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创新试验_第1页
化学教师创新试验_第2页
化学教师创新试验_第3页
化学教师创新试验_第4页
化学教师创新试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教师优秀课件创新试验第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问题的提出]

“1+1究竟等于几?”

第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存在的问题]

1、科学性不强

2、实验现象不明显

3、药品浪费严重

水酒精第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1:5mL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混合后温度t­2/℃温度差(t2-t1)/℃水酒精水酒精116.715.922.76.06.8216.715.922.55.86.4316.715.922.76.06.8第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2:5mL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质量变化情况实验次数混合前水、酒精及量筒的总质量m1/g混合后水、酒精及量筒的质量m2/g质量差(m2-m1)/g143.843.80243.843.80343.843.80第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3:5mL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情况实验次数混合前水、酒精的体积数v1/mL混合后水、酒精的体积总数v2/mL体积差(v2-v1)/mL15.0+5.0=10.09.70.325.0+5.0=10.09.60.435.0+5.0=10.09.70.3第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4:10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混合后温度t­2/℃温度差(t2-t1)/℃水酒精水酒精116.715.922.96.27.0216.715.922.86.16.9316.715.923.06.37.1第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5:10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质量变化情况实验次数混合前水、酒精及量筒的总质量m1/g混合后水、酒精及量筒的质量m2/g质量差(m2-m1)/g1476.6476.602476.6476.603476.6476.60第1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6:10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情况实验次数混合前水、酒精的体积总数v1/mLv1混合后水、酒精的体积总数v2/mLv2体积差(v2-v1)/mL1100.0+100.0=200.0194.06.02100.0+100.0=200.0194.06.03100.0+100.0=200.0194.06.0第1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7:100mL混入少量红墨水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实验次数起始温度t1/℃混合后温度t­2/℃温度差(t2-t1)/℃水酒精水酒精116.715.922.96.27.0216.715.922.86.16.9316.715.923.06.37.1第1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8:100mL混入少量红墨水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质量变化情况实验次数混合前水、酒精及量筒的总质量m1/g混合后水、酒精及量筒的质量m2/g质量差(m2-m1)/g1476.6476.602476.6476.603476.6476.60第1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表9:100mL混入少量红墨水的水和酒精混合前、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情况实验次数混合前水、酒精的体积总数v1/mLv1混合后水、酒精的体积总数v2/mLv2体积差(v2-v1)/mL1100.0+100.0=200.0194.06.02100.0+100.0=200.0194.06.03100.0+100.0=200.0194.06.0第1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研究目的1、节约实验药品,节约资源;2、让教师演示此实验时,现象更清楚,实验效果更好,科学性更强;3、让学生自己在家也能动手做这个实验;让想做1+1不等于2实验的人,都能做这个实验;4、让连量筒也没有的学校也能做这个实验;第1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研究过程

]

仪器微型化最初考虑的是用20毫升的量筒代替100毫升的量筒,但发现没有20毫升规格的量筒,如果分别用5毫升的水和酒精在10毫升的量筒中做,实验效果也不理想,而如果用50毫升的量筒代替20毫升的量筒,不仅误差太大,最主要的是实验效果同样不好。第1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次生病打点滴时,无意中观察到当输液快结束时,管内液面下降的速率快于输液器中间的大肚容器的液面下降的速率,受此启发,再联想到圆柱体的体积与圆柱的半径和高的关系,经过无数的试验,才获成功。

第1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点]1、实验仪器微型化,节约实验药品第1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通过对比混合前后液体质量、温度、体积的变化,证明液体体积的减小真的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而引起的,让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第1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在一套装置中采用大小不一的圆柱体,让半径大的圆柱体用来盛大部分的液体,让半径小的圆柱体用来盛小部分的液体,让体积减少的部分产生在此,更加突出了体积差.第2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4、采用两个漏斗,既巧妙地防止了加液体过快时液体流出,还可用来排气泡;第2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5、不用量筒也可做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或做1+1不等于2的实验;第2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6、可用95%的酒精替代无水酒精。(无水酒精的市场价格是95%的酒精的4至5倍)第2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我们的作品第2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得体会1、假如问100个人,估计100个人都会认为5g水加5g水等于10g水;假如再问100个人,估计可能会有99个人会认为5mL水加5mL水等于10mL水,(另外一个说不知道)然而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5mL水加5mL水,总体积总是小于10mL(虽然少得不是很多),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知请教了多少人,查看了多少资料,付出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才从理论上搞清楚,倍感其中的酸甜苦辣。第2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书到用时方恨少”,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感受更深了。过去总以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没想到的是,数学课学到的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竟然让我们想到用来进行实验效果的比较(过去的比较只停留在定性比较,没有进行定量比较),让指导教师对我们刮目相看,体会到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应用中带来的欣喜,坚定了努力学好书本知识的信心和决心。第2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二)明矾净水的实验改进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汶川大地震后,有媒体报道山区灾民使用的净水剂主要是明矾,在依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3页活动与探究做明矾净水的实验时(1),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人研究认为“明矾净水实验在于明矾的状态和质量太多的问题,一般需要20min左右的时间,”(2)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间大约是40min左右,如果单这里就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后面的教学任务根本就无法完成,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第2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我们发现昆明市附近地区的天然水大多呈弱碱性,而明矾净水的原理在于其水解产物氢氧化铝有很强的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弱碱性、弱酸性环境不利于氢氧化铝的生成,即不利于明矾的水解。第2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编号一二三四五PH值6.677.637.357.718.20第3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方法:单因素控制法(泥沙水量、明矾量、氢氧化钠量)实验目的:找到明矾净水的最佳实验条件第3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七:取编号为1、2、3、4、5的烧杯,各加入100mL编号为五的泥沙水,测PH值。在1、2、3烧杯中分别加入1.0g、1.5g、2.0g明矾,搅拌后分别加入1.0mL、1.5mL、2.0mL的NaOH溶液,结果如下:编号明矾:NaOHPH值分层时间(s)颜色及浑浊度加明矾前加明矾和10%NaOH溶液后11.0g:1.0mL8.204.4040上层清液、下层浅黄色浑浊量多21.5g:1.5mL8.204.4010上层清液、下层浅黄色浑浊量多32.0g:2.0mL8.204.8520上层清液、下层浅黄色浑浊量多第3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八:取编号为1、2、3、4、5的烧杯,各加入100mL编号为五的泥沙水,测PH值。在1、2、3烧杯中分别加入0.1g、0.2g、0.3g、0.4g明矾,搅拌后分别加入分别滴入4滴、8滴、12滴、16滴(每毫升约为40滴)10%的NaOH溶液,搅拌,静置,结果如下:

编号明矾:NaOHPH值分层时间(s)颜色、浑浊度、沉淀量加明矾前加明矾和10%的NaOH溶液后10.1g:0.1mL6.707.90180上层清液、下层黄色沉淀,沉淀量少20.2g:0.2mL6.708.4022上层清液、下层黄色沉淀,沉淀量少30.3g:0.3mL6.708.7020上层清液、下层黄色沉淀,沉淀量较1、2多40.4g:0.4mL6.707.5018上层清液、沉淀量较3多56.706.70无明显现象第3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九:取编号为1、2、3、4、5的烧杯,各加入100mL编号为五的泥沙水,测PH值。在1、2、3、4烧杯中分别加入0.1g明矾,搅拌后分别加入分别滴入3滴、4滴、5滴、6滴(每毫升约为40滴)10%的NaOH溶液,搅拌,静置,结果如下:编号明矾:NaOHPH值分层时间(s)颜色、浑浊度、沉淀量加明矾前加明矾和10%的NaOH溶液后10.1g:0.075mL6.707.6190~120上层清液、下层黄色沉淀,沉淀量少20.1g:0.1mL6.708.7190~120上层清液、下层黄色沉淀,沉淀量少30.1g:0.125mL6.709.60120~150上层清液、下层黄色沉淀,沉淀量少40.1g:0.15mL6.7010.10150~180上层清液、下层黄色沉淀,沉淀量少第3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结论:1.净水时间的快慢与明矾、NaOH的用量有关。NaOH的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明矾的净水,用明矾净泥沙水的最佳比值为:水(mL):明矾(g):10%NaOH(mL)为100mL:0.1g:0.075~0.1mL(3~4滴)。用明矾净滇池海埂水,最佳比值为:水(mL):明矾(g):10%NaOH(mL)为500mL:0.1g:0.3mL(8滴)。第3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由于一般家庭中没有NaOH,故在用明矾净水时可加入适量NaHCO3。如果不考虑净水时间,0.1g明矾,用10%NaOH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调节,其净水效果都很好。3.由于各地泥沙成分不一,配制出的泥沙水浑浊度不同,本实验所用泥沙水越浑,效果越好。4、明矾用量不能多,否则用NaHCO3溶液中和,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利于沉淀的生成。第3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注意事项滇池水要明显浑浊,如果蓝藻过多,可用单层纱布过滤。加入明矾充分溶解后,再加NaOH和溶液,搅拌3~5下,即可。保持静置,不要经常搅动,否则不利于沉淀的形成。同等情况下,饱和NaHCO3溶液和10%NaOH溶液用量之比为1~2:1,进行换算。4.当量取的液体体积小于1mL时,改用滴管量取,本实验1mL液体大约为40滴。第4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趣味性实验:

“天龙吐火”的原创设计

实验(三)第4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意图]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第4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设计]如下图:

图三、天龙吐火第4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1.1将浸过硫酸铜溶液的棉花塞在双球干燥管的大球部位,松紧适宜。既能起过滤作用,又不影响通气。再将透明塑料袋系在干燥管的小球部位。

1.2取大约0.2g的红磷于试管的底部,导气管口在红磷上方3至4厘米处,如图示连接好装置。

第4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1.3先用酒精灯预热,再集中火力于试管的底部加热,待红磷剩余三分之一左右时,停止加热。1.4冷却30至60秒左右,鼓入空气,可看到从导气管口吐出火焰,犹如天龙吐火,待火焰熄灭后,试管内壁上的黄色物质又开始燃烧,发出光,就像天上的火烧云一样,煞是有趣。燃烧的剧烈程度随鼓气量的多少、快慢而不同,可根据需要,随意控制。第4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注意事项2.1红磷要干燥。2.2导管口用酒精喷灯烧成喇叭状。2.3浸过硫酸铜的棉花制作方法如下:将棉花用5%硫酸铜溶液浸湿后,取出挤干水份,再撕至蓬松即可。2.4冷却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短反应太剧烈)。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应酌情延长或缩短冷却时间。第4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的探究设计

实验(四)第4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实验设计缺陷]:实验成功率不高[原因分析]:一是燃烧的纸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二是产生的热气流又将氧气带走了一部分,二者都降低了集气瓶内氧气的浓度,使得温度达不到铝箔与氧气燃烧的着火点;三是铝箔太宽,不利于燃烧。第4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实验探究(1)[探究意图]

一是增加集气瓶内氧气的浓度,二是将纸改为火柴,并降低铝箔的宽度,以提高实验成功率。第5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设计]如下图

图四: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第5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将铝箔剪成2mm×50mm的条绕在火柴棍上,另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火柴,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同时不断通入氧气(如图所示)。可看到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第5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实验现象讨论在“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物质一定是铝箔吗?为此,需做火柴在氧气中燃烧的对照比较实验。第5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结果:火柴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与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并无明显不同。再将铝箔条绕在火柴棍上(不要太紧太密,之间要留有一点缝隙),让其在空气中燃烧后,与在氧气中燃烧后的“灰烬”相比较,两者并无非常明显的差别。若将铝箔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红后,冷却,与上述两种方法产生的“灰烬”相比较,也无太大区别。再将“灰烬”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都会产生气泡。第5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论1:铝箔条绕在火柴棍上,点燃后在“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现象主要是由火柴引起的。第5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因分析]

铝与氧气反应产生的氧化铝的结构过于致密,阻碍了氧气与铝的进一步接触,尽管生成热很大,但由于单位时间内参加反应的量小(反应速率减慢),就不会产生白光。第5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论2:铝在氧气中燃烧,不宜用铝箔来做。第5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探究(2)[探究意图]1、排除火柴的干扰;2、尽量降低氧化铝的负面影响。[创新设计]1、要点1.1用铝粉代替铝箔;1.2用滤纸代替火柴。第5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2.1用坩埚钳夹住一张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的现象。2.2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看到铝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第5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论:1、滤纸单独在氧气中燃烧与撒上一薄层铝粉的滤纸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明显不同。2、铝粉在氧气中能燃烧,但不宜作为教师演示实验用。[原因分析]反应过于剧烈,易发生危险,发出的白光太耀眼,要戴上防护镜第6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探究(3)[探究意图]

降低氧气浓度,达到降低反应速率的目的,使反应在可控制的范围,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第6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设计]

1、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1.1用排空法收集满一瓶氧气,与另一瓶盛空气的集气瓶口对口上下颠倒几次,用玻璃片盖好,备用。1.2用坩埚钳夹住1.5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上述其中一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1.3在一张1.5cm×5cm的滤纸上,洒上一薄层铝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立即伸入另一集气瓶中,可看到铝粉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第6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论:1、滤纸单独在氧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中燃烧与撒上一薄层铝粉的滤纸在氧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中燃烧,现象明显不同。2、可作为教师演示实验用,但实验操作稍嫌麻烦。第6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探究(4)[探究意图]

使实验操作更简单,趣味性更强。[创新设计]1、用空气代替氧气;2、用铝银粉(商品名,颗粒更小)代替普通铝粉。第6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1、

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1.1用坩埚钳夹住2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2在一张2cm×5cm的滤纸上,撒上一薄层铝银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可看到铝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轻轻抖动手腕,效果更好)第6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论:1、滤纸单独在空气中燃烧与撒上一薄层铝粉的滤纸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明显不同。2、宜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或化学晚会表演用。注意事项远离学生,注意不要让火星落到易燃物或易烧坏的物品上。第6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铁粉在空气中燃烧

的实验迁移设计

实验(五)第6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因分析]

1、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并不明显,并非铁的性质比铝的性质活泼,而是生成产物性质不同的原因。前者尽管四氧化三铁的生成热相对来说较小,但生成物四氧化三铁结构比较疏松,易脱落,对铁与氧气的接触影响小,反应速率较大,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较大,能使铁丝熔化,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后者尽管放出的热量高,但生成物氧化铝的结构过于致密和牢固(不易脱落)阻碍了氧气与铝的进一步接触,反应速率较小,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较少,就不易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而得出铁的性质比铝的性质活泼的结论。第6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铝粉能在空气中燃烧,铁粉行吗?[探究意图]铁粉是否能在空气中燃烧第6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设计]

1、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1.1用坩埚钳夹住2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2在一张2cm×5cm的滤纸上,撒上一薄层还原铁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可看到铁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呈红光(轻轻抖动手腕,效果更好)。第7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论:铁粉在空气中能燃烧。2、注意事项2.1铁粉最好用还原铁粉;2.2远离学生,注意不要让火星落到易燃物或易烧坏的物品上。第7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锌粉、铜粉在空气中

燃烧实验的探究设计

实验(六)第7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因分析]

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锌的化学性质比铁的活泼,理应也能在空气中燃烧,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问题是铜粉能在空气中燃烧吗?[探究意图]锌粉、铜粉是否能在空气中燃烧第7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设计]

1、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1.1用坩埚钳夹住2cm×5cm的滤纸一端,点燃后观察滤纸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1.2在一张2cm×5cm的滤纸上,撒上一薄层锌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可看到锌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呈青光(轻轻抖动手腕,效果更好)。1.3在一张2cm×5cm的滤纸上,撒上一薄层铜粉,用坩埚钳夹住滤纸的一端,点燃后,可看到铜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呈绿光(轻轻抖动手腕,效果更好)。第7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结论:锌粉、铜粉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但锌粉燃烧得更剧烈。推论:大多数金属粉末都能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发出光。友情提醒:金属粉末的生产、储存、运输至少要作为易燃物来处理。第7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可控制燃烧条件的实验环保型设计实验(七)第7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实验设计缺陷]

其一是实验的过程中产生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会污染教室环境;其二是实验的过程中不易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否(不能控制白磷的燃烧);第7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因分析]不能同时控制氧气与温度(燃烧的条件)。[创新意图]

在封闭的条件下,实现燃烧条件的有效控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随心所欲地控制反应。第7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创新设计]如下图A——红磷B——白磷第7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1.1加入0.2g的红磷于上具支试管底部,隔2cm地方放入一粒米粒大小的白磷,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导气管离试管底部0.5cm左右。1.2由双连球鼓入空气,发现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第8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1.3先用酒精灯均匀预热,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同时鼓动双连球,使进入的空气先通过红磷,再到达白磷。此时可观察到红磷无明显变化,而白磷却剧烈燃烧;若停止鼓气,则白磷燃烧停止(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第8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创新特点2.1实验至始至终都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2.2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控制燃烧,有利于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第8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八)、牛皮纸的妙用1、做燃烧条件的实验用用牛皮纸做或折成一个杯子,里面盛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在下面加热,杯子不会烧坏;用另一张牛皮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能燃烧。前者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达不到牛皮纸的着火点。第83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做比较酒精灯火焰哪一层温度高的

实验用

取一张大小适合的牛皮纸,平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方(让每一层的火焰都能与牛皮纸接触),几秒钟后移开,可看到牛皮纸的外层明显变黑(最先碳化),证明酒精灯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注意事项:牛皮纸要平整。

第84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燃烧的条件用牛皮纸做或折成一个杯子,里面盛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在下面加热,杯子不会烧坏;用另一张牛皮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能燃烧。前者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达不到牛皮纸的着火点。第85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4、作抹布用在转移有腐蚀性的药品时,常会有洒落,特别是像浓硫酸,洒在桌面上,用抹布处理,容易腐蚀抹布。在转移有腐蚀性的药品时,先在试剂瓶下面垫上一些牛皮纸,一次性使用,也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第86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5、作棕色瓶用

氯水、溴水、硝酸、高锰酸钾等溶液,一般要用棕色瓶来保存,若用棕色瓶来保存,又不利于学生观察其颜色。用白滴瓶盛上述溶液,将一张大小适合的牛皮纸做成一杯状,倒扣在白滴瓶上,用时取下,不用时罩上,即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第87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6、作半透膜用将一张12cm×12cm左右的牛皮纸,对折成漏斗状,放入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100mL小烧杯中,在把10mL淀粉胶体和5mL氯化钠溶液混合成的液体,加入到牛皮纸漏斗中。2min后,将牛皮纸漏斗取出,用两支试管各取烧杯中的液体5mL,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AgNO3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碘水,前者产生白色凝乳状沉淀,后者无明显显现。第88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7、作反应容器用铝热反应中的容器,常用滤纸做。滤纸价格较贵,而牛皮纸却是废物利用,成本几乎为零。制作方法如下:取一张大小适宜的方形牛皮纸(不必刻意剪成圆形),对折成漏斗状即可。第89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微型化设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九)第90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原实验设计缺陷]其一是药品消耗量大;其二是实验过程中烧杯、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易损坏,实验后装置不易保存。第91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实验创新设计]装置如下图:

中和热测定的微型化设计第92页,课件共114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实验过程1.1用打孔器在青霉素瓶的胶塞上打一个孔,套上温度计,高度离瓶底5~10mm为宜;再在泡沫塑料的中心打一个洞,大小和深浅以刚好能放进青霉素瓶为佳。1.2用10mL的量筒量取3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