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难忘九一八》课标分析1、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难忘九一八》一课是教育出版社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初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面对日本入侵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在“七七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课程内容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难当头之际显现出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的极好内容。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教材的特点及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比较简练,主体教材只有700多字,重点突出;辅助教材有文字、图片、图表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阅读教材,学生可轻松获得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简练,学生很难自觉地从教材中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及意义,需要教师补充资料以及通过播放视频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进行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忘九一八》学情分析初二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在13-14岁,孩子们的知识面比较宽。同学们在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后,已经形成了初步学习历史的能力,而且已经培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之情。尤其是在影视剧中对抗日战争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求知欲旺盛,他们追求自我意识;情感容易激动,正在慢慢形成叛逆心理,他们还主要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还是缺乏理性思考,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把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好的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究和谈论中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平时通过新闻、影视等各种媒体都有所了解,各种知识的积累为本课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可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及中国人民在大敌当前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却知之甚少或感受不足,本课对此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对全面、客观地了解那一时期的国共关系也有很多帮助。对学生分析能力以及总结知识的能力更是提高很多。《难忘九一八》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答案】A2.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哪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1930年皇姑屯B.1931年沈阳C.1932年长春D.1933年山海关【答案】B材料分析:①这篇报道主要报道什么历史事件?西安事变②中共派谁到西安调停,他主张如何解决这一事件?周恩来,和平解决③这一事件有何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答案】B5.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C.七七事变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答案】D听课记录学校听课人刘春梅时间2015.12授课人班级初二、二班课题《难忘九一八》(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议播放歌曲《家在东北》一曲《家在东北》唱出了现在东北人民的美满幸福生活。那么,1931.9.18日后的东北人民的生活如何呢?合作探究一: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情境创设,活动一:我是小记者结合课本84页第一段和85页第一段对九一八事变做一个史实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重点描述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方法指导:结合课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指图大胆说出来。事变名称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结果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就是:东北三省沦陷了。为什么?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秘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学生总结: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的沦陷。过渡:东三省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会如何对待这里的人民呢?我们通过一些历史图片真实地感受一下。请同学们认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过渡:一幅幅图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实行的惨无人道的统治,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东北人民怎样的心情?面对日本的残暴侵略,蒋介石做出了“不抵抗”的决定,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应又是如何呢?合作探究二:民之坚强——局部抗战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情景剧表演:东北沦陷后的东北街头:为某电台的记者设计一个采访:采访对象:共产党员,爱国人士,学生,蒋介石……参考资料:课本85页和学案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完成本子目的概括,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二个结果──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过渡:日本占领东北后,日本的野心满足了吗?,步步紧逼,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中国人民的抗战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人民强烈的抗战情绪,感动着许多人,也感动了两个改变民族命运的人物——张学良、杨虎城。于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三、族之大幸——西安事变给同学们带来一段录像《西安事变》仔细观看视频,抢答关于西安事变的基础知识。1.时间:1936年12月12日2.地点:西安3.人物:张学良、杨虎城。4.目的:逼蒋抗日。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过渡:张、杨扣押蒋介石后,如何处置他摆在了国人面前,是杀?是留?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辩论:辩论会: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该不该杀?请说明理由?下面有请一名同学(创设情景:一学生模仿周恩来的风范以名人访谈的形式阐述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预示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过渡:日本侵略者在近代留给我们的是难以磨灭的伤痛的记忆。84年过去了,大家知道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中国都会举行什么样的纪念活动吗?我们拉响警报、进行缅怀先烈的活动,我们要做的是铭记,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四、民之觉醒——勿忘国耻教师以这样几张图片结束今天的讲课。如今84年过去了,日本有没有反思历史,向中国人民道歉呢?不但没有反而于2012年上演了一场非法购买钓鱼岛的闹剧,请同学们看一下当时中国人的反应。今年是纪念东京审判67周年。与班里的同学一块分享你的收获.全体起立,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结束本课。在歌曲的吸引下,主动观察,随教师的语言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走进历史。观看视频,直观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听《松花江上》,沦陷后的东北人民生活在日本的铁蹄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教师利用史实图片渲染日本在东北所犯的罪行。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发挥合理想像,情境再现突出抗日义勇军面对强敌,奋勇抵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解放顽强奋战、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认真观看视频准备抢答展开激烈辩论。学生在前面表演观看日本海外派兵、扩充军备的相关图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考、讨论、回答。聆听、思考、感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歌曲导入本课的学习,这首歌曲充满感情,学生立刻被吸引感染,效果较好。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马上让学生进入抗日战争的情景中去,这一设计新颖合适,是本节课的亮点。报道九一八事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胆指图讲解,互相补充。学生通过听歌曲感受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感情得到升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设计情景剧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过渡自然,并能引起学生的思索,有探索的欲望。这一部分设计,教师过渡自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目西安事变的学习中去。此处设置一段录像《西安事变》,恰当及时,对于掌握理解西安事变的基本情况有很好的效果。这里教师设置了一个辩论会环节,对于如何处置蒋介石以及中共的决策有帮助,突破了难点!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考、讨论、回答。综合问题能力不断提高。结尾处升华了感情,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评议1、本课通过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设计我是小记者、情景剧表演、模仿周恩来这几个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上的设计新颖合适,是本节课的亮点。2、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多个方面加强对日本侵略的憎恨以及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同情。3、不足之处:在讨论之前的准备工作上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示,略显唐突;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还有在个别地方师生配合不够默契,导致在一些环节和问题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改进。《难忘九一八》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资料、阅读史料、讲述故事、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史实。2.通过辩论、记者访谈、对比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3、创设情境,再现历史,进行情感体验。4、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实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二、教材内容的地位、内容和意义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而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发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预示联合抗日局面的到来,是中华民族的大兴。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通过音乐、视频和图片等资料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过感受历史;通过补充九一八事变背景的文字资料,重新整合课本内容,使历史事件完整。通过层层设问,分组讨论,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突出重点。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辩论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当时时局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难点得以突破。四、突破难点资料:(1)为什么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蓄谋已久?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2)蒋介石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难忘九一八课题第16课难忘九一八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授课年级七年级课程标准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资料、阅读史料、讲述故事、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史实。2.通过辩论、记者访谈、对比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3、创设情境,再现历史,进行情感体验。4、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平解决及其意义。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导活动,现实参与。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辨论。学法指导情感体验,自我教育,分组合作,探究实践、阅读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学法指导学生活动及能力培养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家在东北》一曲《家在东北》唱出了现在东北人民的美满幸福生活。那么,1931.9.18日后的东北人民的生活如何呢?在歌曲的吸引下,主动观察,随教师的语言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走进历史。新课导学新课导学新课导学合作探究一: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情境创设,活动一:我是小记者结合课本84页第一段和85页第一段对九一八事变做一个史实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重点描述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方法指导:结合课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指图大胆说出来。事变名称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结果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就是:东北三省沦陷了。为什么?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秘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学生总结: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的沦陷。过渡:东三省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会如何对待这里的人民呢?我们通过一些历史图片真实地感受一下。请同学们认认真观看视频,思考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过渡:一幅幅图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实行的惨无人道的统治,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东北人民怎样的心情?面对日本的残暴侵略,蒋介石做出了“不抵抗”的决定,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反应又是如何呢?合作探究二:民之坚强——局部抗战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情景剧表演:东北沦陷后的东北街头:为某电台的记者设计一个采访:采访对象:共产党员,爱国人士,学生,蒋介石……参考资料:课本85页和学案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完成本子目的概括,得出九一八事变的第二个结果──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过渡:日本占领东北后,日本的野心满足了吗?,步步紧逼,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学生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中国人民的抗战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人民强烈的抗战情绪,感动着许多人,也感动了两个改变民族命运的人物——张学良、杨虎城。于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三、族之大幸——西安事变我给同学们带来一段录像《西安事变》仔细观看视频,抢答关于西安事变的基础知识。1.时间:1936年12月12日2.地点:西安3.人物:张学良、杨虎城。4.目的:逼蒋抗日。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过渡:张、杨扣押蒋介石后,如何处置他摆在了国人面前,是杀?是留?下面请同学们展开辩论:辩论会: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该不该杀?请说明理由?杀蒋派: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就是杀他一百次也不解心头之很。释放他,只会放虎归山。放蒋派: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就会群龙无首,国内又会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乘乱而入,加重中国的民族危急。不利于抗日。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中国共产党也是这么做的。下面有请一名同学(创设情景:一学生模仿周恩来的风范以名人访谈的形式阐述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预示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过渡:日本侵略者在近代留给我们的是难以磨灭的伤痛的记忆。84年过去了,大家知道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中国都会举行什么样的纪念活动吗?我们拉响警报、进行缅怀先烈的活动,我们要做的是铭记,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四、民之觉醒——勿忘国耻下面我想以这样几张图片结束我们今天的讲课。如今84年过去了,日本有没有反思历史,向中国人民道歉呢?不但没有反而于2012年上演了一场非法购买钓鱼岛的闹剧,请同学们看一下当时中国人的反应。今年是纪念东京审判67周年。不过在理解爱国主义是同时,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保持理智的前提下,对事不对人,不要让自己的爱国情感片面演变为偏激的民族狂热。八、板书设计第16课难忘九一八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9.182.地点:沈阳3.借口:柳条湖事件4.结果:东三省迅速沦陷;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二、西安事变1.时间:1936.12.122.地点:西安3.人物:张学良、杨虎城4.目的:逼蒋抗日5.原因:直接—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根本—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6.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7.结果:和平解决。8.意义: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观看视频,直观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报道九一八事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大胆指图讲解,互相补充。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听《松花江上》,沦陷后的东北人民生活在日本的铁蹄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教师利用史实图片渲染日本在东北所犯的罪行。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发挥合理想像,情境再现突出抗日义勇军面对强敌,奋勇抵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解放顽强奋战、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认真观看视频准备抢答展开激烈辩论。学生在前面表演观看日本海外派兵、扩充军备的相关图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思考、讨论、回答。聆听、思考、感悟。课堂小结与班里的同学一块分享你的收获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业结束语全体起立,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难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湖北省省直辖行政单位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湖北省黄石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6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6年郑州理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2026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新版
- 2026年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附答案
- 坛紫菜人工育苗技术规范
-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手册
- CJ/T 120-2016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 T∕CECS-G-J50-01-2019-桥梁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 农村征地挖矿协议书
- 青干班面试试题及答案
- T-CSEE 0394-2023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
- 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报告
- 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 未来五年民办职业院校发展战略规划
- 《城市轨道交通车载轨道高速巡检系统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