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和县联考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和县联考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和县联考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和县联考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和县联考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安徽省和县联考七年级生物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如图表示血液、血浆、血细胞三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B.C. D.2.人的眼睛长时间持续注视手机或过久暴露于强烈日光之下,可能会造成视网膜黄斑病变,严重者甚至可导致部分视力丧失。下图表示视网膜区域的是()A.1 B.2 C.3 D.43.为保证食品安全,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经常保持厨房和炊具干净B.购买检疫合格的肉C.不能吃发芽的马铃薯D.过期食品只要不霉变仍可食用4.四肢的静脉血管内有静脉瓣,其作用是()A.推动血液前进B.防止血管塌陷C.防止血液倒流D.加大管壁弹性5.合理均衡的膳食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科学的安排一日三餐,下图中能代表一日三餐各种食物合理配置比例的是A. B. C. D.6.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的是()A.维生素 B.膳食纤维 C.蛋白质 D.胡萝卜素7.如图中a表示人体的膈肌,据此判断甲、乙两人所处的呼吸运动过程分别是()A.甲、乙都吸气 B.甲呼气、乙吸气C.甲吸气、乙呼气 D.甲、乙都呼气8.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水传播与饮食传播 B.空气传播与飞沫传播C.饮食传播与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与接触传播9.不需要消化就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A.维生素B.红烧肉C.米饭D.牛奶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是远视眼,需配戴丁矫正 B.乙是近视眼,需配戴丙矫正C.甲是近视眼,需配戴丙矫正 D.甲是近视眼,需配戴丁矫正11.下列血细胞与其功能相对应中,正确的一组是()A.白细胞——止血和加速凝血 B.血小板——吞噬病菌C.红细胞——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D.红细胞——吞噬病菌12.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是()A.骑自行车上学 B.出门随手关灯C.使用一次性筷子 D.可回收垃圾再利用13.以下可以将病菌包围、吞噬的细胞是()A.白细胞 B.血小板C.红细胞 D.神经元14.2015年6月1日晚在长江湖北利川段,客轮“东方之星”因遭遇龙卷风翻船,轮船上多数乘客溺水身亡。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哪个环节()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15.病人在不能正常进食的情况下,为了给病人补充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往往要在输液时添加()A.蛋白质 B.无机盐 C.维生素 D.葡萄糖16.下图是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1和2能收集传导声波到4,并引起4的振动B.4的振动可通过听小骨直接传到大脑形成听觉C.咽喉发炎,病菌可通过8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D.长期戴耳机听音乐,会损伤7内的听觉感受器17.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会产生许多废物,人体排泄的物质有()A.水、无机盐、尿素 B.粪便、水、无机盐、尿素C.二氧化碳、无机盐、水、尿素 D.葡萄糖、尿素、无机盐、水18.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B.抗体能特异性的与抗原相结合C.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物质D.抗体可长时间存留在人体内19.关于眼与视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眼球中形成物像的部位是视网膜 B.外界光线通过角膜、瞳孔进入眼内C.眼球中起折射光线作用的主要是玻璃体 D.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20.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B.人体内所有的腺体都能分泌激素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只能通过导管进入血液D.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21.既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又是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是A.糖类 B.蛋白质C.维生素 D.脂肪22.通过健康教育,同学们知道了人体产生卵细胞的器官及胎儿发育的场所分别是()A.卵巢和输卵管B.卵巢和子宫C.膀胱和卵巢D.膀胱和子宫23.“荤素搭配有营养,饥饱有度利健康”。下列表示健康成年人膳食中各种食物配置比例最合理的是()A. B.C. D.24.目前许多地方推行公共自行车政策,此举措给民众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可以减少()A.大气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土壤污染D.水污染25.当人从黑暗处走到阳光下时,瞳孔的变化是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确定26.如图是尿的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两个作用过程,即图中的A___________作用和C_____________作用。(2)通过A过程形成的液体B为___________,通过C过程形成的液体D为___________。(3)两端都连接毛细血管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填写名称)。(4)在C过程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_____________和部分无机盐被送回到血液里。27.图一是眼睛成像示意图。图二是汽车司机看到红灯停车的反射调节示意图。图三是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人能看清楚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主要是调节图一中[]________的曲度。正常情况下,光线经过折射,使物像落在[]________上。青少年长时间上网,容易形成近视,可以佩戴________镜加以矫正。(2)图二中a相当于图三中的[]________,看到红灯停车属于________反射(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此反射至少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个中枢参与。(3)图三中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________。一人不幸重伤腰部,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可能损伤了脊髓的[]________。28.试试看,请你认真填空:(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_____组成,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是_____。(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_____,它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且分泌_____。(3)人的生命活动主要靠_____调节,但也受到_____调节的影响。(4)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_____的血管,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_____。(5)肾单位中的_____和紧贴着它的_____内壁起过滤作用。29.在十几年前,某河流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可通过自身调节实实现净化(如图1)。后来,随着大量招商引资,在该河流上游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等,排入该河流的污水迅速增加,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又黑又臭。为治理河流污水,人们采取下列方法对污水进行了处理:生活污水先进入沼气池发酵,发酵后的污水流入多级跌水池,通过逐级跌落使污水自然充氧,不断降解有机物,最后进入水培蔬菜池处理后流出(如图2)。请回答:(1)分析图1可知,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数量减少,________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分解而被大量消耗。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后产生大量的____________,有利于藻类的繁殖。(2)图1中,在河流的CD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一是藻类可____________;二是细菌数量下降,对溶解氧的消耗____________。(3)图2的沼气池中沼气发酵是多种微生物参与的代谢途径。在此过程中,S-菌系能分解乙醇产生氢气,氢气对它继续分解乙醇有抑制作用,而MOH-菌系可利用氢气和二氧化破合成沼气中的甲烷。以上两种菌系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图2的水培蔬菜池中,可水培空心菜、水芹菜、菱白等蔬菜,它们的生长能__________(促进/抑制/不影响)水中浮游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同时能够吸收水中的无机盐,使水体得到净化。(4)人类活动除了造成水污染外,你还知道的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项即可)等。30.胎儿在母体内是如何吸收营养的受精作用后,输卵管中的受精卵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人子宫内膜,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胚胎经过两个月的发育,长度可达22毫米,从外形上看已初具人形,因此,到第8周左右的胚胎就叫作胎儿,此后的胚胎发育也叫作胎儿发育。胚胎发育的初期营养物质由卵细胞的卵黄提供,随着在母体子宫内的发育,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脐带是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生命之桥,一端连着胎儿腹壁(就是以后的肚脐),另一端连着胎盘。如果把胎盘比作一把雨伞的话,脐带就是伞把。足月胎儿的脐带长约45-55厘米,直径2厘米。表面被覆羊膜,中间有胶状结缔组织充填,保护着脐带里的血管。脐带从胎盘那里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胎儿,并将胎儿排泄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送到胎盘。胎盘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是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虽然胎儿的血管紧挨着母亲的血管,但两部分的血液不会混合。双方血液在这里进行了物质交换。母亲的血液中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水、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供给了胎儿,而胎儿也将自己产生的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传递给母亲,再由母亲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将废物排出体外。(1)胎儿在母体子官内发育约需(___)A.280天B.220天C.180天D.120天(2)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___)A.脐带B.胎盘C.子官内膜D.前三项(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A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子官内膜相连B.绒毛壁应该很薄,便于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C.胎儿与母体血液相通,有利于交换营养D.脐带与子官没有直接相连(4)孕期应该有的生理现象是(___)A.饭量大增B.体重加大C.排泄量变大D.前三项(5)母体供给胎儿的氧气最初通过母体八大系统中的________系统从外界摄入,供给胎儿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养料最初通过________系统从外界摄入,然后摄入体内的氧气和养料通过________系统输送到胎盘处,通过交换满足胎儿发育需求。(6)有些女性为了保持身材,分娩后很快停止母乳喂养,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有影响吗?______3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2018年11月16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云南省威信县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农业农村部兽医局表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会传染给人,只会在猪之间进行传播。(1)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_____,与酵母菌相比,该病原体的特点是没有_____结构。(2)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析感染非洲猪瘟的家猪属于_____。(3)在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过程中将病猪全部扑杀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4)如果非洲猪瘟疫苗研制成功,该疫苗注射进入家猪和野猪体内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_____,从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参考答案1、C【解题分析】

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题目详解】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题目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2、C【解题分析】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眼球的结构如图:【题目详解】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1是晶状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2是角膜,眼球的最外层前方,无色透明,外界的光线进入眼内首先经过角膜,故B不符合题意;3是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所在的部位,故C符合题意;4是玻璃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题目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3、D【解题分析】

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包括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题目详解】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应经常保持厨房和炊具干净,A选项做法是合理的。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买肉时要看是否盖有检疫部门的印章,选购检疫合格的肉,B选项做法是合理的。马铃薯中含有龙葵素,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碱,平时马铃薯中含量极微,一旦马铃薯发芽,那么芽眼或芽根、变绿或溃烂的地方龙葵素的含量急剧增高,可高出平时含量的40~70倍,人吃了这种马铃薯,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昏迷,抽搐等现象,严重者还可因心肺麻痹而死亡,因此,发芽的马铃薯有毒,不能吃,C选项做法是合理的。不吃有毒的食品,过保质期尚未发霉的或发霉变质的食物都不能食用,D项做法是不合理的。【题目点拨】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热点之一,解题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4、C【解题分析】静脉瓣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5、A【解题分析】

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内容分析解答。【题目详解】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能代表一日三餐各种食物合理配置比例的为:谷类>蔬菜水果>鱼肉蛋类>奶豆类>油脂类。另外,青少年每天摄入各类食物的量一般是,主食400~500g,肉、禽类100~200g,豆制品50~100g,蛋50g,蔬菜350~500g,此外还应吃一些水果和坚果类食品,以及海带、紫菜、香菇、木耳等食物。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6、B【解题分析】

膳食纤维是指除淀粉以外较复杂糖类物质,包括纤维素和果胶等,这些复杂的糖类物质人体是不能消化的。【题目详解】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六大类,现在把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元素。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海藻和粮食等植物性食物中,纤维素等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所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就会排便通畅、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因此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营养素。可见B符合题意。【题目点拨】熟练掌握人体需要的主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关键点:膳食纤维是人体的“第七类营养素”。7、C【解题分析】吸气时,肋间肌与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从图示中可以看出,甲图膈顶下降,为膈肌收缩时的状态,即吸气过程;乙图膈顶回升,为膈肌舒张时的状态,即呼气过程。即甲吸气、乙呼气。点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8、B【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传染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据此答题。【题目详解】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流行性感冒属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题目点拨】掌握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解题关键。9、A【解题分析】

淀粉、脂肪、蛋白质需要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被人体直接吸收。【题目详解】米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红烧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而淀粉、脂肪、蛋白质需要消化为葡萄糖、脂肪酸、甘油、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因此不需要消化就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维生素。A正确。【题目点拨】必须要准确把握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才能利用基础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10、D【解题分析】乙是远视眼,需配戴丙矫正,不是配戴丁矫正,A错误;乙是远视眼不是近视眼,需配戴丙矫正,B错误;甲是近视眼,需配戴丁矫正,不是配戴丙矫正,C错误;甲是近视眼,需配戴丁矫正,D正确。11、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组成,血红蛋白的特点是在氧含量高时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时与氧分离,主要功能是是运输氧气;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细菌和防御保护;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的作用。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12、C【解题分析】骑自行车上学、上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绿色环保,A不符合题意;

出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环保,低碳节能,B不符合题意;

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破坏更多的树木,不利于绿色环保,C符合题意;

可回收垃圾再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符合低碳节能,D不符合题意。13、A【解题分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红细胞的主要功能为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酸碱度的变化;白细胞无色,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血小板的主要机能包括促进止血作用和加速凝血的作用。【题目详解】A、白细胞无色,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病菌包围、吞噬,A符合题意;B、血小板的主要机能包括促进止血作用和加速凝血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C、红细胞的主要功能为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D、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D不符合题意。【题目点拨】理解掌握血细胞的种类及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B【解题分析】

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如下图:【题目详解】人体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环节,导致了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因而会影响肺的通气,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缺氧,严重的会危及生命。【题目点拨】考查呼吸的四个过程。15、D【解题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题目详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病人不能从食物中获得糖类时,需要点滴葡萄糖,这是因为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葡萄糖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故选D。【题目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及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16、B【解题分析】

(1)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

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2)图中的1耳廓,2外耳道,3听小骨,4是鼓膜,5是半规管,6是前庭,7是耳蜗,8是咽鼓管。【题目详解】A、由分析可知,1耳郭和2外耳道可以收集并传导声波,并将声波传至4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传导内耳;A正确;

B、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4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B错误;

C、咽喉发炎,病菌可通过8咽鼓管进人中耳,引起中耳炎,C正确;

D、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导致7内的听觉感受器受损,D正确。

故选:B。【题目点拨】注意产生听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17、C【解题分析】

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题目详解】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体内的粪便是食物吸收完营养物质后剩下的食物残渣,人体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出叫排遗,不属于排泄。综上分析可知,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会产生许多废物,人体排泄的物质有二氧化碳、无机盐、水、尿素。粪便属于排遗,不是排泄的物质。故选C。【题目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排泄的途径及物质。18、C【解题分析】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A正确;抗体能特异性地破坏抗原,B正确;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原物质,而不是抗体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物质,C错误;有的抗体可长时间存留在体内如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D正确。19、C【解题分析】

根据视觉形成的过程分析解答。【题目详解】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眼球中起折射光线作用的主要是晶状体,所以C符合题意。【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0、A【解题分析】

腺体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能分泌激素是内分泌腺。【题目详解】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如果分泌异常就会得相应的病症,A正确;能分泌激素是内分泌腺,外分泌腺不能分泌激素,B错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C错误;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D错误。【题目点拨】腺体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21、A【解题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题目详解】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走路、学习、呼吸等都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是由糖类提供的。若人体摄入的糖类过多,就会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故选A。【题目点拨】知道食物中含有的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22、B【解题分析】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题目详解】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的作用是输送卵细胞,也是完成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题目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人的生殖发育过程。23、A【解题分析】

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题目详解】“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示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最多的是谷物类,主要提供淀粉等糖类,能提供能量;其次为瓜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第三类的是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第四类为奶制品、豆制品,主要提供蛋白质;最少的为油脂类。可见A符合题意。【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含义。24、A【解题分析】汽车在使用常规的能源时,尾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烟尘及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等多种有害化合物,这些物质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可见推行公共自行车政策,此举措既便利了公众又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A正确。25、B【解题分析】

瞳孔的作用是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解答即可。【题目详解】瞳孔是光进入眼睛的通道,当你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的时候,瞳孔会变大,因为在明亮的地方,瞳孔小,进入的光线少,可以保护眼睛不会被晒伤,在黑暗的地方,瞳孔变大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线进入眼睛。当人从黑暗处走到阳光下时,瞳孔的变化是变小,B正确。【题目点拨】解答本题考生要掌握眼球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26、滤过重吸收原尿尿液肾小球葡萄糖【解题分析】观图可知:A表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B原尿,C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D尿液,E入球小动脉,F出球小动脉,G肾小球,H肾小囊。(1)当血液流经G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H肾小囊形成B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D尿液。因此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两个作用过程,即图中的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C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2)通过A过程形成的液体B为原尿,通过C过程形成的液体D为尿液。(3)两端都连接毛细血管的是图中的G肾小球。(4)在C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送回到血液里。27、2晶状体6视网膜凹透镜10传入神经纤维条件反射2个(二或两)8感受器12白质【解题分析】

(1)眼球的结构: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2)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3)条件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4)图一中:1虹膜、2晶状体、3角膜、4巩膜、5脉络膜、6视网膜、7玻璃体;图三中8感受器、9效应器、10传入神经纤维、11传出神经纤维、12脊髓白质。【题目详解】(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6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人能看清楚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主要是图一中2晶状体的曲度能够调节。青少年长时间上网,容易形成近视,可以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2)图二中a视神经能将图像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因此相当于图三中的10传入神经纤维。看到红灯停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条件反射;看到红灯表明至少有视觉中枢参与,停车表明至少有躯体运动中枢参与,所以此反射至少需要有2个中枢参与。(3)图三中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8感受器。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一人不幸重伤腰部,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可能损伤了脊髓的12白质,失去了大脑的控制。【题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的矫正、条件反射的特点、反射弧的结构、脊髓的功能,以及正确识图。28、消化腺胃睾丸雄性激素神经激素心脏静脉瓣肾小球肾小囊【解题分析】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题目详解】(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是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它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且分泌雄性激素。(3)人的生命活动主要以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也会影响到神经调节,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4)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5)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题目点拨】熟练掌握人体各种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9、藻类细菌NH4+等无机盐离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减少共生抑制空气污染土壤污染【解题分析】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2)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题目详解】(1)分析图1可知,在该河的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藻类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产生的氧减少;另一方面,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B段有机物被细菌等分解者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为藻类繁殖提供营养,有利于BC段藻类大量繁殖。(2)据图1可知,CD段的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还有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3)S-菌系分解乙醇产H2,H2对它继续分解乙醇有抑制作用,而MOH-菌系可利用H2和CO2合成沼气中的甲烷,所以两种菌系的关系为互利共生。经过水耕型蔬菜池处理后的水中,氮、磷元素被大量吸收,明显减少。水耕型蔬菜如水芹菜、茭白的生长,对水中藻类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实现了水体净化,并进一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多层次的循环利用。

(4)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