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②拊(fǔ)掌:拍手。③搐(chù):抽缩。④乃:却。(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故选C。(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据此理解概括作答。故答案为:⑴
C;⑵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⑶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附参考译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
鼓励B.险躁则不能治性
陶冶性情C.孙叔敖疾
生病D.王数封我矣
多次(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家无井而出溉汲(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答案】(1)A(2)C(3)A(4)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解析】【分析】(1)A“励”这里是振奋的意思,“励精”就是振奋精神。BCD理解正确。故选A。(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转折;D连词,因而/所以。故选C。(3)A理解不正确。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作者并没有望子成龙,愿其儿子达官显贵的意思,而是要儿子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②第一个知:同智,智慧。第二个知,懂得,知道。以:把。为:看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故答案为:⑴A⑵C⑶A⑷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①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⑷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②狼亦黠矣________③止有剩骨________④耽眈相向________⑤意暇甚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用原文句子回答)(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意”:神情、态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如故”:像原来。“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耳”:罢了。(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可直接提取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总的启示是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平时要多动脑子,多积累生活经验,遇事要善于动脑筋,不能靠蛮力来解决,只有机智地想办法应对才可以成功的克服困难,赢得胜利。故答案为:⑴①睡觉;②狡猾;③通“只”;④凶狠注视的样子;④神情、态度⑵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⑶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⑷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⑷本题考查文章启示的把握。答题时首先要联系生活实际,然后再概括主旨。要从狼和屠户两方面来分析。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附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suí),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近称之。
称:称赞B.强行绥之以德。
德:德行C.久而益敬。
益:好处。D.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效法,仿效(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答案】(1)C(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解析】【分析】(1)C.句意:久而久之,大家对他更加敬重。益:更加。故选C。(2)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但是陈元方机智应变,用“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来巧妙回答。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故答案为:⑴C⑵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人物语言的分析。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参考译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犬坐于前________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④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聊斋志异;蒲松龄(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3)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4)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5)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犬”:像狗似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反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说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蒲松龄⑵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⑶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⑷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⑸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结合内容进行梳理概括。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并且要进行整合概括。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有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的理解,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甲文选自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字,志异是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方欲行________③就枕将寐________④伪睡以俟________(3)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C.目似/瞑,意暇/甚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狼子野心,信不诬哉!(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请写出一个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6)阅读【甲】、【乙】两文你体会到狼的本性是什么?请概括回答。(7)阅读【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案】(1)记述奇异的事情(2)连接,紧跟;刚;睡觉;等待(3)D(4)①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②狼崽子本性凶残,确实不是捏造啊!(5)阳奉阴违。(6)狡猾,贪婪,凶残。(7)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人不能太贪婪。【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聊斋志异》中的“志异”意思是记述奇异的事情。(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缀”:紧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D断句不正确。改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窘”:困窘,为难。“敌”:攻击。“信”:确实。“诬”:瞎说,捏造。(5)“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所以与此句意思相似的成语应该是“阳奉阴违”。(6)可分析“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等句,即可归纳出狼有狡猾、贪婪、凶残的本性。(7)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甲文,理解全文,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⑴记述奇异的事情⑵连接,紧跟;刚;睡觉;等待⑶D⑷①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遭受他们的攻击。②狼崽子本性凶残,确实不是捏造啊!⑸阳奉阴违。⑹狡猾,贪婪,凶残。⑺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人不能太贪婪。【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⑸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作答。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事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⑺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选取好角度,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7.文言文阅读二贾胡买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限断二处)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此至宝,惜无所用矣!(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答案】(1)想要;代石头;回头看(2)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4)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这里做代词。(2)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根据题目要求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至:最好;惜:可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4)根据短文内容分析,石头的主人本来能把它的宝贝石头卖个好价钱,但他偏偏不卖,而是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结果费了不少气力,石头竟然不值钱了。这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吗?据此答题即可。故答案为:⑴想要;代石头;回头看⑵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⑶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⑷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并用合适的成语把启示表达出来。【参考译文】
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有一天,石头主人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第二天,西域商人来了,大吃一惊说道:“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石头上排列有十二孔,按照十二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后一个网结好,前一个网随即就消失了。这是天然的日晷啊。现在蜘蛛磨损,还有什么用处呢?”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对下列语句诵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B.太丘/舍去C.尊/君在不D.公/欣然曰(2)对下列句中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B.相委而去(舍弃)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
D.下车引之(牵拉)(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B.“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C.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着老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简单分析。【答案】(1)C(2)A(3)D(4)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5)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应为“尊君/在不”。(2)A这里的“差”意思是“差不多”。BCD理解不正确。(3)ABC翻译正确。D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引:牵,拉;顾:回头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5)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把它比作柳絮漫天飞舞,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是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⑴C;⑵A;⑶D;⑷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⑸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柳絮漫天飞舞与雪飘极为相似的情景,給人以想象和美感,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⑸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9.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的词语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②友人惭,下车引之。(3)下列对于文中词句及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短小,但人物性格鲜明。太丘:守信,正直。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B.友人认为陈元方不守信,没等自己来就离开,所以发“怒”骂他。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D.元方的聪明体现在他能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答案】(1)期(约定);委(舍弃);顾(回头看)(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3)B【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委”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中:中午;舍: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3)ACD理解正确。B友人是和陈元方的父亲相约的,不是和陈元方约的,因此说陈元方不守信用是没有根据的。故答案为:⑴①期(约定);②委(舍弃);③顾(回头看)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来,陈太丘就丢下(他)而离开。②朋友很惭愧,就下了马车要去拉陈元方。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10.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划线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突出表现了颜回怎样的精神品质?(4)《论语》这本书,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学习完《<论语>十二章》这篇文章,结合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说出一点即可【答案】(1)“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2)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3)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4)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同“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斯”:这。“舍”:停止。(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说颜回“不改其乐”,这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品质。(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来解读。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等方面任选角度来谈即可。如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它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新领悟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功。故答案为:⑴①“说“同“悦”,愉快;②生气,恼怒⑵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⑶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⑷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②感:通“憾”,怨恨。(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答案】(1)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达到(2)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3)B(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解析】【分析】1)①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②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3)A.善良/好的方面;B.平时/平时;C.考虑/回头看;
D.缘故/原来的。故选B。(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句意:他当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作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根据句意停顿为: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从文中内容来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表现金忠正直无私;由“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不于公有感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看出其胸怀宽广,善用人才。故答案为:⑴①振奋;②修养;③疾行,指迅速逝去;④达到⑵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⑶B⑷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⑸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是否相同。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楚庄王欲伐陈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庄王听之/择其善者而从之B.兴兵伐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C.民怨上矣/子在川上曰D.遂取陈焉/杀鸡取卵(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3)使者和国对陈国作出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A(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3)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解析】【分析】(1)A.代词,代宁国的建议;代词,善者。B.派;振兴。C.君主;方位名词。D.攻下;拿。故选A。(2)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夫陈小国也”是一个判断句,后面应停顿;“而蓄积多”,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后面应断句。“赋敛重也”,也是一个判断句。据此分析答题即可。(3)结合文章内容谈启示,短文中使者只看到陈国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没有去根据陈国的实际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去分析深层的东西。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这启示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虽然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老百姓赋敛沉重
,陈国国君根本不关心民生,不明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道理,结果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故答案为:⑴A⑵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⑶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1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仓皇:惊慌。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其一犬坐于前/及其家穿井(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为鬼狐的故事。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是: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C.(甲)文中的“屠”是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乙)文中的“竖”是“童仆”的意思,“牧竖”指牧童。D.(甲)文“顾野有麦场”和(乙)文“跑号如前状”分别是省略句和倒装句。(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大狼身上体现出伟大的母爱,牧竖杀狼的行为是出于无聊的残忍,表现的是人性中的恶的一面。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迷惑屠户;(乙)文中开篇写牧竖“谋分捉之”,下文写狼的行动,从正面体现牧竖的聪明机智。D.(甲)文结尾部分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两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答案】(1)B(2)A(3)C(4)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解析】【分析】(1)A.去:距离/离开B.意:神情C.以:用、拿/来D.其:其中/代词,他故选B。(2)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基本知识的了解。A.错在“文言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故选A。(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C.错在“从正面体现牧竖的聪明机智”。正确理解:下文写狼的行动,从反面体现牧竖的聪明机智。故选C。(4)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止,通“只”,只是。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下,名词作动词,下来。绝,停止。故答案为:⑴B;⑵A;⑶C⑷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常用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注意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理解,判断理解词语的一词多义,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好辨析,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文章的相应内容进行比照,判断说法的正误。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附参考译文】甲文译文: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文译文:
有两个牧童,在山里发现了一个狼穴,里面有两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树上,两棵树之间大约相隔几十步远。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洞一看,两只小狼不见了,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让小狼嗥叫。大狼听见后,仰起头寻找,愤怒地奔到树下,一边嚎叫着一边抓爬着树干。另一棵树上的牧童也扭着小狼让它哀鸣。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这时,前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嚎叫起来,大狼又急忙转身奔到第一棵树下。就这样,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来回跑了几十趟,渐渐地脚步慢了,嚎叫的声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卧在地上,很久不再动弹。两个牧童从树上爬下来细看,大狼已经断气了。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选自《列子》)(乙)沈屯子多忧
沈屯子入市,听唱书,至杨文广①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友拽之归,其日夜忧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自此悒悒②成疾。家人因劝出游,以纾其意。忽见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道上行人必有受其刺者。”归忧益重。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选自《贤奕编》,有删减)(注释)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yì:闷闷不乐。(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①若屈伸呼吸________
②舍然大喜________③兴叹不已________
④归忧益重________(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至杨文广被田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②家人因劝出游,以好其意。(参考)纡:①解除,缓解;②宽裕;③同“抒”抒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局)(4)(乙)文中讲述的沈屯子“多忧”的两件事都是杞人忧天吗?结合(甲)文“杞人忧天”的寓意,阐述你的看法。【答案】(1)你;同“释”,解除、消除;停止;更加(2)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3)①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②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4)不是。“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乙文中的沈屯子在听书时为历史人物杨文广将军被围困而忧虑,这是杞人忧天。而沈屯子看到尖锐的竹末,怕不小心刺到行人,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杞人忧天。【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为: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②句意为:那个杞国人解除忧虑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③句意为:站在一旁唏嘘不已。已:停止。④句意为:回到家后,他更加忧郁了。益:更加。(2)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划分出词语的意义单位,及主谓成分,不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划开。也可先进行语句翻译,根据翻译,结合语境和文章大意来划分。本句翻译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里面缺少粮食,外面的援兵被阻挡”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根据题干要求“限断三处”,可划分为“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3)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字词:积:集聚;亡:同“无”;因:于是。(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对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乙文内容可知,沈屯子有两个担忧,一是担忧被围困在城中的杨广;二是担忧竹未尖锐刺到行人。甲文中担忧天会塌下来的那位杞人是没有必要的担心,那沈屯子第一个对过往历史和虚妄未来的担忧同样是没有必要的,只有第二个对竹末尖锐怕不小心刺到行人的担忧还有些居安思危的意识,因此不是“杞人忧天”。据此作答即可。故答案为:⑴1、你2、同“释”,解除、消除3、停止4、更加⑵至杨文广被围柳城/内乏粮/外阻救/蹙然兴叹不已⑶①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②家人于是劝他出去游玩,来缓解他(焦虑)的情绪。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租赁合作协议与合同
- 食品生产许可授权协议书
- 臭豆腐店铺转让合同范本
- 终止合同协议书文案模板
- 自建房商业售卖合同范本
- 烘焙店用品转让合同范本
- 芯模板设备出售合同协议
- 篮球俱乐部转让合同范本
- 派遣合同三方协议书范本
- 注册造价教材转让协议书
- 品牌授权使用协议合同书
- 管理学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 2024年天津市公安局滨海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
- 2025至2030停车场项目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装置保运方案(3篇)
- 重症心脏超声指南解读
- 职工诉求服务管理制度
-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 护理心绞痛课件
- 2025年高考真题-物理(江苏卷) 含答案
- 2025年高考真题-化学(安徽卷)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