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记经典语录_第1页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_第2页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_第3页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_第4页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ﻫ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ﻫﻫ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ﻫﻫ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ﻫ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ﻫ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ﻫ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ﻫ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ﻫ久病必虚ﻫﻫ久病必瘀ﻫ

久病及肾

ﻫ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ﻫ

久病入络ﻫ

百病挟痰

ﻫ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ﻫ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ﻫ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ﻫﻫ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ﻫ

怪病多由痰作祟,ﻫﻫ治痰无需只祛痰,ﻫ

贵在治气以为要,

ﻫ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ﻫ

百病生于气

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ﻫ久病先针足三里ﻫ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ﻫﻫ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ﻫ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ﻫ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ﻫﻫ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ﻫﻫ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ﻫ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ﻫﻫ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ﻫ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ﻫ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ﻫ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ﻫ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ﻫ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ﻫﻫ汗药宜早,下药宜迟。ﻫ

用药古人名言ﻫﻫ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ﻫﻫ--------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ﻫ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ﻫ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ﻫ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ﻫﻫ—-———--—清?汪昂《医方集解》-—--——--ﻫﻫ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ﻫﻫ—------—清?汪昂《医方集解》--—----—

ﻫ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ﻫﻫ--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ﻫ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ﻫ---——-—-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ﻫ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ﻫ—--———-—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ﻫ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ﻫﻫ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ﻫﻫ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ﻫ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ﻫ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ﻫﻫ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ﻫﻫ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ﻫﻫ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ﻫ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ﻫ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ﻫ《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ﻫ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ﻫ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ﻫ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ﻫﻫ《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ﻫﻫ《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ﻫ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ﻫ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ﻫﻫ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ﻫ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ﻫ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ﻫﻫ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ﻫ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ﻫﻫ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ﻫﻫ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ﻫ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ﻫﻫ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ﻫ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ﻫﻫ湿为重浊有质之邪;ﻫﻫ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ﻫ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ﻫﻫ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ﻫ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ﻫ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ﻫ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ﻫ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

ﻫ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ﻫ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古今医案按/俞按》

ﻫ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ﻫﻫ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ﻫﻫ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ﻫ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ﻫﻫ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ﻫ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ﻫ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ﻫ面肿为风,脚肿为水。ﻫﻫ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ﻫ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ﻫ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ﻫﻫ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ﻫ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ﻫ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ﻫﻫ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ﻫﻫ五脏之伤,穷必及肾。ﻫ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ﻫﻫ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ﻫﻫ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ﻫﻫ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ﻫﻫ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ﻫ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ﻫﻫ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ﻫ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ﻫ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ﻫ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ﻫﻫ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ﻫ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ﻫ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张聿青医案》ﻫﻫ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张聿青医案》ﻫﻫ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ﻫ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医贯》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ﻫ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ﻫ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ﻫﻫ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ﻫ

1。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ﻫﻫ2.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ﻫ

3.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4.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ﻫﻫ5.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ﻫﻫ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ﻫ

6。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ﻫ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ﻫ7.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ﻫﻫ8.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ﻫ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ﻫ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ﻫ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ﻫ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ﻫ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ﻫ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ﻫ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ﻫ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ﻫ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ﻫ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ﻫ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激励我精求方术。ﻫ俱视独见,无与众谋。—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ﻫ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金翼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医学心悟•三消》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症者征也,瘕者假也。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积•聚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清•唐容川《血证论》血不利则为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后天资生,纳谷为宝。--张锡纯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百病多因痰作崇。--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怪病是痰,十居***。-—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湿邪为病,缓而难知。—-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王旭高《王旭高医案》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宝辉《医医小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喻昌《寓意草》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周学海《读医随笔》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程杏轩《杏轩医案》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先秦扁鹊见《医述》--——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元朱震亨《局方发挥》----—-——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清刘仕廉《医学集成》-—------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清曹仁伯《琉球百问》--———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近代冉雪峰-—--—-——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终始篇》“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清•叶天士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针灸大成〉>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鲁迅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医辩证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清.杭世骏——-——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明.李榳《医学入门》———--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裏,一身不痛。——-——-—-明.汪昂《医方集解》————--—-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医学入门》--—-——--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清.程杏轩《医述》————--—-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医述》—-——-—--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金翼匮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医学心悟•三消》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症者征也,瘕者假也。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积•聚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清•唐容川《血证论》血不利则为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后天资生,纳谷为宝。—-张锡纯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百病多因痰作崇。—-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怪病是痰,十居***。—-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湿邪为病,缓而难知。--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王旭高《王旭高医案》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宝辉《医医小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喻昌《寓意草》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周学海《读医随笔》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程杏轩《杏轩医案》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先秦扁鹊见《医述》--—-—-——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元朱震亨《局方发挥》-—--———-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清刘仕廉《医学集成》-——---—-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清曹仁伯《琉球百问》--—-----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近代冉雪峰—-——----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终始篇》“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清•叶天士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针灸大成〉>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鲁迅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医辩证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清.杭世骏---—--—-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明。李榳《医学入门》--—--—--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裏,一身不痛。-——--明.汪昂《医方集解》-----—--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医学入门》—-——--—-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清.程杏轩《医述》--——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医述》—--——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仰止弥高,钻之弥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法乎中,得法乎下上医医人,中医医病,下医害命?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无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大医精诚大医精诚”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杏林春暖""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悬壶济世”《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推荐】中医名言集锦中医,集锦,名言,高明,祛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ﻫ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ﻫ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ﻫ暴怒伤肝,五志化火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ﻫ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ﻫ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ﻫ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ﻫ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ﻫ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ﻫ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ﻫ必先岁时,勿伐天和ﻫ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ﻫ——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ﻫ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ﻫ大医精诚.ﻫ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ﻫ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ﻫ学医从quot;伤寒论&quot;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ﻫ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ﻫ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ﻫ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ﻫ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ﻫ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ﻫ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ﻫ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撑痢疾,饿伤寒。ﻫ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ﻫ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ﻫ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ﻫ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ﻫ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ﻫ——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ﻫ十问ﻫ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ﻫ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ﻫ-—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ﻫ医之为道,全在身考。ﻫ--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quot;医学实在易";)ﻫ土虚木必摇(尤在泾quot;静香楼医案")ﻫ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ﻫ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quot;王旭高医案&quot;)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quot;至真要大论&quot;)ﻫ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quot;景岳全书&quot;)ﻫ无痰则不作眩(quot;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ﻫ天人和一。ﻫ见病医病,医家大忌!ﻫ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ﻫ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ﻫ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ﻫ——《素问·至真要大论》ﻫ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ﻫ—-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ﻫ——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ﻫ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ﻫ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ﻫ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ﻫ——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ﻫ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ﻫ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ﻫ——《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ﻫ——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ﻫ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ﻫ癥者征也,瘕者假也.ﻫ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ﻫ——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ﻫ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ﻫ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ﻫ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ﻫ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ﻫ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ﻫ—-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ﻫ心肾·虚寒虚热ﻫ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ﻫ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ﻫ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ﻫ——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ﻫ外感法仲景,ﻫ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ﻫ——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ﻫ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ﻫ-—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ﻫ肝热转肺为鼻痔。ﻫ——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ﻫ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ﻫ取肾者不必齐以寒;ﻫ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ﻫ强肾之阴,热之犹可.ﻫ-—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ﻫ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ﻫ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ﻫ—-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ﻫ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ﻫ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ﻫ-—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ﻫ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ﻫ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ﻫ——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ﻫ—-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ﻫ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ﻫ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ﻫ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ﻫ——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ﻫ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ﻫ——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ﻫ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ﻫ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ﻫ——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ﻫ——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ﻫ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ﻫ-—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ﻫ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ﻫ——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ﻫ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ﻫ百病多因痰作崇。ﻫ——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ﻫ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ﻫ--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ﻫ—-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ﻫ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ﻫ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ﻫ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ﻫ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ﻫ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ﻫ陆九芝《世补斋医书》ﻫ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ﻫﻫ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鹊见《医述》-—-—ﻫ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ﻫ———--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ﻫ--——--—-元朱震亨《局方发挥》-—--—--—ﻫ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ﻫ——-———-—清刘仕廉《医学集成》——--——--ﻫ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ﻫ------—-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ﻫ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张文燮《医效秘传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ﻫ--——-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ﻫ———-————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ﻫ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ﻫ--——--—-清曹仁伯《琉球百问》—-—-——--ﻫ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ﻫ-———-———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ﻫ-—--—清曹仁伯《琉球百问》---—---—ﻫ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ﻫ——---——-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ﻫ———--—--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ﻫ——-——---明孙一奎《赤水玄珠》--------ﻫ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ﻫ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ﻫ--—--—--近代冉雪峰——---——-ﻫ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ﻫ——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ﻫ—-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ﻫ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ﻫ——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ﻫ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ﻫ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ﻫ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ﻫ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ﻫﻫ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lt;&lt;针灸大成>;&gt;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ﻫ鲁迅ﻫ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ﻫ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ﻫ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ﻫ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ﻫ中医辩证ﻫ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ﻫ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

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

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ﻫ——-——---明。李榳《醫學入門》--—--——-ﻫ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ﻫ在下焦,便秘溺赤。ﻫ—---—--—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ﻫ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ﻫ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ﻫ--—--———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

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

變者道也。ﻫ-—-——---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中国医学名言名句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