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_第1页
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_第2页
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_第3页
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_第4页
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新年,也称为公历新年,是指当前公历的1月1日。但在1911年之前,元旦是今日的同时还发觉,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今日开罗城四周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头。这是元旦最早的由来。元旦在我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开头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每年公历的1月1日,人们称它为"元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汉语里,"元'是开头,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两字合称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这从一开头就并不是固定的。元旦节的来历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全都。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今历代不改。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打算采纳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头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由于他们多采纳了国际通行的公历。但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由于本地的历法传统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元旦日期也不一样,这也使得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更显民族的特色了。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头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奇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肯定为春节。阴历的祖先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寒带的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制定儒略历,开头时他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不是。

元旦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即公历的1月1日。元旦是我们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在每年公历的一月一日。元旦节放假一天。元旦由来:现在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的会议,在打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打算采纳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是属于哪个季节:冬季

元旦是每年公历(阳历)的1月1日。

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头。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气象划分法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经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古代划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头,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头,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头,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头。农历划分法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称为春节。

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篇2

元旦的来历

"元'有开头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头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打算:"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纳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中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传统美食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大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日的饺子。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

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日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具体,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伴侣间的赠送。

元旦其他传统美食

鸡蛋

出现时间:吴晋时期

综合简介:元旦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时期就已经有了。据说当时吃鸡蛋是为了长生,不过到了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就没有了,其主要缘由是由于梁武帝信奉佛教。

历史记载: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椒柏酒

出现时间:东汉时期

综合简介:椒柏酒,是由花椒和柏树叶浸跑而成的。据古书记载,饮椒柏酒可去病长寿。而元旦节饮椒柏酒的传统习俗,主要在山东历城、浙江嘉兴一代。

历史记载: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汤饼

出现时间:后魏时期

综合简介:汤饼在古代指的是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也就是类似我们现在吃的面条。

历史记载: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

2023元旦一词的由来篇3

依据各方面的消息,我们发觉最新的元旦放假支配还未公布,不过根据以前的状况来看,最有可能是在2023年12月31日(周五)至2023年1月2日(周日),总共放假3天。总之要以官方的通知为准,以便提前做好预备。另外节假日交通拥挤,请大家避开高峰期,并看管好随身携带的财物,避开盗窃大事发生。

该节日有何来历

我们都知道元旦这个词汇的意思,元是指一年的初始,旦就是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早晨,因此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有重要的意义。说起它的由来,其实还要追溯自三皇五帝时期,话说当时尧帝勤政为民,一生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不过尧的儿子没有很大的出息,因此尧就没有把部落传给儿子,而是选择了品德高尚、力量突出的舜。尧在去世前,也嘱咐舜要把位子传给德才兼备的人,在这之后,舜又把位子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事实上,这几位首领都对百姓很好,做了许多好事。后来人们把舜祭祀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头。到了汉代还称为"元正',我们可从各古籍中看到它的相关记载。

有什么风俗

在以前元旦和春节是分不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