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地理课件: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1页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地理课件: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2页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地理课件: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3页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地理课件: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4页
2023届高考三轮复习地理课件: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与差异性核心考点全国卷高考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2·全国乙卷,37):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2019·全国卷Ⅰ,37)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对该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改变,进而影响里海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21·全国乙卷,9~11)分析影响自然带分布因素(2020·全国卷Ⅱ,10)自然带差异判断(2017·全国卷Ⅰ,1、3)自然植被判断及分布状况(2020·全国卷Ⅰ,9~11)长白山北坡林线、岳桦林带变化分析(2020·全国卷Ⅲ,9~11)火山锥林线、雪线,阴坡、阳坡地理现象的分析核心考点地方卷高考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2·湖南卷,T11~13):关于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的分析(2021年1月浙江卷)生态环境的影响(2018年4月浙江卷)生物多样性(2017年4月浙江卷)冻土南界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7·全国卷Ⅰ,36)以苔原带变化为切入点,考查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的原因(2021年1月浙江卷)洞庭湖区植被分布(2020年7月浙江卷)自然带(2020年1月浙江卷)地方性分异规律(2020年1月浙江卷)垂直自然带(2019年4月浙江卷)理想大陆自然带(2022·江苏卷)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研究分析(2021·河北)湿润地区山地植被分布(2017年11月浙江卷)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核心考点地方卷高考题土壤(2022·山东卷)某研究小组在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的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2022·湖南卷)对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进行分析(2021年6月浙江卷)土壤厚度(2020年1月浙江卷)成土因素和土壤肥力(2018年4月浙江卷)地壤有机质(2017年4月浙江卷)土壤成因和地壤肥力核心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核心考点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核心考点3地方性分异规律核心考点4土壤的成因和性质核心考点5植被与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核心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理清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整体性表现(一)要素联系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阶段主要“关键词”1951~1992年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1993~2020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研究主题: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整体性表现(一)要素联系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阶段主要“关键词”1951~1992年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1993~2020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画出青藏高原整体性(要素联系)思维导图。冰川地貌牦牛海拔高湿地广布降水少气温低大河源头高山草甸多冻土冰川广布地形气候生物水文整体性表现(二)干扰效应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热融湖景观。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水域面积增加,改变水循环和局地小气候;(2分)生物多样性增加,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改变;(2分)改变地表微地貌形态和土壤结构;(2分)增加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2分)湖盆中的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有一定的固碳、储碳作用。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是区域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进而影响区域环境的过程,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表现。整体性表现(三)区域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大约从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到2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初步形成,在300万~400万年前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一直隆升到现在平均4000多米的高度。

青藏高原隆起使这一区域的平均气温不断下降,海洋气流对该区域地表的影响逐渐减弱,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干寒环境。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藏高原还普遍分布着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上的温度和湿度不断降低,目前,青藏高原60%以上面积覆盖着冰川冻土,这是高寒区最典型的表现。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喜马拉雅运动也导致了秦岭的不断抬升,秦岭成为横亘第二级阶梯中部的高山屏障,也就造成了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早在欧亚大陆形成之初,当时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季风环流已经存在,但远不及现代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整体性表现(三)区域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此后,长江和黄河冲积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变了海陆分布,形成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并改变了我国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基本格局,甚至对全球环境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体性表现(三)区域影响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青藏高原隆升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加剧西北地区的干旱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黄土高原阻挡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雨热同期,物种丰富,环境优越东亚季风增强,东部地区降水增多对黄土高原对西北地区对东部地区(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DBD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