢物,而令我们可悲的是,社会中不乏这些“蠢物”。近年来,“日韩潮流”盛行,不少青少年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更有12岁少年小赵痛花父亲的血汗钱只为打赏直播。这些都是愚蠢至极的行为,他们不仅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更拖累家人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偶像本该是助我们成功的“垫脚石”,他们却将其当成阻碍自己的绊脚石。如此看来,偶像利弊与否实为我们掌控。

我们应具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不容置疑,带有满满正能量的偶像占大多数,但也不乏一些恶劣反动的“丑角”兴风作浪。这时我们应擦亮双眼,将真正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偶像作为人生中的“启明星”,切不可中了“扫把星”的陷阱。

早段时间香港颇不宁静,黄之锋、罗冠聪之流逆势而行,为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所不齿。中国自古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巨像。不管历史之河如何淘漉,巨像将永不坍塌,一直照亮我们的民族之魂。

在座的各位,我们应端正态度,将偶像摆正位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信你能成为和偶像一样优秀的人。“启明星”还是“扫把星”,皆在一念之间,聪明的,我知道你该如何抉择。来源:“雅舍絮语”

公众号作者:曾红梅邓丹园站在偶像的肩膀上1603班王雅妮指导教师:张世程主持人、对方辩友:你们好!

法捷耶夫曾说:“青年的思想越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越会发出强烈的光辉。”由此,我方的观点是:偶像崇拜利大于弊。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偶像?我们所定义的偶像,是在某方面可以给人带来鼓舞与激励,能够让人于内心生发出向往与倾慕的一类人。他们在各个时代熠熠生辉,无论是心怀天下的文人志士,或是创新开拓的科学家们,还有或坚定或深刻的艺术、文学大师,他们的精神内核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进、突破,甚至攀上更陡峻的高峰。对方辩友可能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偶像当然值得人们崇拜,但是到了“娱乐至死”的当下,人们的偶像早已狭义为舞台上那些唱跳嬉笑的艺人们了,对他们的崇拜有何利可言?但我想说:首先,我们承认随着媒体普及与信息爆炸,一些明星们更多地为人们所认识、追捧,或者奉为偶像,表面的喧嚣似乎甚至掩盖了人类群星的璀璨;然而,我们不能低估任何一个时代中思想的力量,它们总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并转化为前进动力;其次,就算是一些艺人们也有他们一定的可取之处,喜欢他们的人借以表达自己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欣赏,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进益吗?另外,我们还能发现,大部分的“明星”们一直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与正能量,如国家公祭日之时微博满屏的“守望和平”的呼吁,若能把人们对于他们的关注指引向真实的思考、触动,这种影响力带来的难道不是利大于弊吗?然后,我们可以说说崇拜。之前已提到,能对值得被称为“偶像”的一类人的一方面精神特质产生崇敬与向往,并要求自身不断地向之努力,我认为这是崇拜的最理想方式。也由此,我们对待偶像的态度是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的。人无完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偶像样样完美,这就需要我们实行“理智崇拜”,即不丧失辨别能力、独立思考的选择与评估,这既是心智已一定成熟的青年们本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的唯一途径。至于那骇人听闻的一系列看似以“偶像崇拜”而饱受诟病的事例,一定程度上警醒着我们谨防借“偶像”之名而大行消费主义的市场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