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优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优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优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优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课稿一、说教材课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路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在故事中,王戎年仅七岁,就能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充分赞扬了他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是本课难点。三、说教法学法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情境导入--贴近生活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默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初步把握;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形象。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古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默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理解-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想象: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时,看到路旁有果树,上面结满了水果,比如枣子、桃子、梨子、李子等,你会怎么样?自然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时,自然地指导书写生字“戎”,分解会意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生字。补充《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为后面的拓展阅读做铺垫。(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难读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论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听范读的环节打下了需求。播放范读,学生先听再跟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将文章读好的需求,因此这时候放范读给学生听,效果也会更好,学生练习也会更加认真。学生划分节奏后互相交流,讨论朗读的要点,根据学生的讨论,利用课件进行展示朗读节奏及注意点。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我再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最后抽读,学生互相评价,既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组内疏通文意,我就巡视观察,总结共性问题。学生汇报交流,我根据发现的问题相机点拨。逐句理解,再连贯起来,整体把握。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层层展开,把握文章内容。最后,根据单元学习的要点要求,让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初步感受复述,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发现优点和问题,借机让学生对复述要抓故事的主要情节、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有一个认识和印象。用多样的评价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四)理解内容,感悟语言。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感悟。利用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和品质。通过王戎和别的孩子的表现对比,让学生思考:别的孩子都跑去抢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引出王戎的分析。接着自然地让学生思考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理解。这里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果树长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果子肯定会摘来吃,如果李子好吃,肯定早就被人们摘完了。这棵树上这么多李子都没有人摘,说明长的肯定是苦李子。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引出对王戎推断结果的发现:王戎的推断正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信然”两字,得出王戎推断正确的结论,进而体会王戎的人物形象。同样以引导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王戎为什么能知道这是苦李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便能得出王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这一特点。最后加深理解,拓展课程的实践意义,让学生讨论交流: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的评价中自然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从而将本课的教育意义内化,完成了素质上的教育。最后让学生熟读、背诵。(五)拓展延伸。前面已经有了对《世说新语》的补充介绍,而本课选的故事又是能激起学生较大兴趣的表现儿童聪明智慧的文章,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也有了学习方法的实践铺垫,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因此自然地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延伸到课下,让他们课下再找来类似的故事读一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加深了本课的中心思想与教育意义的。(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道旁李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故事发展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板书,通过诸儿与王戎的对比,得出王戎的人物形象。提示学生要学习的品质。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此必苦李善观察勤思考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2.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难点: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的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时,看到路旁有果树,上面结满了水果,比如枣子、桃子、梨子、李子等,你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里面的孩子们就遇到了这样的情景。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写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世说新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今名。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情况。(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3.听范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生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抽读,学生评价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1.指名读课文,读准节奏。2.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①尝:曾经。②诸:许多。③游:玩耍。④子:李子。⑤折枝:压弯树枝。⑥竞走:争着跑过去。⑦唯:只有。⑧此:这。⑨信然:的确如此。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出示:王戎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伙伴们赶忙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没去。别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他说:“李子树长在路边还能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因为这是苦李子,别人都不吃。”那人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开火车读2.回顾上节课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二、理解内容,感悟语言。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感悟。思考:别的孩子都跑去抢摘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的?果树长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果子肯定会摘来吃,如果李子好吃,肯定早就被人们摘完了。这棵树上这么多李子都没有人摘,说明长的肯定是苦李子。思考:王戎的推断正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正确。取之,信然。2.感悟人物形象。王戎为什么能知道这是苦李子?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因为他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3.学生熟读、背诵。三、拓展延伸。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这类写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四、课堂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推断道旁李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的聪明、善于观察和思考,启示我们也要像他一样,细心观察,勤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板书设计】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此必苦李善观察勤思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畏难情绪。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上,一是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课文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建立学生复述课文的意识,为后面文章的学习和复述做好铺垫。教学难点在于理解王戎的分析,形成对王戎的人物形象的感知。教学时,我按照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通过自由读、听范读、抽读等,结合学生互评,让学生把文章读熟、读通,同时在读中帮助理解,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句疏通,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既把握了文意,又建立了复述的意识。在难点的解决上,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对比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带入体会,理解王戎的分析,得出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印象。过程全面,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