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第六章-古代罗马共和国资料课件_第1页
世界古代史第六章-古代罗马共和国资料课件_第2页
世界古代史第六章-古代罗马共和国资料课件_第3页
世界古代史第六章-古代罗马共和国资料课件_第4页
世界古代史第六章-古代罗马共和国资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古代罗马共和国概述第一节“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第二节早期罗马共和国第三节罗马对外扩张和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第四节后期罗马共和国本章教学重点提要:古代罗马历史分期,塞维·图里乌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早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主要历史事件,布匿战争,坎尼之战,罗马奴隶制的表现及其发展,格拉古兄弟改革,三头政治同盟。(5—6课时)概述一、古代意大利的自然环境与居民二、历史分期古代罗马史是意大利半岛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而不是罗马城的古代史。古代罗马史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时期):(1)特拉马拉(terramara,意为“沃土”)文化(BC1800—1000),青铜器文化。(2)微兰诺瓦(Villanova)文化,(BC1000—750左右),铁器文化,原始社会开始瓦解。以农业为主,葬俗流行火葬。(3)“王政”时期(BC753/752—510/509),开始产生奴隶制国家,相当于希腊的英雄时代(荷马时代)。“王政”时期先后有7个勒克斯(“王”)统治。第一个就是罗慕洛。王政时代后期,罗马曾处于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下。(一般认为,伊达拉里亚人来自小亚细亚。)王政时代著名事件是塞维·图里乌改革(BC578—534)。(4)“共和”时代(BC510—30),是古代罗马共和国建立发展和衰亡阶段,也是罗马势力不断扩张、国势不断增强的时代。(5)“帝国”时代(BC30—AD476年9月),即罗马帝国建立、发展、分裂乃至西罗马帝国灭亡。第一节“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一、关于罗马城的起源传说,当希腊联军攻陷小亚的特洛耶城后,英雄伊尼阿斯(伊尼亚)率一些人逃出该城,乘船长期漂泊到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姆(也译拉丁)地区。伊尼阿斯的儿子阿斯卡尼阿在拉丁姆地区建立了亚尔巴·龙加城。从此,王位一代代传下去。当传到努米托尔时,王位被他的弟弟阿穆略夺走。阿穆略让努米托尔活着,却杀死了努米托尔的儿子,并强迫努米托尔的女儿西里维亚去作弗斯塔神(罗马的女灶神)的女祭司,使她不能结婚生育。但西尔维亚与战神马尔斯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阿穆略下令处死西尔维亚,并让人用篮子把这对孪生子扔到第伯河中。一头母狼用自己的奶喂饱了他们。后来国王的牧人发现了他们,带回家抚养,并给一个取名罗慕洛(Romulus),另一个取名勒莫斯。这俩人长大后,牧人把他们出身的秘密告诉了罗慕洛。兄弟俩一起领导亚尔巴·龙加城人民起义,杀死阿穆略,夺取王位换给外祖父努米托尔。并在第伯河岸、他们被抛弃的地方建一新城。在用谁的名字命名新城的问题上,兄弟俩发生争斗,罗慕洛杀死了弟弟,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罗马建城年代据公元前1世纪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约为公元前754—753年。母狼哺乳婴儿的传说,反映了罗马人的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当时有的氏族可能以狼为图腾。青铜母狼像

[罗马]公元前6世纪

这件铜雕《母狼》属公元前6世纪伊特鲁里亚人的艺术杰作,它不仅形象化了这一古老传说,也是伊特鲁里亚的铸铜工艺臻于成熟的一种反映。显然,铜像《母狼》是罗马人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来崇拜的。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有人在母狼腹下又添作了罗慕路与勒莫两兄弟雕像,此作一直流传至今。这尊母狼的形体结构比较严谨,体现了一种外表凶残内心仁慈的性格主题。母狼身上的装饰纹样也非常细致讲究,颈毛部位呈卷凸状,下垂的乳房与因喂乳而消瘦的腹肋部位,塑造得极其真实。母狼的整体感给人以一种警觉性的威严的印象。也许,这正是古罗马人坚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征,这尊像高85厘米,又称《卡庇托里乌姆母狼雕像》,现藏于罗马市政博物馆内。现代学者根据考古材料,认为罗马城建于公元前6世纪上半期,E·捷尔斯塔德认为罗马城始建于公元前575年。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实际上是以一个拉丁部落为中心(居住在拉丁山丘),逐渐联合其他部落的过程。“罗马”城名据说来自伊达拉里亚语,本意为“河上之城”。二、“王政”时代罗马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在“王政”时代,罗马处于父系氏族阶段,实行“军事民主制”。在这个时期,整个罗马城市公社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三个部落:罗马城市公社由3个部落(特里布)构成:一个部落(特里布)——有10个胞族(库里亚)一个胞族(库里亚)——有10个氏族。罗马城市公社共有300个氏族罗马城市公社主要政治权力机构有:(1)人民大会或库里亚大会。(2)元老院,也即长老议事会,由300个氏族长组成。(3)勒克斯(rex),或译为“王”,相当于古希腊的巴赛勒斯。(1)人民大会或库里亚大会。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子参加,按库里亚(胞族,或称大氏族)分组议事,在通过决议时罗马公社的30个库里亚各有一票表决权。库里亚大会有权通过或否决一切法律,选举高级公职人员(包括“王”),决定战争和审判重大案件。大会由勒克斯召集。(2)元老院,也即长老议事会,由300个氏族长组成。相当于库里亚大会的预决机构,有权预先讨论各项新法律,然后交付库里亚大会通过。元老院是“王”的顾问,握有收税、征兵、媾和等重要权利。(3)勒克斯(rex的音译),或译为“王”,相当于古希腊的巴赛勒斯。一般认为由库里亚会议选举产生,是军事首长、最高僧侣和审判长,但没有民政方面的权力。可以被罢免。相传在古罗马王政时代共有7个王,其中著名的有第一王罗慕洛(Romulus,拉丁人),第六王塞维·图里乌(Servius

Tullius,约BC578—534,伊达拉里亚人)。王政时代罗马社会阶层分为4个阶层,即:(1)氏族贵族(拉丁文Patricii,意为“有父的人”)。(2)依附于氏族贵族的“被保护人”,他们从“保护人”——贵族手中领取份地,并为之服役,身份世袭。(3)平民(拉丁文Plebs,意为“众多”)。属于300个氏族以外的罗马居民,身份自由,但无“罗马公民权”,无权分得公地,不能参加库里亚大会和担当公职,但要给罗马城市公社纳税和服兵役。(4)家长制奴隶。主要是家庭奴隶。三、塞维·图里乌改革

第六任“王”塞维·图里乌在位时期(BC578—534),平民的人数已超过罗马贵族,他们与贵族的矛盾不断加深,导致图里乌改革。为了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增加平民参政的权力,并打破罗马人的氏族部落组织以便于征兵征税,塞维·图里乌实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1)按财产多少,把全体罗马自由民(不论贵族或平民)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分别组成数目不等的百人队(森杜里亚),其中第一等级有98个百人队(又译百人团,其中有骑兵百人队10个),其他四个等级加起来有95个百人队,合计193个百人队。按财产多少来组织百人队,就打破了氏族血缘关系组合。(2)设立百人队大会,即森杜里亚大会,取代库里亚大会行使选举高级官吏、审判、宣布战争等重要职权。凡服兵役者均可参加。这样,就以财产和地域原则取代了氏族血缘关系原则。森杜里亚大会通过决议时,每个百人队只有一票表决权,因此第一等级的富人可操绝对多数票。库里亚大会变为一个宗教礼仪性质的组织。(3)把罗马原来的3个氏族部落划分为4个地区部落。塞维·图里乌改革使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氏族制度遭到破坏,代之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基本上完成了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此外,这次改革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加强了罗马的军事势力,巩固和加强了罗马在拉丁区的地位,对罗马的进一步扩张起了一定的作用。公元前510年(或509年),第七代“王”伊达拉里亚人塔克文·苏佩布(Tarquinius

Superbus,“高傲者”)被罗马人驱逐。罗马人每年由森杜里亚大会选出两名执政官(拉丁文consul)治理国家。于是,“王政”时代结束,进入共和国时期。(《新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古罗马”条认为,伊达拉里亚人的势力被逐出罗马是在公元前474年之后,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第二节早期罗马共和国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初期的罗马通称为早期共和国。这一时期主要有两个历史进程,一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二是罗马向外扩张,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绝大部分(波河流域,即内高卢地区除外)。这两个过程是交互影响的。一、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1、主要原因塞维·图里乌改革以后,广大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仍在继续发展。矛盾的焦点是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人数日益增多的平民,无权分得罗马的“公地”,但却要为罗马去当兵打仗,争夺新的土地。连年不断的对外战争,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一些平民破产了。为了维持生活,破产的平民只得向贵族借债。但他们到期还不清债务,就得被迫使妻子儿女、甚至自己去当债务奴隶。为了争取土地,反对债务奴役,同时为了争得一定的政治权力来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下层平民就开展了长期的反对贵族的斗争。一些富有平民为反对贵族垄断政权,也加入了斗争行列。2、经过

平民和贵族斗争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斗争经过可以归纳为6个重大的事件:(1)平民保民官的设立。(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3)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并以军事保民官代替执政官。(4)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的通过。(5)彼特留法案的通过。(6)霍登西乌法案的通过。

(1)平民保民官的设立。根据李维记载,公元前494年,罗马与埃魁人等部落发生战争,要求平民去服役、打仗。平民提出要取消债务法才服役。贵族口头应允,随即背弃诺言。平民愤然撤至圣山(圣山离罗马5公里,在阿尼奥河对岸的阿芬庭山),并要另建新都(见李维《罗马史》,Ⅱ,32)。这时,敌人又临近罗马城。于是,元老院急忙通过一项法令,减轻平民的债务负担。随后,元老院又做出让步,允许平民有权选出两名“保民官”以保护平民的利益。保民官的人身不可侵犯,有权否决元老院或其他官员(独裁官除外)损害平民利益的命令。保民官由部落大会选出,后来增加到6—10人。保民官制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罗马共和国初期无成文法,贵族利用习惯法的解释权而侵犯平民的利益。在平民的要求下,公元前452—451年,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编成法律条文,刻在十块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平民不满其内容,于公元前450年改组十人委员会,贵族和平民各占一半;他们在十表之外又增编两表,因全部条文刻于十二块铜表之上,故名“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只是把罗马习惯法加以整理和记录,并没有多少保护平民利益的条文。它的实质是保护贵族奴隶主利益的。但因为它是成文法,就使贵族不能像对习惯法那样乱作解释。因此,这对于贵族的专横是有一定限制作用的。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以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第一部成文法●

起源●

习惯法●

十二铜表法

(3)公元前445年,在保民官卡努留的努力下,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并以军事保民官代替执政官(原仅为贵族担任),平民可当选军事保民官。(4)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的通过。公元前376年,盖约·李锡尼和鲁西乌·塞克斯图担任军事保民官,提出了涉及土地、债务和政权3个问题的法案。经过平民10年坚持不懈的斗争,公元前367年,该法案获得通过。法案主要内容有3条:第一,全体公民均可占用“公地”,“公地”占有最高限额为五百犹格(1犹格约合4市亩)。(这个规定在当时大概未能实行,直到公元前167年才开始明文规定实施。)在“公地”上放牧,大牲畜不得超过100头,小牲畜不得超过500头。这实际上是要打破贵族历来对“公地”的垄断权,并对贵族等占有“公地”加以限制。第二,平民所欠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利息应作本金计算,未还清的本金3年之内分期偿还。这实际上等于或接近于取消原来的债务,因为当时债务人已付的息金多半能与本金相抵。

第三,取消军事保民官,恢复每年选举两名执政官的制度,并规定两名执政官中要有一名平民担任。(5)彼特留法案的通过。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了彼特留(又译波提利阿)法案,它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成奴隶,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罗马历史家李维赞扬这件事是“罗马平民自由的新开始”(李维,Ⅵ,34—41)。(6)霍登西乌法案的通过。公元前287年,独裁官昆图·霍登西乌颁布法令,规定特里布会议(部落会议)的平民决议不经元老院赞同即可对全体罗马公民生效,全体罗马公民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必须遵守决议。

至此,共和国早期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告一段落。3、社会后果(历史影响)

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给罗马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后果和重大历史影响,表现在:

(1)使氏族制度的残余消灭了,国家机器日益完备。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新的法律不断颁布,新的官职不断设立,使国家制度日益完备起来。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熔化在国家中了。”(《马恩选集》,卷4,165页)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以消灭氏族制度的残余而告终。(恩格斯把罗马国家产生形式总结为“罗马式”,为国家产生三种形式之一)。

(2)引起了罗马社会中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经过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使一些在斗争中得到利益的富裕平民和一些有财势的贵族世家结成了一个新的特权集团——“新贵”(拉丁文nobilitas,一译“豪门贵族”)。在“骑士”阶层兴起之前,“新贵”把持了元老院和各种高级官职,是罗马国家政权的主宰。“平民”的概念从此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指罗马氏族以外的人们,而是指贫苦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了。(公元前3世纪初以后)。(3)壮大了罗马共和国的阶级基础。经过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使平民成了“罗马人民”。富裕的平民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从而使罗马共和国的阶级基础得到了壮大,这给了罗马成功的对外扩张以有力的推动。二、罗马统一意大利

罗马对意大利的征服,是罗马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伴随着罗马内部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相互交替进行的。罗马统一意大利的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二个阶段。1、第一阶段,征服中部意大利。“维爱战争”(BC477—396)“萨莫奈战争”(BC343—290)2、第二阶段,征服南部意大利1、第一阶段,征服中部意大利。

罗马第七王塔克文是伊达拉里亚人。公元前509(或510)年,罗马人赶走了塔克文,选出了两个执政官,建立了共和国。在罗马共和国初期,伊达拉里亚人企图夺回对罗马人的统治,因此双方发生了长达80年的“维爱战争”(BC477—396,维爱是伊达拉里亚人最大的城市,位于罗马以北18公里)。“维爱战争”共打了三次。最后,罗马占领维爱城,征服了伊达拉里亚人,控制了第伯河流域及其右岸的广大地区。征服中部意大利的决定性战争是“萨莫奈战争”。这个战争是罗马人与萨莫奈人(生活在亚平宁地区)的战争,共有3次,从公元前343年到前290年,中间断断续续(公元前343—341,327—304,298—290)。罗马人最终取得胜利,征服了中部意大利。2、第二阶段,征服南部意大利从公元前280年到前275年,罗马人与马其顿争夺南部意大利的霸权。南部意大利主要是希腊人建立的各个殖民城邦。罗马人与迦太基人联盟,共同对抗马其顿国王皮洛士(皮洛士战争BC280—275)。最后,罗马人打败了皮洛士军队(公元前275年),把整个南部意大利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与迦太基人控制的西西里岛隔海相望。这样,原第伯河畔的罗马城邦,统一了意大利的绝大部分,仅有北部的波河流域尚在高卢人控制之下。意大利地区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某些部落中的氏族关系的瓦解,并为罗马奴隶制国家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三节罗马对外扩张和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一、布匿战争迦太基位于非洲北岸,今突尼斯东北部境内,是公元前九世纪后期腓尼基城市推罗建立的商业殖民地。到公元前六世纪,迦太基领有西地中海沿岸地区、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西部。成为西地中海最有势力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实行奴隶制贵族寡头政治,主要权力机构有元老院、民众会议、两个执政官(苏菲特)和“百人会议”。公元前275年,罗马统一了南部意大利,与西西里岛的迦太基人隔着狭窄的墨西拿海峡互相对峙。

罗马统一南部意大利以后,并未停止向外扩张的势头。于是,罗马就与迦太基发生了冲突。为了争夺西部地中海的霸权,罗马与迦太基发生了长期的战争。由于罗马人称迦太基的建立者腓尼基人为布匿(poeni,据说意为“棕榈之民”),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作“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共进行了3次。前两次是罗马和迦太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从双方来看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全集》,26卷,142页)。第三次是罗马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开始,到公元前241年结束。战争初期,罗马陆战取胜,而迦太基海战占优势。公元前260年,在海战中,罗马首次取得胜利。战争以迦太基失败而告终。罗马获得了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所有岛屿,并得到了3200塔兰特赔款。战后迦太基发生雇佣兵暴动,罗马趁机占领了科西嘉和撒丁岛,连同西西里岛,分别设置了两个行省。这是罗马在海外建立行省的开端。公元前225—222年,罗马又征服了高卢人,吞并了波河流域(山南高卢)。第二次布匿战争从公元前218年到前201年。在战争初期阶段,发生了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坎尼(坎奈)战役,迦太基接连获胜。

资料:坎尼之战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公元前216年8月2日(又说“5月”),迦太基年青统帅汉尼拔(Hannibal,生卒BC247—前183/182)率领4万(又说37000)步兵、1万骑兵(又说是14000骑兵)与罗马执政官鲁西乌·包路斯和盖约·瓦罗所率步兵8万、骑兵6千在意大利中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会战。

双方的阵地部署是:罗马人排成三行,行与行中间有一定距离,每行都是精锐部队在中央,轻装部队和骑兵在两翼;迦太基人首先抢占了顺风的地势,然后把军队布置成半月形,骑兵置中间,精锐配两翼,两翼的外侧各配骑兵。战斗开始,罗马步兵猛攻迦太基的中军,中军按照汉尼拔事先下达的命令退却,同时,迦太基军的两翼包抄向前,骑兵出击罗马的骑兵,使阵势由原来凸出的半月形逐渐变成下凹的半月形,最后对罗马军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经过战斗,罗马军被歼6万余人,1万余人被俘(又说45000人被歼,18000人被俘),逃脱者甚少,而迦太基仅损失6千人。坎尼之战成为世界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到公元前211年,罗马经过休整转入反攻。前204年,罗马军在北非登陆。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统帅的罗马军队与汉尼拔指挥的迦太基军,在迦太基西南的扎马城会战。结果,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遭到失败。公元前201年,双方缔结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赔款一万塔兰特(50年内赔清),除保留10艘舰船外,其余的一律交与罗马;在未得到罗马允许的情况下,不得进行对外战争。迦太基沦为罗马的附属国。(后来汉尼拔被迫长期流亡西亚各国,自杀于小亚细亚的比提尼亚。罗马取代迦太基控制了西班牙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次布匿战争从公元前149—146年。这次是罗马蓄意毁灭迦太基的战争。迦太基人奋力保卫祖国,坚守迦太基城两年多,最后因弹尽粮绝而被罗马攻克。罗马元老院下令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60万居民中的5万幸存者被卖为奴隶。罗马奴隶主在迦太基的废墟上建立了“阿非利加省”。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到2世纪后期,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由意大利的统治者扩展成为小亚细亚、西抵大西洋岸的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罗马对它吞并的广大地区,设立行省(拉丁文provineia,原有“委托”之意)进行统治。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罗马共有9个行省。二、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公元前3——2世纪,随着罗马向意大利境外的扩张,罗马奴隶制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表现在:(1)商业和高利贷兴盛,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商业和高利贷业刺激了货币的需求和货币事业的发展,并导致了一个专门从事商业和高利贷业的社会阶层——“骑士”的兴起。(骑士原指塞维·图里乌改革后第一等级组成的18个骑兵百人团中的最富有的公民。到这时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含义,不论是否服役骑兵,凡是富有资财的商贾金融之家都属于骑士。)(2)大农庄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及流氓无产者的出现。连年不断的对外战争,使罗马侵占了大片土地,从而使大土地所有制形成。而伴随者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就是小农的破产和流氓无产者的出现。破了产的小农,有的成了佃农,有的流入城市成了小手工业者,但大多数成为流氓无产者,成为罗马社会中的一个寄生阶层。大批小农的破产,影响了罗马军队的来源和战斗力。因为无产者不具备“财产资格”,在原则上是不应征当兵的。所以才产生随后的马略的军事改革。

罗马的大土地所有制,采用大农庄的经营方式。这种大农庄被称为“拉蒂芬丁”(拉丁文latifundium,意为“大地产”)。大地产的特点是广泛采用奴隶劳动,而且以商品生产为生产目的。(3)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这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A、奴隶的来源多。B、奴隶使用广泛。C、奴隶待遇低。D、奴隶的劳动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A、奴隶的来源多。当时的奴隶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即:战俘奴、债务奴、盗掠奴(地中海海盗劫掠为奴)、购买奴(罗马各大城市都有奴隶市场。提洛岛的奴隶市场有时一天买卖奴隶达万人)、家生奴。

B、奴隶使用广泛,在农业和园艺业、建筑业和矿业、手工业及家庭生活都广泛使用奴隶,甚至还用奴隶进行角斗表演(角斗士,拉丁文gladiator,本意为“剑斗士”,按gladius意为“剑”)。

C、奴隶待遇低,被罗马奴隶主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

D、奴隶的劳动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即由家长制的、以生产直接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奴隶制,转化成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第四节后期罗马共和国一、两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1、原因

在公元前138—132年和公元前104—101年,西西里岛奴隶两次举行起义。起义的根本原因,都是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2、经过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爆发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之前,恩那城(位于西西里中部)的大奴隶主达莫费洛竟只强迫奴隶劳动,而不管饮食,让奴隶以抢劫为生。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只得揭竿而起。叙利亚籍奴隶攸努斯(Eunus,?—前132)被推为首领,他带领起义部队冲入恩那城。与此同时,小亚细亚籍奴隶克里昂在西西里岛西南部的阿格里根特也率领奴隶起义。两支起义军会合一处后,建立了政权,用力举攸努斯为王,称为安提柯,建立“新叙利亚王国”。起义队伍转战各地,迅速发展到一、二十万人。并曾打败8000罗马官兵。后来,罗马派执政官率大军围攻恩那城。因寡不敌众和叛徒的出卖,起义于公元前132年失败。攸努斯被俘死于狱中,克里昂阵亡。第二次起义于公元前104年爆发。起义导火线是西西里总督奈尔发停止释放奴隶的事件。公元前113—104年,罗马与北方日耳曼人(德意志人)的一支——森布里人作战时,兵源不足。于是,元老院下令,凡“非法”将自由人沦为奴隶的债务奴隶(前326年“彼特留法案”废除债奴制),应予释放,以便让他们当兵打仗。西西里总督奈尔发释放了800名奴隶,后受奴隶主贿赂而中止释放。愤怒的奴隶们立即掀起轰动。起义领导者是叙利亚籍奴隶萨维攸和阿铁尼昂,俩人曾先后被拥立为王。公元前101年,起义被罗马执政官阿奎留所率大军镇压。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震动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起义还进一步暴露了罗马存在的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的社会问题。二、格拉古兄弟改革

(1)原因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使罗马因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而造成的罗马兵源严重不足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格拉古兄弟改革。(2)改革内容提比留·格拉古出身于名门贵族,受过良好教育并长于演说,年青时曾到迦太基作战,后来在远征西班牙的罗马军队中当过财政官,以拥护土地改革而在平民中间享有良好声誉。公元前133年,提比留·格拉古(TiberiusGracchus,生卒BC162—133)就任人民保民官,提出了土地改革法案。古希腊传记作者普鲁塔克在《提比留·格拉古传》中,曾记述了提比留在公民大会上,为了通过其土地法案而作的动人演说:“栖身在意大利的野兽还有它们的洞窟和巢穴,可是为意大利而战斗献身的人们,除了空气和阳光之外都一无所有”。

公民大会通过了格拉古提出的土地法案,其主要内容是限制罗马公民各家占有公地数额不得超过1千犹格(约合250公顷,4000市亩),超过限额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然后分成三十犹格一块,分配给贫穷的农民耕种。法案被公民大会通过了。并设立三人委员会来执行。但法案触犯了大土地所有者贵族们的利益。元老贵族在公元前133年夏,谋杀了提比留,尸体被抛入第伯河。随之“三人委员会”(提比留及其岳父克劳狄、弟弟盖约组成)的工作事实上也中断了。但斗争并没有停止。

公元前123—122年,提比留的弟弟盖约·格拉古(GaiusGracchus,BC153—121)连选连任保民官。他继承其兄的改革,恢复了土地法,组成新的“三人委员会”,并提出更为广泛和激烈的一系列立法,如粮食法(把粮价降低一半售给城市贫民)、审判法(从骑士中任命陪审官)、行省法(把小亚细亚的包税权交给骑士)、建筑法等。以此争取骑士阶层和城市平民对改革的支持。

公元前122年,盖约·格拉古又提出给被征服的意大利人以公民权的法案。但这个法案不但遭到元老派的强烈反对,连那些不愿把公民权利分给意大利人的罗马平民也表示反对。于是,在公元前122年竞选(次年的)保民官落选。公元前121年,盖约被元老贵族雇佣的暴徒所围攻,身负重伤,不甘被俘而自杀。格拉古兄弟的改革终于失败。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就其终极目的来说,毕竟是代表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缓和罗马的土地问题,保证罗马军队的来源,从而强化能够对付奴隶和“征服世界”的罗马国家机器。他们的事业虽遭失败,但作为有胆识的奴隶主政治家来说,他们总是高于那批目光短浅的贵族保守派。他们的改革对罗马社会造成深刻的历史影响。(3)改革意义:A、这次改革对解决罗马公民的土地问题,解决罗马公民兵的来源问题,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统计,BC133—125年间,在改革中获得土地的公民人数将近8万人。B、改革还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有了土地,失业者有了工作)。C、改革符合打击豪门贵族、扩大城邦社会基础以巩固罗马霸国地位的需要,也是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发展潮流的,在古罗马历史上有其进步意义。三、马略的军事改革

公元前104—100年,出身平民的马略(GaiusMarius,BC157—86)连选连任执政官。他在任期间进行了军事改革。1、改革原因:A、大地产的形成,小农的破产,造成了兵源的枯竭,削弱了罗马国家的战斗力。B、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奴隶起义不断发生,罗马国家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来对付;同时,频繁的对外战争也需要罗马有强大的军事力量。2、改革内容

以募兵制代替了征兵制,以雇佣兵代替了公民兵;雇佣兵服役期限为16年,每年领取固定的薪饷(普通步兵每年领薪饷1200阿司,百人队长多一倍,骑兵多两倍);官兵退役后分得份地,并充作后备军事力量。此外,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对军团的编制也作了相应改革。3、意义马略的军事改革为罗马广开了兵源,提高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为“将可私兵”(军队成为将军的私有物)和以后的军事独裁和军人跋扈准备了条件。四、“同盟者(同盟)战争”

(公元前91—88年)公元前275年,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北方的波河流域除外)。罗马人在名义上称大批意大利人为“同盟者”,但实际上是把意大利人当作附庸。意大利人无罗马公民权,因此无权分配罗马“公地”,也不能享受其他权利。但是,意大利人都有为罗马国家当兵和纳贡的义务。长期的、频繁的战争使意大利人不胜其负担。于是,格拉古兄弟改革就提出了给意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权,但改革失败了。

公元前91年,保民官李维·德鲁苏又提出法案,要求给予意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权,遭到元老贵族们的竭力反对。德鲁苏被暗杀。这样,意大利人对通过合法途径取得公民权已感绝望,就掀起了武装暴动。意大利人以意大利中部的科菲纽姆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取名“意大利”。罗马多次派军队镇压,都被打败。这时,小亚细亚发生了米特里达梯战争,反抗罗马人统治者,后者大为惶恐,急忙采用分化政策平息意大利人的反抗。罗马统治者采用分化政策,宣布:凡未参加暴动、忠于罗马的“同盟者”给以公民权;暴动者在两个月内放下武器也可获得公民权。这样,意大利人很快瓦解。到公元前88年,坚持武装反抗的意大利人最终失败。同盟者战争虽然以意大利人的失败而告终。但意大利人争取公民权的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同盟者战争”是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因为:

第一,“同盟者战争”加速了罗马人和“同盟者”的融合,使一大批“同盟者”得到了公民权,为版图日益扩大的罗马共和国提供了一批新的管理人才,壮大了罗马统治阶级的力量。第二,使军事统帅和士兵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使一些军队成为将军的私人军队,将军的军事权力大增,从而促进了军事独裁的出现。而军事独裁的出现,是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必然产物和必然途径。五、苏拉军事独裁

公元前89年,黑海沿岸本都国国王米特里达梯武装反叛罗马人统治。次年,罗马将领苏拉(Sulla,BC138——78)率军前往小亚细亚镇压。苏拉通过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军事权力大增,于公元前84年率军凯旋进军罗马,公元前82年开进罗马,处死反对派,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苏拉在罗马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独裁统治(BC82—79),这也是取消罗马共和国的第一步。保民官和公民大会已形同虚设。六、斯巴达克起义(Spartacus,?—前71年)

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罗马的战争中被俘,然后被编入了罗马的辅助军队,因作战勇敢提升为十夫长,并获得了“勇敢战士”称号。他时刻怀念家乡,就逃跑了。但被抓获,卖为奴隶。他体格健壮、勇敢强悍,经过训练后,被选送去充当角斗士(拉丁文gladiator,本意为“剑斗士”,gladius意为“剑”)。不久,斯巴达克被转卖到卡普亚的角斗士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为罗马国家最大的圆形竞技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外部分成三层,周围由列柱环绕)和其他各大城市输送角斗士的。学校的条件十分恶劣,俨然象一座集中营,被送来学习的奴隶受到严密的监视和残酷的虐待。斯巴达克开始在角斗士中鼓动、串联,准备暴动。由于叛徒告密而走漏了消息,斯巴达克当机立断,提前发动起义。公元前73年初夏的一天,手无寸铁的角斗士们跑进学校的厨房,拿起菜刀、肉叉以及所能当武器的东西,与闻讯追踪而来的教师、警卫搏斗,奋力冲出角斗学校,奔向城南的维苏威火山。200个起义者中只有78人逃了出来。附近的奴隶和破产的农民纷纷投奔起义队伍,人数很快发展到一百多人。起义群另一首领是克里克苏(牧人和农民代表)。斯巴达克起义(画像)

起初,起义并没有引起罗马统治者的注意。因为在意大利奴隶逃亡乃是常事。当地的非正规军都被起义军打败了。于是,罗马政府派一支3000人的军队前去镇压起义者,并且扼住了起义者唯一的一条可以突围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按照斯巴达克的命令,用野葡萄藤编成软梯,并且沿梯而下,迂回到敌后,出其不意地击溃了敌人。

逃亡的奴隶战胜罗马将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坎佩尼亚(卡普亚)地区。起义军迅速扩大到7万人,并且屡败罗马军队。起义扩及南部意大利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2年,罗马元老院又派两个执政官——波泼里科拉和连图拉斯率两个军团前来镇压起义军。正在这时,起义军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和分裂。斯巴达克主张挥师北上,翻过阿尔卑斯山,让奴隶们返回故乡;起义军的另一个首领克里克苏则代表了当地牧人和农民的意见,希望留在意大利,夺回他们失去的土地,向罗马进军。于是,克里克苏带领3万余人离开主力,很快就在卡普亚(坎佩尼亚境内)的加尔干诺山附近被罗马军队击溃。克里克苏和大部分起义战士阵亡。斯巴达克率军北上,胜利抵达阿尔卑斯山脚下。然后,可能是因估计到翻山困难和得不到意大利北部地区富裕农民的支持,斯巴达克没有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率领12万大军回师南下。罗马城内一片惊慌。但斯巴达克未去攻打罗马。

斯巴达克进军路线图罗马元老院几经周折,挑选并任命克拉苏为镇压起义军的军事统帅。克拉苏整顿了军纪,实行了残酷的“十一抽杀律”(凡是临阵脱逃者,通过抽签,从每十人中抽出一人处以死刑),强迫士兵作战。尽管如此,公元前72年夏天,克拉苏在与斯巴达克的作战中,仍是连遭战败。

公元前72年冬,斯巴达克率领大军赶到意大利南端的布鲁提亚,打算渡海到西西里岛去,与那里的奴隶汇合。他与海盗谈判。想利用他们的船只渡海。但海盗背信弃义,把船开走了。海上风狂浪急,起义军制造木筏渡海的尝试也失败了。起义军处在缺粮的困境中,克拉苏又在后面建筑一条横穿整个地峡的宽、深都是4.5米的壕沟,长达55公里,企图围困起义军。在12月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斯巴达克带领起义军强行突破了克拉苏防线,向北挺进。

这时,在进军路线问题上起义军内部又发生了意见分歧,一部分人又从大部分中分裂出去,随即被克拉苏消灭。斯巴达克率军向布伦迪辛港进发,准备从那里渡海去希腊。途中,斯巴达克得知罗马将领卢库鲁率领的一支从东方归来的罗马军队正在布伦辛迪港登陆。斯巴达克只得回头与尾追而来的克拉苏作战,以免两支敌军汇合。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里亚境内,两军决战。斯巴达克骑在马上,被敌人长矛刺中大腿,下马手持盾牌屈膝同敌人作战,直至战死。起义军被俘者6000人,被克拉苏钉在十字架上,竖在从加卡普亚到罗马的大道两旁。斯巴达克进军路线图(参见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阿庇安《罗马史》二十四卷,仅存11卷。他们也对斯巴达克同情和钦佩。)斯巴达克起义的历史意义:

(1)起义军英勇斗争两年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迫使罗马奴隶主寻找能够维护他们利益的统治形式,因而促进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

(2)起义军到处捣毁奴隶制庄园,解放奴隶,打击了奴隶制经济,迫使奴隶主不得不开始改变剥削形式,因而促进了隶农制的流行。(3)起义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保护小农的利益,受到了农民的拥护。农民与奴隶站在一起,共同反对罗马统治者。他们不甘心忍受压迫,勇于斗争的精神也给后人以极大鼓舞。斯巴达克给后人树立了英勇斗争、争取自由的榜样。马克思也称赞他是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将军,具有高尚的品质,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马恩全集》第30卷,159页)。起义失败原因有:不能提出明确的战斗目标,没有建立可靠根据地和政权;内部多次分裂;罗马敌人强大。七、前“三头政治”和凯撒改革

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后,克拉苏(MarcusLiciniusCrassus,约BC115—BC53)势力大增,权势显赫,于公元前70年任罗马执政官。

与此同时,原苏拉的部将庞培(Gnaeus

PompeiusMagnus,BC106—48)通过镇压西班牙境内塞多留运动(BC72,塞多留是马略派成员,反对苏拉派)和斯巴达克起义(BC71年),并通过清剿海盗(BC67)和吞并里海沿岸、叙利亚及巴勒斯坦(BC66—62),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BC62年,庞培从东方凯旋罗马。庞培的权势的增长,引起了克拉苏的妒忌,于是两者发生了矛盾。克拉苏借口庞培在东方执行的政策(如给予当地王公们和一些城市许多权利)未经元老院批准,而反对庞培。庞培对克拉苏感到气愤,转而与大法官凯撒交好。凯撒凭着他和克拉苏的关系从中斡旋、调和,使庞培与克拉苏解除嫌隙。这样,三个有势力的人物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就相互接近起来。公元前60年,担任了一年的西班牙总督的凯撒回到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即所谓“前三头同盟”。根据同盟约定,凯撒就任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为了巩固这个联盟,庞培娶了凯撒的女儿为妻。(见《世界著名古国王朝(一)》288页)三头政治是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期的政权形式,其实质是三人的集体独裁。凯撒雕像

凯撒,全名盖约·儒略·凯撒(GaiusJuliusCaesar,BC100.7.12—BC44.3.15。罗马公民的全名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人名·氏族名·家系名),出身于破落贵族,以拥护民主派、反对贵族派的面目投身政治,历任财务官、监察官、祭司长、大法官、西班牙总督等职。公元前59年,出任当年的执政官。在任职期间,凯撒实行了一些有利于骑士、平民的政策,批准了庞培在东方的政策措施。为了增长自己的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力,凯撒于公元前58年出任山南高卢总督。在其后三年内,凯撒仅带领四个军团就征服了山北高卢(今法国、比利时的大部)的大部分,掠夺了大批战利品和奴隶。由于权利之争,三巨头之间发生了裂痕。为了弥合裂痕,公元前56年三头在伊达拉里亚北部的路卡举行会议,会议决议凯撒续任高卢总督五年,庞培和克拉苏任公元前55年的执政官,任满后庞培出掌西班牙总督五年,克拉苏出掌叙利亚总督五年。克拉苏谋求战功心切,执政官任期未满便前往叙利亚。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对帕提亚(安息)作战中阵亡。“三头”剩下了“两头”。凯撒继续在高卢扩大战果,并于公元前55年一度渡海侵入不列颠,次年撤回高卢。他还镇压了高卢人民的反抗,并于公元前52年把山北高卢正式并入罗马版图。凯撒因此而成为最有权势的人物。公元前49年,罗马元老院选择庞培来对付凯撒,授命庞培保卫罗马,并宣布凯撒为“公敌”。凯撒于当年1月10日,以“保卫人民夙有权利”的名义,迅速从高卢向罗马进军。庞培和元老贵族没有作好迎战准备,逃往巴尔干半岛。凯撒占领了罗马,又向西班牙进军,消灭了庞培在西班牙的军队。11月,凯撒回到罗马,当了11天独裁官,随即开赴东方与庞培决战。公元前48年,凯撒在法撒卢(希腊狄萨里亚南部)彻底战败庞培,庞培逃亡埃及,庞培乘小船在埃及靠岸时,被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的侍从暗杀。前三头政治至此结束。音像资料\庞培之死.MPG凯撒追踪庞培来到埃及都城亚历山大里亚,正值托勒密王朝发生王位之争(公元前51—48年)。一个夜晚,被放逐到叙利亚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Cleopatra,前69—30年,时年21岁)身着薄纱裙,走进凯撒房间。她征服了凯撒(52岁)的心。凯撒宣布她为女王,废黜她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及其夫君)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48年凯撒被选为终身保民官,并破例担任5年执政官。公元前45年又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此外,他还拥有元帅(Imperator)、大教长等头衔以及“祖国之父”的尊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官,集军事、政治、司法、宗教权力于一身。共和国实际上已经死亡,只是还要有一段埋葬的时间。凯撒在当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凯撒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1)公元前59年任执政官时,提出土地法案,分配固有土地,给庞培老兵和有三个孩子以上的家长。公元前46年,凯撒又通过建立行省殖民地的法案,在意大利境外行省建立许多殖民地,把殖民地土地分给释放奴、贫苦农民和他的老兵。由此而得到土地者仅老兵就有8万人,他们成为凯撒的支持力量。(2)约在公元前59年9月颁布了反勒索法,规定了官吏职权范围,对于在行省滥用职权进行勒索的官吏加强了惩治。(3)公元前49年11月,凯撒担任11天独裁官时,通过公民大会把罗马公民权授予了山北高卢人(又说山南高卢,这是第一次把公民权授予行省),同时把公民权授予了西班牙加迭斯居民。公元前46年他任独裁官后,又把公民权授予了当时所有住在罗马的外籍医生和教师。(4)公元前46年,实行自治市法,规定了自治市的管理制度和市议员的必备资格,同时还规定了自治市的公共设施要和罗马采取一样的形式。从而提高了自治市的地位。凯撒的行省殖民地化政策、公民权法和自治市法,不仅加强了行省与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行省的罗马化,而且,壮大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公元前47年9月,凯撒颁布了债务法,规定减少债务人1/4的债务,并规定把已还利息当作本金计算。

(6)打败庞培后,着手整顿了元老院和其他行政机构,把非元老贵族出身的骑士和意大利上层分子选进元老院,并把元老人数扩充到900人。其他官吏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如大法官由8人增至10人。凯撒规定了长官的任期,如规定行省代行执政官任期二年,代行大法官任期一年等。许多凯撒的拥护者都因此而进入高级长官之列,扩大了统治基础,元老院从仅仅代表罗马一小撮贵族奴隶主发展为代表地域更广泛、社会阶层更广大的专政机构了。(7)改革税制和货币制,规定国家征收直接税,并采用了新的单一金币制,便于对罗马全部领土实行统治。(8)改革了历法。从埃及聘请希腊天文学家改订历法,定一年为365日,4年一闰。这项太阳历因凯撒的氏族名而得名为“儒略历”,自公元前45年元旦起实行,一直使用到16世纪中期。音像资料\格列高里历法.MPG(9)颁布了反奢侈法,如规定禁用肩舆、朱衣、珍珠;禁建豪华的墓碑,违者罚款。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罗马社会的奢侈浪费之风。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布鲁图和卡西乌为首的元老贵族派人在元老院议事厅暗杀了凯撒。(由于凯撒独裁统治非常著名,后来西方帝王习用“凯撒”为头衔)。\音像资料\恺撒之死.MPG八、后三头政治和共和国的灭亡

凯撒死后,罗马发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凯撒的密友安东尼(安敦尼,MarcusAntonius,BC82—30),凯撒派往高卢任总督的部将雷必达(MarcusAemiliusLepidus,?—约前13)势力最强。为了削弱这俩人的权势,以西塞罗为首的罗马元老派,支持凯撒养子(原为他姐姐的儿子)屋大维(GaiusOctavius,BC63—AD14年8月18日)。奥古斯都雕像[罗马]公元前19年

罗马人的造型艺术主要来自于古希腊艺术的影响,但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貌。肖像雕刻是罗马雕塑的主要成果,原因是,伊特鲁里亚人重殡葬仪式,常在死者脸上拓下蜡模,存放在灶神的龛里。每逢纪念日,即取出供奉,后来这种方法渐渐运用到雕刻上,制作肖像时要求准确表达对象的特征,这就成了雕像艺术的追求目标。至奥古斯都帝国时期,肖像雕刻已获高度的发展,但奥古斯都皇帝还要求仿效古希腊,他喜欢把人物形象理想化,故美术史上称这种风格为奥古斯都古典主义。这一尊普里马-波尔塔出土的大理石《奥古斯都雕像》(高240厘米)便最具有代表性。在这里,奥古斯都已被当作英雄来塑造的(奥古斯都是拉丁语神圣的、圣尊的之意)。他本人名叫屋大维,公元前27年称帝后,元老院授予此一称号。他左手握权杖,右手朝前高举,似在训话。脸部表情严峻,薄薄的嘴唇,性格十分鲜明。他那披着华丽的盔甲的身材显得很魁梧,甲胄上的图案寓意着罗马将统帅全球的思想,运用这种象征化手段,艺术的目的已一目了然,即在于歌颂帝王。雕像的作者未被留下姓名,看来,罗马帝政时代的艺术家是不具有这种创作权利的。在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右脚旁边,艺术家还塑造了一个带有双翼而无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这个罗马神话里的小爱神为什么塑造在这里呢?无眼珠,象征他司爱情的盲目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