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_第1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_第2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_第3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_第4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第一页,共54页。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邓朝霞第二页,共54页。一、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1、目前初中物理教师的两种典型现状(1)学习了理论不能转化为实践(教和研两张皮)(2)关注了实践,困惑和迷茫于理念的缺失,教学水平长年在同一层次上反复(只有经验没有理论)第三页,共54页。一、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2、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理论学习需要课例来支撑,教师的丰富经验需要课例来表述,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在课例研究中来提升。教师从课例研究中,不仅是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技术、策略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不断研究改进的思考习惯和专业自觉。第四页,共54页。二、对优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品味,在品味中提高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例一课例二新课引入部分第五页,共54页。话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案例:电磁感应现象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案例:电磁感应现象

第六页,共54页。问题2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情境?1.基于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教学情境的资源。案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第七页,共54页。问题2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情境?1.基于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教学情境的资源。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第八页,共54页。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案例:电压第九页,共54页。3.体现学科特点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并且融趣、疑、难为一体,是创设思维情境的良好素材。案例一:怒发冲冠--------静电实验第十页,共54页。案例二:油锅取物--液体的沸点案例三:烧不掉的手绢

--汽化吸热

案例四:空碗变鱼-----大气压

第十一页,共54页。4.内含问题案例:通过有悖常理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奇妙在于有悖“常理”,这常常会成为督促学生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创设有悖“常理”的奇妙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一:物体浮沉条件的引入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第十二页,共54页。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教师入境入情,则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

“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第十三页,共54页。案例一:光的折射第十四页,共54页。第十五页,共54页。医学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冻死组织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冷藏食品保鲜第十六页,共54页。1、以奇“激”趣,导入新课案例:从“煮不死的鱼”到纸风车——探究密度与温度话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3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第十七页,共54页。(2)以情“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引入第十八页,共54页。(3)以疑“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十九页,共54页。第二十页,共54页。二、对优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品味,在品味中提高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例一课例二规律形成部分第二十一页,共54页。话题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和规律问题1如何利用实验探究,打破错误的前概念,转变固有经验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任何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有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破什么?怎样破?立什么?怎样立?第二十二页,共54页。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学生原有认识与科学概念和规律发生冲突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原有认识,而是针对这些认识与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差异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与原有认识不一致的经验,创设促进学生认识转变的条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原有认识向科学概念和规律转变。案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二十三页,共54页。平面镜成像方面存在的错误前概念内容典型的错误前概念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所成的像在镜子里面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3、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4、平面镜越大,所成的像越大(1)学生互相讨论说出已有的前概念(2)通过探究实验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第二十四页,共54页。问题2如何利用实验探究,重构学生的主体经验,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1、利用实验将学生思维步步紧逼,不断创设和解决认知“冲突”,精心设计概念和规律教学,重构学生的主体经验。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必须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解疑。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不断地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思维相结合的方法,顺利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第二十五页,共54页。

案例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第二十六页,共54页。第二十七页,共54页。

案例二:大气压强的方向

第二十八页,共54页。

案例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二十九页,共54页。0SSS0S’SS’S’S’第三十页,共54页。2、提高实验演示效果,深化概念和规律教学,巩固学生重构的主体经验①通过新异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在演示实验中简单地重复,学生会感觉乏味。演示实验要注意变化演示方式,突出演示效果,增加刺激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十一页,共54页。②通过惊险实验,创设概念教学的物理情景。

教师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可以制造出紧张、惊险的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可以把惊险转化为强烈的兴趣。当学生想象中的实验结果会引起不良后果(损坏东西或人体)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实验的进行。案例:演示惯性现象第三十二页,共54页。第三十三页,共54页。③通过有悖常理实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奇妙在于有悖“常理”,这常常会成为督促学生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创设有悖“常理”的奇妙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一:大气压强的引入第三十四页,共54页。第三十五页,共54页。案例二:浇不灭的蜡烛第三十六页,共54页。案例三:神奇的铁箱子第三十七页,共54页。④通过对比实验和多向操作,引导学生深化实验现象的理解。

分别演示条件具备和条件不具备的各种现象,称之为对比实验。对比演示可以突出实验现象的因果条件,同时消除学生可能潜在的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的心理。对比演示法可以使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把握事物的特征。第三十八页,共54页。案例一:电磁感应现象第三十九页,共54页。案例二: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第四十页,共54页。⑤通过反证实验,强化知识理解。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大都直接从正面去肯定结论,但如果教学中从正面得出结论后,再通过实验从反面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更增加了学生的印象,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第四十一页,共54页。第四十二页,共54页。案例二:托里拆利实验第四十三页,共54页。案例三:瓶吞鸡蛋实验第四十四页,共54页。第四十五页,共54页。⑥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案例:将两根燃烧的火柴靠近装有液化空气的瓶口⑦利用演示实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案例一:盆水举缸案例二: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案例三:有一只小虫歇在投影仪的镜头上,荧幕上的像有什么变化?第四十六页,共54页。⑧利用物理演示实验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10cm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13015倒立缩小的实像13018倒立缩小的实像13013倒立缩小的实像第四十七页,共54页。⑨探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合理设置梯度,降低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的难度案例:透镜对光的作用第四十八页,共54页。话题三: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课例一中课堂教学的生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话题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1课例一和课例二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第四十九页,共54页。问题2课堂低效的原因有哪些?(1)对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牵强附会贴标签,在实施层面上虚化,导致“双基”目标落实不到位。(2)重视教学方法多样,但不能优化,导致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假渗透。(3)矫枉过正,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教师的精讲、点拨和提炼缺失,导致学生的知识系统被肢解。第五十页,共54页。(4)不能恰当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导致教学管理失控,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5)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针对性(6)课标意识淡薄,凭经验教学,要么照本宣科教教材,要么丢掉教材一味拔高。(7)题海教学,不关注过程和方法,不关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缺失。(8)教师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