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蜀相》-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蜀道难》《蜀相》-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蜀道难》《蜀相》-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蜀道难》《蜀相》-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蜀道难》《蜀相》-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蜀相》比较探究李白和杜甫都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蜀中度过的,在这里,“他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的风格的源头”(李长之《李白传》);杜甫则在蜀中客居数年,其间留下了四百多首诗作,除《蜀相》外,《春夜喜雨》《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也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品读《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歌,从“体裁”“意象”“意境”“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蜀道难》《蜀相》体裁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意象黄鹤、猿猱、青泥、悲鸟、子规、连峰、枯松、飞湍瀑流、崖石、剑阁、豺狼、猛虎、长蛇、祠堂、柏树、碧草、黄鹂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幽静、寂寞和阴冷手法夸张、用典、以虚衬实、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象征、互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以实写虚思想情感劝告友人早归对自己追求功业未成的愤慨对世道艰难的感慨及对国家隐藏危机的担忧对诸葛亮的称颂及其“未捷先死”的惋惜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苦闷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现实主义沉郁顿挫《蜀道难》语言特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齐“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精炼凝重“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流畅轻快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八言、九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对诗风影响通过语言品味诗风散文化的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的风格特点。《蜀相》领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和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但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完全体现出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体现杜甫顿挫诗风《蜀道难》《蜀相》叹蜀道难,忧国隐患赞颂英雄,怀古伤己精神追求:济苍生,怀家国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报国宏心。这才是他们共同的真情,共同的诗心。如果说李白的豪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共有的报国宏心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渴望入仕,为此在仕途沉浮,在蜀地吟咏感叹。结合背景解读:李白与杜甫精神认同的“家”在哪里?李白劝朋友离别蜀地,蜀地对于李白来讲是离别的家颠沛流离的杜甫,避乱蜀地,蜀地对他来讲是客居的家总而言之都不是真正的归属,那么,真正的家在哪里?长安,这也是当时所有士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当时的文人们共有的担当与情怀——济苍生、怀家国的情怀。杜甫的《秋兴八首》有五首都是在怀念长安李白的《长相思》则直抒胸臆:“长相思,在长安。”分析李杜诗歌的不同特点。②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①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杜甫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诗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高考考向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表达方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用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高考考向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高考考向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多种角度。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高考考向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赏析修辞手法:点明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鉴赏艺术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展开简析。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霁

夜①

孔平仲②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yǒu)。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清”的。【参考答案】①对比,诗人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从触觉角度写凉意,从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想象,诗歌尾联诗人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④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亦可),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泠、寂静。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清”的。【解析】这首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泠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