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浅析史铁生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一《我与地坛》为例论文_第1页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铁生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一《我与地坛》为例论文_第2页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铁生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一《我与地坛》为例论文_第3页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铁生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一《我与地坛》为例论文_第4页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铁生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一《我与地坛》为例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当代中国文坛,史铁生是最独特的生命歌者。《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极具哲理且充满人道主义的代表作,它集中思考和表现了生命存在的苦难和意义,这是史铁生在相当漫长而艰辛岁月里对生命不断循环反复的思考和追寻所得。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视角着手来分析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试图从史铁生自身的真实人生经历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入手,来探讨其追寻生命意义的价值与关注人类终极信仰的重建。关键词:生命意识;残疾;宗教文化;反抗精神AbstractIn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Shitieshengisthemostuniquesingeroflife.IntheTempleofEarthisaphilosophicalandhumanitarianmasterpieceofShitiesheng,Itfocusesonthesufferingandmeaningoflife,thisiswhatShitieshenggotfromthinkingandsearchingforthelifecycleinthelongandhardyears.ThispaperanalyzesShitiesheng'sliterarycre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lifeconsciousness,thispapertriestostartfromShitiesheng'sreallifeexperienceandtheinfluenceofreligiousculture,todiscussthevalueofpursuingthemeaningoflifeandthereconstructionoftheultimatehumanfaith.Keywords:Lifeconsciousness;Disabled;Religiousculture;Rebelspirit目录TOC\o"1-3"\h\u303931引言 5132862生命意识 6247823《我与地坛》中生命意识的体现 7164443.1突破残疾困境 7300023.2突破死亡困境 829454《我与地坛》中生命意识的溯源 10235954.1个人生平经历 10219764.2宗教文化的影响 11293124.3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 13228965《我与地坛》生命意识的价值 1482195.1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147905.2鼓励终极的精神信仰 15309426结语 1612366参考文献 168410致谢 17浅析史铁生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以《我与地坛》为例1引言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REF_Ref19318\w\h①相比于同时期的作家,史铁生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坛的最具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在1991年,史铁生发表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的一座丰碑,也是史铁生散文创作的扛鼎之作,韩寒称它是当代最好的散文。REF_Ref19389\w\h②他活得深刻、写得愈加深刻的作品与作家的生平经历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二十一岁那年,在下乡插队期间因身患重病导致双腿瘫痪的他曾对生活一度绝望,本是正值韶华年纪的热血青年,怀着满腹的雄心壮志想在广阔的农村大展拳脚,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瞬间就把他的理想砸得粉碎。可也正因如此,在《我与地坛》当中他才能用独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世界的本来面目,他的作品集写实与哲理于一体,富有诗意与灵性的语言,用细腻独到的笔触表现人类本身难以超越的生存困境,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和对其终极意义的探寻,这也使得他的写作理念远超同时代的诸多作家。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史铁生的文章也有了多年的成果积累,仅中国知网可查询的学术期刊就有600余篇,硕博士论文10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对史铁生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思想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铁生创作心路历程的书写。例如祁力《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论史铁生的精神书写,论述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生命历程;《生命的感悟与言说》——论史铁生的小说创作。第二方面是研究史铁生的作品当中的宗教情结。如与佛教关系;付灵韵《神性的追寻——论史铁生创作中的宗教精神》等。与基督教关系,如王丽然《在困境中超越——史铁生创作论》;陈霞《史铁生作品基督教文化意识浅析》等。第三方面是存在主义哲学与史铁生思想融合共振方面。如胡山林《苦难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史铁生与存在主义;樊星《超越虚无主义的尝试》等。第四方面是创作主题方面,“残疾”、“爱情”、“苦难”、“知青岁月”是贯穿史铁生创作生涯几乎无法避开的主题,如瞿先飞《残疾对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影响》、方玉营《史铁生小说作品中宁静的爱情哲学》、王泉《简论史铁生小说中的苦难母题》、申朝晖《史铁生知青文学的独特性》。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分析独到,见解精辟,给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史铁生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当然也有少部分可能只是泛泛而谈,不够深入,所以到目前为止,关于史铁生作品体现生命意识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书写更是寥寥无几,因而从生命意识出发来研究《我与地坛》,不仅是其性质所决定,同时也希望从他本人的生命历程当中,静心聆听来自心灵最深处对于生命的沉思,体会沉潜于困苦中对生命的执著追寻。本文将从四个部分论述史铁生创作中的生命意识。第一部分阐述生命意识的基本内涵。第二部分以《我与地坛》为例论述生命意识的表现,希望以此来明确本文所阐述的生命意识,指的是史铁生面对人类基本的生存困境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及其勇于反抗的生命精神。第三部分从史铁生自身的人生经历出发来分析其生命意识的来源,主要从个人的生平经历、宗教文化的影响及西方存在主义对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影响来探寻其生命意识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是探寻《我与地坛》生命意识的价值。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文学的发展;二是鼓励终极的精神信仰。2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什么?通俗来讲,就是指人类个体对生命本身的体认和领悟。应该说,在不同作家笔下,生命意识的书写也是形态各异,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在社会、历史潮流的巨大变动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下,进入繁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身上,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求人的真实意义。从哲学上看,人在本质上是动态的、渐变的、逐渐完善的,个体是一个有感觉、知觉、意识等组织成的精神实体。关于人的主题,是新时期以来作家普遍关注的重点,作家将自己的见解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他们表达着自己对人性的独特理解,感知感受生命,追求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个体对于生命的理解态度和认知形成了生命意识,生命本身只是作为人一切活动的基本存在,但人在生存中所形成的个体独特的对于生命的见解和追求,就是生命意识。自五四以来,鲁迅、周作人、曹禺等作家重新发现人的意义,他们以自身为支点,感受自我存在,更尊重“他者”的存在。所以说生命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个人所亲历的生命体验上,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认知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本文所探讨的不仅是史铁生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史铁生在面临人生困境的前提下,在他身上所迸发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全人类终极精神信仰的关照。他因为残疾原因走进文学殿堂,腿部残疾、肾脏衰竭、母亲早逝坎坷的命运虽然让史铁生几近崩溃,却始终没有击垮他的斗志。正是这些不同于常人的经历,才让他看透了死的本质,找寻活着的意义,努力地探求精神领域的提升,他用笔杆子在文学道路上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走方式”。在《我与地坛》中关于“生”与“死”的认知上,史铁生有他不同于常人的对于生命的理解,参透了死,如何生存恐怕才是最难的问题,而史铁生正是以自身的所见所闻,体会生命的苦难现状,寻找生命的意义,以主动的抗争精神来实现其身心已为“健全人”的证明,求证人本身的存在价值。3《我与地坛》中生命意识的体现史铁生的作品当中生命意识几乎贯穿始终,不管是创作前期关于残疾主题的现实性作品,还是后来追寻存在意义的哲思性作品,史铁生都在热切关注着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而在散文《我与地坛》当中,他交出了一份关于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史铁生的遭遇是不幸的,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饱受疾病的折磨和摧残。他又是坚强的,面对生理缺陷和生存困境,虽然有过抱怨和彷徨,但他终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色彩。他对残疾和死亡困境的突破引领着无数人走出黑暗人生的泥潭。3.1突破残疾困境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市,1969年离开家乡到陕北延安插队,1975年因腰椎不适回北京治病,后来便双腿瘫痪无法行走。此后,地坛成了他思考生命真谛的寄托,或许是园中昆虫、花草和柏树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亦或是在园中他有过几面之缘的“陌生人”,史铁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让他能够坦然直面生活的苦难,走出双腿残疾的阴霾,寻找到摆脱绝境的道路。史铁生在园中见证了一对平凡的中年夫妇一起步入老年的温馨岁月,在这对夫妇身上,史铁生看到了爱情的忠贞与浪漫;还有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每天都来这园子里一展歌喉,尽管他经常唱错,但他唱一个上午总也不疲惫,在他身上,史铁生感受到一个人为了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决心;还有一个有天赋的长跑家,他是史铁生的朋友,经常来园子里锻炼,如果不是因为文革时期“出言不慎”,他现在或许已经是有名的长跑家了,现在他们只能在地坛里彼此互相鼓励,一个玩命跑,一个玩命写,共同度过了一段静谧而安逸的时光。命运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们也曾开怀痛骂,发泄心中的愤懑,而后互相叮嘱后沉默着回家。史铁生在他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人格的坚韧和顽强。还有那个长相漂亮却弱智的小女孩,她单纯可爱,巧的令人心疼。所以,最后他得出了结论:差别永远都有,也永远要有。人生在世,哪有什么能够十全十美的呢?“上帝”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平的,它不会把美好和不幸都放你一人身上,它给了你一些,也必将从你身上带走另外一些,让你感受到生命部分的完整和残缺。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坦然接受,以另一种角度看待世界破开一条重生之路。不能忽略的是,母亲给予他的无私的爱成为他打开最后一道心门层封的钥匙,是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在《秋天的怀念》当中,史铁生怀念逝去的母亲,她渺小却伟大,柔弱却坚强,一边拖着病重的身体独自扛下了生活的重担,一边安慰自己意志消沉的儿子和照顾未成年的女儿。身体的残疾无疑给正值青春年少的史铁生带来致命的一击,可是那时的他哪知孩子的病痛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等到他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自此之后,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真正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既然没有办法改变残疾的现状,他下定决心要好好地活着,无论多么残酷的现状也阻挡不了心魂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西西弗斯的神话》里,加缪说过这样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无论命运燃起的烛光如何暗淡,只要尚存一点光亮,残疾的肉体和健全的心魂就不会放弃对生活的追求。现实的遭遇激起了他与命运放手一搏的斗志,凭借着在苦难中的抗争,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突破了人生残疾的现状,这正是史铁生作品中生命意识的真情流露。3.2突破死亡困境在海德格尔关于生命的理念里,生命的意义在于倒计时算法。死,是人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无论长短终究都是一个倒计时消失的状态,人所活着的每一步都是走向死的过程,活一天少一天。“未知死,焉知生”,只有先顿悟了死,才能够逐渐理解生的意义。史铁生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死亡真相的洞察,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说,既然死是一件不用急于求成的事情,那是一个必将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着的问题了。在史铁生的写作生涯中,他的母亲短暂而平凡的一生中对史铁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作者曾在作品里回忆在地坛留下车辙印的地方也留下了母亲的脚印,母亲的一生都在“追随”着他,只是当时他只顾着自己悲伤,忘记了母亲也在承受着双倍的煎熬。以至于史铁生在母亲离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在痛苦与悲伤当中。在《合欢树》一文中,史铁生才第一次真正面对母亲离去的事实,他闭上眼睛质问上帝为何要急匆匆带走他的母亲,上帝最后回答了他,因为她的心里实在太苦了,上帝见她撑不住了就将她召回去了,也许是在此刻,他才看透了死亡的本质而与内心愧对母亲的自己和解,人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不起眼的尘埃,生命乃至象征不朽的东西终将化为虚无的泡沫,死亡或许不是结束,而是在人世受尽苦痛的解脱。死是最容易的,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可是如何生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当他在静谧的地坛古树旁里顿悟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后,他开始找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告慰远在天堂的母亲,也为了那个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色彩,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才不枉走了这一遭,就算那时再去死也没有多少遗憾了。于是,史铁生开始在在地坛最为偏僻静谧的角落偷偷地写作。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作品写成并发表了,在通往文学殿堂路上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或许写作对他来说就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而且作家的“桂冠”在世人眼中是如此的耀眼,毕竟人之所以称为人,归根结底便是受本能的生存动机驱使着,活着都是有欲望的,他也不例外。在这之后,他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好像着了魔似的,“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写成小说,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REF_Ref1811\w\h③写作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寄托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最佳途径。对他来讲,消灭死亡的恐惧便是写作,是他对抗死亡最有效的武器,因此他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会写不出来,所以他感到十分恐慌,自己好像是个被胁迫的人质,所以他不得不把自己“杀死”在市场上以获得自由。生命真正的意义不就在于用双手创造美好与精彩的过程,生命真正的价值不就在于平静而乐观地接受这过程的悲壮与美丽。写作就是为生存找一个乃至上万个活下去的缘由,才能让生命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进化过程,更是一个快乐、愉悦和充满成就感的精神过程。史铁生无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粉碎了命运之神的“诡计”,一个人出生之后,他的存在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上帝”在赋予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对结果下了判决。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一度濒临崩溃和死亡的边缘,可是他又在地坛长久的思索中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意识到死亡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永恒的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的消逝,还不如好好活着,于全人类生命的永恒中寻找一己人生之恒远。作家在地坛中一次又一次剖析自己,既然人类终将面临死亡,苦难的存在就要有而且无法避免,那为什么不在这生的过程中一步步解开这被命运铐住的“枷锁”呢?从遭遇苦难到接受苦难,从接受苦难到敢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史铁生实现了普通人对死亡认知的大突破,蜕变成一个敢于直面人生的勇者,让读者看到了闪耀在文坛璀璨星辰中的文学巨匠。4《我与地坛》中生命意识的溯源从创作初“自传式”的写实性作品到后来寓意式的哲思性作品,史铁生的文学创造历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书写便是他后期作品绽放人性闪光点的突出形态。所以本节主要探讨史铁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的过程,如果说自身的特殊经历是史铁生生命意识的孕育起点,那么宗教文化的影响则让他的生命意识由关注现实转向哲理。另外,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其生命意识的价值走向。4.1个人生平经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作家,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在《记忆与印象》中,史铁生童年记忆里总有一个“坏孩子”霸道不讲理,虽然长得矮小瘦弱,但所有的孩子就是怕他,而且他还经常喜欢“拉帮结派”来孤立他看不顺眼的人,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的天赋本领实在让人恐慌。他就像恐怖分子的头目一样让人心生畏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孤立的感觉而纷纷“投靠”他,就连童年的史铁生也是把自己心爱的足球贡献出来才能换得那个坏孩子的特别优待,可是随着足球慢慢受损之后,他们之间看似友好的关系也随之破裂了。史铁生曾说;“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记忆如此清晰以至于到成年后他也无法忘记。如何直面孤独,打开心扉实现人与人之间坦诚地沟通,是史铁生创作一直不断探索的话题。从1969到1971年,史铁生在陕北农村插队三年的人生经历对他影响很大,从繁华都市到贫困山村,他亲眼目睹了并且体验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在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交往当中,他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世代传承的优良淳朴的品质和善于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到了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的陕北人民的伟大与深情。就拿那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来说,“白脖儿鸭儿朝南飞,你是哥哥的勾命鬼。半夜里想起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黄土地情歌》);REF_Ref2078\w\h④“提起这家来家有名……”;REF_Ref2160\w\h⑤这些民歌当中常有些婉转低回的拖腔,或欢快洪亮的呐喊,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的辛勤劳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流传下来的,人类歌唱的起源大概就是这样来的。这口耳相传的民歌正体现出了陕北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彰显了人类最原始的本真之美。插队的经历带给史铁生的精神财富是毋庸置疑的,苦难是永远都有的,每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逃避苦难,是这个可以被称作史铁生第二故乡的圣地延安,给了他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勇气与力量。“刚去陕北插队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接受些什么再教育,离开那儿的时候我明白了,乡亲们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语言、劳动、身世,教会了我如何跟命运抗争。”REF_Ref20098\w\h⑥REF_Ref32606\r\h\p21岁因病导致下半身瘫痪让史铁生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这个年纪本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可是对史铁生来讲却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光,他所有的梦想和抱负似乎都随着残缺的双腿消失了。刚开始他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一次次推着轮椅到地坛去寻求安慰、去冥想,想不通的时候就想到了死,直到他碰到园子里那一群热爱生活的人,那个认真练习唱歌的小伙子、那个捕鸟的汉子、还有那朴素而平凡女工程师、豪迈的饮酒老人、那个令人惋惜的漂亮弱智的小姑娘,特别是他那个坚强而伟大的母亲,他们的生存方式给了史铁生深深的感动和启发,生命是如此无奈又如此公平。后来史铁生便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开始在地坛写作。可以说,因为残疾这一事实,史铁生才慢慢走上了写作的道路。综上所述,史铁生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奠定了他生命意识形成的基础。4.2宗教文化的影响史铁生患病之后,为了寻找精神慰藉便阅读了很多关于佛教方面的书籍。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由于流行,也由于确实想求得一点解脱,我看了一些佛、禅、道之类”(《给杨晓敏的信》)。REF_Ref20937\w\h⑦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佛教词汇:佛家、佛法、轮回、命运、禅宗、解脱、菩提、圆满、虚无等,从这便可以看出佛教对他的影响颇深,佛教云众生皆苦,留恋红尘无须太过,苦海无涯,进而祈盼来世能“脱胎换骨”,拥有一颗佛心让人们面对苦难时也能够泰然处之。佛家思考生死,让人们有时间能够静下来除去内心的杂念,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佛看这人世只不过是生命旅途中极短暂的一瞬,就好比茫茫大海中的一粒帆船,广阔苍穹的一颗辰星。这些多多少少影响了史铁生对人生的价值判断和追求。史铁生认为自始至终人类都面临一个根本困境,人生来就有欲望,而且根本没有办法可以消灭,因为一旦消灭了欲望也就相当于消灭了人性,而人的欲望常常超过人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于是人就感受到痛苦。佛教有“八苦”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REF_Ref21261\w\h⑧其中求不得苦是前六苦的总原因。因为人的爱憎、欲望、要求无穷无尽却求之不得。人所求越多,一旦不能满足,失望也就越大,心理落差也越大,痛苦也就相伴而生了。欲望乃是痛苦的根源,在这一点史铁生的观点与佛教的说法是不谋而合。史铁生认为命运充满偶然的观点也与佛教类似,就人来讲,毫无道理可言,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接受,此外别无他法。佛教讲“三法印”(法印即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REF_Ref21515\w\h⑨“诸行无常”的意思是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皆变幻无常,过去有的可能下一秒就会消失,现在有的可能将来也会幻灭。这指的不只是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也包括人生命运的起起伏伏。当然,史铁生作为一个现代理性思维的作家,对佛教的思想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对佛教中有违自然人性的部分做了取舍。比如如何面对人世的苦难,佛教主张无欲无求,消灭人对外在物质的一切欲望和追求,才能实现重生,达到无我之境。可是史铁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如果没有了欲望,人就和所有动物一样没有分别,算不上是完整意义的人。“试图以消灭欲望来逃避痛苦的人,是退一步去找和谐,但欲望如果没有消灭干净便不能摆脱痛苦,正好一步步退下去直至虽生犹死,结果找到的不是和谐而是毁灭”(《答自己问》)。REF_Ref21956\w\h⑩消灭了欲望不是度化众生,而是消灭众生。所以欲望不应该被消除,也不能被消除。那如何来看待欲望带来的痛苦呢?史铁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把欲望引向精彩的过程,重视过程的存在,永远对自己努力的过程充满信心与热爱,忽略目标和结果的虚无才是正确的欲望。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史铁生的思想与佛教诸多理念的互通共融,但他又超越了佛家秉持的真谛找寻到了生命过程的精彩。另外,就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来看,基督教与现代文学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像五四时期受基督教影响最大的作家冰心,她就曾在教堂中学学习,因此她的创作灵感更多来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她的诗集表现的三大主题“母爱”、“自然”、“童真”构成了冰心创作的思想内核,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博爱和哲学。同样,阅读过史铁生的散文与小说,便能从书中发现大量关于基督教文化的词汇:罪孽、上帝、地狱、天堂、原罪、救赎等等:“孩子,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我与地坛》)。REF_Ref23475\w\h⑪“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病隙碎笔二》)。REF_Ref24494\w\h⑫“春风强劲也是一座牢笼,一副枷锁,一处炼狱,一条命定的归途”(《记忆与印象》)。REF_Ref24569\w\h⑬和许地山、冰心、北村、郁达夫这些完全皈依基督教的作家不同的是,史铁生的作品虽然多少都带上基督教影响的色彩,但他对基督教的部分教义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基督教认为在人间有七宗罪会使灵魂死亡,分别是:嫉妒、暴怒、傲慢、懒惰、贪婪、色欲,即所谓的原罪。人们只有虔诚地信仰基督,不断在它面前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救赎。史铁生所说的“原罪”并不是指我们犯了什么罪,它不与道德、法律相关,而是指人性深处的弱点,比如堕落、偏执、沉沦。所以说,史铁生所说的“原罪”其实更关注个体本身,他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存在处境,他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来剖析人类处于悲剧处境的缘由。作者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忏悔和自省,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完美的人几乎没有,就像人内心深处根本的欲望、孤独处境一样,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贪心和私欲。人需要一定的价值标准来权衡,但差异和歧视也会因此产生。所以相比两者而言,史铁生所阐释的“原罪”更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更加关照个体生命的处境。4.3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西方存在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是当代西方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以萨特和加缪以文学为阵地,将存在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西方甚至是整个世界。进入80年代后,中国文坛涌入大量西方文艺思潮,存在主义就是其中显著的代表之一。存在主义哲学是以人的存在为中心,探讨人类生存的状态和意义,但它实际上也在探讨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而活以及人生的价值如何实现不仅是哲学问题也是人生的基本问题。由于史铁生本人的特殊遭遇,史铁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与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几乎不谋而合。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存在主义的许多看法也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紧密相关。史铁生曾经在一次专访表达存在主义对自身创作思维的影响。他说:“我很喜欢,因为有共鸣,让我理解。我读过一点这方面的书,我感到你感觉的东西被人家一下子说出来,人家把你的想法分析得对极了。存在主义的全部内容是什么我不清楚。我只能说对存在主义有某种我的理解。我觉得我在最根本的理解上是应该对的,这个东西对我的影响比较大。”REF_Ref25584\w\h⑭所以在史铁生的许多小说和散文当中,我们都能看到存在主义的身影,“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想念地坛》)。REF_Ref26263\w\h⑮“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病隙碎笔》)。REF_Ref26303\w\h⑯“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记忆与印象2》)。REF_Ref26368\w\h⑰史铁生在书中一次次提及“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开始,写作出发之处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就像作者童年时期那个可怕的孩子,他似乎天生就拥有诡诈的能力,经常把孩子排一排座位就拥有了权力,而孩提时代的他也因惧怕那个孩子的权力而屈服于他,作者承认那是他童年时光恐惧的来源,也是他第一次写作的零度。本能的恐惧让作者学会了阿谀奉承,可是他的恐惧却没有消散,疑难却更加疑难,这就是一次写作的零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离不开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强调世界不是自我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这种以人类本身为主体、强调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存在意义的观点对史铁生创作有深刻的启发。但是存在主义哲学是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的传统之上,更加强调突出尊重个人的感受、关注自身的存在却闭口不谈人的共同本质,只把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在这方面,史铁生表现出了不同的精神走向。史铁生在关注个体的生存困境时,总不忘对人类的总体关切,他试图拯救的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全人类。在史铁生身上,反抗悲观的存在主义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博爱及人道主义关怀交融在了一起。5《我与地坛》生命意识的价值可以看到《我与地坛》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它是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在经过漫长的上下求索之后对个体命运、生存状态以及生命价值所进行的反思。生命意识的厚积薄发不仅给予了史铁生一条追寻生命意义的出路,同时也为他人对生命认知做了详细梳理,启发了他们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思考。与受市场驱使的物欲化写作相比,史铁生代表着纯文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总而言之,史铁生用笔杆子坚持追寻生命意识的文学创作之路,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能从中获得启示。5.1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从80年代开始,文学开始从政治的宣传工具慢慢转变成作家反映现实生活和倾诉个人感情的平台,但是文学自身的变革任务还是尤为迫切,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加入生命意识的视角显得更加重要。如何更好地关照人们的实际生存现状一直是许多作家孜孜以求的问题,而《我与地坛》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正引领着彷徨在现实苦难的人们积极寻求生活的意义。史铁生作品体现的生命意识区别于余华、萧红等人将生命意识置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层面,极力表现生存的艰难,也区别于一些用私密话语来叙述自身内心体验和心理状态的女性作家;与新时期偏向于关注普通百姓、饮食男女的世俗化倾向更是大相径庭。史铁生的作品为读者编织好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将自己的命运遭际融入到他人的命运存在状态的关注。从个体到普通,从特殊到一般,他的生命意识真正体现了平凡人物生存的酸甜苦辣。史铁生不仅拓展了生命意识的内涵,也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经验。进入90年代,文学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然而受市场化影响,文学却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而变得庸俗,失去了主流意识该有的姿态,随着这种低俗风气的盛行,有很多的作家也丧失了自身的职业操守,纷纷易旗迎合所谓市场“主流”文化,不断拉低社会道德的下限。当然,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不是不顾及,文学能够让普通大众喜闻乐见本是幸事,只是有些人借着普及大众文化的由头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比如现在充斥在各大网站的一次性网络小说,无非是投机取巧为了博君一笑,之后可能就成了过眼云烟。但文学作为能够抚慰心灵创伤的良药,不应在任何动机的驱使下丧失人文追求。文学对人的关注还是应该以精神价值为追求。史铁生生命意识的创作理念给市场庸俗化写作敲响了警钟,他坚持以文学作为战胜苦难的突破口,找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坚守精神领域的价值。在史铁生的一生中,写作已经不仅仅活着是为了写作,也为了能在这个虚无的世界寻找存在的意义,他变成了创造生命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他的创作理念代表了文学在物欲市场化下拧成的一股坚守的力量,这力量亘古不变,坚不可摧,这是文学的品质和操守,是文学必须保留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史铁生的创作理念给了人们警示的力量和前行的信心。5.2鼓励终极的精神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代中国文坛出现大规模庸俗化写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精神信仰的缺失。如今人们的精神追求正逐渐下降,史铁生追求终极意义的生命意识诉求,启发了人们心灵的自省和精神价值的重筑。他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以积极主动的反抗精神面对苦难,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事例向人们展示精神信仰的强大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物质的充裕不能代表人们生活的质量,这个时代好像不会再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敬仰的,人类也对追求终极价值丧失了兴趣。每天只会为了眼前的利益疲于奔命,人像一台机器一样毫无目的地机械运转,看着心理扭曲道德滑坡的现代人,人类似乎已经能感受到社会秩序的崩塌近在眼前,生态失衡近在眼前。所以为了阻止这类情况的发生,人类必须重建自己的信仰体系,构建终极的人生价值观。正如史铁生所说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一次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所以他认为要重建信仰的力量,让看不见而有力量的信仰拯救我们精神贫乏的困境。史铁生在关注自身经历的事实上,他认为人在面对生存的根本困境时,首先是不能逃避,因为这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两难深渊,还不如坦然面对,接受它们的客观存在。其次是有正确的态度来正视困境,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追求过程的精彩和顽强抗争的信仰。6结语2002年,史铁生凭借实力获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其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REF_Ref27122\w\h⑱这段颁奖词无疑是史铁生传奇人生的缩影。《我与地坛》因为有自己亲身的经历而贯穿着温情又兼宿命的悲凉,但又有对于命运和苦难的积极抗争。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正是在他一步步的积累和创作中生发出来。在现代的社会语境下,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有着不一般的价值。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祸福总是相互依存,灾祸到来,人们才能体会幸福的来之不易,才会更加的珍惜。福祸相依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只要态度积极,灾祸也会增加生命过程的精彩。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是对自身不完整现状的一次飞跃,他对生命的深刻认识还带给了人们巨大的感动和鼓励,史铁生曾说:“不论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REF_Ref27468\w\h⑲可以说,史铁生的生命意识并不是毫无瑕疵的,但了解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却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和深远的启示。注文温江斌.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J].2007(02):90.葛嵩.论史铁生的创作思想[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03.史铁生.我与地坛[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34.史铁生.我与地坛[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57.史铁生.我与地坛[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58.段崇轩.论史铁生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9(06):91.张在中.边走边唱[D].上海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