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_第1页
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_第2页
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_第3页
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_第4页
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河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

一、传统居市空间、街区和空间的有机组合三河古城的历史街区是以线条系统为骨架的传统民居、街道和空间的有机结合。目前保留完整的街区有:二龙街、河北大街、河南大街(见图1)。(一)唐西州河之市,连接于33米二龙街位于地图上小南河的南端,(按原来习惯称为三河东头),长约250米,宽只有3米,是三河最古老的街宅了,它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七十年代拓宽杭埠河(俗称南大河)时,将其拦腰切断,只留下100多米。(二)元十五长街,街长,为犯罪并以期存河北大街位于小南河的北岸,北至丰乐河,南至杭埠河,全长2900米,号称三河五里长街,街宽约3—5米不等,按其方位分东街、中街、西街。其中中街古时最繁华,大的商号均集中于此,名宅大户坐落此街最多,所以古民居的等级与规格也最高,但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不多。(三)河镇的保留小南河南岸的南大街全长1000米(含上、下横街),此处的古建筑,解放后被新华书店、工商、银行、税务、医院、百货公司、供销社等单位所使用,加之三河镇本身也无钱拆建,故保留下来。特别是上横街长100米,宽3.5米,1984年修复后,保持明、清建筑风格。除上述最古老的“二龙街”、最长的“河北大街”(含中、东、西三段)以及目前较完整的上横街、下横街、南大街外,三河古镇内还有仁里街、尚仁街。二、传统街区模式的特点见图2(一)质量文明“三大”三河镇内河水环绕,渠塘纵横,所谓“外环两岸,中峙三洲”。镇外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水上有小桥,堤上有人家,典型的皖中“江南水乡”画面。水乡古镇三河的街区充分利用了湖、河、港、塘、路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桥桥、传统民景古镇街区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岸上小桥相连,岸下轻舟荡漾;水、桥、路、石码头、石板街道、石头桥、传统民房加以树木、花卉的点缀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由于地貌的因素,三水环绕三河,使三河成了三角洲,三条河的内河堤自然成了圩堤,堤的顶背为堤埂,此埂上分两边建了商店及住宅,中间一条路铺上光溜溜的青石板就成了街。三河古镇就是由一条穿镇而过的弯月形小南河(地理学家称为杭埠河故道),加上两岸的鱼脊上排列的10街26巷组建而成的。(三)古街建筑的景观环境功能三河古称“鹊尾”、“雀渚镇”,现存的大部分古街、古宅据记载在晚清时期形成了规模。三河古镇历史街区呈带状,街区随漫长岁月的延伸,以河流为边沿,以码头为端点,向南伸出一条古街,再以古街为中心轴两边密布开许多巷子和众多人家,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宅院相对完整,有中心轴、有方向感、有节点、有边缘界定,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意义。虽然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古镇风貌大为逊色,但整个“街宅”的古镇韵味和鱼骨格局依然清晰明了。这样一大片古街区的历史风貌在江淮地区乃至中国是难得的。(四)主支管结构三河古街道路以青石板铺砌,其厚度大于宽度,摆在3——5米宽的街面上,呈鱼脊样式,加上定距离铺上由雕刻精细的对称两孔式、环状三空式、双排四孔式的下水石篦,通水良好,虽历经百年,其下水道依然完整无缺,主支管层次分明。三、现有的古董遗迹(一)三河胜利纪念碑三河大捷遗迹在三河镇东街和中街一带。主要有太平军城墙、英王府。1.北城墙、东城墙1855年,太平军在三河建城。历时一个半世纪之后,三河太平军建的城墙尚保留两段:一段在大捷门右侧10来米处,为北城墙,约有50米之长。一段在一小门前,为东城墙,约有30米之长。这两段城墙,保留了三河古战场的痕迹。另存太平军城垒、太平军驻三河大本营、太平军火炮、石雕、石刻等文物。2.因此,英国宫殿即太平天国大本营,三河大战前后太平军指挥部所在地。(二)老年人的住宅1.杨振宁故居1937年,17岁的杨振宁随庐州中学来到三河,在这里生活、学习了3个月。此巷为三河南街仿古街上最古老最悠长的深巷。2.第三进和东北部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整座宅子为五进八厢32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楼房,二进为走马转心楼。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厢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后三进都是平房。刘锦堂(1879—1941),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刘锦堂与二哥刘锦臣合伙经营大米、土布生意,取高号“同兴隆”,生意无比兴隆,两人同住这里,金字招牌悬挂在临街楼房的北墙上,故称“刘同兴隆庄”。3.郑善语言迁来三县郑善甫(1882—1965),中青年时担任著名爱国将领、西北军领袖冯玉祥的秘书。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将冯玉祥软禁于山东泰山,郑善甫被迫举家迁来三河。房屋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共五进房屋。(三)老桥1.米的三孔桥三县桥是三河的一座古桥,又称石头大桥。桥长38米,宽7米,是一座三孔桥。这座桥是1926年建成的,至今已有70多年。“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三县桥是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一条纽带,成为古三河地标的象征。2.修建三河镇桥济公桥是20世纪40年代建造的。当时刚刚兴起看电影,为了渡河看电影,一名中学生掉进水里淹死了。在群众的呼吁下,三河镇决定在这里筹建一座桥。1944年,国民党第六军军长张济公路过三河,探望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家属。张济公见此桥正在修建,便捐款资助。桥建成后,当地绅士便将此桥取名济公桥。3.喜鹊桥这里原是一座古桥,叫鹊渚桥,现改建为鹊渚廊桥。4.戴氏桥上蚊太多无蚊桥又名小南桥,戴氏桥,是一位姓戴的寡妇修建的。据说宋朝末年,有一位金口玉言的罗士先生来到三河,为了感谢戴氏的款待,便想为戴氏做一点事儿。戴氏说:“没什么要做的,就是这桥上蚊子太多。”罗士先生说:“我帮你扇蚊子,我一扇子把这里的蚊子扇到八国九州去。”戴氏说:“不要扇那么远,只要把蚊子从桥这边扇到桥那边就行了。”于是,罗士先生用羽毛扇轻轻一扇,扇走了蚊子,戴氏桥上从此就没有蚊子了。于是,这座小桥便起名叫无蚊桥。5.国家公桥国公桥是一座古桥。据说是一位古代国公修建的。6.两县木虎河和三河镇为古景。相传古时候,由于河渠纵横,合肥县与舒城县界线难分。有一年,两县官府雕了一个大木鹅,从上游往下游漂,漂到三河南街,木鹅不动了。于是,原南街的河便称为木鹅河,三河镇又称为木鹅镇。为了纪念木鹅划界,三河便修了一座桥,称作木鹅桥,由于桥面太短,又称三步两县桥。(四)其他1.明确规定,建议将示碑作为历史人文内涵位于南街。城隍庙外墙上的禁烟禁赌告示碑极具历史人文内涵,这个镶嵌在城隍庙墙壁上的禁碑,是清朝同治十二年所立,为三河镇保存最完好的古碑。2.牛痘宣传纪念碑此碑由庐州府于光绪二十二年所立,现存南街下横街徐宏玉家院内。3.泥石流聚积聚积位于三河港西侧。由于丰乐河经此拐弯,形成淤泥聚积。三国时期,曹操四下巢湖,经此河湾,军船搁浅,士兵们都将船桨向上架了起来,曹操便戏称这里是架桨滩。4.黄水街三河镇东街有一条街,名叫二龙街。三河镇杨婆村内有一口井,名叫黄水井。据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经过三河,后来他俩先后当了宋朝皇帝,这条街便被称为二龙街;这口井由于落进了他俩流下的眼泪,便被称为皇水井,后来演变为黄水井。四、传统建筑的特点(一)元古民居的分布现存的一些古民居、商铺均为清朝中期及晚期所修建。据资料记载三河大兴土木约有两大高潮期:一是清朝咸丰年间;另一是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期间。历史上,三河处楚吴之间,按地理来说是南北交界、以南为主。三河由于古代航运发达,地处巢湖盆地鱼米之乡的安徽“天府之国”,南来北往的商客云集。三河水上通大别山,下通苏、杭、宁。所以它的文化既有南又有北,是南北相融;因此它的古建筑文化是全国各地综合创新的产物。它也有像大王庙、城隍庙、万年台、英王府等具有庄重、色彩鲜艳、宏伟的北方建筑风格;而更多的则是似江南小巧玲珑,更似皖南的建筑风格。三河古民居一般呈条状、块状,三河古民居高度均在一至二层。整个上空拍摄照片极似云南的丽江古城,但它的节点、中轴线、方向感、屋顶平缓度均比丽江更分明和整齐。(二)平面形制区别三河的临街建筑以前店后宅、前店中坊后宅、下店上宅、坊宅混合等四种形式为主。平面布局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院落沿建筑的中轴线纵向延伸,少为二进,多则六进,再这些院落中主要房屋居中,坐北朝南,称正房,正房两侧,分列左右厢房。在规模较大的民居中,二层常设有环形走廊围绕天井,俗称走马转心楼,成为江淮地区古民居独有的空间形式,如中街头109号住宅。有些民居在走马转心楼的上空还设有庑殿顶,与现代建筑的中庭极为相似,如中街143号住宅。古民宅沿街建筑平面布局随主人经济实力而有所不同,差异甚大。1.一般经商的平民,多是面阔一间,挑檐斜撑为圆柱形、素面、无任何雕饰。屋后设单扇板门,供居住者出入;2.较富裕的人家则面阔两至三间,建筑形式分为前店后院,一般为一至两进或三合院式。挑檐斜撑或圆柱形或三角形,圆柱形斜撑用料虽大,但装饰手法非常大胆,以高浮雕、透雕手法表现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或雕“双狮雕带”、“麒麟护子”等传统题材。三角形斜撑常以浮雕、浅雕手法再现花卉、卷草、云纹等植物图案;3.大户人家建筑面阔三至五间,有多进院落,多为四至六进,建筑面积约在1000平方米以上。一进商店,二进客厅,三进祭祖大厅,四进居室,五进、六进为下人居室和厨房。平面布局灵活,不拘一格,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用户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极具变化,层次丰富。封闭的院落设敞厅,天井四周建较宽的挑廊(当地称此为堂屋与走马转心楼)。大户人家特别是一些“官家”宅中或宅后,多开辟为花园。花园古树成荫,辟有水池假山,花草满园,环境幽静,气韵高雅。各进既能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家各进相通。此类建筑营造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三)风火墙下的翘角三河古民居的外观多半用水平形高墙封闭起来(俗称马头墙),但也有露出一部分屋顶的。露出斜顶的风火墙呈“品字形”,即一方长方形墙的两端微微翘起,俗称“官帽”,意为上了品的,以此祈望其家人有所作为、出人头地。风火墙既能防火,又能隔户;其两端飞扬翘角之状格外彰显出古民居的高昂气势。屋顶部分处理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硬山式,山墙不出头,循着屋顶的坡度构成人字形;第二种山墙高出屋面,做出梯级状。以上两种山墙可单独使用,也可混用,再与水平的高墙相连,形成层层叠叠与参差错落的外观,与皖南民居处理手法如出一辙。(四)建筑扇的处理三河古民居的门窗、挂落等木构件的造型简单,个别规模较大民居也有做工精致的门窗。如位于一人巷的杨振宁故居,其面向内院的门扇,花心纹样共有三种,群板饰以花卉雕刻;槛窗花心有冰裂纹样。虽然少见到手法细腻、雕琢精美的木雕、石雕与砖雕,但上述小木作由于尺寸得体,重点突出,繁简得当,与周围素雅的壁板、粉墙、砖石地面、天井绿化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形成了宁静温馨的居住空间。对于不同部位门扇的处理,三河古人做到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一般临街的门扇是装饰的重点,后进门比较简单。门面一般为木板排门,也有牌坊式门罩。店门为排木门或双扇门。住宅门为双扇门。店内宅内房门为双扇门或单扇门。大木作以抬梁与穿斗式相结合,柱间填充青砖。瓦为小青瓦。建筑梁柱皆以圆木为主,扁材作枋,柱基石多为莲花式。出檐以撑常作单挑或双挑,出檐深度小于1米。单体建筑檐下均无斗拱,多施斜撑,出檐较浅。住宅檐檩之下开花窗,立板门供主人出入。商店门旁用槛框、安腰坊、柱上装腰门,坊下压揽板、板石置大半人高柜台,取出腰门和拦板便露出厚重质朴的木质柜台,做买卖非常方便。(五)外墙与立柱三河古建筑外墙均是清水墙,与皖南的“白色粉墙”大不一样。但其构造方式同南方而不同于北方(北方的清水墙是大砖厚料平铺而成),空心斗子墙,砖体站立,中间空心用泥土杂物填实而成。这种墙既省砖又保暖。由于外墙与柱子以蝙蝠钉相连接,于是它的外表青砖挺立,勾缝清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