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爱观_第1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爱观_第2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爱观_第3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爱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爱观

爱是一种纯粹的热情,是对自己的牺牲,是对彼此相爱的道德感受。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更直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现在在不少学校教师的爱却弹出了不合谐音调。打骂体罚有之,偏心不公平有之,缺乏敬业有之,利用学生及家长也有之,不管学生,只做经师者更有之。鉴于此笔者以为重新研究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爱的经验理论,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振奋教师之精神十分有其必要。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辛勤从事教育活动。他在平凡的教师和乡村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做出了出类拔萃的成就,被前苏联教育界推崇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成就的取得,除了他的实践基础,教育信念之外,有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这就是对儿童深沉的爱。苏霍姆林斯基用整个心灵来拥抱儿童,把一切力量和智慧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正是这种教师真挚的爱使他开启了成功之门。结合苏氏成功的师爱观,联系当前师生关系的实际,笔者意欲就此谈点粗陋之见。一、以爱促教,引导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个人所能的爱的基础首先,教师的爱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幼小的心灵比喻为清晨玫瑰花上颤颤欲落的露珠,教师要精心地爱护它,因为稍不注意就会伤及孩子幼小的心灵。因而他提出对儿童要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因为只有付出真正的爱心才能把儿童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这种爱会使孩子把对父母的爱迁移到教师身上,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往往是他们在学校中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缺乏教师的爱,就会使学生精神空虚,而这则正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即使学业成功也是失败,现实中许多大中学生的犯罪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教师的爱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春雨。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他提醒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我们有些教师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学生不打不骂不成器,对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威胁恫吓。刚在教室外面还笑容满面,一进教室就冷若冰霜,以为这样才能显出教师的威严,使学生臣服。但他们没想到这样做的结果与其初衷是会背道而驰的。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试威力,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冷风刺骨行人裹紧了大衣;而后南风徐徐而吹,行人只觉春暖上身,继而就脱掉大衣。这则寓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我们的教师不应是北风而应是温和的南风。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对学生应是满怀热情,如春风细雨一般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第三,教师的爱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但并非所有的教师的课都生动有趣,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耐心指导学生,不断地探索最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才会满腔热情地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仔细听取学生的意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学校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知识。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双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情感的交流与反馈者。不难发现一个把全身心的爱交给学生的教师,学生都会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的问题,并能产生极大的兴趣。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会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爱心,不论他的业务水平如何,他们的课很难会让学生感兴趣。由此观之,教师的爱会使教师的形象更高大鲜明,使教师的榜样具有更大感召力,使教师的优良品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可以说教师的爱是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入的重要条件。二、以人性化的态度对待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中这样写道:“教师的爱是由于深刻了解人,由于知道个人的一切长短而激发出来的人的爱;是能防止轻率行径并激励人行为诚实高尚的爱;是能领导入生活的爱。这样的爱并不轻松,它要求人调动并献出心灵的全部力量,并且要持之以恒。”这种对孩子的爱的感情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它取决于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与儿童溶为一体,和他们休戚与共,推心置腹。它不同于父母之爱,也与恨铁不成钢的爱不同,教师的爱是对所有儿童的挚爱。首先,教师的爱表现在行动中而非口头上或书本上。爱学生就要深刻地了解学生,这是老师爱的起点,要持之以恒地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几十年如一日悉心观察了解学生那就更难了。与他相比那些满腹牢骚的教师,那些高唱教育改革大调的理论家们,是否有点汗颜呢?我们的教育理论家们少有亲自参加哪怕几年的教育实践,造成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越来越严重。怎样才能改革这个局面?我们期望中国也能出几个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实践教育家,而必要前提是要我们的教师都有一颗持久的爱心,并付诸行动,而不只是口头上的空言。其次,老师的爱是把对事业和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苏氏写道:“教师站在两项伟大事物的中间,一项是知识,世世代代历尽艰辛地去获取它、积累它并把它集中在智慧的宝库(书籍)之中和人民的不朽心灵之中;另一项是儿童,应该造就成为人才的小孩子。”怎样去对待这两项伟大的事物呢?他引用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象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过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但现在却有许多这样的教师,他们善良地爱护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抠书本,但他们的这种关心归根到底却把事情搞坏了。他们总以为: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变得越聪明。这是很可悲的。第三,真正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这是教师的爱的主要内容。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成长。从生活、学习、思想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遇到问题及时给以解决。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对于出现过失的学生循循善诱。不应遇到学生出了差错就上交学校领导或向家长告状,这样只能起相反的作用。尊重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只有双方相互尊重信任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任何强制手段,限制苟求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因而我们的教师应有民主作风,要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挚友。此外,信任学生就要相信学生都有要成为“好人”的愿望,都有一颗向往美好事物的心。教师的信任感是激发儿童上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有助于他们自觉地克服缺点,进行自我教育。特别是对于有过失的学生,信任往往能激励他产生根本性的转化。当然爱学生并不等于迁就学生、溺爱学生,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所以严格要求与爱学生并不矛盾,只有真正地爱学生才能对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然严格要求并非责骂处罚,要严得有度,使学生能理解接受。还有一点就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严要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更好的要求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就正是这样去做的,所以他提出的要求学生都乐于去执行,甚至受到处罚的学生也相信服从他。三、关注孩子的入学前爱孩子作为苏霍姆林斯基毕生的信念,为此他专门写了《怎样爱孩子》的书。书中写道:“教师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教师爱孩子应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甚至在入学前就要去关心孩子。他所办的家长学校,其中一部分就是为了这个目的。面对各色各样各不相同的学生应怎样去爱他们,苏氏提出如下可供我们借鉴的观点:(一)加强与儿童的交流,培养他们的深爱和爱对学生的了解应是十分全面的,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都要深入了解。在总结几十年的经验时苏氏谈道:一个教师“对孩子们感知世界的细节了解的越多就越爱每个孩子。”所以教师应与儿童休戚与共,一起与他们学习、生活。教师只有真心地去和学生交往建立友谊成为他们的朋友,才能逐渐了解他们也更加爱他们。但我们的许多灵魂工程师缺乏的正是这一点,这就更谈不上持之以恒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和孩子交心了。(二)与心的沟通,互渗对爱只有当师生等同的观点、思想和志向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真正教育者。没有高尚的心灵和意念,就没有心与心之间的通途。同样没有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就谈不上什么教师的爱。他曾说到这样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如果把教师跟他的学生呆在一起的全部时间当作一,那么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应是毫无拘束的、朋友式的接触。”“在这种交往中,所有的人都感到自己是平等的。”教师要想使孩子们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就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间达到心与心的交融。(三)教育应该培养自己孩子的健全的人格俄罗斯有句俗话:“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的爱不是只爱几个得意门生,而要以宽宏的胸怀去爱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不佳的、有不良行为的、不听话的、难看的学生。因为“来到学校的孩子并不全是玫瑰花,也有莠子。”那些受家庭不良影响的孩子,他们往往被称为“无可救药的”、“没有希望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怎么去爱?这是检验教师爱的重要尺度。对于心灵有创伤的孩子,苏氏把对他们的教育叫做“保护性教育”。这类学生最危险的创伤有两个:一是孤独,孩子认为并感觉到任何人都不需要他;另一种是怨恨,这样的孩子不相信人道精神,对教师的爱抱有戒心和表示不信任。对于这些学生,要“象园丁无微不至地爱护稼接在野生树上的枝条一样悉心照料。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他说:“我们不怕有人教我们的学生做坏事,就怕我们没有尽量教他们做好事。”对于那些在家里受到溺爱、骄纵的孩子,对于因父母的冷酷无情而造成怀有怨恨的孩子,老师要做这些孩子的朋友,在他们心灵中唤起爱的情感,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爱他们,他们对于我们所赋予的亲切关怀,总会报以真挚、慷慨忘我的爱。他还创造性提出“以美来唤醒这类孩子的心灵”。其教育方法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范畴可称为美疗。用大自然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来打动孩子的心,培养他的同情心,他的自尊心,他的自信心。我们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要给予他生活的快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做的还很不够,他们的漠不关心甚至讽刺挖若使这些学生成为社会的次品、残品甚至是废品或危险品。对于智力落后的学生,心理学家称作“发展暂时受阻的儿童,”并且建议送他们进特殊学校去学习。但苏氏坚定认为:“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这些儿童进行教学和教育。因为有一个完满的、在智力方面不断丰富的环境,这是拯救这些孩子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对于这些孩子“要特别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下转第76页)被大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