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 第三单元_第1页
《高职语文》 第三单元_第2页
《高职语文》 第三单元_第3页
《高职语文》 第三单元_第4页
《高职语文》 第三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语文主讲老师:第一单元人生•正气第二单元生命•敬畏第三单元为政•爱国第四单元社会•民生第五单元爱情•家庭第六单元读书•品味第七单元文字•修辞第八单元梦想•实践目录为政爱国壹基础知识贰经典作品叁知识巩固目录肆课后提高为政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参与国家治理,而是即使微小如一粒沙、一滴水,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仰。爱国,是对祖国热土的深深眷恋,是对外来侵略者的同仇敌忾,是对祖国的伟大成就和强大国力的由衷自豪,是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国土主权的誓死捍卫,是对国旗和革命先烈的礼赞讴歌,是对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爱国是亘古不变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从先秦到当代,数不胜数的华彩篇章展现出爱国主义的动人画卷。爱国,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都能用自己的忠诚和担当、智慧和才能、奉献和牺牲,谱写一曲曲爱国赞。单元导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培育家国情怀。(2)具备社会担当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历史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思政目标(1)理解楚辞的概念,了解楚辞产生的原因和影响。(2)理解汉赋的概念,了解汉赋的发展和影响。(3)理解语录体散文的概念,了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知识目标基础知识语录体散文中国古代辞赋第壹部分一、中国古代辞赋辞赋,文体名。在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辞因产生于战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而叫楚辞;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赋虽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但较多运用散文的手法,与辞已有不同。(一)楚辞1.楚辞的概念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楚辞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辞的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所以楚辞又称“骚”或“骚体”。除了屈原外,楚辞的代表人物还有宋玉、唐勒、景差(cu4)等。2.楚辞产生的原因楚辞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原因。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基础知识华彩流光西汉末年由刘向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定名为《楚辞》。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一、中国古代辞赋(1)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辞产生的基础。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的联系;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的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再次,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且使用的是地道的楚地方言。(2)楚辞的产生受《诗经》和诸子散文的影响。例如,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体现了《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3)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南朝学者刘勰(xi9)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3.楚辞的影响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基础知识提示《文心雕龙》是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全书共10卷,50篇,《辨骚》是其中的第5篇。基础知识一、中国古代辞赋首先,楚辞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赋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就语言而言,楚辞多采用楚地的民间方言口语,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的大量使用,对偶句式的使用,使诗歌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了一种低回婉转的忧叹与哀思,从而富有音乐美。其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楚辞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诗经》中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等,在楚辞中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极大的影响,许多后世文人咏史、咏怀、感遇的诗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这种诗风的启发。再次,楚辞所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热烈奔放,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诗歌显示出缥缈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基础知识一、中国古代辞赋,这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仙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因此说,《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典范作品,是风骚传统的源头。(二)汉赋1.汉赋的概念汉赋是在汉代出现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各类文体之中,赋的体制最为特殊。它既如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的整齐;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限制。这样的文体,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2.汉赋的发展汉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基础知识提示汉代人辞、赋不分,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于是后人也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实际上,辞与赋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辞属于诗的范畴,赋虽近于诗,却不入诗域,而是与诗并称。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就是说,诗是用以抒发感情的,所以应辞采华美、极尽渲染;赋是用以铺陈事物的,所以应条理清晰、明白晓畅。基础知识一、中国古代辞赋并最终确立了散体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贾谊和枚乘。其中,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2)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期。这一时期以散体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3)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散体大赋的创作逐渐衰落,而抒情小赋的创作蓬勃兴起。张衡首开其风,他的《归田赋》是散体大赋转向抒情小赋的标志性作品。除张衡外,抒情小赋的代表人物还有赵壹、蔡邕、祢衡等。3.汉赋的影响汉赋上承楚辞,下启六朝骈文,在古代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散体大赋大多是对国土的广阔、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的描写和颂扬,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处处显示着大汉气象。基础知识提示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是汉赋的两种形式。散体大赋又称汉大赋,其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抒情小赋则克服了散体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等缺点,具有篇幅较小、文采清丽、题材广泛、抒情性强等特点。基础知识一、中国古代辞赋此外,散体大赋中不乏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的清明。汉末至魏晋定型的抒情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演化成律赋与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基础知识二、语录体散文(一)语录体散文的概念语录体是指记录传教、讲学、论政、交际等的口语问答的文体。语录体散文是指用语录体写成的以记言为主的散文。语录体散文不重文字修饰,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常作为修身养性、励志为学的凭借。《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二)语录体散文的特点1.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先秦时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喜欢用语录体形式来阐述他们的教育思想,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这种用平实、生动的对话写成的作品是教育历史上的瑰宝,是永远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著作。2.语言精练,篇幅简短语录体散文中所记录的多为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或同辈之间的对话,可分为一问一答式、一问多答式、多人谈论式等。其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易懂。基础知识语录体散文基本知识二、语录体散文

3.不讲结构,不重联系语录体散文不过分关注每段语录的结构,也不强求每段话语间必须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因此基本都不是形式完整的篇章。基础知识知识补充先秦语录体散文的发展过程先秦语录体散文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1)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多为语录体散文或议论短章,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是语录体散文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2)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文章逐渐由语录体散文发展为对话式论说文与专题论文,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散文,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论说文;而后者已由对话式论说文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体形式。(3)战国后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两者完全摆脱了语录体形式,成为专题论著。经典作品我是中国人可爱的中国孟子(节选)橘颂第贰部分作品导读《橘颂》出自《楚辞》中的《九章》,作者是屈原。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南国多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就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中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在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将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橘颂》作品导读作品精读后皇嘉树,橘徕服兮[1]。受命不迁,生南国兮[2]。深固难徙,更壹志兮[3]。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4]。曾枝剡棘,圆果抟兮[5]。青黄杂糅,文章烂兮[6]。精色内白,类可任兮[7]。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8]。嗟尔幼志,有以异兮[9]。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10]。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11]。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12]。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13]。秉德无私,参天地兮[14]。愿岁并谢,与长友兮[15]。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16]。年岁虽少,可师长兮[17]。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18]。——选自《楚辞》,中华书局,2016年学有所思《橘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从本诗可以看出咏物诗具有哪些特点?词语释义[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天地之间的美好橘树,它生来就适应这片土地。后皇: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徕:同“来”。服:习惯,适应。[2]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禀承天地之命,不能迁移,只生在南方的楚国。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迁:迁移,迁徙。[3]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扎根南方难以迁移,更加具有专一的心志。壹:专一。[4]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绿叶白花,缤纷茂盛,惹人喜爱。素:白。荣:花。[5]曾枝剡(y2n)棘,圆果抟(tu1n)兮:枝条重重,刺儿尖尖,果实圆圆。曾:层层叠叠。剡:尖,锐利。棘:刺。抟:同“团”,圆圆的。[6]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皮色青黄相杂,色彩斑斓。文章:华丽的花纹或色彩,“文”同“纹”。烂:色彩鲜明灿烂。词语释义[7]精色内白,类可任兮: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如同肩负重任的君子。精色:明亮的皮色。类:似,好像。任:担任,肩负。[8]纷缊(y$n)宜修,姱(ku`)而不丑兮:风姿美盛,修饰得宜,美丽得没有一点儿瑕疵。纷缊:纷繁茂盛。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姱:美好。[9]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可叹的是你从小志向就与众不同。嗟:表示感叹语气的虚词。[10]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巍然独立而不变更,怎能不令人欢喜。[11]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你根深蒂固,难以迁徙,胸襟开阔,无所欲求。廓:广大,空阔。[12]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你清醒卓立在人间浊世,志节充盈,决不随波逐流。苏:苏醒,指对浊世有所觉悟。横:充满。不流:不随波逐流。[13]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闭敛心扉,摒除物扰,始终不犯过错。词语释义[14]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持道德,公正无私,可与天地相合。参:三,这里指与天地相配,合而成三。[15]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愿与岁月一起流逝,和你长久相伴,永远为友。谢:离去,这里指岁月流逝。[16]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心灵美好而不淫乱,坚强正直而有条理。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离”同“丽”。梗:正直。[17]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年纪虽小,却可为人师长。师长:名词作动词,为人师长。[18]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道德品行可与伯夷比肩,我要把你当作榜样来学习。行:德行。伯夷: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因与弟叔齐互相谦让王位而双双去国弃位,来到周国。后谏阻周武王伐纣,武王不纳其言,遂双双逃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而饿死在山里。置:建立,树立。像:榜样。认识作者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出身,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被流放至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他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感叹抱负不申;《九章》揭露了现实的黑暗与混乱,抒发了怀归之情。两者均突出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认识作者《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九歌》则是优美的祭神乐歌。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他用心血写成的爱国诗篇,滋育了后世众多文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爱国思想的影响,并从他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此外,屈原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夸赞屈原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提示“三百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篇数,也是《诗经》的代称。作品要义《橘颂》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前16句为上半部分,后20句为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虽以描绘为主,但我们可从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橘树的赞美之情。下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并以橘树精神象征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橘颂》通篇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了橘树的形象。诗人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托物言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此外,全诗情感意蕴,基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全诗使用四字句,以兮字为叹,简朴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全诗通过对橘树的歌颂,表现了诗人自己与橘树一样坚贞不移的高洁品格,充满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各抒己见在《橘颂》一诗中,屈原借橘树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么,你认为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具有橘树的精神品质?作品导读《孟子》共分为七个部分,每部分又分上、下两篇。本书选取了《梁惠王上》《公孙丑下》和《尽心下》的部分内容,主要反映了孟子的“仁政”观念,以及他对治国方式、治国重点等方面的见解。孟子(节选)《孟子》(节选)作品导读作品精读【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1]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2]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3]有肥肉,厩[4]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5],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6],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7]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8]者,其无后乎?’为其象[9]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四节)作品精读【二】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10],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11],而不见舆薪[12]。’则王许[13]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14]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5],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作品精读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16],以及人之老;幼吾幼[17],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8]。《诗》云:‘刑于寡妻[19],至于兄弟,以御[20]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21],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22]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23]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七节)作品精读【三】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24],地利不如人和[2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6],环[27]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28]非不深也,兵革[29]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30]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31]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32]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33]不战,战必胜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一节)作品精读【四】曰:“民为贵,社稷[34]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35]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36]既成,粢盛[37]既絜[38],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出自《孟子·尽心下》(第十四节)(选自《孟子》,中华书局,2015年)名句积累(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词语释义[1]安:乐意。[2]梃(t@ng):木棒。[3]庖(p1o):厨房。[4]厩(ji&):马栏。[5]饿莩(pi2o):饿死的人。[6]且人恶(w&)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恶:厌恶。[7]恶(w$):疑问代词,何。[8]俑(y6ng):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9]象:同“像”。[10]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11]秋豪之末:秋天鸟兽身上毫毛的末端,比喻细微难见的事物。豪:同“毫”。[12]舆(y%)薪:满车的柴,比喻大而易见的事物。舆:车子。薪:柴。[13]许:赞许,同意。[14]形:情况,状况。[15]太山:泰山。北海:渤海。[16]老吾老:前一个“老”是动词,尊敬;后一个“老”是名词,老人。提示在使用土偶、木偶殉葬之前,人们曾使用草人殉葬。草人只是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对最初使用土偶、木偶殉葬的人深恶痛绝。后来,“始作俑者”便用来形容首开恶例的人。词语释义[17]幼吾幼:前一个“幼”是动词,爱护;后一个“幼”是名词,幼儿。[18]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运:转动。[19]刑:同“型”,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20]御:治理。[21]权:原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22]抑:选择连词,还是。[23]构怨:结怨。[[24]天时:指有利的时令、气候等。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25]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因素。[26]城:内城。郭:外城。[27]环:包围。[28]池:护城河。[29]兵:武器。革:铠甲。[30]委:放弃。[31]域:界限,限制。[32]畔:同“叛”。提示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词语释义[33]有:或,要么。[34]社稷(j#):土谷之神。社:土神。稷:谷神。[35]丘:众。[36]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37]粢盛(z~ch9ng):祭祀时所提供的饭食。[38]絜(ji9):同“洁”。认识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嫡孙)的门人。学成以后,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但当时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因此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其中,每一篇又可分为上、下两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介绍学有所思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悬挂着“七篇贻矩”金匾(见图3-1),为清代雍正皇帝手书。你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吗?图3-1“七篇贻矩”金匾作品要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尽心下》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为政思想。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对人民的同情上,他反对掠夺性战争,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国,进而统一天下。此外,孟子还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思想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重民思想强调,君主对待人民的态度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写作手法上,《孟子》具有以下特点:作品要义(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先不谈主旨,而是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文章波澜起伏,毫不呆板。(2)逻辑严谨,层层深入。文章表面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例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孟子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用词考究,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各抒己见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启示意义。作品导读1934年11月初,时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同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在狱中,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写下了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憧憬,写下了自己的家国心愿,也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与忠诚。可爱的中国人(节选)作品精读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我想世界上再没有比她养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至于说到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我可以说,不但是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作品精读可以傲睨[1]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中国海岸线之长而且弯曲,照现代艺术家说来,这象征我们母亲富有曲线美吧。咳!母亲!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弄成贫穷已极;不但不能买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把你自己装饰起来;甚至不能买块香皂将你全身洗擦洗擦,以致现出怪难看的一种憔悴褴褛和污秽不洁的形容来!啊!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作品精读一天到晚的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制自己,眼睁睁的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中国真是无力自救吗?我绝不是那样想的,我认为中国是有自救的力量的。最近十几年来,中国民族,不是表示过它的斗争力量之不可侮吗?弥漫全国的“五卅”运动[2],是着实的教训了帝国主义,中国人也是人,不是猪和狗,不是可以随便屠杀的。作品精读省港罢工,在当时革命政权扶助之下,使香港变成了臭港,就是最老牌的帝国主义,也要屈服下来。以后北伐军到了湖北和江西,汉口和九江的租界,不是由我们自动收回了吗?在那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权,不是一落千丈吗?……朋友,不幸得很,从此以后,中国又走上了厄运,环境又一天天地恶劣起来了。经过“五三”的济南惨案[3],直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出兵占领了中国东北四省,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那矮的恶魔,一刀砍下并生吞下我们母亲五分之一的身体。这是由于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受了挫折,对于中国进攻采取了“不抵抗主义”,没有积极唤起国人自救所致!但是,朋友,接着这一不幸的事件而起的,却来了全国汹涌的抗日救国运动,东北四省前仆后继的义勇军的抗战,以及“一二八”有名的上海战争。这些是给了骄横一世的日本军阀一个严重的教训,并在全世界人类面前宣告,中国的人民和兵士,作品精读,不是生番,不是野人,而是有爱国心的,而是能够战斗的,能够为保卫中国而牺牲的。谁要想将有四千年历史与四万万人口的中国民族吞噬下去,我们是会与他们拼命战斗到最后的一人!朋友,虽然在我们之中,有汉奸,有傀儡,有卖国贼,他们认仇作父,为虎作伥;但他们那班可耻的人,终竟是少数,他们已经受到国人的抨击和唾弃,而渐趋于可鄙的结局。大多数的中国人,有良心有民族热情的中国人,仍然是热心爱护自己的国家的。现在不是有成千成万的人在那里决死战斗吗?他们决不让中国被帝国主义所灭亡,决不让自己和子孙们做亡国奴。朋友,我相信中国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这岂是我们的自欺自誉吗?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作品精读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作品精读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朋友,我的话说得太噜苏厌听了吧!好,我只说下面几句了。我老实的告诉你们,我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我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烈。不过,现在我是一个待决之囚呀!我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我今日写这封信,是我为民族热情所感,用文字来作一次为垂危的中国的呼喊,虽然我的呼喊,声音十分微弱,有如一只将死之鸟的哀鸣。啊!我虽然不能实际的为中国奋斗,为中国民族奋斗,但我的心总是日夜祷祝着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羁绊之下解放出来之早日成功!作品精读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4]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做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选自《可爱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学有所思文中的“朋友”指的是谁?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词语释义[1]傲睨:傲慢斜视。[2]“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3]“五三”的济南惨案:1928年5月3日,日军为阻止北伐军向北方推进,悍然攻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又称“济南惨案”)。[4]瘗(y#)骨:掩埋、埋葬骨殖。认识作者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领导弋横起义。曾任中共弋横中心县委书记、闽浙赣省委书记,信江、赣东北省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第十军代理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11月,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在狱中,他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重要文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方志敏同志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忠贞不渝、毫不动摇。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开创革命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方志敏介绍认识作者他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方志敏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将永垂青史,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党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方志敏方志敏作品要义文中,作者满怀爱国主义激情,把祖国比喻为“生育我们的母亲”。他指出“中国是有自救的力量的”,坚信中华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文章末尾,作者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了祖国未来的美好景象,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一位革命者对死的乐观态度。各抒己见(1)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绘祖国未来的美好景象的?你认为作者描绘的景象成真了吗?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能为建设祖国更美好的明天做些什么?作品导读国家主义思潮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文化上,国家主义宣扬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闻一多便是国家主义的信奉者之一,他认为只有国家主义才能救国,并与罗隆基等人成立了大江学会,倡导国家主义。《我是中国人》这首诗发表于大江学会的刊物《大江季刊》上。这是一首对中华民族、对华夏文化的爱的颂歌。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作品导读作品精读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1];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我们流下了昆仑山坡,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广漠的太平洋底度量,春云底柔和,秋风底豪放!我们的历史可以歌唱,他是尧时老人敲着木壤[2],敲出来的太平的音乐,——我们的历史是一节民歌。我们的历史是一只金罍[3],盛着帝王祀天的芳醴[4],我们敬人,我们又顺天,我们是乐天安命的神仙。我们的历史是一掬清泪,孔子哀悼死麒麟[5]的泪;作品精读我们的历史是一阵狂笑,庄周、淳于髡、东方朔[6]的笑。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的心里有尧舜底心,我的血是荆轲聂政[7]的血,我是神农黄帝底遗孽。我的智慧来得真离奇,他是河马[8]献来的礼;我这歌声中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9]的传授。我心头充满戈壁的沉默,脸上有黄河波涛的颜色,泰山底石溜滴成我的忍耐,峥嵘的剑阁撑出我的胸怀。我没有睡觉!我没有睡觉!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我的记忆还是一根麻绳,绳上束满了无数的结梗;一个结子是一桩史事——我便是五千年的历史。作品精读我是过去五千年的历史,我是将来五千年的历史。我要修葺这历史的舞台,预备排演历史的将来。我们将来的历史是首歌;还歌着海晏河清[10]底音乐。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杯酒,又在金罍里给皇天献寿。我们将来的历史是滴泪,我的泪洗尽人类的悲哀。我们将来的历史是声笑,我的笑驱尽宇宙底烦恼。我们是一条河,一条天河,一派浑浑噩噩的光波!——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我是东方文化的鼻祖;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选自《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江苏文艺出版社,2018年学有所思诗中,“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分别对应着传统文化中的几个著名典故。请你查一查,庄周的笑(“鼓盆而歌”)、淳于髡的笑(“大笑绝缨”)、东方朔的笑(“东方朔忽大笑”)各自讲了什么故事,并思考他们的“笑”对应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词语释义[1]血胤(xu-y#n):同一血统的子孙后代。[2]木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传说在尧帝时期,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老人敲着木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3]金罍(l9i):以黄金为饰的盛酒器。[4]芳醴(l@):香甜的美酒。[5]孔子哀悼死麒麟:指的是“孔子泣麟”的典故。相传在春秋时期,鲁国人打死了一只野兽,孔子一看大惊,悲泣地说:“这是瑞兽麒麟,只有在天下太平时才出现,现在它被打死了,天下将要大乱了。”后来,孔子就停止了《春秋》的写作。[6]庄周:庄子。淳于髡(k$n):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是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高等学府)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词语释义[7]荆轲:战国末刺客,卫国人,因刺杀秦王(见图3-2)未成被杀。聂政:战国时侠客,刺杀韩国丞相侠累后,因担心连累家人,以剑划破面颊,剜出双眼,剖腹而死。[8]河马: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成为《周易》来源。[9]九苞凤凰:传说作为神鸟的凤凰有九种特征。出自《论语摘衰圣》:“凤有六像、九苞……九苞者:一曰口包命;二曰心合度;三曰耳听达;四曰舌诎伸;五曰彩色光;六曰冠矩州;七曰距锐钩;八曰音激扬;九曰腹文户。”[10]海晏河清:出自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的“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意思是沧海波平、黄河水清,比喻天下太平。认识作者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学习美术、文学。回国后,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抗日战争期间,闻一多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国民党的卑劣行径。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散会后,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作品要义闻一多曾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他呼吁培养东方的文化优越感,并将其作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必要前提之一。诗的开头即宣告“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从而点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渊源。随后,诗人又以五岳、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昭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接下来,诗人歌咏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尧舜的谦让、仁爱,有荆轲和聂政的不畏强暴、重义轻生……最后,诗人骄傲地宣称,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全诗情绪激昂,不断以“我”“我们”开头,充满了自信昂扬的情绪;诗中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