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与教材解读第六章之《政治生活》课件_第1页
课标与教材解读第六章之《政治生活》课件_第2页
课标与教材解读第六章之《政治生活》课件_第3页
课标与教材解读第六章之《政治生活》课件_第4页
课标与教材解读第六章之《政治生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生活》分析二、《政治生活》教材1、课程宏观解读按照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的思路逐步展开。从教学实践需要看,教师应关注如下课程特征:(“三贴近”原则)第一,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近。第二,基础性与时代性的贴近。第三,呈现方式与新理念的贴近。2、教材编写思路第一,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内容。第二,根据公民政治生活内容,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若干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第三,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关问题,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综合探究”

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即“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安排了围绕政府的职责展开的活动,即“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第三单元安排了围绕我国的政治制度展开的活动,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第四单元安排了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当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展开的活动,

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图:课程整合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代国际社会生活主题政治生活的感受政治生活的组织保障政治生活的制度保障政治生活的感受生活内容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如何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如何参与政治文明建设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学科知识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义政治观点教育权利与义务观国家观政府观政治观民主观国家利益观价值观参与者服务者实践者捍卫者教材结构的基本框架特点第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第二,根据政治生活主题安排教学内容。第三,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体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本单元结构如下页图:(1)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1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1.2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1.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1.4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2)结构分析本单元包括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主要分析我国是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及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这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分析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及公民行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形式和意义。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意在使学生了解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基本要求以及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后果。第二目:“广泛、真实的民主”

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阐明了国家的本质、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新型民主广泛性、真实性特点,教师可列举学生们熟悉的一些实例加以分析说明。重点解析:讲这一目要重点讲清国家的性质1、从国家阶级性质看2、国家性质也就是国体3、我国的国家性质第三目:“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本框的情景回归。

教学建议:本目阐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二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三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主要运用讲授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重点解析:教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一是从四项基本原则的角度二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三是从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的时代新要求角度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是本框的情景导入。

教学建议:此目中探究与共享提出了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说说图片反映了我国公民在依法行使那些政治权利、履行哪些政治义务。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本框的学习。重点解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1、掌握什么是选举权,什么是被选举权2、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特征3、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每个公民事实上不可能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因而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4、了解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内容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教学建议:本目主要讲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三个基本原则。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1、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3、权利与义务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第三框“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治”,

第一目“置身于政治生活”是本框的情境导入。教学建议:中学生对政治与自己的生活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置身于政治生活”这个情境导入就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四个镜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政治生活的认识,思考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学习本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先谈谈看法,学完之后再对原有的观点加以补充和完善。第三目“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是情景回归。教学建议:针对中学生看待政治生活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明确我国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秉持参与政治生活所应有的正确态度和理性思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第一目“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学建议:书中15页有三个镜头,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的选举方式有哪些?即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这几种选举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公民要珍惜自己手中的选举权利。第二目“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建议: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以及差额选举的一个环节----竞选。并简要说明他们的优点和局限性;其次,教材明确指出,采用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此知识在本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对选举方式有所了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究竟应该采取什么选举方式才是合适的;最后,教材以人大代表的选举为例,简要回顾了我国选举制度发展的历程,指出我国为什么要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间接选举:优点:代表素质较高与一般公民,因此更能从整体上代表和体现公民的意志;由于代表人数只是公民人数中的一少部分,自然便于讨论、便于集中、便于形成决策;选举的成本低。局限性:代表选举,候选人与公民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选民意志的表达,甚至出现公民意志的片面或歪曲的反映。我国为什么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第三目“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教学建议:这样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并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第二框“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第一目“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教学建议:既是本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本框教学内容的情景导入。第二目“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是情景分析。教学建议:教材首先从政府决策与公民的关系入手,指出决策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拉近政府决策与公民个人的关系。然后,教材承上启下,点出了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的内在联系,最后过渡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第三目“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是情景回归。教学建议:此目将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及提升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一目“基层民主自治历程”

教学建议:教材以年表的形式,简要回顾了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事例,让学生分析了解什么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认识到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第二目“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阐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民主管理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的关系;什么是村民自治;什么是城市居民自治等,通过新中国成立之后乡村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城镇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的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第三目“共建祥和文明社区”是情景回归。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是对公民如何如何参与民主监督进行概说。下设三目:第一目:“谁监督,监督谁”是情景导入。第二目“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是情景分析。监督权的内容:1、批评和建议的权利;2、申诉的权利;3、控告的权利;4、检举的权利第三目“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是情景回归,旨在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本探究是对前面所学理论观点的概括和延伸,也是开展本活动的理论准备。本探究研讨的主题是:“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代价和后果。(3)本单元重点、难点提示:1、关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我们教材所讲的政治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政治生活的追求;④关心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公民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2、关于民主理论其一,党内民主:党的报告“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主要的表现是党内的选举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其二,国家事务领域的民主是指选举人大代表、政府各级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方面的民主。其三,社会事务领域的民主是指选举村委会居委会、经济文化事业单位及其它社会团体的领导成员,以及对其监督等方面的民主。(2)民主的含义第一层次: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制,与专制独裁相对。

第二层次:作为一种手段或统治方式的民主,与专政相对。第三层次:在日常语言中,民主又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常用以表现具有平等、尊重、自由性质的现象。

(3)关于民主的其他问题①民主性质与民主发展程度:民主的性质,是指民主的阶级性质。

民主的实现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治文化传统相关,而且与国民素质和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②民主的实现形式:民主的形式因国家性质、国情和民主进程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就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大体有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第三单元会涉及到)。民主的这两种形式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3、关于选举和选举制度(1)我国的选举制度:法律构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这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广义的,不是特指“选举人大代表”第一层次:《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二层次:《选举法》特制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也就是人大代表。选举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带标的权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成年村民、居民参与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的权利。(2)我国选举的主要类型:党内选举:党内选举党代表,基层党组织书记,中央领导机构的选举,中纪委的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地方领导人的选举:地方政府正副领导人,两院院长、副院长补缺选举:位子出现空缺(调职、撤职、罢免、辞职、死亡等)的时候进行的选举预选:指在党内选举的时候,为确定正式候选人而进行的选举。村委会居委会选举:竞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优点及局限性直接选举优点:更能直接的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更大限度的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对于纠正违反群众意志的现象具有无比强大的威力;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局限性: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成本也比较高(包括统计、培训、宣传等工作,据统计,一次全国性的乡级人大选举需要433万的人力投入,3亿以上的财力支出;一次全国性的县级人大选举,至少533万人的人力投入和6亿财力投入,实际支出,可能更高。);易于产生分散主义倾向。间接选举:优点:代表素质较高与一般公民,因此更能从整体上代表和体现公民的意志;由于代表人数只是公民人数中的一少部分,自然便于讨论、便于集中、便于形成决策;选举的成本低。局限性:代表选举,候选人与公民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选民意志的表达,甚至出现公民意志的片面或歪曲的反映。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国家事物层面的选举、社会事物层面的选举基本采取差额选举。例如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极少数情况下实行等额选举。因为它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忽视了选民的选择的自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总是给人以内定的感觉。它的优点是能够较好的把握选举的规模和结构。较好的规避差额选举的风险。另外等额选举之前确定正式候选人时,要经过预选。国家正职领导人的选举(允许它存在,提名只有一个候选人,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达不到比例重新提名),以及党内选举(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政治局选举、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的选举)。(4)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及其优势(合理性:符合时代特征)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本单元由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知识结构见下页图

知识结构图: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主要介绍政府的职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责任。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主要介绍政府的权利及其行使:政府的权利要依法行使;政府行使权力要接受人民的监督。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政府应如何努力树立自己的权威。本单元重点、难点提示:1、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职能是指政府在实现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运用不同的参照系,政府职能有若干分类。按活动性质可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职能还可以分为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按作用、领域划分又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动态系统,对政府职能从不同角度看,会存在相互包容和交叉的关系。例如,维护社会秩序,既是政治职能,又是经济职能,同时又是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之一。又如,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与公共服务中的发展科教文卫的职能也有交叉(但也有区别),但因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加广泛,故单独列为一项。(1)政府与国家的概念:老教材讲“国家职能”分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新教材讲“政府的职能”四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概念需要搞清楚。①国家和政府的区别: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拥有主权,而政府是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是国家表现意志、发布命令、处理事务的机构。国家和政府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国家是一个机器,政府只是这个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国家机器的一个比较大的部分。另外,国家相对稳定,而政府则处于经常性的更替之中。国家存续时间长于政府存续时间,政府的更迭不必然导致国家的更迭。中国封建社会频繁的改朝换代,实际上只是更换政府,我们的国家没有因此消失。②政府与国家的联系:广义的政府是指整个国家机构,既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国家机关的总和。狭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本单元所使用的狭义的政府。需要搞清楚: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体现,政府是执行和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职能不等于国家职能的全部,在国家职能中,有些职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司法审判、军事权等)。政府职能不是国家职能的全部,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需要国家机关来履行,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履行国家职能中的行政职能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国家建立政府机关就是“为了使国家意志得到表达和执行,必须建立、维持、并发展一个复杂的政府组织”,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其职能只有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才能得以实施,国家机关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我国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和行政机关五大类。我国宪法中的“人民政府”就是指我国的各级行政机关,具体包括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政府就是实施国家职能中有关行政部分职能的具体机关。由政府与国家的关系、政府作为行政机关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职能与我国国家职能的关系。具体可以总结为:第一:政府职能的四个方面与国家职能相比,政府职能的外延比国家职能的外延要小。凡属于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方等方面的事,都属于国家职能范围内的事,而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政府应该管的事。其它则由具体的国家机关来履行。第二:政府职能从属于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包括了政府职能,也就是说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交叉的部分。例如我们现在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属于国家的对内职能,同时它也是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及公共服务职能。第三:在履行职能的侧重点方面,政府职能侧重于组织、干预经济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国家职能侧重于整体职能的把握。例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这段话说明“纲要”的制定、通过是由全国人大履行国家职能完成的,而“纲要”中规定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则需要国务院领导下的各级人民政府来具体实施完成。例如公安部领导组织打黑除暴工作,打击“东突”恐怖势力,维护社会秩序;商务部派代表与美国进行“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维护我们的商业利益;国务院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召开了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履行了组织社会主要文化建设的政府职能等。

第四:在权力功能上,国家职能的权力是制定法,而政府履行职能的权力功能是执行法律。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权,制定宪法和基本法,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虽然也制定行政法规和条例,但它所制定的法必须遵循基本法的原则和立法意图,不得违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2)职权、职责和职能:政府的职权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机关的权力。我国政府的职权是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赋予的(行政权、执行机关)。政府的职权通常称为行政权。政府的职责是指政府因拥有法律赋予的职权而产生的责任,这体现了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政府的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事务中的管理和服务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发挥的作用。2、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这三个制度存在的意义,维护公民权利。(1)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举例: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经协商达不成协议,由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如《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规定“造成水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部门或者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处理)行政裁决的主体具有法定性。行政机关只有获得法律授权,才能对授权范围内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审查并裁决,没有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自行决定和裁决某些民事纠纷案件。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行政裁决主要有以下几类:(1)损害赔偿裁决。这是指行政机关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因涉及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赔偿争议所作的裁决。(2)权属纠纷裁决。这是指行政主体对平等主体之间,因涉及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某一财产、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所作出的裁决。(3)侵权纠纷裁决。这是指在平等主体之间,一方当事人认为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另一方侵犯时,依法请求行政机关制止侵害,并责令侵权方对其侵害行为已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2)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3)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一种诉讼程序法。主要是确定诉讼参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行政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也称形式意义上的行政诉讼法,特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所制定的,通常被称为“民告官”。3、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1)提出首次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又强化了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之后,随即开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就是贯彻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和具体表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政府改革的最主要的目的所在。(2)必要性:①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国体及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的政府没有自身的利益,必须也只能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②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符合和谐社会,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改变政府在公民中的“官”的形象,强化政府的管理,更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③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政府要转变角色,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职能定位,更主要的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减少行政干预,做好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消除政府的“缺位”和“越位”。④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很多政府机关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情况。甚至存在着“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办事效率。随着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服务型期望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政府切实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建设。(3)服务型政府的几个要求或表现:①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大,人大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府积极工作人员,要从“官本位”向“服务员”角色的转变。②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权力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不会变质。③服务型政府是法制政府。法制体现人民意志。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④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有权必有责。⑤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都应在法制的轨道上来实施。4、依法行政(1)依法行政的必要性:①从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来看,宪法规定,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作为执行机关执行的有人民自己的代表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即人民的意志。这种意志的集中表现就是宪法和法律。因此,国家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严格做到行政执法,不夸张的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意志能不能实现的重大原则问题。②从行政权的作用范围来看,政府的工作几乎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的各个领域。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是政府机关,政府就是国家的“代名词”。所以,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法治化进程。③从政府行使行政权的特点来看,现代国家行政权的两个特点:一是讲求高效,二是讲求民主,否则就会出现办事拖拉或者行政专横。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各级行政权的形式,不仅需要而且完全能够把效率和民主统一起来,成为真正高效民主的政府。实现这种统一的最佳途径,就是照章办事,依法行政。④从我国行政机关执行的法律、法规数量看,我国80%的法律、所有的行政法规和90%地方性法规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直接关系法律实施的效果,影响法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人民意志的实现。⑤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体制性障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人情执法)违法不究。执法者违法(城管执法、躲猫猫事件等)。(2)基本要求:①合法行政合法行政包括行政机关的职权法定和行政权力的行使要合法两方面。A职权法定首先行政主体必须合法。行使行政权的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否则,就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其次必须遵循“授予原则”,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从法律角度说,对公民的权利实行的是“禁止原则”"凡未经法律禁止的,都是许可的";而对行政机关来说,实行的是“授予原则”。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能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行为,否则就是超越职权。职权法定,越权无效。即使是有利于公民的行为,也必须在该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民的权利是无限的,除非法律予以禁止;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有限的,只有法律授予的,才能行使。B行政权力的行使要合法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方式包括制定规范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两者都必须依法进行。第一,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其中,行政法规和规章称为行政规范。首先,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规范的时候必须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从狭义上说,法律在效力上高于任何其他法律规范。从广义上说,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各个层次的法律规范必须保持其内部的统一和谐,这样,国家的法制才能保持统一,而法制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基本条件。其次,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规范时要依据法定权限。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则或者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行政机关才有权在其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中做出规定。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必须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已做出原则规定,在《立法法》中称为国家专属立法权,共十项。同时《立法法》还对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的立法权限做出了规定,不能超越,这称为法律保留原则。第二,行政机关在具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要求就是于法有据。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规范;还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内容、方式、程序等都要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凡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都必须积极履行,不能失职,不能不作为。同时,履行法定职责,必须依据法定程序。②合理行政(也称适当原则、比例原则)现代行政复杂、多样,法律规定不可能穷尽一切可能,因此必须授予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有适当的裁量权,但裁量权的行使又容易产生不良行政,影响公民合法权益,所以又要强调对裁量权的控制,使之在合理范围内行使。行政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或选择最小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服务型政府)。③程序正当行政程序要贯彻公开、参与原则,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公开、参与是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与公信力的基本程序要求。程序正当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在程序上公正对待所有的当事人。任何人或组织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一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任何人或者组织在听取意见和作出决定时,不能有任何偏私。④高效便民履行行政职责,必须将提高行政效率放在重要位置,以最少的投入,耗费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行政管理效果,这是行政管理较之立法、司法工作的重要区别,是由行政管理本身特点决定的。行政机关每天都需要直接、迅速处理各种事务,只有提高效率,才能确保行政管理的效益,才能及时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向拖拉作风和官僚主义作斗争,是世界各国行政机关共同的课题。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并不矛盾,相反,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权限内决策,保证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严格依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和时限,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⑤诚实信用、信赖保护诚信原则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法律关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则。法律必须对遵守该原则者加以保护;当然也要对不遵守,甚至破坏该原则者予以惩罚。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的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行政机关作为有权的一方,严格要求相对一方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否则,行政机关将给予惩处;但作为公民一方,当行政机关一方不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致自己利益受到损害时,就常处于无能为力的地位。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就主要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因而也就更有必要将诚实信用与信赖保护相连。行政法上的诚信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行政机关必须严格遵守自己已经作出的承诺、决定。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当事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从根本上说,是否遵循诚实信用、信赖保护原则,将涉及到行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与形象。在市场经济中建立诚信体系是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责,只有行政机关首先遵守了诚信原则,才有可能要求并促使公民遵守诚信原则。⑥权责统一行政机关的职权与公民权利的重要区别是:公民权利是私权利,可以自由处分,或者行使,或者放弃;而行政机关的职权是公权力,必须行使,而不能放弃。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职权,实际上也就赋予行政机关以义务和责任,从另一角度说,就是职责。职权与职责是统一的,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这里的责任是指分内应做之事。行政机关如果不依法行使职权或违法行使职权,就应该担负法律责任,如果对公民造成损害的,还要赔偿,这里的责任是指法律后果。有权就有责,如果权责分离、不统一,有权而可以不承担责任,或有责任却无权,前者将导致滥用职权;后者将形成逃避责任,都是行政管理的大敌。⑦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监督,是依法行政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有权就必须有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具体的做法,但大致都包括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行政内部监督、舆论监督等。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从内容看,包括对行政规范的监督和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两方面。5、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约机制,监督体系(怎样监督)必要性(国体双刃剑)一靠民主,就是充分发挥人民的民主机制,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一是要保障人民的选举权。二是要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三是要保障人民的罢免权。制约和监督的权威性是由罢免权来支撑的。四是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二靠法制。法律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根本性和长期性,而且触及事物的本质方面。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公民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够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3)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单元由三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如下: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七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介绍与国家密切相连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使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本单元重点难点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作为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他政治制度由它创建(主要表现:所有法律的通过、制度的确定都要通过人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之一就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要求如下:人民大会制度是适应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的决定的(国体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是党提出的一个建国的理念:想方设法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凝聚人类发展成果,发挥共产党的智慧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形式来组织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几个关系:人民和人大代表的关系,人大代表和人代会的关系,人代会(国家权力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所坚持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2)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其中,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民主也不是无政府主义的,必须以集中为保障,才能统一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三个关系: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实质上就是分权的一个原则。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从权力的合理分工和效能原则,分权是必要的,我国国家权力也是分权的。权力的最终拥有者是人民,我国和西方国家一样实行“代议制”,即人民把自己的权力通过选举自己“代言人”的方式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这实现了一次权力的过渡。整体的国家权力又要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权”。国家权力是一个整体,必须在整体的观点下进一步的分权才能实现的科学的分工和权力运用的高效,所以国家权力又从国家权力分出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司法机关的审判和法律监督权、以及军事权力。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为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给地方分权(例如授权立法)。权力运行的高效必须进行分工,我国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也是“分立”的,立法权在人大,行政权在政府,司法权在法院。但我国的分权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根本上不同。西方的三权分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相互)制衡,行政、立法、司法所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不仅分立而且制衡。我国三个权力也是分开的,但三权之间不相互制衡,都受制于人民代表大会,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选举了自己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因此各种国家机关都必须对它负责。人大不需要对任何国家机关负责,只需要对人民负责。(3)人代会的职权:教材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归纳为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这是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做出的概括。但是《宪法》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有差异的。例如,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又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常委会虽有立法权,但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这里必须明确,上述单位是授权立法,并不是立法机关。国务院也不是立法机关,但制定有关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条例、法规,国务院享受《宪法》(89条第一款)规定的行政法规立法权,行政法规是一种低于宪法和法律又高于地方性法规的特殊形式。目前国务院650件行政法规,但严格意义上,不是立法机关。而县(不含民族自治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就没有立法权。又如,关于监督权。教材讲的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乡镇一级不设“两院”,因而乡镇一级的人大就没有这方面的职权。2、党的领导与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对于这部分内容,首先明白,执政主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让学生清楚三种执政方式的具体内涵:①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就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构成党执政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民主执政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民主执政必须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要不断完善和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③依法执政:基本要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制定的大政方针,提出的立法建议,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国家立法机关的法定程序,才能够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一过程是民主的过程,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定型化的过程。因此,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方面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适应立法工作的特点不断改善党的领导。(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十八大报告又再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民主的形式因国情、民主性质和民主进程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就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大体有两种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选举民主,后者是协商民主。民主的两种形式分别由人代会制和人民政协会议来体现。(4)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本单元由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本单元知识结构图: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主要介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即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即国家利益。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要分析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使学生初步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和平观念,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信念。本单元重点、难点提示:作为老师,从知识准备角度看,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理清有关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问题和关系。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天下并不太平的关系时代主题规定着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内容,体现了时代的基本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判断,固然基于对已经变化了的时代特征的认识和判断。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这一伟大判断,更体现着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胸怀和策略。国内可以集中主要力量搞经济建设,国际社会给所有国家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不喜欢战争、不备战。时代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局部冲突频频发生。局部战争、紧张和动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强化推行旨在建立单极独霸世界秩序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其一,美国加紧扩充绝对军事优势。国防开支4162亿美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否定《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拒签《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其二,加强对俄罗斯,尤其是对中国的施压和遏制(重返亚太);其三美国利用反恐问题,导致反恐问题扩大化。还有其他原因:各个领域内的竞争、全球化带来的弊端、社会意识形态的竞争、伊朗朝鲜的核扩散问题等。主流是和平,天下并不太平。对于中国来讲,是如何尽量多的争取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一心一意搞国内建设,后发优势。2、世界多极化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关系世界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这一进程是难以阻止的。美国的单边主义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多极化与单边主义处于长期的斗争过程中。这是国际新旧格局、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多极化是趋势,美国单边主义要维护。最终多极化会胜利,原因很多: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俄罗斯的军事、欧盟和中国、日本的经济和其它实力;美国的单边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抵制;美国的作用与影响也递减,其影响和作用也是有限的,三个中心的形成欧盟、美国和亚洲;美国的在人权问题、反恐问题以及中东的一系列政策上陷入孤立,不得人心。3、国家利益原则与双赢、多赢的关系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向来主张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平等互利,用现在的语言解释就是推动世界的双赢或者多赢。换言之,中国历来是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彼此双方的共同利益的追求。这是具有国际长远眼光的判断和政策,在建国初的中非、中亚关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放以后,在大国之间中俄、中日、中美、中欧之间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赢得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大国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形成:起点:维护各自利益,同时尊重对方利益;过程:竞争与合作同在,矛盾与妥协并存;结果:双赢或多赢。4、反恐与反霸的关系当今世界两大祸根,全球范围内来讲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性范围来讲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二战后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形式上有了新的表现: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凭借军事实力,到处侵略。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不择手段,伤害无辜,其反人类、反文明、反道德性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有很强的联系,恐怖主义原因很多,但霸权主义诱发、利用恐怖主义以及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可以说霸权主义是根源。两者存在着恶性互动。对待这两个祸根要有所区别。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外恐怖主义要采取“综合治理”,运用多种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解决贫困问题、南北差距)。以暴制暴只能陷入恶性循环。5、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国威胁论”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主要体现在: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要原因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民族精神(爱好和平);是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决定的;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中国的发展给某些国家带来不安。原因大概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