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命题特点与教学要求课件_第1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命题特点与教学要求课件_第2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命题特点与教学要求课件_第3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命题特点与教学要求课件_第4页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命题特点与教学要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课标Ⅰ卷选考题《环境保护》命题特点与教学要求考纲考情1.环境与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4.环境污染与防治5.环境管理综合分析近年国家课标Ⅰ卷高考题,高考命题在该部分中呈现以下规律:1.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生态破坏中的湿地、植被破坏与保护;自然资源短缺中的水资源、能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其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沙尘暴的成因与分布考查较多而且较为全面。2.命题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三部分,对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两部分考查较少。多以统计图、表格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区域图的形式,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内容及材料往往贴近生活与时事。一、命题特点(微观层面)1、从题目的赋分值看,一直为10分。2、从题目的难度值看,2011、2012稍易,2013—2015难。3、呈现的区域,除2014年为一景观区域外全为中国区域。4、题目多数年份为一个小题两问;2012两小题、但每小题为一问。5、能力要求层次:2011分析、说明----2012分析、提出----2013分析、说明-----2014指出、提出----2015指出、简述。6、试题内容:2011湿地变化的特点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012饮用水主要源地变化的原因、保护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2013尾矿矿渣对环境的危害、防止危害应采取的措施----2014切沟对耕地的危害、防治措施----2015保护土壤,在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及理由。危害、措施的考查出现频次高。五年来国家Ⅰ卷对大气污染方面都没有涉及。7、答案严谨、具体、专业性强。没有或极少考查与地理性不强相关的内容。研

(2015年全国卷Ⅰ)(10分)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答案】

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分)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4分)图10(2014年全国Ⅰ卷)(10分)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10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2013年全国卷Ⅰ)(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图13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答案】

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治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2012年新课标卷)(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年份湿地斑块数目(块)湿地总面积(hm2)湿地比率(%)197622518889342.99198637213963919.1720051973192309.30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011年新课标卷)(10分)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表1【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二、教学要求1、许多方面与前面几位老师讲的教学要求相同,这里不多重复。2、加大地理四大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大区位、原因、危害、措施、意义、变化、影响等常见中心词的训练。3、穿插在平时的相关知识里面,尤其是复习必修3的相关知识里面,不应该也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搞专题复习。4、构建知识体系、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好并且结合具体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治理方法教学中,把握以下两点:(1)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对该类试题也应该找出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2)教学中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要点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014年全国卷Ⅱ)(10分)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等。年份类型1990年2000年2010年重度盐渍土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