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单选题1.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 B.改进生产方式C.重视敬天保民 D.弱化宗法关系2.明清律法皆规定:“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经营其他商品的商人如果偷税逃税,处罚与之同。该规定体现明清时期(

)A.注重规范市场行为 B.抑商维护封建统治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逃税漏税十分普遍3.1902年沈家本、伍廷芳被清廷任命为修律大臣,于短短数年之内,以“折衷各国大同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仍不戾乎我国历代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宗旨,初步制定了数十部法律文本,涉及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商法、行政法等诸多部门法领域。这些法律的制定(

)A.彻底摒弃了中国传统礼教文化 B.完全照搬近代西方的法律法规C.开启了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 D.推动传统的中华法系逐渐转型4.下表为汉代人物传记,这反映出汉代(

)丙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官至丞相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后从大儒夏侯胜受《尚书》,举贤良为扬州刺史黄昌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钟皓“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A.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B.豪强地主势力影响政局稳定C.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挑战 D.出现儒法与儒吏合流的现象5.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故令“以户口率置三老、孝佛、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A.注重基层教化管理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6.《唐律》规定:“诸居父母丧生子及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唐律》还规定:“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参预吉席者,各杖一百。”这表明《唐律》(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具有以礼入法的特征C.注重营造良好的家风 D.蕴含戒奢从简的主张7.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A.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C.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8.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9.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 B.成为诸侯争霸有力武器C.完善封建礼乐制度 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10.明朝在全国设置旌善亭,“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具实以闻,特加旌表。且命内外府、州、县旁及里、社,各立旌善亭一区,有善如前者,悉书其名于亭上”。此举(

)A.体现基层治理礼法并用 B.以儒家道德推行社会教化C.反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旨在彰显理学的正统地位11.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御史李定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审判过程中,范镇、张方平等栩中大臣以苏轼为人刚正、重仁义、富有才华、上尊皇帝、心怀天下等理由奋力上书,最终苏轼免于一死改贬谪黄州,史称“乌台诗案”。这体现了宋朝(

)A.法律观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北宋官员朋党观念浓厚C.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12.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多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宗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考《唐律》。这实质上反映的是(

)A.亚洲国家法律理念是相同的 B.三个国家是中国的附属国C.周边国家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D.中华法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13.战国时期,居住在秦国的墨子学派首领腹醇的独子杀了人,按法当死。秦惠王打算宽大处理,腹醇回答说,“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大王您“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但我“不可不行墨者之法”。腹醇的行为说明(

)A.秦国采用法家思想治理 B.其家庭管理蕴含法治思维C.墨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 D.君主专制尚未完全形成14.清代法律规定:“凡民间买卖田宅,皆凭书契。布政使司作契帖,钤以司印,颁之州县。民之买卖田宅者,领契帖于官,书其姓名,揭其物数,并原契予之,以防诈伪,以治诉讼。”这些规定(

)A.适应了治国理政的需要 B.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C.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规范了国家权力运行15.宋代体育法律的形式多样,有律、诏令、格、敕等。律以刑为主,主要禁治危害性较大的运动,如射箭、投石等。敕是律的重要补充,当社会出现新问题时,多由编敕处理。这反映出,宋代(

)A.民间体育活动兴盛 B.立法功利导向显著C.重视激励体育发展 D.法律涵盖面较广泛二、论述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唐书·孝友》记载了一则案例:初唐武后统治之时,同州下部(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手刃原县尉赵师韫,并于案发后主动归罪。此案判决引起了近百年的争议。武则天以女性身份掌权,引起朝野诸多非议,她本想遵循先例,贯彻儒家“父之仇弗与之共戴天"的信条赦免复仇者,以博得仁义之名。但八品的左拾遗陈子昂却作《复仇议状》一文,他认为,法律是“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主张不应以礼屈法,提出先诛后旌的处理方法;即“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武后考虑之后采纳,并奉为经典供后世参照。百年之后,柳宗元重提此案。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积极支持“永贞革新”。他作《驳复仇议》批判陈之建议,认为“既诛且旌”乃“渎刑坏礼”,应遵循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他认为礼法本不存在冲突,目的都是为了防乱。因此,表彰与处死同施于一人,将导致滥用刑法或破坏礼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谨慎行事。他建议对复仇案件要区分论罪用刑:若复仇合乎“礼”,即父为官吏误杀,复仇当被奖励;如其父确实当诛,复仇便是“仇天子之法”“悖骜而凌上”。与柳同一时代的韩愈也加入了论战,为此写了《复仇状》一文。他认为,臣下无权决断复仇案,应当从古制,直接上呈尚书省,由集体讨论出具意见,最后由皇帝定谳。——改编自沈玮玮、曾潞明《唐人徐元庆复仇案的百年论争:陈韩柳之别》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徐元庆案”引发的陈、韩、柳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C2.A3.D4.D5.A6.B7.C8.A9.A10.B11.A12.C13.B14.B15.A16.示例:唐代围绕“徐元庆案”的争议是古代礼法之争的具体表现,是法律思想的智慧结晶,突出表现了唐代追求“礼法结合”的立法思想,也反映出礼、法是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陈子昂从维护法律权威的角度,认为不能“以礼屈法”,提出用先诛后旌的方法使礼法兼顾。柳宗元则认为礼法合一是唐律的突出特征,先诛后旌的方法未考虑到礼、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反而给人礼法存在冲突的错觉,这同时损害了法、礼的权威,不利于老百姓的教化,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处理。韩愈则认为,此类案件应由皇帝决断,这也符合古代政治体制的惯例。三者的观点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武则天掌权不符合儒家传统观念,陈子昂建议有利于维护律法权威,树立武则天执法森严、灵活的形象,巩固其执政地位,因此受到采纳。韩柳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政治黑暗、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柳宗元批判民杀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