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艾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艾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艾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艾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艾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艾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前郭蒙中2023-2024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搞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测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测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问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测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B.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C.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测试内容的进士测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D.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唐诗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分)

5.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阵地

石钟山

①咣当一声,先是一颗炮弹落在阵地上,接二连三,铺天盖地的炮弹便雨点似的落下,阵地上硝烟弥漫,战火冲天。张守望从硝烟里走出来,身穿军装,提着冲锋枪,指着李满田的鼻子大声吼道:你的援兵为什么不来?

②每次梦到这里,李满田都会从梦里醒来。他先是摸一把早就湿了的脸,抖抖地坐起来,把腿放到床沿下,披了件衣服。李满田觉得胸闷,还有很多委屈,他要找人叙说,连同满腔的委屈。

③一大早,李满田扯了老邢,又拉了老徐,三人坐在干休所凉凉的石凳上。李满田委屈地搓着手说:张守望在汉江丢了阵地,你们说这事怪我吗?

④汉江阻击战那会儿,老邢是团长,老徐是团政委,李满田和张守望都是营长。说那是一场阻击战,还不如说是场遭遇战。整整十几天时间,美军用几倍于我军的飞机、坦克、火炮,轮番向我阻击阵地发起进攻。美军明白,攻下汉江等于断了志愿军后路,将不战而胜。阻击敌人的志愿军也明白,汉江守不住,之前付出的所有牺牲都白费了。全军将士分布在汉江外围的几十座山头上,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以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

⑤张守望的一营,是进入阵地的第一拨阻击兵力。阵地不大,他先是把一个连派上了阵地,可结果,还不到一个白天,一个连队几乎全连覆没:连干部牺牲了,排长上,排长牺牲了,班长接替……

⑥仗再打下去,连护送伤兵撤下阵地的人都没有了。先是上一个连,然后一个排,到最后一个班一个班地上了。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有多少肉都能生吞下去。张守望最后上阵地时,是带着炊事员、警卫员、卫生员一起上去的,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挺了挺轻机枪,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冲仅有的十几个士兵喊: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他喊完,挥了下手臂。十几个人跟着他,跃上了阵地。

⑦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在这之前,他向团部求过援,那会儿电话线路还是畅通的,当初团里安排阵地时,他知道李满田的三营是预备队。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恳求过邢团长增援,邢团长在电话里冲他咆哮道:预备队已经没人了!没有预备队,你也要把阵地给我守住!

⑧再后来,他只剩下一个排了。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用电台向团里求救,邢团长回话:你们营只剩下一个人也得把阵地守住。

⑨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张守望抱着最后一战的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什么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就在这时,他的后方升起两颗信号弹,就是两颗,这是邢团长之前规定的。两颗信号弹升起,就是他们撤出阵地的约定。

⑩军命如山,他又射光了枪里最后一粒子弹。在这之前,美军已经潮水似的撤下去了,他知道不用多时,阵地上将迎来一拨更猛烈的炮火。他冲身边吼:撤,撤离阵地!

直到和大部队会合,他才知道,他们营已经在阵地上坚守十三天了。在暗无天日的阵地,他早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最后一个军撤出战斗,稀稀拉拉的队伍从队首都能看到队尾,可他们上阵地时,足足有几万人呢。为了汉江,为了志愿军的大后方,他们几乎把一个军拼光了。

从那时开始,张守望不仅耳朵聋了,还留下了一个爱做梦的毛病。每次的梦境都千篇一律:他不停地摇着电话,一遍遍向电话里请求团部增援。他得到的答复是:增援的部队在路上。他一次次张望,却不见一兵一卒来增援。

现实生活中,他就把恨记在李满田的身上,他分明记得李满田是预备营长,他们上阵地前,团长老邢、政委老徐就是这么分工的。可直到他们营打光了,却不见李满田派出一兵一卒。

他在撤下来时就知道,他们奔上阵地不久,李满田的预备营就拉上了阵地,团里从战斗打响那一刻就没有了预备队。可张守望还是说:满田,为啥不来增援我们呢?哪怕来一兵一卒也好哇。

李满田哽咽着声音说;守望,我还指望你给我派一兵一卒呢。张守望还知道,作为团长的老邢和政委老徐,也已经带着团部的警卫排上了阵地,据说他们军长都做好了棺材,带着警卫兵上了阵地。

这个理张守望懂,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这一切他能不懂吗?可梦依旧做,每次的梦境都是雷同的:他坚守的阵地变成了一座孤岛,每次他求援,团部的答复都是千篇一律——援军就在路上。可阵地都丢了,援军却仍不见一个人影。

有时喝多酒,他还和李满田磨叽。他拉着李满田的手——眼前李满田已经是三头六臂了——然后一遍遍地说:满田,你咋才来呀?阵地都丢了。

张守望就抱着李满田哀哀地哭,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满田梦见张守望把阵地失守的责任归咎于他,使他心生愧疚并难以入眠,只能找来两位老战友一吐心中的委屈。

B.炊事员、卫生员这样的战士都走上了阵地,足见战争的惨烈,更表明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张守望之前就知道李满田是预备营长,所以他满心希望李满田派兵支援,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坚守阵地长达十三天。

D.写整个军队从最初的几万人到最后仅存的稀稀拉拉的队伍,主要是为了展现汉江阵地的重要和敌我力量的悬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连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将血淋淋的战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B.用语从“求援”到“恳求增援”到“求救”,暗示了张守望的一营伤亡惨重,也写出了他从焦急到无助的心理变化。

C.“机枪口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颜色词运用非常传神,一红一青给暗无天日的战场增添了一丝悲情的色彩。

D.小说由梦境到现实再到回忆,通过李满田的思绪展现了志愿军在汉江保卫战中的壮烈与英勇,也加快了叙述节奏。

8.小说第⑦段关于阵地的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9.流行歌曲《孤勇者》中用“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来描述“孤勇者”,小说中的张守望就是这样的孤勇者。请依据小说人物细节描写,简析张守望“孤勇者”的形象特点。(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①,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羁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束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制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注]①伽蓝,指佛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B.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C.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D.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中国封建社会对君王母亲包括嫡母、生母、养母的尊称。

B.生祠,旧时指活着人为死去的人修建的祠堂,以此作为祭奠的场所。

C.勤王,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D.宫阙,指古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想建造大佛像,狄仁杰极力加以谏阻:他认为建造佛教寺院既需要百姓出力,又需要百姓出物,不符合佛教慈悲的主张。

B.狄仁杰认为,近来水灾早灾时有发生,加之边境不宁,如果此时又因为建造佛像而耗费国库,用尽民力,将难以应对突发情况。

C.在狄仁杰看来,张束之属于出类拔萃的奇才,是宰相之才;虽然狄仁杰一再坚持,但是太后最终还是没有任命张柬之为宰相。

D.太后特别看重狄仁杰,一直称呼他为国老;陪同太后巡游时,狄仁杰的马受到惊吓狂奔不止,太后命令太子快速追上,将马拴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4分)

(2)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4分)

14.太后为何会发出“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的感叹?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

权德舆

儒衣两少年,春棹毂溪船。

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

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春天送别,以乐景写哀情,垫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饯别,但有明月春风相伴,激起了大家喝酒吟诗的雅兴,潇洒超脱。

C.颈联想象张周两秀才前行途中之景,景色开阔,暗示了张周两人前途美好。

D.尾联劝慰两位少年不用担心羁旅愁苦,宣州侍郎贤能,定会赏识支持他们。

16.临别之际,王勃说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说②“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权德舆说③“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大学毕业之际,你有三位好友,A回故乡做老师,B去另外一个城市参加求职面试,C将去西部做选调生(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你将王勃、王维、权德舆的诗来赠别ABC三位同学,他们分别会得到哪一位诗人的诗,为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4分,每空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7)《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______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琉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______,但是充满了乐趣。每日,那时的孩子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四季流转,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______。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漫无目的清贫垂手可得经久不衰

B.漫无目的贫苦触手可及历久弥新

C.漫不经心贫苦垂手可得历久弥新

D.漫不经心清贫触手可及经久不衰

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改正确的一项()

A.每日,那时的孩子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B.每日,那时的孩子在大千世界中领悟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C.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悟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四季流转,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D.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述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必太纠结于当下……只要我们一直向前走,天总会亮——村上春树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李白

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路遥

近来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青春就几年,疫情占三年”,因疫情居家隔离的高二学生李华看见这句话后很灰心丧气,请你综合上述材料给李华写一封信,让李华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热爱并表述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中语文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搞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测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测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问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测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B.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C.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测试内容的进士测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D.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1.D2.D3.B

4.①整体上为递进式论证结构。首先提出问题“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然后分析唐诗成为经典的原因;最后得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的结论。

②主体部分为并列式论证结构。分别从数量(诗人、诗作)、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分析唐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5.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

B.原因分析错误。有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

C.“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测试内容的进士测试”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二原文“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测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测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诗赋为主要测试内容的进士测试”并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B.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文章开头即提出“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

其次,又分别从“从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即诗人的身份、诗作数量和诗人数量;“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即艺术造诣方面;“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即体裁风格多样;“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即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唐诗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即“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整体上采用递进式结构,局部为并列式结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依据材料一“在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全民性的文艺活动。

其次,依据材料一“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

最后,依据材料一“从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作盛况空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最后的阵地

石钟山

①咣当一声,先是一颗炮弹落在阵地上,接二连三,铺天盖地的炮弹便雨点似的落下,阵地上硝烟弥漫,战火冲天。张守望从硝烟里走出来,身穿军装,提着冲锋枪,指着李满田的鼻子大声吼道:你的援兵为什么不来?

②每次梦到这里,李满田都会从梦里醒来。他先是摸一把早就湿了的脸,抖抖地坐起来,把腿放到床沿下,披了件衣服。李满田觉得胸闷,还有很多委屈,他要找人叙说,连同满腔的委屈。

③一大早,李满田扯了老邢,又拉了老徐,三人坐在干休所凉凉的石凳上。李满田委屈地搓着手说:张守望在汉江丢了阵地,你们说这事怪我吗?

④汉江阻击战那会儿,老邢是团长,老徐是团政委,李满田和张守望都是营长。说那是一场阻击战,还不如说是场遭遇战。整整十几天时间,美军用几倍于我军的飞机、坦克、火炮,轮番向我阻击阵地发起进攻。美军明白,攻下汉江等于断了志愿军后路,将不战而胜。阻击敌人的志愿军也明白,汉江守不住,之前付出的所有牺牲都白费了。全军将士分布在汉江外围的几十座山头上,面对美军疯狂的进攻,以血肉之躯捍卫着阵地。

⑤张守望的一营,是进入阵地的第一拨阻击兵力。阵地不大,他先是把一个连派上了阵地,可结果,还不到一个白天,一个连队几乎全连覆没:连干部牺牲了,排长上,排长牺牲了,班长接替……

⑥仗再打下去,连护送伤兵撤下阵地的人都没有了。先是上一个连,然后一个排,到最后一个班一个班地上了。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有多少肉都能生吞下去。张守望最后上阵地时,是带着炊事员、警卫员、卫生员一起上去的,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挺了挺轻机枪,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冲仅有的十几个士兵喊: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他喊完,挥了下手臂。十几个人跟着他,跃上了阵地。

⑦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在这之前,他向团部求过援,那会儿电话线路还是畅通的,当初团里安排阵地时,他知道李满田的三营是预备队。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恳求过邢团长增援,邢团长在电话里冲他咆哮道:预备队已经没人了!没有预备队,你也要把阵地给我守住!

⑧再后来,他只剩下一个排了。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用电台向团里求救,邢团长回话:你们营只剩下一个人也得把阵地守住。

⑨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张守望抱着最后一战的必死之心,上了阵地,那会儿什么炮弹、坦克、美军,在他眼里都成了皮影戏。声音没了,一切都安静了,他的耳朵已被炮弹炸聋了,他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射击……就在这时,他的后方升起两颗信号弹,就是两颗,这是邢团长之前规定的。两颗信号弹升起,就是他们撤出阵地的约定。

⑩军命如山,他又射光了枪里最后一粒子弹。在这之前,美军已经潮水似的撤下去了,他知道不用多时,阵地上将迎来一拨更猛烈的炮火。他冲身边吼:撤,撤离阵地!

直到和大部队会合,他才知道,他们营已经在阵地上坚守十三天了。在暗无天日的阵地,他早已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最后一个军撤出战斗,稀稀拉拉的队伍从队首都能看到队尾,可他们上阵地时,足足有几万人呢。为了汉江,为了志愿军的大后方,他们几乎把一个军拼光了。

从那时开始,张守望不仅耳朵聋了,还留下了一个爱做梦的毛病。每次的梦境都千篇一律:他不停地摇着电话,一遍遍向电话里请求团部增援。他得到的答复是:增援的部队在路上。他一次次张望,却不见一兵一卒来增援。

现实生活中,他就把恨记在李满田的身上,他分明记得李满田是预备营长,他们上阵地前,团长老邢、政委老徐就是这么分工的。可直到他们营打光了,却不见李满田派出一兵一卒。

他在撤下来时就知道,他们奔上阵地不久,李满田的预备营就拉上了阵地,团里从战斗打响那一刻就没有了预备队。可张守望还是说:满田,为啥不来增援我们呢?哪怕来一兵一卒也好哇。

李满田哽咽着声音说;守望,我还指望你给我派一兵一卒呢。张守望还知道,作为团长的老邢和政委老徐,也已经带着团部的警卫排上了阵地,据说他们军长都做好了棺材,带着警卫兵上了阵地。

这个理张守望懂,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这一切他能不懂吗?可梦依旧做,每次的梦境都是雷同的:他坚守的阵地变成了一座孤岛,每次他求援,团部的答复都是千篇一律——援军就在路上。可阵地都丢了,援军却仍不见一个人影。

有时喝多酒,他还和李满田磨叽。他拉着李满田的手——眼前李满田已经是三头六臂了——然后一遍遍地说:满田,你咋才来呀?阵地都丢了。

张守望就抱着李满田哀哀地哭,像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满田梦见张守望把阵地失守的责任归咎于他,使他心生愧疚并难以入眠,只能找来两位老战友一吐心中的委屈。

B.炊事员、卫生员这样的战士都走上了阵地,足见战争的惨烈,更表明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C.张守望之前就知道李满田是预备营长,所以他满心希望李满田派兵支援,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坚守阵地长达十三天。

D.写整个军队从最初的几万人到最后仅存的稀稀拉拉的队伍,主要是为了展现汉江阵地的重要和敌我力量的悬殊。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阵地就如同一台绞肉机,张着血盆大口”,连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将血淋淋的战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B.用语从“求援”到“恳求增援”到“求救”,暗示了张守望的一营伤亡惨重,也写出了他从焦急到无助的心理变化。

C.“机枪口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颜色词的运用非常传神,一红一青给暗无天日的战场增添了一丝悲情的色彩。

D.小说由梦境到现实再到回忆,通过李满田的思绪展现了志愿军在汉江保卫战中的壮烈与英勇,也加快了叙述节奏。

8.小说第⑦段关于阵地的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流行歌曲《孤勇者》中用“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来描述“孤勇者”,小说中的张守望就是这样的孤勇者。请依据小说人物细节描写,简析张守望“孤勇者”的形象特点。

6.B7.D

8.①阵地焦煳,弥漫着血腥味等描写,照应前文一营战士大量牺牲,张守望带着仅存的十几人跃上阵地的情节。②坦克攻来,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炸开等描写,既照应了前文美军的疯狂进攻,又为后文的弹尽粮绝,被迫撤退做铺垫,暗示了阵地的失守。

9.①“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喊:阵地是我们的坟墓”既表现张守望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又表现他视死如归的气概,如同孤勇者在“黑夜里的鸣咽”。②“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展现了张守望痛击敌军时的勇猛无畏,符合孤勇者在坚持黑夜中“怒吼”这一特点。③最后“一遍遍地说,阵地都丢了”“抱着李满田哀哀地哭”表现了张守望对保卫阵地有极强的责任感,符合孤勇者虽然失败仍不失为英雄的形象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李满田梦见张守望把阵地失守的责任归咎于他”错误,李梦田梦见张守望向他索要援兵而不是归咎责任。

C.“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坚守阵地长达十三天”错误,支撑他的是守护阵地的决心。

D.“主要是为了展现汉江阵地的重要和敌我力量的悬殊”错误,主要为了展现志愿军们为捍卫阵地而做出的牺牲。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加了快叙述节奏”错误,是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⑦段中有关“阵地早就焦煳一片,弥漫着一股血腥味,让人作呕”的描写,照应了前文一营战士大量牺牲,张守望带着仅存的十几人跃上阵地的情节。

第⑦段中有关“山下几辆坦克并排地向山上攻来,坦克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美军。炮弹在焦土上炸开,细碎的粉尘遮天蔽日,犹如黑夜”的描写,既照应了前文美军的疯狂进攻,又为后文的弹尽粮绝,被迫撤退做了铺垫,暗示了阵地的失守。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中“他还剩下一个连时,就恳求过邢团长增援”“再后来,他只剩下了一个排。电话线早就炸飞了,他就用电台向团里求救”“再后来。电台都被敌人的炮弹炸飞了,团部和他们彻底失去了联系”“红着眼睛,哑着声音喊:阵地是我们的坟墓”既表现张守望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又表现他视死如归的气概,如同孤勇者在“黑夜里的鸣咽”。

文中“他的机枪口都打红了,冒着缕缕青烟。那会儿,张守望觉得自己已经飞起来了,身子似乎不存在了,轻飘飘的,他把打坏的机枪扔到一边,又端起另外一支枪向外击……”“一遍遍地喊:打,射击,往死里打”展现了张守望痛击敌军时的勇猛无畏,符合孤勇者在坚持黑夜中“怒吼”这一特点。

最后“一遍遍地说,阵地都丢了”“抱着李满田哀哀地哭”表现了张守望对保卫阵地有极强的责任感,符合孤勇者虽然失败仍不失为英雄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①,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羁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束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制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

[注]①伽蓝,指佛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B.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C.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D.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中国封建社会对君王母亲包括嫡母、生母、养母的尊称。

B.生祠,旧时指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修建的祠堂,以此作为祭奠的场所。

C.勤王,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D.宫阙,指古代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想建造大佛像,狄仁杰极力加以谏阻:他认为建造佛教寺院既需要百姓出力,又需要百姓出物,不符合佛教慈悲的主张。

B.狄仁杰认为,近来水灾早灾时有发生,加之边境不宁,如果此时又因为建造佛像而耗费国库,用尽民力,将难以应对突发情况。

C.在狄仁杰看来,张束之属于出类拔萃的奇才,是宰相之才;虽然狄仁杰一再坚持,但是太后最终还是没有任命张柬之为宰相。

D.太后特别看重狄仁杰,一直称呼他为国老;陪同太后巡游时,狄仁杰的马受到惊吓狂奔不止,太后命令太子快速追上,将马拴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2)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14.太后为何会发出“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的感叹?请简要概括。4分

10.C11.B12.C

13.(1)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

(2)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则常常违背了自己的本意采纳他的建议。

14.①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认为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②违背了武则天的本意也会接纳听从。③武则天非常器重狄仁杰,不想让他退休离开朝堂。④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是朝堂上唯一可以依靠的重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他的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却实实在在地是一位宰相之才。”武则天于是提拔张柬之作了洛州司马。

“苏味道”是人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中“则”作为连词在句首引领分句,“有荆州长史张柬之”是动宾结构,意思是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生祠,旧时指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修建的祠堂,以此作为祭奠的场所”错。生祠旧时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是太后最终还是没有任命张柬之为宰相”错。原文“卒用为相”,意思是终于任命他为宰相。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设”,创立;“主”,宗旨;“劳”,使……劳苦;“存”,设置。

(2)“面”,当面;“引”,提出;“争”,通“诤”,强谏,规劝;“屈”,违背。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太后发出“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的感叹的原因是对狄仁杰非常器重:

原文说到“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据此看出,武则天时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的直谏有时违背了武则天的本意,她也会接纳,从不在意。据此看出,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认为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违背了武则天的本意也会接纳听从。

原文说到“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意思是狄仁杰曾屡次因年老多病的缘故而提出退休的请求,武则天都没有答应。据此看出,武则天非常器重狄仁杰,不想让他离开朝堂。

原文“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师长了!”据此看出,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是朝堂上唯一可以依靠的重臣。

参考译文:

庚申,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让全国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捐出一文钱来,以促成其事。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助,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还说:“梁武帝、简文帝父子对佛寺的施舍无限,等到三淮、五岭叛乱迭起的时候,大街上鳞次栉比的寺院佛塔,无法挽救身危国亡之祸;到处都是和尚尼姑,又哪里有勤王救主之师!”他又说:“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一个角落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则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有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则天巡游,途中遇到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风吹落在地,他的坐骑也因受惊而无法驾驭,武则天让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它的笼头并将它拴好。狄仁杰曾屡次因年老多病的缘故而提出退休的请求,武则天都没有答应。武则天在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还常常阻止他行跪拜礼,说:“每当看到您行跪拜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轮流值班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没有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都不要去打扰狄老先生。”辛丑,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师长了!”此后朝廷一有大事,如果群臣无法决断,武则天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的国老夺走呢!”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您看谁合适呢?”狄仁杰问道:“不知道陛下想让他担任什么职务?”武则天说:“我想让他担任将相。”狄仁杰回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他的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却实实在在地是一位宰相之才。”武则天于是提拔张柬之作了洛州司马。过了几天之后,武则天又要求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前几天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说:“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回答说:“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终于任命他为宰相。狄仁杰还先后向武则天推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代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门下。”狄仁杰回答说:“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起初,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爱宽厚,所以魏州百姓为他建造了生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

权德舆

儒衣两少年,春棹毂溪船。

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

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春天送别,以乐景写哀情,垫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写饯别,但有明月春风相伴,激起了大家喝酒吟诗的雅兴,潇洒超脱。

C.颈联想象张周两秀才前行途中之景,景色开阔,暗示了张周两人前途美好。

D.尾联劝慰两位少年不用担心羁旅愁苦,宣州侍郎贤能,定会赏识支持他们。

16.临别之际,王勃说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说②“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权德舆说③“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大学毕业之际,你有三位好友,A回故乡做老师,B去另外一个城市参加求职面试,C将去西部做选调生(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

你将王勃、王维、权德舆的诗来赠别ABC三位同学,他们分别会得到哪一位诗人的诗,为什么?

15.A16.A②。因为朋友是归乡,对他的担忧要淡些,主要是对他的不舍之情,愿我的友谊像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他,暗含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

B③。因为朋友是去求职面试,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以用人单位能慧眼识珠来安慰朋友,不必担心旅途劳顿、往而无果,一定会求有所成。

C①。因为朋友是去西部边远地区做后备干部,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但是我们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以乐景写哀情,垫定全诗伤感基调”说法错误。通过阅读诗歌可知,全诗的基调轻松,充满着对远行者的祝福,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凄楚哀伤。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这适合送别要去远方且人生地不熟的朋友,在遥远之地,有“我”这个知己一直陪伴朋友。从题目中可知,C中朋友是去西部边远地区做后备干部,路途遥远,人生地不熟,此联应送给这个朋友比较合适。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的意思是: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送你回家。此联的送别具有特定的意思,就是送别归乡的朋友,所以,这一联应送给A中回故乡做老师的朋友。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的意思是:不必担心旅途劳顿、往而无果,听说宣城太守非常贤明,一定会慧眼识珠。这一联比较适合送给那些去求取功名或去异地上任的朋友。在本题中,B中朋友是去求职面试,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所以用在这里是美好的祝福,祝愿他一定会求有所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4分,每空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______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琉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______,但是充满了乐趣。每日,那时的孩子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四季流转,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______。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漫无目的清贫垂手可得经久不衰

B.漫无目的贫苦触手可及历久弥新

C.漫不经心贫苦垂手可得历久弥新

D.漫不经心清贫触手可及经久不衰

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改正确的一项()

A.每日,那时的孩子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B.每日,那时的孩子在大千世界中领悟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C.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悟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四季流转,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D.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述效果更好?

18.B19.D

20.①运用修辞手法,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更强烈。原句以“白帆”借代“帆船”,与“夕阳如血”构成强烈的对比,色彩鲜明;改句只交代了画面元素帆船及夕阳,但缺少色彩描写。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均为偏正的名词短语结构,整句形式,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改句变作散句,不够紧凑,缺乏音韵美和节奏美。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无目的”:形容放纵散漫没有目标。依据后文“穿过……穿过……路过……踏上……爬上……坐在……看着……看着……”等内容,这里要表述的是行走没有目的,应选“漫无目的”。

“贫苦”:贫困穷苦,侧重物质。“清贫”:贫穷,旧时多形容读书人。“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可知这里是说童年生活物质匮乏,应选“贫苦”。

“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垂手而得”:手不动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鲜活得几乎就在身边”,强调距离近,应选“触手可及”。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