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导入品读经典,点亮人生。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齐读孟子语录,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孟子曰……非恶其声而然也”这部分的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等3.感受并此部分的论证特色。
知人论世导: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
”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
》一书。该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
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战国轲子舆民贵君轻亚圣孟子语录体孟子思想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仁政学说: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孟子思想及人之幼”的推恩办法来治民。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思想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政治思想——仁政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价值观——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
四书
”(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孟子作为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释题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相反,若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思📕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狠心对待别人那么,就用运转,转动(于)掌上状语后置句施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突然惊骇,恐惧同“纳”,结交求取厌恶这样状语后置句哀痛,怜悯表因果,……的原因所以:(1)用来……的;(2)表因果,……的原因状语后置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同乡三、议1.孟子提出什么论点?你认为孟子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2.思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段文字是怎么进行推断的?
3.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研读文本展、评:1.孟子提出什么论点?你认为孟子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明确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证。思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段文字是怎么进行推断的?研读文本仁心仁政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研读文本展、评:2.孟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举例论证,举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1.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句子是: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检C【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四端”与“治理天下”之间的关系。3.了解孟子的仁心和仁政的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第二课时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谦逊,推让判断句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补充音节,无实义指事理的对与错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萌芽,发端取独这就像判断句四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表转折名作动,伤害通“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侍奉宾语前置一切,所有在自身研读文本1.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是仁义礼智的开端思研读文本2.子如何论证这四端的重要性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③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研读文本1.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何还要“扩而充之”?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人性本善,但人也受后天影响,私欲膨胀,伤人害己,所以需要加强充实。说明,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
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议研读文本2.从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吗?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为了推广仁政。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研读文本展、评:7.你觉得孟子的观点对不对?它对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到任何时代,这些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性善论,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拓展延伸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拓展延伸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运之掌上):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部分(所以谓人皆有……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点明“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小结写作思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四端行仁政扩充“四端”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论证特点(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2)思路清晰严谨,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3)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JF 2357-2025计量器具数据网络传输要求
- 2026年中国加药装置泵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6年中国迷你充气泵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6年中国陆上井口设备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中国农业科学院统一招聘39人(第三批)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广西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招聘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26年校园招聘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纯电动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拆装与检测吉利E450 习题及答案2.1动力电池认知
- 老年人假牙护理
- 2025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监管合同协议
- 无机非金属面板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21∕T 3397-2021
- 钢轨探伤发展历程目录一国外钢轨探伤发展二我国钢轨探伤发展
- 部队工程保密协议书
- 物理课程标准2025解读
-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与进步跟踪表
-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笔试考题
- 2025年驾驶证资格考试科目一必刷题库及答案(共420题)
- GB/T 45140-2025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 国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自检自测1-九
- 2025年中国华电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音乐版权授权与管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