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2、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2、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2、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2、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教学难点】1、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政治上:1、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2、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管;3、确立察举制,选拨杰出人才担任官职。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1、实行盐铁官营、专卖;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大举反攻匈奴,尤其是经过漠北战役,给予匈奴沉重打击,促使匈奴开始西迁。二、教学新课(一)教师讲解介绍西汉、东汉的起止年代、相互关系、以及区别。指出西汉和东汉都是有刘氏家族建立,由于西汉都城在西安,东汉都城在洛阳,西安在地理位置上在洛阳的西面,因此将刘邦建立的汉朝称之为西汉,将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之为东汉;比较两汉疆域图,指出两汉都是历史上的强盛国家。(二)合作探究探究任务1:王莽篡位1、阅读回答: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②西汉后期的政权被谁夺取了?2、人物简介:教师向学生介绍王莽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王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帝国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3、名词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外戚”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探究任务2:东汉建立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4、教师讲解:王莽建新代汉及改制失败,以及绿林、赤眉起义。5、人物简介:教师向学生光武帝刘秀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汉景帝后裔。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对刘秀的评价----最有文化、最会用人和最会打仗。6、解释讲解: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又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探究任务3:光武中兴1、阅读回答: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知识。(1)背景:东汉初期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西汉初年相似,都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也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巩固新的王朝。(2)措施:以柔术治天下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3)成就: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2、教师总结后,展示东汉“光武中兴”成就图片。3、教师补充:解释为什么称之为“中兴”中兴: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4、问题探究: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共同点:(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3)统治者善于用人;(4)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等。区别:(1)文景之治采取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方法。(2)光武中兴采取的依然是儒家的治世方法,尤其是加强了对官吏的管理。5、光武中兴下王朝统治的隐患:豪强地主经济实力强,拥有私人武装,成为东汉发展的一大政治隐患。探究任务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读表思考: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2、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名词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宦官”。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4、教师讲解:东汉中期后,从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国家大权就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致使外戚势力的膨胀,继而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做傀儡,可放眼满朝文武大臣,都是外戚的势力,无奈只得依靠身边的宦官来铲除外戚势力,宦官由此得到崇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探究任务5:黄巾起义1、师生归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知识。(1)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2)时间:公元184年(3)领导者:张角(4)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利用宗教(太平道)组织发起的起义;(5)结果:失败;(6)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者,使其一蹶不振。群雄争霸,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2、教师补充: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