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
9.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作业目标】
L能够自译课文,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翻译重要句子。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业内容】
前置作业(20分钟)
1.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查找的资料,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通《8字一
-T多义H-
砌记》
文喜文知识
l-古今异义H-
一调类活用
(图1)
明确:
2.初读课文,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此时你
脑海中的桃花源。
明确:绿草如茵、落花缤纷、鲜嫩美丽、宁静和谐、安居乐业……
课中作业QO分钟)
L找出表示渔人行踪的句子,然后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发现之旅。
发现桃林ffff。
明确:进入桃源、作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桃花源人长久与世隔绝,集中反映在这里的人竟然“”但他们并不希望有
外人打扰自己的宁静生活,因此临别叮嘱。
明确: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
3.翻译下面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O
(2)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O
明确:(1)地上芳香的野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课后作业(10分钟)
必做题:
L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
明确:世外桃源。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选做题: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
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明确:(1)特点: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
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2)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3)它与当时的黑
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
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
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
的。
第二课时
【作业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通过拓展阅读训练,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作业内容】
课前检测(5分钟)
1.在下列句中选出文言句式节奏正确的一句。()
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答案A【解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箱误的一项()
A.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B.来此维填(没有出路的境地)
C.率塞于邑人(妻子和儿女)
D.渔人甚易之(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惊异)
明确:答案B来此组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课中作业QO分钟)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5T3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2)屋舍俨•然•—(3)便要•还家—
明确:(I)沿着、顺着(2)整齐的样子(3)同“邀”邀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明确:(1)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
(2)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娜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
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叹
惋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花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
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
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明确:【答案】B【解析】他们叹惋的是世外战乱纷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
课后作业(15分钟)
必做题:
1.根据所学,再次归纳文言知识,完善思维导图,并背诵课文。
2.找出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明确: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髯。
3.文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是。表现'村人”
热情好客的句子有:(1)o(2)o
明确: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选做题:
穴中人语
[南宋]康与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第也。至一家,老人谓日: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
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臬(xi,麻)之用,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
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追
暮,与老人同出。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居民之大聚落也/落英缤纷
B.追暮/迫不及待
C.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展
D.故可同处/处处志之
明确:C【解析】A.村落/落下;B.近/急迫;C.类;D.住/到处。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
殊不缺也
明确: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
鱼肉/此殊不缺也
3.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明确:因为那些东西会引起人们的贪欲,造成分配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地方
的人也就不会安居乐业了。
【设计说明】
以上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的作业设计,设
计为两个课时。
本单元的语文能力点主要是反复诵读的阅读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和把
握课文内容的能力。人文素养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激发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
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丰富内涵,
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第三单元单元说明:“学习这个单
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课文的丰富
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从中可见,本单元的侧重
点在于运用“诵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会解释并翻译出重点字、词、句子,学
会概括文章中心意思,能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
中养成疏理、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为以后课内外古诗文的学习助力。
文言知识点繁多,难于理解和记忆,文言文的教学常费力不讨好,文言文复
习更是枯燥无味、效率低。深究原因其中一个就是被动的接受,未能调动充分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导图图文并重,将思维形象化,将原本零散、复杂的
知识建构成逻辑明确、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帮助
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也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里,可以一
边学习,一边完善,整合新旧知识,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后能省时
有效复习,持久记忆。我相信,思维导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复习文言文的主
观能动性。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单元说明和教材中《桃花源记》的课后思考探究题和思
维导图设计作业。
第一课时前置作业设计了2道题。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能基本做到熟读课文、能解释重点字词,同时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初次梳理
文言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不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准确地梳理归
纳文言知识,学生能归纳多少就归纳多少,脑海中有文言知识的框架体系即可。
第2题旨在让学生完成第一题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目的是营造学习
氛围。第二课时的课前检测,是培养学生诗歌诵读能力和简单检测重点字词的掌
握。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起一定的作用。
课中作业,落实“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领会课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人文素养
目标。第一课时设置了两道题,旨在让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养成积累文言知识、
摘抄优美语句的学习习惯和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第二课时的课中作业设置了3
道题,让学生细读课文部分篇章,理清课文内容,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学习方式为“小组合作探究”,从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出发,对各类题型进
行练习。
课后作业实行分层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第一课时的必做题考查学生
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是为第二课时服务的;第二课时的必做题则旨在拓宽学生
的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圈点摘录成语的习惯,在查找、品读课文成语的
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观察、完
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
第一课时的选做题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六题而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课
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二课时的选做题侧重
结合课外文言文的考试实际,引导学生学好课外文言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
养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10.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作业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了解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疏通文意的能力。
3.理清游记的线索,把握游记的特点。
【作业内容】
前置作业(20分钟)
1.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查找的资料,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明确: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你对小石潭的整
体感受是什么?
明确:小石潭的特点: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
清的特点。整体感受:发现小潭一“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一一“似
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一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
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
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的情感。
课中作业(15分钟)
L认真朗读课文,理清游记线索:从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发现小石源C
K
C
<■<
C
明确:1.进入小石潭2.离开小石潭3.闻、伐、取、见4.石5.树蔓6.游
鱼7.溪流8.氛围一凄清
2.关注加点字词,翻译下面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堪,为岩。
(2)潭西窜而望,斗折螟行,明灭可见。
明确:(1)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
水面,成为垠、屿、峨、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那样蜿蜒
前行,时隐时现。
课后作业(10分钟)
必做题:
1.修改完善前置作业的思维导图和在书上完成课后练习题第四题。
明确:参考图(2)
2.作者使用的手法,精心写小石潭出现的过程是:“隔篁
竹,,,”。
明确:移步换景。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找出文中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批注式阅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久居”
选做题:
默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钻金母潭记》《钻金母潭西小丘记》《小石
城山记》,每篇游记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用几个词语或一二句话概括
出来。
第二课时
【作业目标】
L细读、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写作手法之妙。
2.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融自身遭际与主观情感
于景物中的艺术特色。
【作业内容】
课前检测(5分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簿送的一项()
A.水尤清冽(格外)B.心乐之(使...决乐)
C.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D.全石以为底(把……作为)
明确:答案B心乐之(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2.下列句子翻译箱送的一项()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
清凉。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那样蜿
蜒前行,时隐时现。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静。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所以,这地方过于冷清,不可以住在这里,于是就把记下当时的情景
后离开了。
明确:答案D(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就把当
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课中作业(15分钟)
1.这篇游记所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用了哪些方法写景?
明确:潭水如鸣佩环一一声音清脆(先声夺人)一一近景
水尤清冽一一寒凉清澈(侧面描写)
潭石为垠,为屿……一一奇形怪状
树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一青翠茂密
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一一潭水清澈透明(侧面烘托)
怡然俶尔翕忽一一时静时动(动静结合)v
溪流斗折蛇行一一蜿蜒曲折(比喻)一一远景
犬牙差互一一参差不齐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其中有
哪些变化?请勾画、思考相关语句,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去解读。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
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溪入
石潭上的声音是那么清脆悦耳,不由劈竹取道、寻幽探美;潭中游鱼是那样的似
通人性,与人逗乐,不由静静观赏。这些美好事物都让游者心生喜悦,但这种欢
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幽美的
小石潭因地处偏僻而荒凉凄清、无人欣赏,就好像被贬偏远南荒的他再无美好前
程。柳宗元把自身遭际与主观情感融入山水景物描绘中,既是写景,也是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形成了这篇游记的艺术特色。
附图:
(图4)
课后作业(15分钟)
必做题:
1.根据所学,再次完善思维导图,并背诵课文。
明确:参考图2和图4o
2.第一段中的“与第二段中“”相照应,
一正面一侧面进行描写,反映潭水清澈的特点。写潭中气氛,比衬作者抑郁、忧
伤心情的句子是“,,,。”
明确: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四面竹树环合,寂
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选做题: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
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
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
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
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
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
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
InD:即“婢垸”,城上有孔的矮墙。梁(Ii):屋的正梁。④堡坞(bdow
u):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
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逾黄茅岭而下
B.卷石底以出/投以小石
C.皆茬空游无所依/有君门焉
D.为垠,为屿,为堪,为岩/为睥睨梁之形
明确:B【解析】A.往下,往下走;B.相当于“而",表承接/用;C.好像;
D.成为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3.《小石潭记》和《小山城记》这两篇游记有何异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同:寓情于景,柳宗元把自身遭际与主观情感融入山水景物描绘中。
异: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
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
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设计说明】
本案例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的作业设计,
设计为两个课时。
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需要关注、落实的语文能力重点:一是语言积累。主
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关注有规律的文言
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内外古诗文和把握其内容与情感的能力。二是
文体特点。“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内容灵活多变。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都属于“记”。通过学习这组“记”,使
学生对“记”这一文体有较好的了解和认识。人文素养目标是通过阅读古诗文名
篇,了解古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感受、体会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受到
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将其转化成清晰形象直观性
强的发散性思维图像,有效梳理繁杂知识、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是培养
学生自主阅读课内外古诗文和把握其内容与情感的能力的助力车。从学生的思维
导图作品,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从而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
同时,也能够关注个体,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单元说明和教材中的课后思考探究题、思维导图的作用,
设计《小石潭记》的作业。
第一课时的前置作业设计了2道题。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去了
解文学常识,了解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关注有规律的文
言现象。第2题旨在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简单概述,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第.二课时的课前检测设计了2道选择题,目的是温故知新,快速检测上节
课所学内容。第1题旨在检测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第2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翻译
文言文时养成逐字落实、关注有规律的文言现象的习惯。
课中作业,一方面着重于培养疏通文意的能力和形成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关
注有规律的文言现象的习惯;另一方面着力于品读游记写作手法之妙,深入理解
文章中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的目标。第一课时设置了两道题,
第一道题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梳理线索的能力,第二道题旨在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主动积累文言词语,关注有规律的文言现象的
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的课中作业设置了2
道题。第1道题旨在细读、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写作手法之妙。第2题的
学习方式为“小组合作探究”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深入理解文章中
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课后作业实行分层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第一课时的必做题设计了2题。第1题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
去归纳、构建文言知识体系,练习巩固当天所学的文言知识“词类活用”。第2
题是用填空的方式去复习小石潭出现的动感画面。第3题是“用圈点勾画的批注
式阅读方法,找出文中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变化的语句”是为第二课时服务
的。第二课时的必做题设计了2题。第1题“根据所学,再次完善两张思维导图,
并背诵课文”旨在引导继续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构建知识网络,完成背诵课文
的任务。第2题是理解性默写,旨在检测学生的背诵和巩固正侧面相结合的写作
技巧。
两个课时的选做题都是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而设计,旨在培养学生
自主阅读课内外的文言文和把握其内容与情感的能力,但每个课时各有侧重点。
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简单概述。第二课时的选做题从课内延伸到
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融自身遭际与主观情
感于景物中的艺术特色。以课内外文言文比较性阅读考查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熟悉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培养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
读能力、答题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描绘美,为学会写细腻生动、情文并茂的
游记做准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11.核舟记
第一课时
【作业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和作者魏学海。
2.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疏通文意的能力。
3.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顺序。
【作业内容】
前置作业(15分钟)
1.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查找的资料,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H
《核舟记》
文言文知识
(图D
明确:
衡一横:横着.
有一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通假字
简一拣:挑选。
i⅛-J≡:弯曲。
曾: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望: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属: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古今异义
奇:舟首尾长与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比:其两膝相比者(古义:相互靠近今义:比较)
尝:尝贻余核舟一(古义:曾经今义:尝试)
《核舟记》
动词的使动用法俄右膝:使……平放
文言文知识
名词做状语豁覆之:用碧篷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中嘘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推髻仰面:梳着椎形的发髻
奇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
(图2)为为宫室(动词,雕刻)
中轩散者为舱(动词,是)
一词多义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可高可二泰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助词,可以)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那些语句表达作者对雕刻者高超技艺的赞美?
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作者笔下的核舟?
明确:ɑ)“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嘻,技亦灵怪矣哉!”
(2)核舟:小巧精致、惟妙惟肖等。
课中作业(15分钟)
1.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6)
(图3)
明确:(1)王叔远(2)约八分有奇(3)高可二黍许(4)船舱(5)
船尾(6)船背(7)逻辑顺序:整体到局部;空间顺序:从中间-两边-船背
2.关注加点字词,翻译下面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中轩敞者为舱,等篷覆之。
(3)通计丁舟,为人无;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
为念珠各二;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二十有四。
明确:
(1)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核桃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
景。
(2)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箸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3)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蓬、船桨、炉子、茶壶、
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强调】第(1)(3)题加点字是数词,在文言文中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
若重点在数词上就放在名词的后面,如''为人与;为窗八”翻译时不必把数量词
移到前面;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有”(同“又”)。
课后作业(10分钟)
必做题:
1.修改完善前置作业的思维导图和在书上完成课后练习题第四题。
明确:参考图(2)和课中作业第2题。
2.《核舟记》中表现奇巧人手艺精湛的句子是:“,
。”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明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盖大苏泛赤壁云。
3.结合第2-6段的具体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用“竟然”一词表
现王叔远雕刻技艺精湛。
示例:他竟然在船中雕刻了八扇窗子。
明确:(1)小小的船头竟然刻了神态各异的三个人。
(2)佛印的念珠竟然能看得清清楚楚。
选做题:
查找关于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作业目标】
1.品味核舟之美,赏雕刻技艺之精。
2.领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作业内容】
课前检测(5分钟)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核舟是民间艺术家用套盒雕刻而成,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记”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内容广泛,手法多样,又称‘'杂记”。
C.《核舟记》的作者是清代文人张潮;《虞初新志》的编撰者是明代文人魏
学洒
D.《桃花源记》记人、记事、记景,类似记叙文;《核舟记》记器物、建筑
物,类似说明文。
明确:答案C(《核舟记》的作者是明代文人魏学涉;《虞初新志》的编
撰者是清代文人张潮。)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翻译:这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B.卧右膝,训右臂支船。
翻译:卧倒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
C.苏黄共阅一手卷。
翻译:苏轼和黄庭坚共同看着一轴书画长卷。
D.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
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翻译: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蓬、船桨、炉子、茶
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明确:答案D(因为在文言文中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若重点在数词
上就放在名词的后面,如“为人无;为窗八”翻译时不必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课中作业(10分钟)
1.作者用了什么词语来赞美雕刻者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他雕刻的核舟哪里
令人惊叹?
明确:奇巧、灵怪。
特点具体体现
雕刻物件体积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雕刻物件很多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
共三十有四。
雕刻惟妙惟肖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佛印绝类弥勒,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整体构思巧妙中轩敞者为舱;船头坐三人;舟尾横卧一楫;船背
稍夷,则题名。
2.这篇说明文是言辞优美,简洁严密的文艺小品文,请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
去品味作者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明确:
语言特点具体体现
准确性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一使用列数
字的方法来说明核舟的长度和高度,可见核舟真的很小。
,,约”“可”,,许”这三个词语是表示大约,不确定,体
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
生动性L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写出了
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羁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
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
醉在清风明月中。
2........
课后作业QO分钟)
必做题:
1.根据所学,再次完善思维导图图2和图3,整合新旧知识。
2.赞叹雕刻者技艺高超的议论句是“,。”
明确:嘻,技亦灵怪矣哉!
3.回顾课中作业第二题,然后在书上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选做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
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L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竖其膝不能指其一端
B.佛印绝类弥勒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石青耨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明确:C【解析】A.他的;其中B.十分,极;消失;C.是;D.代词,代指
字的凹陷处;助词,的。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明确: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这篇文章是如何民间口技者高超的技艺?它有着
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
护或传承口技呢?
明确:作者通过描绘口技者模仿出来的各种声音、“宾客”的神态、动作、
心理和口技者的舞台、道具的简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
的“善”。
措施: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
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设计说明】
本案例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的作业设计,
设计为两个课时。
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需要关注、落实的语文能力重点:一是继续培养学生
借助课文注释和学习工具,大致读懂课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自主
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二是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文言词语的特点,通假字、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等,能够分门别类地整理。三是文体特点。“记”是一种古代文体,
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内容灵活多变。《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都属于“记”。通过学习这组“记”,使学生对“记”这一文体有较好的了解和
认识。人文素养目标是通过阅读古诗文名篇,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志
趣,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民族自豪感。
思维导图图文并重,能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潜能,让大脑更加灵活,是培养发
散思维能力的工具,更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增强记忆
力的工具。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我们必须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教
学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理清繁琐知识之间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增强记忆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有效且持久。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单元说明和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思维导图的作用,设
计《核舟记》的作业。
第一课时的前置作业设计了2道题。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去了
解文学常识,了解作者,主动积累文言词语。第2题“文中那些语句表达作者对
雕刻者高超技艺的赞美?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作者笔下的核舟?”旨在引导学生
勾画关键词句,带着问题进行有效阅读,快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的课前检测设计了2道选择题,目的是温故知新,快速检测上节课
所学内容。第1题旨在检测文学常识,第2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养成
逐字落实、关注有规律的文言现象的习惯,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古汉语数词”的
翻译。
课中作业,除了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外,还要学生注意文中数量词的运用,
并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体会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设置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说明顺序
的能力,第二道题旨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主动积累文言词语,
关注有规律的文言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
时的课中作业设置了2道题。第1道题的学习方式为“小组合作探究”旨在结合
具体语句,品味核舟之美,赏雕刻技艺之精,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达成核心素养
目标。第2题结合具体句子,大胆分析,领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提高
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实行分层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第一课时的必做题设计了2题。第1题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
去归纳、构建文言知识体系,练习巩固当天所学的文言知识和“古汉语数词”的
翻译。第2题是用填空的方式去重温文章的关键句子。第3题是开放性答案的作
业,目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表达的欲望,认真阅读文章,欣赏核舟之美,这是
为第二课时服务的。第二课时的必做题设计了2题。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继续使
用思维导图去整合新旧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第2题是用填空的方式去重
温文章的关键句子。第3题是让学生把已知的答案和大胆分析而来的答案写在书
上,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第一课时的选择题是让学生了解《核舟记》里面核舟雕刻的人物,了解他们
各自的人物故事和彼此的深厚情谊,了解其中附带的文学常识,拓展学生视野,
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二课时的选做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内外文言文比较性阅读考查的形
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培养学生课外文言文的
阅读能力、答题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认,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12.《诗经》二首
第一课时《关雎》
【作业目标】
1.了解《诗经》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关雎》的内容,培养学生疏通文意的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作业内容】
前置作业(15分钟)
1.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查找的资料,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明确:
rM∙∣<*><WΞ≡>
R∙tA.SA.A&地的艮*.X16C∣e■(∙e>ΦftHΦ
n,is・王■嬉区的■乐.βx≡∙3ia.Mt**c*t
∙f≡∙74≡.⅝τ****.xιosa.
«.其讨・・
文,ItilH
K学能位,它也景了Allllfl•收k•的,*305∙,ftSOR
-BittA*.-中・支一・实主义的■集.
J句式*点;K字一句1■/句》1要往艮
L我Il手能,K.比、M
诗经
左右*Z<⅛X∣ff*<⅜X∣M)
URA右(古Jb*H今JbIfl)
«左右ILZ(βil.右边)
IfiAff(»«l.*右迂*)
果StXZ(黝■.<■)
更日气31
•(海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z(««*«».在左右葡总)
9SJLZ(98.βwftaw.H9∙S.友,名询做
而修.RXΛ*J^*S)
WMX(BWiIltttM**便……慎乐)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睡般()啰年()逑()>≡()
芍菜()寤寐()茎()琴瑟()
明确:瞧般(jujiu)须客yαotiao)逑(qiιi)参差(cenci)
苻菜(xin)寝寐(W-£1m⅛i)笔(mao)琴瑟qιnSe)
课中作业(15分钟)
1.理解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在河之洲()(2)啰窜淑女()()
(3)君子好理()(4)寝事求之()()
(5)寤寐思服()(6)孥哉悠哉()
(7)左右若之()(8)钟鼓乐之()
明确:(1)水中的陆地(2)文静美好的样子;善良美好的样子(3)好
的配偶(4)醒时;睡时(5)思念(6)忧思的样子(7)挑选(8)使....快乐
2.概括各章大意。
第一章: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平-----
第二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第二章: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
寝食难安的情形。
第三章: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课后作业(20分钟)
必做题:
1.理解性默写。
(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O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
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O
(3)《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明确:(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芍菜,左右流之。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下列对于《关雎》的理解与分析,不E硼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
物的生动性。
B.诗歌三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
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
C.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如以存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这种
手法能使表情达意含蓄委婉。
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
深,抒发了“求之不得”的苦恼。
明确:B(词语的反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
美。)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选做题: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
明确: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终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
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
么漫长。(意对即可)
第二课时《兼葭》
【作业目标】
1.借助课文的注释,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兼葭》的内容,培养学生疏通文意的能力。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作业内容】
课前检测(5分钟)
1.《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是:“
o,";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
苦的句子是:",O,";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
明确: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伊人()源()硼加1()
未吩()哪()屿()尊()
明确:≡≡(jiɑnjiɑ)伊人(yi)≡(πιei)溯涧(suhu
1)
未吩(Xi)(Ji)城(Chi)豫(Si)
课中作业(15分钟)
1.理解文意,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兼葭苍苍()(2)所谓伊人()(3)潮迎!从之()
(4)道阻且长()(5)溯湃从之()(6)兼葭萋萋()
(7)白露未晞()(8)在水之源()(9)道阻且瞬()
(Io)宛在水中堆()(∏)兼葭采采()(12)白露木弓()
(13)在水之滨()(14)道阻且有()(15)宛在水中浊()
明确:(1)茂盛的样子(2)那人,指所爱的人(3.)逆流而上(4)艰
险(5)顺流而下(6)茂盛的样子(7)干(8)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9)
(路)高而陡(IO)水中的小洲或高地(11)茂盛鲜明的样子(12)没有完,
这里指还没有干(13)水边(14)向右迂曲(15)水中的小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煤灰转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热谷类早餐行业消费动态与需求趋势预测报告
- 电线缆生产线项目申请报告(参考模板)
- 绿电制氢项目申请报告
- 简约二手车买卖合同
- 白菜种植订购合同
- 农产品种植技术服务合同
- 返聘人员劳务合同
- 保证担保协议书
- 手游创业计划书
- 山西人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500题)
- 医疗器械操作规程
- 小学科学仪器室建设标准(二类)
- 5S管理知识之现场改善培训课件
- 人行道及附属工程监理细则
- 产科手术病人的护理-胎头吸引术(妇产科护理课件)
- 辅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考试真题库附答案
- 32式太极剑剑谱
- 高等教育新论复习提纲-czy
- GB/T 5118-2012热强钢焊条
- GB/T 33630-2017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防腐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