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03 写意山水画_第1页
《中国画》03 写意山水画_第2页
《中国画》03 写意山水画_第3页
《中国画》03 写意山水画_第4页
《中国画》03 写意山水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意山水画录目一写意山水画技法二幼儿写意山水画技法写意山水画技法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中国画的一种。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式。山水画的表现内容有些类似于西方的风景画,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相比较,无论是产生的原因,还是发展过程、表现形式、皆有根本区别。西方的风景画主要是对景写生或依附于景,而中国的山水画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情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折射和反映。

因此,山水画的学习绝不能简单地以画论画,而首先应该立足于对其艺术特质的本质性把握,这是山水画的学习与研究的关键所在。一、勾勒和擦法山水画在隋代以前还只是空勾无皴,无论山石、树木、流水均以点线组成。到了唐代,虽然有金碧、水墨之分,勾斫、渲淡之别,但作为山水画最重要的形式语言一一皴法仍处于比较稚拙拘束的阶段,未臻完备。后经五代、两宋及元,山水画得到了发展和成熟。各种笔墨技法和表现语言也趋于完善和成熟。勾、勒、皴、擦、点、染都有一套完整的理法规律。这些笔墨的表现方法及步骤都说明了勾勒、皴擦、点染作为山水技法的基本要点。1.勾勒勾勒就是以各种用笔来表现山石的轮廓和结构,是山石之“骨”。清代方薰说+“丘壑之妙,勾勒之妙也,无丘壑不得勾勒之法。”一经勾勒,便能辨别出物象的高低远近、转折以及走势。勾勒山石用笔要有顿挫、转折之笔意,要注意大小相间、疏密相间、浓淡相间。画山石一般是先勾轮廓,破分数面,然后皴擦。但也有先皴擦后勾勒,或者两者同时兼施的情况,皆因人因时因境为宜。顾坤伯山水画2.擦法擦法分干擦法和湿擦法两种。干擦+干擦时笔含墨水较少,一般用中锋行笔,行笔时笔头散开#也有横笔纸上轻擦的。通常用笔要稍微重些,要擦出“松”“虚”的效果。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擦笔时也要有虚实和轻重的变化。

湿擦:湿擦即勾皴后趁湿通擦,或把纸打湿勾线,半干之际用干笔再擦。干的地方留下擦痕很少,而湿处却十分明显,这样就隐现出原先用淡墨或清水所画的形态。另外,干笔墨留痕在湿处,还有浓破淡的作用。必须注意干笔的墨色比之原用的淡墨要有相当大的差别,有时以焦墨、重墨擦之,效果强烈二、皴法由于山水画技法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皴法上,所以学画山水画,首先要画好皴法。“皴”是山水画中用笔墨的形式来表现山石树木的轮廊、结构纹理等的技法名称,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写意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并得到不断发展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与皴法的发展密切相关。“皴”原是指皮肤受冻拆裂之意,引申到表现山石纹理和结构,便有了各种皴法。中国历代画家在皴法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皴法的运用上,也经历了一个由一画一皴法逐渐发展到一画多皴法,即由皴法的单纯型向综合型发展的过程。清代画家郑绩在总结了古人的各种皴法之后,归纳了皴法十六家——披麻皴、云头皴、芝麻皴、乱麻皴、折带皴、马牙皴、斧劈皴、雨点皴、弹涡皴、骷髅皴、矾头皴、荷叶皴、牛毛皴、解索皴、鬼面皴、乱柴皴。这些纷繁的皴法是对不同种类、不同形状和特征的山石表现技法的归类,学习皴法未必要面面倶到,而要弄懂和练习其基本的用笔技巧。根据山石的纹理、形质及构造,皴法大致可以分为披麻皴、斧劈皴两大类。1.披麻皴披麻皴是所有皴法的基础,除斧劈皴之外,其余各种皴法大致都是从披麻皴中生发出来的。画披麻皴时,执笔要松,用笔宜中锋。用略淡的墨、稍干的笔拉出长短不一的线条,疏疏密密地排列在石的阴影部分,以烘托石头的质感。因其多用交织的长线条,犹如麻布交织的粗线条而名之。披麻皴分为短披麻皴和长披麻皴两种$。短披麻皴多用来画近景中石头和山脚水沿的土坡;长披麻皴则多画高处的山头和远山。画披麻皴极需关注笔的起落变化,而在用笔的方法上长短披麻皴有其相同之处,古人画披麻皴多用中锋用笔,浑厚而苍茫,今人画画灵活,也偶用侧锋,但是这种侧锋画出的线条,仍需给人厚重之感。因披麻皴多画南方山水,土质葱润,故用笔也需圆浑润泽,务避刻板。2.斧劈皴斧劈皴分为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两种。画斧劈皴用侧锋,笔毫多着浓墨,笔杆顺手的方向侧倒,握笔的四个手指将笔抬起下顿,当笔尖抵达纸面后即向笔杆垂直的方向推出,斧劈皴强调一个力字,强调坚硬挺拔,但是中国画中的这种皴法对力的把握不是刻露的,它仍然强调内涵和蕴藉。当笔毫下顿后向左下方撇出时,绝不是使劲剔出,而是“推出”,即“无往不复”,包含涩重的感觉。顾坤伯山水顾坤伯山水贺天健山水

皴法的画法不必一一列举,掌握基本的用笔方法触类而旁通便可习得。掌握了最基本的披麻皴和斧劈皴的画法,多做这两种石法的综合练习,体味其中的韵味,才是抓住了山水画的根本。顾坤伯山水三、树木画法

画树与画石在笔墨技法上有很大的差别,画树是需要有一番功夫的。不像画石头有那么多的皴法,它是以表现树的形象姿态为主的。古代的画家在千百年山水画的经验中总结了一套法式,以供后人学习借鉴之用,这便是山水画之树法种种。1.枯树画法画树首先从画枯树开始,这是古已有之的方法。秋冬之树去了春华,只剩下枝干,此时,树的形态和姿态最便于观察。画枯树最基本的便是掌握树的形态,树的挺拔、盘曲、参差、多变,一一显现于尺素之间。

画树干可以用单线画出树干的形状,也可以用双钩线勾勒树干的形状。单线描绘树干常用于画远树,较大的树多用双线勾勒。双线勾勒树干应中锋用笔,从树干的左边起手,从上而下。树干左边的线决定了树干的形状和基本姿态,右边的线条便来完成整枝树干的形状。右边的线亦自上而下,顺着左边的线条的走向,由细渐粗。枯树要画得生动便不能只画左右两边的枝干,必须画出树的正面和背面,尽管有时可以看到完整的枝干,有时候却仅仅只有半根枝条,即所谓“树分四枝”。树枝的交叉转折处须特别关注,交接转折以合适为宜。同时,画树还要掌握树干画法中曲与直的规律。清代方薰说:“画树只需虚实取势,顿挫涉笔,应直处不可屈,应屈处不可直。法以巧拙参用,乃得之。”显然,用笔的技巧亦决定树干画得孰巧孰拙,运用笔的起落顿挫转折变化来加强树干的姿态是学画树干的极为重要的功课。2.鹿角、蟹爪画法“鹿角、蟹爪”是古人按树枝的生长趋势和形状概括而成的程式特征。“鹿角”是画树的仰枝的状态。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树》中说:“写枯树最难鹿角枝,其难处在于多而不乱,乱中有条,千枝万枝,笔不相撞,其法在于枝交女字,密处留眼。”枝交“女”字是画树枝最基本的交叉方式,三枝交叉成三角,四枝相交成“女”字;三角交叉和“女”字交叉构成了枝干穿插的最基本的组织规律。既可以画得繁不胜繁,又可以简而不空。鹿角画法最有致,宜写秋林。“蟹爪”是下垂树枝的画法。生活中常见的龙爪槐,树干挺直而树枝下垂卷曲,最具古人所作蟹爪形态。

另有树的传统组合方法也可作为借鉴。古人画树有二株交形、二株分形与大小交叉之别;三株则要有分聚穿插,最忌并列*如三株以上,则或聚三分二,或聚四分一不等。《芥子园画传》中曰:“不画四株竟作五株者,以五株既熟,则千株万株可以类推,交搭巧妙,在此转关。”实则树的组合穿插,既要富于变化,更要注重生活,不可生搬硬套,以老树婆娑多情、幼树窈窕有致,高低疏密,既有变化又能统一为妙。

“蟹爪”画法是落叶树最典型的下垂枝形状,创自五代宋初画家李成,后郭熙取鉴李成树法,擅画寒林,所作蟹爪树独具风貌。树枝尽管变化很多,但上仰和下垂是其最基本的两种变化形态,熟练掌握后,则可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3.点叶法圆笔型点叶法:(1)胡椒点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摧纸面,迅速提起,有节奏地点下去。从墨色的浓淡中求得变化。

(2)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状如梅花或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3)细于胡椒点的称柏叶点。(4)由三点组成一个小单位称攒三点;五点组成一个小单位的称聚五点,合而用之者称攒三聚五点。尖笔型点叶法:(1)松叶点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小单位,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需注意浓淡的变化。(2)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可有两种画法:一种落笔轻,收笔重,画樟树、捕木等就采用这种点法;一种落笔重,收笔轻,如竹叶画法,要有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3)仰头点与垂头点为上仰或下俯的弧形短线,下笔收笔都轻,中间略重。笔画之间要参差交叠,富于变化,不能整齐排列。(4)椿叶点用于表示羽状复叶,可由五六片以上羽状复叶,作星形放射以组成一个单位。先画羽梗,向四周参差分布,再点羽梗两边的小叶片。横笔型点叶法:(1)平头点为水平短墨线,用侧锋卧笔画出。为了避免笔线的尖锋外露,下笔时可略带逆锋,使笔迹有钝拙之趣。笔线排列须参差不齐,并有墨的变化。(2)大混点与小混点为椭圆形墨点,用笔与平头点相同,只是笔头含水要多,落笔纸上稍稍停留,使之产生自然的墨晕。点形肥大的为大混点,略小的为小混点,常用以表现雨中稠密的树叶。宜用羊毫笔画,笔头上蓄水多些。直笔型点叶法:(1)垂叶点为垂直短线。画时注意藏锋,注意排列须参差不齐,墨色要有变化。(2)尖头点比垂叶点短,用墨上轻下重,常用以点苔。(3)垂丝点比垂叶点长,落笔上重下轻,可参以颤笔、枯笔,使之虚灵有致。其他还有种种变法,如混点一般是水平排列的,但也可竖直排列,称为“直笔混点”;而梧桐点,则是小混点按个字点的排列方法组成;画水草可用垂叶点作较整齐的横行排列,用笔上轻下重,也可用垂头点侧成斜式作横行排列,下笔重,收笔轻。总之,任何表现方法都是画家从艺术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学画者要尊重前人的创造,但不要受陈法的拘禁,只有推陈出新,才能有所创造。夹叶法:懂得点叶法的组织排列规律,再学夹叶法就比较容易了,有一些点叶如用双钩法画出,就是夹叶,但夹叶法仍有它自身的规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尖笔型夹叶法:这类夹叶的画法,是根据各种树叶的形状特征,把它变化为简单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圆形、菱形及这几种形状的组合,具有象征意味,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写实型夹叶法:即按自然界中某些树叶的形状,如实地勾勒描绘矽瞩梧桐叶、槐叶、棕叶等。画夹叶,勾线要灵活,要有层次,力戒平板呆滞。应根据画面的不同风格,或粗,或细,或巧,或拙,要与整个画风协调一致。夹叶法在写意山水中多敷淡彩,在工整的山水画中常填重彩。重彩设色要注意把颜色点在勾线中间的空白处,不要把墨线盖掉,重色填好后,再用淡色在未填到的空隙处染一染,使色彩连成一片,不至有破碎之感。夹叶设色常用石青、石绿、藤黄、朱砂、赭石等,可根据季节与气候的不同选用。4.几种特殊树木的画法(1)松树中国山水画常用松树表现古代文人士大夫磊落而高尚的人格气质,所以松树是古代山水画中画的较多的树种,因而也在山水画的树法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分支、一套独特的画法。画松先立干、分枝。虽然松的枝干变化多端,但可归纳为基本的两种:一种是生长在土质上的,多高大直立,要表现它参天拔地的气概。另一种是生长在薄土上的,分枝多向下斜,即枝与干交接处的内角为钝角。画枝条要挺劲。上端的枝条常作“之”字曲折,可刚中见柔,增加其婀娜的姿态。小枝多向上踢,用以承托松叶。故松叶应画在小枝上端,以免浓密的松叶掩盖枝条优美的姿态。画松叶的样式很多,除照前述把松叶点画成扇形以外,还可画成松针向四周放射的扁圆形,也可画成松针沿穗柄两边参差排列的穗形。松针的墨线,可粗可细,可长可短,要根据不同的绘画风格而定,求其与整个画面协调统一。无论哪种松叶,其组织方式一般作“品”字形排列。一株树或一群树的松树要有浓有淡,以表现丰富的层次,一般用近浓远淡的方法表示。(2)柳树柳树也是山水画家喜画的特殊树种,或酋子湖边,垂条拂水;或钱塘江畔,绿叶烟笼。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气候,柳树都以其袅娜的体态、绰约的风姿,为画面增添神韵。但是要画好柳树却非易事,古人说,“画树难画柳”,其难处在于柳树的垂条是由长的墨线组成的,要有娴熟运笔能力,画出的细线才能柔而不弱,秀而挺劲,富有生气。

柳条的组织结构,可按“人”字形递加,虽有千条万条,条条都由枝上生出;虽有穿插交错,亦能井然有序,层次清楚,切忌杂乱无章。梢头要筒低起落,参差不齐,柳条要轻盈飘拂,体现其风致。画的时候,腕下要虚灵,切忌板滞。柳条画好后,可以点叶。点叶有两种;—种沿垂条作“人”字、“介”字形排列,柳条须顺着风向,倾往一边;另一种用细胡椒点点出,也可不加柳叶,只画柳条,然后用淡墨或绿色烘染。(3)丛竹丛竹,常于山水画中出现,或点缀于庭园之中,增添清雅之趣;或衬托于篱边屋后,益显溪山幽静;也可密集地画于山间岸旁,形成一片竹海。画竹先立竿,运笔从下向上,可以节节画之,也可一笔画成,立竿须注意交错,不可过多出现呆板的平行线;根部须上下参差,以表示前后位置。竹竿上半部分枝,枝头点叶。成竹的竹片下垂,作“个”字、“介”字形,参差交叠,须注意疏密、浓淡的变化。新生的叶片上仰,沿细枝两侧作“人”字、“个”字,交错排列,用笔向上挑出,使之挺劲而有风致。远处竹丛,可用平头点、垂头点或细胡椒点表示,须用破笔点出,才能表现其松动空灵、朦胧隐约的意味四、云水、点景画法山水画固然以山石和树木为根本,但山石树木都是静态的东西,要使山水画生动起来,必然要在树石之间加入灵动的艺术语言,而云水、点景恰恰正是调节画面氛围的必要补充。1、水的画法山水画中水的画法大致有三类:一是瀑布,二是流泉,三是河湖。在传统山水画中,经常以留白代替水和云。清代画家唐岱说:“夫水口者,两山相交,乱石重叠,水从窄峡中环绕湾转而泻,是为水口。”我们所说的瀑布,即“一水如匹练,从上直垂于万仞之下,怒涛腾沸者,瀑泉也”。而所谓的流泉,便是“山麓之下,回互缓流,伏而复出,滩泥纵横,沙脚穿插,碎石滚滚者,溪水也”。傅抱石山水陆俨少山水

山水画中,无论是飞瀑还是流泉,都是在水的两边皴染,使阴凹的石面皴染的黑暗深重,以衬显出瀑布或泉水的白,以显现出水在山峡中流出的形态。瀑布一般都是从万丈峭壁中飞泻而下,所以要将两边的山石画得硬朗、清晰,瀑布宜画得直。泉水要根据其形态来决定用线的长短曲直,短小的山泉不要画太弯曲,弯曲的山泉则要画得明确,简单的泉不能只画一条,可以几条组合起来,而不太清晰的山泉则不能画得太复杂。画小的山泉不要在泉水中画太多的石头,画大的山泉则要流畅而不受阻。平宽的山泉不能画得直冲而下,而层层叠叠的泉水最重要的是贯气。还有一类是湖河江海,湖河的水是平的,因此要画得水平,千万不可倾斜,一般可在山脚或石头的底边用直线拖出平线,以表示湖面和河面的位置,可用中锋,顺笔势向右拖出长线,宜画得平直而停匀;也有用勾线的方法画湖水及涟漪;还有用鱼网纹的画法,或用弧线有序地排列的,或用曲线交错排列形成渔网的形状*更有用波涛纹或弯曲柔转的线条推出层层波涛。马远《水图》

水的种类虽多,但概言之不过是要表现出缓、急的特点以及浅、深等形态而已。学习者只要掌握其基本特点,相应地采用不同的运笔节奏,缓者以徐笔出之,急者以迅笔勾画,自能表现出水的生动意态。2.云的画法画云之法主要有两种:一为勾云法。笔用中锋,墨用淡墨,画出屈曲缭绕的细线来表现云的动态。常用短的笔线以表示云的聚积,故短线处多层次密集才能显示出厚度来;长的笔线则用来表现云的流动,故长线处层次宜少,才能表现出云的轻柔飘忽。画云要分出阴阳,上面为阳,也叫云头,笔线稀少些,下面为阴,也叫云脚,笔线密集些。这样勾出的云,既有体积感,又有韵致。为了使线条画得流动而富于变化,执笔时栂指与食指可稍松,笔杆稍向右上斜,用中指拨动笔杆,画出的线条才灵活。勾云法略带装饰风味,多用于较工整的山水画中。唐宋的大青绿山水中,常用白粉勾云、染云,青白相衬,鲜明生动*有的甚至用金粉勾云,更是金碧耀映,鲜艳夺目。

二为染云法,又称烘云法。不勾出云纹,用水墨烘染出云块,常用以表现浑厚的凝云和云海。3.点景法山水画中,除了峰峦、林木、云水等庞大的景物以外,常常还要画一些房舍、舟桥、人畜以及鸟兽等物,以穿插点缀其间,丰富画面,增加情趣,此类统称为点景。点景不外两类:一类是房屋、舟、桥等人工建造的东西;另一类是人、禽畜、鸟兽等。画点景景物应注意的是合乎情理与画面协调统一,同时宜简不宜繁,宜藏不宜露.幼儿写意山水画技法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事物的观察和表现比较简括,与传统的中国画注重笔墨关系、转折顿挫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近现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绘画语言更加多样,绘画的表现力更强,像林风眠、吴冠中、丰子恺等人,更是将现代题材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表现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笔墨技法,很好地将中西方绘画特点进行了融合(图3-46—图3-48)。西方绘画中的抽象与意象的表现方法对于幼儿来说,其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并且对于造型的要求并没有那么具体,幼儿的动手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幼儿的国画审美与要求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林风眠作品吴冠中作品林风眠作品中国称作“山水画”,西方称为“风景画”,对于幼儿的教学,“风景画”应该更为贴切,风景画包括了生活中的所有日常的景色,除了传统的主题以外,还有如“漂亮的房子”“美丽的公园”“开心游乐场”等主题,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够引起共鸣。

在进行幼儿风景画教学中应注重幼儿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传统的山水画技法讲究笔墨关系,以及“平远”“深远”“高远”等意境,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理解,所以从题材来讲,应更贴近日常生活,从技法上来说应该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简要的概括归纳,应以线条为主的创作形式进行教学,弱化传统的“皴擦”技法,增强色彩的对比。下图先以浓墨勾勒房屋、树、桥,再以汁绿(藤黄加花青)点染树叶,最后用花青加墨大笔侧锋画出远景山石。一、点、线、面

中国画也可以理解成是点、线、面的造型,用中国画特殊的材料特性,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如水分的多少控制“点”的大小形态,运用毛笔的弹性感受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也可结合一些特殊的技法,如洒落法、撒盐法等制作一些特殊的效果。吴冠中的作品就是很典型的点、线、面的结合,这与西画的构成极为相似,运用极简的语言表现无限的可能。吴冠中作品二、树的表现树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也是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树的种类繁多,应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其不同的造型特点,拓展知识面并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来表现。柳树、梧桐树、松树、枫树的造型比较有个性,不论是叶子还是枝干,区别都比较大。柳树,叶细长,枝下垂,树干可用中、侧锋墨骨画法,用汁绿染色。梧桐,叶大呈心形,掌状,秋季叶片变红,枝干粗大,可用双钩法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