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_第1页
八一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_第2页
八一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_第3页
八一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_第4页
八一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一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5篇】聂海胜是继杨利伟、翟志刚之后排名第三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飞梯队成员,也是他们三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2日放射,聂海胜成为两名航天员之一……一时间,聂海胜再次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航天英雄竟来自湖北省枣阳市一个偏僻的山村,早年丧父的他,是在母亲的鼓舞下,一步一步地走上航天路……众望出品《必刷题》系列,从小学到高中,陪伴孩子成长,助力中考高考,为孩子学习护航。

聂海胜1964年9月诞生在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一个贫困的农家,家中共有8个孩子,他排行第六,父亲聂云华、母亲张金秀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勤劳和善。由于靠种地维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困难。尽管如此,但聂海胜却特别好学上进。在当地,他是出了名的“读书狂”,别人家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他从不艳羡,只是一门心思地把心放在学习上。每次临考时,村里的很多学生都在家里玩,他却提着一盏煤油灯到学校里去补习……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确定会有长进的!”正值聂海胜满怀信念地向往着将来时,灾祸却不知不觉地降落了。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镇中学上初中的聂海胜突然接到母亲捎来的口信,说他父亲胃疼得厉害想见他一面。聂海胜一听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里跑,父亲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呀,要是倒下了,一家人该怎么过啊!当他满头大汗地赶回村里,父亲已经被人用板车从医院拉回来了,再也不能睁开眼睛。从今,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安康成长,她没日没夜地操劳,养猪、喂鸡、种地……只要孩子们回到家里,她就告诫他们:“家里虽然穷,但我决不会让你们挨饿,你们自己也要争气,保持有一个好身体,免得走你们父亲的老路啊!”

在8个孩子中,聂海胜是最让母亲放心的,不仅在学校里表现突出,而且还能替家里着想。为了不让母亲过度劳累,只要学校放假,他都回家帮忙干活,夏天割麦子、冬天摘棉花,特殊是每年的“双抢”,他还像大人一样,到田里挑稻子,浑身上下晒得像个“黑泥鳅”一样。一年后,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枣阳市一中,成为村里第一个进城念书的学生。从家里到市区,大约有30公里的路程。为了节约开支,聂海胜每次上学、回家都靠步行,而在学校的干粮则是自带的大米和咸菜。每次看到他脚上磨出的血泡,母亲都心疼得要命,不由自主地落下眼泪,为了减轻他走路的苦痛,母亲还为他纳过一双厚厚的布底鞋。一次开学,母亲好不简单为聂海胜凑了20多元的学费,可是,在他报到时却发觉钱包被小偷偷了,这可是母亲半年来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呀!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忧,他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一个人静静跑到火车站扛包,硬是将学费给挣回来了。日复一日,聂海胜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磨练出了坚韧的毅力和强壮的身体,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被推选为班上的体育委员,短跑、长跑、单杠、双杠、跳高、跳远……无所不能,赢得了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宠爱。

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篇二

三度飞天,荣誉等身。景海鹏收获了很多的鲜花和掌声。他仍旧非常糊涂:“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幻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全部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育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旧带头参与,高难科目抢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备战“神九”任务的那年春节,刘洋在模拟器训练馆遇到了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他笑着说:“年纪大了,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啊!”

面对党和人民赐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社会,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完善的太空一课让“教师”成了航天员王亚平的其次职业;这些年,她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沟通。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很多中小学生心中的航天幻想。一个孩子在给她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幻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请放心把接力棒交给我吧!”王亚平觉得,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以外最美妙的记忆。

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归零,归零,还是归零……”放射前的读秒倒计时没有“零”,但每次任务完毕后,航天员们的心里都会补上这个“零”。“归零”让他们一次次放下个人的成绩、经受、得失,轻装上阵,始终以从零开头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篇三

202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傲慢”。此后,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傲慢”。

八个字,字字恳切,重逾千钧,折射出航天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这份挚爱源于深知:为托举他们一飞冲天,在祖国航天的各条战线上,多少人把铺盖搬到车间,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专家透支了安康,多少年轻人霜染两鬓……

“祖国托举我飞天!”景海鹏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俄罗斯参与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与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特别吃力,每次训练完毕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俄罗斯专家非常惊异地问:“她不会就是你们中国选出来的女航天员吧?”科研人员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硬是靠着这种坚韧执着的拼劲,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骄傲地说:穿着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闲逛太空,感觉真棒!

说起国家,航天员们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提到个人,他们却经常轻描淡写:

20年来,在许多人看来,邓清明是个“消逝”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亲戚都会这样问起:“只听说是航天员,咋不见他上天哩?”作为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训练备战,3次入选任务梯队,却始终没能圆自己的飞天梦——“把生命中最珍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你懊悔吗?”邓清明这样答复:“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荡着《祖国不会遗忘》这首歌,航天员们至今都感动不已……刘洋说:“如今当大家对我说‘你没有变’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曾遗忘初心,不曾迷失自己。由于我糊涂地知道托举我们飞天的双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国力’。”

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篇四

像很多山里的男孩子一样,聂海胜从小就憧憬军营。他爱看打仗的电影,喜爱听部队的军歌。村庄上空常常有民航飞机飞行,也有尾巴冒烟的战斗机训练。只要听到飞机的轰鸣,他就会立刻站立不动,还常对伙伴们说长大了要去当兵、当飞行员、开飞机。没想到,这一天最终变成了现实。1982年秋,空军某部队枣阳市一中招飞行员,聂海胜积极报名,他自幼平衡力量和心理素养就很好,经过近百项的体验、政审,最终如愿以偿。临行时,聂海胜像平常去上学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带什么行李。他怕母亲难受,拦在门口死活不让她出门送自己。母亲一再地嘱托他:“孩子啊,好好干,要为咱们山里人争气呀!”聂海胜与几位被招飞的同学被送到长春航校后,尽管对当地的气候很不适应,但他时刻牢记着母亲的嘱托,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之中,以致各项指标都完成得特别精彩,成为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一次,教官让他给大家讲一讲飞行体会,一向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事实上,飞行远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简洁,每一次登机前,他都手拿模型将飞行线路、飞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反反复复演练数遍。付出总有回报。初教、高教级飞行结业,他要比别人少飞几十个小时。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被安排到南昌某飞行部队。

聂海胜深知母亲吃过很多苦,每次给家里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特殊是在他成家之后,总是想方法让母亲多享点福。在南昌时,聂海胜就几次接母亲到部队居住。后来,聂海胜调到北京,又两次接母亲到北京过春节,还每个月给她寄生活费。

1998年1月,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聂海胜靠着良好的体质和优秀的飞行力量,在参选的1506名优秀飞行员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

2023年2月,聂海胜带着妻子、女儿回枣阳探亲,母亲和姐姐快乐地弄了一大桌子饭菜。饭桌上,母亲从儿子的神色中猜出他确定承受了重要任务。此后大半年,聂海胜果真没有打过几次电话,后来就一点音信都没有了。原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进入倒计时,聂海胜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闭训练中去了。2023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最终从酒泉卫星放射基地顺当升空。而这时母亲却因旧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当她从医院的电视中得知自己的儿子是“神舟五号”三人首飞梯队的一员时,不由得热泪纵横,冲着电视画面中的儿子哽咽着说:“孩子,你是母亲傲慢,你是家乡的傲慢啊!”当这一令人兴奋的消息在家乡传开后,人们纷纷手捧鲜花涌进医院向这位“航天英雄”的母亲表示祝愿,老人一边拱手道谢,一边嘱咐大家:“千万不要把我生病的事传出去,免得影响海胜的工作。”事实上,老人有一个心愿:这一次,儿子没有升空,下一次得争取上去啊!然而,聂海胜还是知道了母亲生病的消息。他知道,母亲将他们兄弟姐妹拉扯大不简单,应当回去看看她,在她身边尽一尽孝道。于是,他特意请假,乘飞机回到家乡,当他消失在母亲的病床前时,老人流泪了,冲着儿子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我这把老骨头不争气呀,把你给连累了……”。

在北京,聂海胜有个温馨的家,妻子聂捷琳也是一名军人,跟他在同一个单位,是搞医学讨论的。女儿聂天翔今年11岁了,特别活泼得意。跟全部航天员的家庭一样,这个三口之家,是围围着“航天”二字运转的,也特别和谐,这是飞行员的传统。自从聂海胜紧锣蜜鼓地备战“神六”,每个月都难得回一趟家,聂天翔说她都快遗忘爸爸长什么样子了。她还说她特别佩服奶奶,说奶奶不仅哺育了爸爸,而且还积极支持爸爸的工作,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聂海胜完善归来之时,女儿聂天翔将自己亲自折叠的纸鹤挂在了刚刚在太空中度过四十一岁生日的聂海胜的脖子上。

勋章“聂海胜”先进事迹篇五

从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成了“最远的距离”。10多年来,除双休日外,航天员都按规定集中治理、训练,常常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家属这样说。

在神舟六号航天员选拔训练的关键时刻,航天员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这个村里公认的孝子曾经宣誓要让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可为了载人航天事业,他却只能在病榻前守候3天。为了不让哥哥分心,弟弟聂新胜说:“哥,咱俩分个工吧,你尽忠,我尽孝。”

“一人航天员,全家航天员。”在学习训练最艰难的时候,家就成了航天员的“其次课堂”。成为航天员后,转椅是刘洋的第一道“拦路虎”。为提高成绩,刘洋的爱人就陪她一起“打地转”,帮她计数,还要做好爱护……

王亚平报名参选航天员之初,爱人打算放弃自己钟爱的飞行事业,用心陪伴妻子踏上飞天征程。那段时间,细心的王亚平体会到了他的不舍,她说:“你就自由拘束地飞吧,我能照看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虽然见少离多,但却正如他们商定的那样,在天空和太空比翼双飞,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爱我了,不要我了?”在备战“神十一”任务期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