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舞台与人物感知_第1页
《知行合一》的舞台与人物感知_第2页
《知行合一》的舞台与人物感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行合一》的舞台与人物感知

郭启宏主编、任明导演、北京人民艺术院联合举办的新历史剧《熟悉朋友》是近年来首都舞台的另一部成功的原著。这是著名剧作家郭启宏先生继《李白》、《天之骄子》后又一部力作,而且在舞台意蕴、人生哲思方面更加悠远、深邃。特别是剧作家融入其中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给观众带来无以名状的震撼,在同类题材中,可谓是一种超越。《知己》取材于清初名士顾贞观与吴兆骞二人交往的史实。顾贞观为营救被流放边疆的好友吴兆骞,屈身明珠府20年,几经周折将其救出;然而从流放地归来的吴兆骞却已形神两异,成了趋附权贵的奴才,让顾贞观无比失望,最后他离开了吴兆骞,也把多年的努力、委屈和坚持反省之后换作了宽容离去。可是,当顾贞观听到茶馆中人讽刺昔日知己吴兆骞自宁古塔回来后,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时,他仍替他说话:“宁古塔那个地方,即使我辈去了,为了生存,也未必不会变成他今日之形状。”《知己》将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故事以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动人心魄的舞台呈现推到现代观众面前,与现代人的心灵产生碰撞,这是作品获得成功的一个极大亮点。《知己》是一部内涵丰富、给人启迪的优秀历史剧。作为历史剧,一般意义而言,都是以史料记载为素材,结构剧情、铺排场面,确定立意。这其中,对所占有素材的独到发现、对历史人物把握的独特视角、剧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感悟、思想力度以及舞台表现力,是历史剧创作立见高下的分野。《知己》之所以获得广泛赞誉,首先是剧作家郭启宏先生对于清初名士顾贞观与吴兆骞这两个人物及其“宁古塔”之事的独到发现,并且融入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因此不仅塑造出了清代名士顾贞观清高孤傲、不畏强权,为知己者死的感人形象和以吴兆骞为代表的一些毫无脊梁可言,经不起强权压制、最终人格变形的知识分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顾贞观对吴兆骞的宽恕,作家在批判强权、暴政摧残人格的同时,表现了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这一结尾因其具有某种现实性指向而更令人感慨。剧本的结构也颇费巧思:始于茶馆,终于茶馆,场景还是那个场景,但物是人非,良多感慨,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回味,值得称道。戏剧的真正冲突发生在吴兆骞归来。昔日的知己已然重逢,如今却毫无相逢之喜悦。往日的知己今朝相见,却是泾渭分明、情同陌路。令人真正悲哀的不是钟子期死,伯牙不复操琴;而是钟子期虽在,却不再有听琴之心性,伯牙终究无知音。都说“士为知己者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世事难料,顾贞观苦苦盼望的知己早被残酷的环境、日久的岁月磨没了傲骨,改变了心性,二人已全无相通之处,只落得在无尽的飘雪中独自无言地离开。同时,结构上大开大阖,大起大落,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变化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知己》较之郭启宏前两部力作在结构上更有所突破、创新。《知己》的语言、人物台词是作家一贯的风格:雅不避俗、文不避白,当雅则雅、当俗则俗,文白并行,文采斐然。《知己》人物对白写得有声有色,堪称考究,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是有些对话,读起来文雅精美,听起来稍显晦涩。《知己》的舞台呈现非常值得称道。导演将几个大场面处理的很好,如明珠府上两次宴会,以及顾贞观的梦境,梦境的引入也是妙笔,不但可以借此展示顾贞观思念友人之情,更可藉此拓展舞台空间,丰富表现手段。此前看过剧本,虽然觉得是作家神来之笔,可又担心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但导演的舞台处理非常巧妙。整个舞台布局匀称而饱满,演员的走位也与其剧中角色的身份、性格,乃至情节的进展相符。另外,舞美设计悠远、空灵。近景为实,远景为虚,但这虚又不是纯粹的抽象,剪纸化图案的应用使远景产生了一种若实若虚的特殊效果,它既可以是江南逶迤的亭台楼阁,也可以是京城巍峨的高墙深院,更可以是北国绵延的冰峰雪岭,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带给观众更多的想像余地,却又丝毫没有别扭生硬之感,整个舞美风格与剧本内涵保持高度的一致。典雅精美的服装道具,作为舞台背景的《金缕曲》书法,与人物的台词融为一体,共同烘托出如诗如画的舞台氛围。初看《知己》,尤其是第一幕,很容易令人想到当年焦菊隐执导的《茶馆》,但就整体而言,《知己》在舞台处理上恐怕更接近《虎符》和《蔡文姬》。无论是剧本本身浓郁的诗情还是舞台空间所呈现出来的意境,都有别于《茶馆》的写实风格。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后起之秀,任鸣有一种继承和发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传统的自觉意识,而焦菊隐无疑是他心慕手追的榜样。尊重剧作家的劳动,力求完整、准确地呈现剧本的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舞台的二度创作,这是焦菊隐导戏的原则,也是任鸣导戏的原则。在《知己》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任鸣对前辈大师的学习、继承和发展。《知己》已有很好的基础,如果能进一步雕琢打磨使之更加完美,相信有望成为北京人艺又一部新的经典之作。关于剧本的结尾似还可再说几句。与史料记载顾贞观与吴兆骞绝交不同,对于吴兆骞归来后顾贞观的态度,编剧选择了顾贞观对吴兆骞的变化心存宽容。从融入现代人对此事件的个人体验角度来说,这样处理并无不可,而且很可能这样处理能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同。但这样处理必须充分顾及顾贞观的名士个性,顾贞观之为顾贞观,就在于他的狂傲、他的刚烈,从他先前的表现来看,与吴绝交是必然的,离开相府也是必然的———与明珠的失势无关。或许他确实会对吴兆骞存有恻隐之心,宽容之念,但不一定会公开表现出来。因此在处理上须拿捏好分寸,目前的处理似乎还有些突兀。或许这表现出剧作家的某种游移心态:一方面,基于史实,基于士人崇尚气节、宁折不屈的传统观念,剧作者相信顾贞观的确会选择与吴兆骞绝交,这不仅符合顾贞观先前为救吴兆骞屈身明珠府的性格逻辑,也为张扬正气,表彰直行提供一个鲜活的历史范例;但另一方面,对人性弱点的宽宥和现实生活的感触,又使得剧作家自觉不自觉地让顾贞观替吴兆骞的行为辩护:“其实你我都没有资格鄙视他,因为你我都没有去过宁古塔。”从“知己”这一角度来说,顾贞观此语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是因为相知,所以宽容。问题在于,以顾贞观之性格,之信念,他是否真能说出“如果你我都在宁古塔,谁能保证自己不是畜牲”这样的话?同情吴兆骞的遭遇乃至宽容吴兆骞的变化,并不等于顾贞观自己也会步吴兆骞的后尘。顾贞观《金缕曲》有云:“问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