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通识中的变体张之洞与维新派
张志东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学术界大体有以下看法:一、同路人;二、张之洞是“假维新”;(p118)三、有矛盾,但合作是主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就此试论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我们先看看张之洞与维新派合作的原因。首先,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空前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正如梁启超所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P113)对甲午战败反应最早、最强烈的是康有为等维新派。当时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由于种种原因,上书被拒,但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张之洞上奏力阻和议,疾呼变法雪耻,主张“变法”。由于张之洞兴办实业等实绩而享誉中外,所以,其呼声得到强烈响应。由此可见,维新派和张之洞都是为了拯救危机重重下的中国,并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抵抗外来侵略。可以说,甲午战败是张之洞与维新派进行合作的契机。其次,双方变法主张有许多共同之处。张之洞上《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变法救国主张,内容包括练陆海军等九项措施。而康有为上书的内容,除了“设议院”外,大体上与张之洞相同。因此,甲午战后初期,他们都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同路人。如康有为认为张之洞与自己“窃附同心”,张之洞等洋务派则认为维新派是洋务人才的后起之秀。可以说,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双方合作的基础。再次,张之洞和维新派都试图借助对方的力量来推进各自的事业。维新派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但与其说他们是依靠自身的思想和力量名动天下,不如说是甲午战败和赔款割地给国人带来的巨大震撼而赋予了他们巨大的号召力。从地位上看,他们人微言轻。如维新派首领康有为于1895年才考取科名,被授予工部主事,属六品官。按清制,康没有资格上书皇帝,所以,上书遭拒乃在情理之中。因此,为了增强自身力量,推进维新运动,康有为等人开始谋求权贵的支持。上书遭拒后,康有为马上寻找合作者,“故自上书不达之后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p133)强学会成立后,其“变法自强”主张使在京权贵一时“趋之若鹜”。主张变法革新的张之洞也捐款列名。此时张暂署两江总督,但仍被推为会长,(p257)说明维新派对其非常重视。张之洞自任疆吏以来,一直致力于洋务事业,甲午战后又力主变法革新,给人一种言新者形象。谭嗣同就曾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张香帅一人。”(P158)在维新派看来,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是可行的。因此,北京强学会成立不久,在遭到诬告后,康有为亲赴南京游说张之洞。就张之洞而言,与维新派接触合作也有其目的:一、提携后辈。张之洞历来重视人才,往往根据不同需要,不拘一格地延访、选拔人才。甲午战后初期,张之洞等洋务派把维新派看作洋务派的后起之秀,而予以扶持。二、借助维新派之力深入推进洋务事业。洋务运动自开办以来,因一直受到顽固派抵制而举步维艰。甲午战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派“竟言自强之术”,但顽固派比比皆是。张之洞批评顽固派说:“如其昏惰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国家颠,圣教灭绝,则虽弟佗其冠,衶禫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p9767)维新派兴起后,得到帝党撑腰,势头蒸蒸日上。张之洞当然想到:借助维新派的力量对抗来自顽固派的压力,有利于推进洋务事业。三、就个人而言,张之洞希望入朝主持变法,实际上1895年10月,他曾有机会入朝。因此,与维新派进行合作,强化自己“言新者领袖”形象,有助于入朝主政。在诸多原因推动下,张之洞与维新派开始合作。在与维新派合作过程中,张之洞是有原则的,即以我为主和为我所用,力求推进洋务事业。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都主张变法革新,所以张之洞都捐银支持,并令其幕僚入会。据统计,上海强学会共有24名正式成员,其中受过张之洞保荐的人,加上亲旧和先后充当其幕僚者,共18人,占该学会会员总数的75%。此外,张之洞还直接或间接引荐人才入京主持变法,如“杨锐、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p424)从办报中亦能反映张之洞的合作原则。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被查封后,张之洞令幕僚汪康年抵沪接收学会余款,筹设报馆。为何设报馆?张之洞认为,“公议不可无”,(p9724)而报纸是“达民情”,评论“国政之得失”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报纸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使政府“知病”。因为国人“蔽于习俗”,对于国家安危,“必不能尽知之,即知之,亦不敢尽言之。”所以,中国君臣上下都应阅览外国的报纸,因为它们“昌言而无忌”,虽然不太中听,但如果“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p9746)由此可见,张之洞办报的目的是想通过报纸宣传革新思想,推进洋务事业。1896年8月,汪康年在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创办《时务报》。汪任总理,负责办报方针、用人、经费等行政事务;梁任撰述,负责撰写文章及编辑工作。因此,办报实权操于汪之手,而汪的后台就是张之洞。后来,梁启超抱怨说自己不过是“穰卿(即汪康年——引者)雇工之人,”(p526)又说:“窃以为汪氏一人一家所开之生意,每月以百数十元雇我作若干文字,实所不甘耳。”(p1853)由此可知,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时务报》中的关系。张之洞得以控制《时务报》,是因为报馆经费大多来自张之洞等洋务派。《时务报》筹办经费共两千多银两,其中一千二百多两是张之洞捐助上海强学会之余款。《时务报》第四期告白,张又捐银七百余两。《时务报》创始人之一吴德潇对此非常满意:“又得南皮先生倡捐赀者,日新同盛,为之喜快。”(p402-403)在张的影响下,其幕僚及辖内洋务派纷纷捐款。张之洞等洋务派捐银办报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推进洋务事业。《《时务报》发行后,张之洞利用公款大量订阅,并特发《札北善后局筹发<时务报>价》》,其中说:“照得新报一项,有裨时政,有裨学术,为留心经世者必不可少之编。”认为“该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志气。凡所采录,皆系有关宏纲,无取琐闻;所采外洋各报,皆系就本文译出,不比坊间各报,讹传臆造。且系中国绅宦主持,不假外人,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并指示善后局为全省各衙、书院、学堂订阅,以利鄂省官员士庶扩充见闻,通知时务。在张的提倡下,其辖下两湖成为除上海外《时务报》销量最大的两个省,都超过一千份。湖北仅善后局就订二百八十八份;(p547-548)湖南单矿务局代销最高时达八百多份。《时务报》非常符合洋务派开新要求。时人有言:“查近今上海刻有《时务报》,议论精审,体裁雅饬,并随时恭录谕旨,暨奏疏西报,尤切要者,询足开广见闻启发志意,为目前不可不看之书。”认为倘使学生认真阅看,“勿狃故常,勿安卑陋,由此渐摩岁月,必有奇才异能,出乎其中,上备国家栋梁之用。”在张之洞支持下,《时务报》创报仅数月,发行量便达到一万多份,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究其原因,正如该报馆启事所言:“赖大府奖许,同志扶掖。”大府奖许”指张之洞支持奖掖;“同志扶掖”指同志(主要是洋务派)扶持及报馆同仁努力。《时务报》是张与维新派合作的产物,因此内容不免有相异之处。对此,张之洞早有注意,认为其中议论不尽出于一人,手笔纯驳,未能一致,因此阅者应择善而从。所谓“择善”,当然是选择对其洋务事业有用处的内容。在与维新派合作过程中,张之洞尽力拉拢有才干者如梁启超等维新分子。梁启超只是举人,但因主笔《时务报》宣传变法革新而名声大振。对此等人物,张之洞当然另眼相待,于是致函邀请梁“来鄂一游”,据时人记载,张之洞欲开中门及暖阁鸣炮迎之,其部属以恐“骇听闻对”相劝,张乃止。梁启超拜谒那天,正值张的侄儿娶亲,张撇下诸客延见,其词甚殷勤。致使梁启超“惶恐不安,因著笈称弟子。”(p302)并称颂张之洞,“莫吾师若”。张对梁如此优待,除爱才外,还另有打算,即张“知其所主张必滋弊”,(p249)因而,“须设法牢笼,使就我范围。”(p522)张对梁笼络利用之意,昭然若揭。由上述可见,虽然张不是出于纯粹的利用动机,但张在合作过程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意图却显而易见。三各主导者,均以《时务报》的“知耻”三和“道德”张之洞赞助学会、报纸,目的是想通过报纸宣传洋务思想,促进社会开新,以便推进洋务事业。在他看来,学会、报纸必须是为洋务事业服务,而洋务事业又以“中体西用”为框架。因此,张之洞这位“中体西用”论的最乐道者,当然要求《时务报》等必须在“中体西用”框架内运行,而反对超出这一框架的言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是其洋务事业的准绳。其中,“中体”即“以中学为体”;“中学”就是三纲五常、圣贤理义等封建传统伦理。“西用”即“以西学为用”;“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个方面,并界定为“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p9740)他认为三纲五常是万世不易之本,然“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p9724)在他看来,“中体西用”“既免于迂陋无用之议,亦杜离经畔道之弊。”(P1299)因此,每当《时务报》有超出“中体西用”之论时,他都极为痛恶而屡屡棒杀。如梁启超撰文鼓吹民权,张之洞便要求汪康年打民权一万板。(p901)认为民权乃是百害之物。(p9722)当梁在《时务报》转载严复发表于《直报》上“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辟韩》一文时,张之洞视之为“洪水猛兽”,并命人辟之。对《湘学报》等报,张之洞也采取类似态度。梁启超是维新派主将之一。作为《时务报》主笔,其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以求推进维新运动。但《时务报》是由张之洞而不是梁启超控制,所以当梁宣传民权等资产阶级思想时,“文襄以报中多言民权,干涉甚烈,其时鄙人(梁启超)之与文襄,殆如雇用者与资本家之关系。”(p254)最终,梁启超被排挤出《时务报》。张之洞把梁启超驱逐出《时务报》,除了思想上矛盾外,张也害怕梁的资产阶级思想言论会影响《时务报》的命运,从而危及洋务事业(事实上,戊戌政变发生后,张之洞尽力拯救洋务事业)。早在梁启超宣传民权时,张的幕僚梁鼎芬就发现有人参劾《时务报》,因此致函要汪康年小心注意,免得对报纸的发行有所妨碍。(p1902)后来,梁启超在《时务报》第40期发表《知耻学会叙》。文中说:“官惟无耻,故不学军旅而敢于掌兵,不谙会计而敢于理财,不习法律而敢于司李,瞽聋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耋颐,犹恋栈豆,接见西官,栗栗变色,听言若闻雷,睹颜若谈虎。”“其甚者习言语为奉承西商之地,入学堂为操练买办之才,充犬马之役,则耀于乡里,假狐虎之威,乃轹其同族。”文中又进一步说:“国有一于此罔不亡,使易其地居殷商之世,则放巢流彘之事兴不旋踵。”(p454)不仅指责张之洞等洋务派,也尖锐地攻击手掌大权的慈禧太后。张之洞阅后立即致电湘抚陈宝箴,称此文“太悖谬,闻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并指出:“若经言官指摘,《时务报》从此绝矣”。报馆的命运与洋务事业息息相关,所以,张之洞害怕报馆被封禁,因为“报馆为今日开风气,广见闻之要端,不可不极力匡救维持。”正如叶瀚致书汪康年说:“大约南皮公是鉴强学前车,恐若斯美举再遭中折。”此外,张之洞反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学说,也是双方分裂原因之一。康有为来南京游说张之洞时,他就“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康有为)勿言此学”,此后又使梁鼎芬来劝告,但康有为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p135)为由予以拒绝。不久,张之洞以“遽用孔子纪年”为由,解散上海强学会。后来。《湘学报》宣传孔子改制,张建议该报“勿陈此义,则此报更易风行矣”。(p116)康主张孔子改制的目的,在于借用孔子宣传“改制”,即以君主立宪制代替封建君主专制。这必然引起张之洞反对。他认为,“假如近儒公羊之说是,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喜也。”(p9721)即把康有为视为乱臣贼子之流。因而,康的“孔子改制”不仅与张之洞有学术上矛盾,而且思想上也有矛盾。既然张之洞与维新派在思想立场上有根本的矛盾,为何一直到1897年底才把梁启超驱逐出《时务报》呢?除了上述原因外,同张之洞的为官治术也有一定的关系。限于篇幅,在此仅以事例说明:其一,张之洞在一封给侄子的信中,相当自得地描述了自己的官风。信中说:“良民颂声载道,公事无瑕可指,虽有强宗、讼棍,彼何能为。至于绅士之十分狡很者,若自揣力不能锄去而降伏之,则亦不能不略用笼络驾驭之法,免致挠我政事。”(p10641)其二,收用被清朝称为逆贼的刘永福黑旗军抗法。其三,开“闱姓”赌捐,以济时艰。由此可见,张之洞的为官治术确有其独特之处,其务实品质对于一个执着圣道的封建大臣而言,的确难见。为了救济时艰、维护圣道,在身陷窘境时,张之洞利用灵活的手腕,采取一些与圣道“相异”之法,救一时之急。而这又往往有所成效。对此,张之洞颇为得意。他曾对其幕僚归纳,自己“所办之事皆非政府意中欲办之事,……所用之人皆非心悦诚服之人,……然所办各事亦颇有竟睹成功者,真徼幸也。”(p10633)“真徼幸”是表面之辞,其实,内心对治术精到的得意,却显而易见。所以,虽然不赞同“孔子改制”论,张之洞仍捐助上海强学会;虽然梁启超触犯名教,张之洞并不立即把梁逐出《时务报》,只是通过私下谴责,而不立即把矛盾公开。毕竟,梁在经济等方面的开新宣传很符合洋务事业的要求。这反映出两者在思想立场上有根本分歧,也说明张想让康、梁放弃其学说以保持合作关系。但康、梁等维新派并非是甘于寄人篱下之辈,矛盾难以消除。所以,当梁等维新派的言论关系到《时务报》存亡命运时,张不得不驱逐梁。最后,张亲自撰写以“辟邪说”、“正人心”为目的《劝学篇》。表示其“绝康、梁并以谢天下耳。”(p9)以免使自己因曾与康梁等维新派有过过多来往,而被人视为与康、梁同党。由此可见,张之洞出书反对维新派是其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纲常名教的结果。因而,政变发生后,张之洞表示同意朝廷的做法。康、梁亡命日本后,张之洞通过外交手段,要求日本政府查禁康梁等人创办的“诬谤慈圣”的《清议报》,并将康梁等驱逐出境。此时,两者之间已形同水火,不共戴天。四应批判维新派对其“中体西用”的批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张之洞与维新派从合作到分裂是有一定原因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张之洞、维新派和顽固派三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来理解张与维新派关系的变化原因:张之洞等洋务派、维新派及顽固派都是具有影响的政治力量。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封建伦理立场上相同,但在对待西学态度上不同,所以要经济开新,推进洋务事业,洋务派就必须排除“不知新”者(即顽固派)的阻力。维新派则在两方面都反对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对待西学立场上有所分歧。张之洞批评维新派“不知本”,而“本”又最重要,但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和社会改革已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之时,又由于在经济等方面找到共同点,所以张与维新派进行合作,矛盾被暂时搁置(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况且,甲午战后初期,维新派的维新思想尚未全面展开)。但是,矛盾依然存在。所以,维新派一旦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就势必同张之洞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说,甲午战败初期的生存危机感暂时掩盖了这一矛盾,那么随着维新思想进一步宣传发展,这一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最终导致双方合作的失败。当然,时势也有可能使人转向接受新事物,如张之洞抚晋时开始向洋务派转化。但综观张之洞一生历程,在思想高度上,作为一名洋务大吏,他始终未超出“中体西用”思想,大体上可与早期维新派比肩并立。有些论者因为张之洞捐助学会办报以及推行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新政,如设矿务局、官钱局等,而把张之洞等人说成是维新派的同路人。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在维新运动兴起的同时,张之洞相应扩大了“中体西用”中的“西用”范围,尤其是“西政”内容。在张之洞看来,“西政”的作用是维护“中学”,而不能是反对“中学”。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圳非住宅租赁合同范本
- 船舶运输委托协议合同书
- 渣土品回收协议合同模板
- 股权转让纠纷协议书范本
- 物业业主合作合同协议书
- 海淀区仓储配送合同范本
- 育儿嫂照顾宝宝协议合同
- 舞台租赁协议合同书模板
- 纸板线热板翻新合同范本
- 股东循环转移协议书模板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言课课件 ( 希沃白板课件+PPT课件)
- 医疗管理制度PDCA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的落实率
-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
- 软件系统售后服务方案
- GB/T 9765-2009轮胎气门嘴螺纹
- GB/T 4623-2014环形混凝土电杆
- GB/T 23806-2009精细陶瓷断裂韧性试验方法单边预裂纹梁(SEPB)法
- GB/T 16823.3-2010紧固件扭矩-夹紧力试验
- GB/T 13785-1992棉纤维含糖程度试验方法比色法
- 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考核试题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