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_第1页
糖尿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_第2页
糖尿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_第3页
糖尿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_第4页
糖尿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第1页/共49页2023/4/222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或衰竭。(WHO,1999年)古称消渴病,医史记载已逾两千年。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世界性的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2页/共49页2023/4/223糖尿病在全球迅速流行050100150200250300350198520002025年份患者数(百万)301503332005年全球因糖尿病致死的数量达到110万,其中80%的死亡在发展中国家。第3页/共49页2023/4/224<50005000–74,00075,000–349,000350,000–1,499,0001,500,000–4,999,000>5,000,000不详患者人数总计>3.7亿警钟:2030年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普遍上升第4页/共49页2023/4/225第5页/共49页2023/4/226中国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二糖尿病患者(百万)010203040埃及菲律宾日本孟加拉国巴西巴基斯坦印尼美国中国印度糖尿病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并发症累及多器官组织,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尤其是各国糖尿病所致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第6页/共49页2023/4/227糖尿病确诊时已有半数患者存在并发症1FongDS,etal.DiabetesCare2003;26(Suppl.1):S99–S102。2MolitchME,etal.DiabetesCare2003;26(Suppl.1):S94–S98.3

KannelWB,etal.AmHeartJ1990;120:672–676.

4GrayRP&YudkinJS.InTextbookofDiabetes1997.5MayfieldJA,etal.DiabetesCare2003;26(Suppl.1):S78–S7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1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2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中每10人有8人死于心血管事件4卒中危险性增加2-4倍3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非创伤性下肢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5外周血管病变导致非创伤性下肢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5第7页/共49页2023/4/228并发症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陈兴宝等,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238-41.有并发症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无并发症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2.7倍050100150200250300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沈阳西安第8页/共49页2023/4/229糖尿病治疗的负担日益显现1HuseDM,etal.JAMA1989;262:2708–2713.2JavittJC&ChiangY-P.InDiabetesinAmerica,1995;601–611.3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esCare1998;21:296–309.4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esCare2003;26:917–932.80198711992219973$98$92$20年20024$132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年成本

(十亿美元)204010012060140因此,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称为世界各国亟待完成的任务。第9页/共49页2023/4/2210主要内容概述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第10页/共49页2023/4/2211第一节概述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型第11页/共49页2023/4/2212二、糖尿病及其它类别高血糖的诊断标准第一节概述第12页/共49页2023/4/2213三、糖尿病的分期第一节概述第13页/共49页2023/4/2214第二节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型糖尿病的分布2型糖尿病的分布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第14页/共49页2023/4/2215一、1型糖尿病的分布(一)地区分布1、国家间和地区间:全球年龄调整发病率最大相差350倍;离赤道越远发病率越高;我国的发病率:世界最低(0.59/10万人年)。2、城乡间:城市市区儿童的发病率>郊县和农村第15页/共49页2023/4/2216(二)人群分布1、性别和年龄:男、女相似;高发年龄为青春期。2、种族和民族:美国白人>黑人;非西班牙语种人患病危险性是西班牙语种人群的2.5倍;欧洲国家(其它人种)>亚洲国家(黄色人种);我国:哈萨克族最高,回族最低,差异约12倍。一、1型糖尿病的分布第16页/共49页2023/4/2217一、1型糖尿病的分布(三)时间分布1、季节性:

秋冬季节性升高2、长期趋势:

增长明显1988-1997年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王克安等,1999)0.0000.400.500.600.700.800.90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时间(年)发病率(1/10万)第17页/共49页2023/4/2218(一)流行情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人群发病率与患病率不同;工业化国家患病率居高不下,某些国家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某些地区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二、2型糖尿病的分布第18页/共49页2023/4/2219(二)地区分布1、国家间或地区间(患病率):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地方低;生活方式西化的发展中国家人群>欧洲人群;北美本土及西太平洋区最高(成人1/3~1/2)。2、我国11省市调查(标化患病率)

:北京(达4.56%,最高);浙江(为1.99%,最低);3、城乡分布(标化患病率):省会城市(4.58%)>中小城市(3.37%)>富裕县镇(3.29%)>贫困县农村(1.71%)。二、2型糖尿病的分布第19页/共49页2023/4/2220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调查时间:2002年8月~12月调查范围:

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调查规模:共243479名居民参加了此次调查抽样设计: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通过样本估计总体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综合报告二、2型糖尿病的分布第20页/共49页2023/4/2221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标化患病率(%)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大城市6.253.07中小城市3.742.60一类农村2.192.19二类农村1.811.30三类农村2.341.79四类农村0.850.90(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4)二、2型糖尿病的分布第21页/共49页2023/4/2222不同地区2型糖尿病的流行状况王克安,等.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患病率调查.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8.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39%18%患病率(%)6.43.9201234567省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1996年2002年二、2型糖尿病的分布第22页/共49页2023/4/2223(三)时间分布

长期趋势:进几十年来,呈持续增长趋势。(四)人群分布1、年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在40岁以上人群中升高显著;近年来出现了发病年轻化的趋势。2、性别(患病率)

:西欧与美国:女性>男性韩国及日本:男性>女性我国:女性>男性(1997年);差别不显著(2002年)二、2型糖尿病的分布第23页/共49页2023/4/2224(四)人群分布3、职业: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患病率)。4、种族和民族:不同种族患病率不同。5、家族史:存在家族聚集性。6、移民研究7、社会经济地位: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中更常见;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地位高或生活富裕的阶层更常见。二、2型糖尿病的分布第24页/共49页2023/4/2225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HLA易感基因等)病毒感染(病毒是启动子---柯萨奇病毒等)自身免疫(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其他环境因素(如牛乳人工喂养,化学品和药物)总之,遗传因素的作用可能是提供了发病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可能具有促发疾病的作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和绝对缺乏有关。第25页/共49页2023/4/22262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很强的家族聚集性,更强的遗传倾向:遗传易感基因肥胖(或超重)体质指数BMI:与发病危险性呈正相关;腰臀比WHR:剂量反应关系—预测更有价值,向心性肥胖易患糖尿病;肥胖时程也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膳食因素:高能饮食是危险因素。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对糖尿病的危险性存在相互协同的作用!2型糖尿病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从而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第26页/共49页2023/4/22272型糖尿病:

早期营养早期营养不良可能增加发生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糖耐量受损:2型糖尿病的一个高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妊娠和2型糖尿病妊娠次数多者较妊娠次数少者糖尿病阳性家族史多见;妊娠期发生糖耐量受损的母亲易患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后代患糖尿病的危险也有关。社会经济状况:经济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低者发病危险越大。高血压及其它易患因素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第27页/共49页2023/4/2228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潜在原因,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更易于发生2型糖尿病。在病毒感染时,通过自身免疫而易于发生1型糖尿病。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总之,第28页/共49页2023/4/2229一、概述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DM)或糖调节异常(IGR)]、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醋(TG)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征候群。MS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及干预MS被视为预防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第三节代谢综合征

第29页/共49页2023/4/2230二、诊断标准目前尚无全球一致认同的诊断标准。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MS全球共识定义:强调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性,测量腰围尺寸;具体标准因人种而异;为全球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简便易用的工具。MS全球共识定义有助于不同研究的比较以及未来的进一步修订。IDF定义是否适合中国人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节代谢综合征

第30页/共49页2023/4/2231三、患病率近年来调查结果表明,MS在各种族中都相当多见。在≥20岁以上全人群中以WHO标准进行诊断,MS患病率依次为:美籍墨西哥人(38%)>美籍阿拉伯人及美籍非洲人(28%)>美籍白种人(24%)>中国人(14%-18%)。以NCEP-ATPⅢ标准进行诊断,MS患病率依次为:美籍墨西哥人(27%)>美籍白种人(24%)>美籍阿拉伯人(23%)>美籍非洲人(22%)>非洲阿拉伯人(21%)>葡萄牙人(14.45%)>中国人(12%-21%)。第三节代谢综合征

第31页/共49页2023/4/2232三、患病率我国于2000~2001年在全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有代表性地选择15540例个体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MS粗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23.3%。男、女MS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女性每个年龄组中MS患病率均>男性。北方>南方,居民>农村,MS不同组分也存在性别、南北方和城乡差异。第三节代谢综合征

第32页/共49页2023/4/2233中国2000~2001年35~74岁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不同组分的患病粗率及年龄标化患病率(均数±标准差,%)与女性比较,*P<0.05;与南方比较,#P<0.05;与农村比较,△P<0.05(顾东风等,2005)第三节代谢综合征

第33页/共49页2023/4/2234中国2000~2001年35~74岁成年人群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顾东风等,2005)第三节代谢综合征

第34页/共49页2023/4/2235第四节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策略第35页/共49页2023/4/2236一、防治策略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尽快治疗对高血糖等生化异常的控制,进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三级预防: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致残、早亡和提高生命质量。糖尿病的预防策略第36页/共49页2023/4/2237一、防治策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的策略:预防疾病,强调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重点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和监护。治疗方面,制定和完善糖尿病的三级管理,特别是运用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的方式,使患者掌握防治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管理。糖尿病的预防策略第37页/共49页2023/4/2238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策略:制定长远的糖尿病防治国家行动计划。加强与WHO、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内多地区的协作,进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建立三级防治和疾病监测网,使治疗和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开展社区综合防治。糖尿病的预防策略第38页/共49页2023/4/2239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的社区综合防治策略(续):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倡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