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预测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预测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檀香(tán)足癣(xiǎn)蔗糖(zhé)恬不知耻(tián)B.臀围(tún)侮辱(wǔ)犀利(xī)面目可憎(zēnɡ)C.雇佣(yònɡ)莫邪(xié)酗酒(xù)寻衅滋事(xìn)D.殷红(yīn)新颖(yǐn)卓越(zhuō)蔚为大观(wèi)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娉婷(pīng)戎马倥偬(zǒng)落枕(lào)分外高兴(fēn)B.豢养(huàn)趑趄不前(zī)处方(chù)给予帮助(jǐ)C.干系(gān)心宽体胖(pán)饮马(yǐn)供不应求(yìng)D.泡桐(pāo)济济一堂(jǐ)蓊郁(wěng)自吹自擂(léi)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B.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字不虚设但言简义丰,意境深美。C.“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中国北方,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D.2018年度淄博市青少年“中国达人”挑战赛决赛在张店区举行,比赛内容涵盖中华传统哲学、史学、文学、服饰、饮食、建筑等多个方面,可谓琳琅满目。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古代军事家高度重视军队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建设,其中就包括金鼓制度的建立和训练。但是,。A.出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B.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C.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车”“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D.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车”“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中“黄金台”运用的是燕昭王筑台以重金招贤纳士的典故。B.《醉翁亭记》中的“太守”,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代表作有《乡愁》《听听那冷雨》等。D.《皇帝的新装》《小红帽》《白雪公主》都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短篇小说。6.学校要求教室里布置一个“诗中有画”的墙面,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三种版面,究竟哪一种更适合挂在教室里呢?请你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7.默写。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剪不断,理还乱,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__________,鸡犬相闻。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__。8.名著阅读。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上文中提到的“他”是鲁迅笔下的哪一个人物?对于他的死,为什么“我疑心他是自杀”?仅仅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吗?请结合人物性格或相关故事情节加以分析说明。下面是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名著的读书笔记,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A.饥饿和寒冷接踵而来,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和木柴供应,保尔和共青团员们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一条从车站到伐木场的轻便铁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一件盼望已久的礼物——一把毛瑟枪和三夹满满的子弹。这是朱赫来托人送给他的。B.梁山好汉打下高唐州,杀死太守高廉,救出卢俊义,高俅急欲为弟复仇,向皇帝举荐汝宁郡都统制“双鞭”呼延灼带兵剿灭梁山。呼延灼用绝阵“连环马”大败梁山。后来金钱豹子汤隆保举徐宁用钩镰枪法才大破“连环马”。C.唐僧师徒三人被青龙山玄英洞的三只犀牛怪所擒,孙悟空为救师徒三人,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请来二十八宿中的四木禽星下界降妖。一路追到西洋大海,最终生擒了辟尘儿、辟暑儿二只犀牛怪,而辟寒儿却被四木禽星中的井木犴给咬断颈项而死。D.格列佛参观了科学院的“政治设计分院”。一位通晓政治的医生主张对聪明、勇敢和礼貌应该收重税,不过至于荣誉、正义、智慧和学问,则无需征税,因为这类素质太少见了,没有人会承认他周围的人具有这些素质,自己有也并不重视。二、阅读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注释: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校书:官名,即校书郎。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_______)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_______)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________)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________)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________)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二)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①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②。(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注)①摴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主起来很像山峰。②偻:驼背。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沿溯阻绝绝峨多生怪柏C.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故渔者歌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语段(一)中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4.语段(一)和语段(二)所表达的对自然景物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1.孩子与母亲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胫骨、肋骨骨折,在当地做了简单的固定包扎后被连夜送到了市医院,留下来陪伴的是她的母亲。因为是夜里,医院又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病房内的临时地铺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坐在孩子的身边,目光直直地盯着孩子的脸。“妈妈,给我包扎的医生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是!”母亲的脸上现出慈爱的笑容,好像很轻松的样子。“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用不了几天,孩子。”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大约10点,孩子小声说:“妈妈,我疼!”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笑颜。“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但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它们各自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山羊羞怯地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听,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它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快活地说:“妈妈,它们有蛋糕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给我买最大的蛋糕?”“当然要买蛋糕,等你好了,出院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买蛋糕。”母亲的声音是那样轻快,孩子也笑了。“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讲下去,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一直挂着轻松的慈爱的微笑。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妈妈,我很疼!”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微微摇摇头,又微微点点头。时间已是夜里11点多了,病房里非常安静,其他病人好像都睡着了。“让妈妈陪你一起疼好吗?”孩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把自己的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的手。”孩子咬住了母亲的手,可是眼泪还是不停地往外流。过了一会儿,孩子终于慢慢闭上眼睛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母亲轻轻拿过自己的手,泪流满面。凌晨3点的时候,孩子又从梦中疼醒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就轻轻地抽泣起来。母亲不知所措,只是轻轻地叫着孩子的小名儿。(A)“孩子要哭,你就让她大声地哭吧!”一个声音在房间里响起。“孩子,你哭吧!”房间里的人一齐说。他们竟然都是醒着的。母亲看着孩子的脸,说:“忍不住就哭吧!”“妈妈,叔叔、阿姨们不睡了吗?”孩子轻声问。头上沁出的汗珠已浸湿了她的头发,小脸微微泛红,像个小天使。(B)屋子里能走动的人都来到了孩子的跟前。一位40岁左右的阿姨拿起一个橘子,一边剥皮一边说:“吃个橘子吧,小宝贝,吃了橘子,你就不疼了。”说着眼泪不觉滚落在孩子的脸上,孩子吃惊地看着她,然后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擦她的眼泪。阿姨感动得止不住地哭泣起来:“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那一夜,病房的人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被那孩子感动着,被孩子的母亲感动着。也许,大家都在想:有这样一位好母亲,才会有这样一个好孩子!一选自潆潆散文网1.本文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请按照提示概括情节内容。时间顺序晚上9时大约10点夜里11点多凌晨3点情节概括小女孩因骨折被送到医院,妈妈陪伴。(1)小女孩疼痛难忍,妈妈让女儿咬自己的手“一起疼”。(2)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微微摇摇头,又微微点点头。头上沁出的汗珠已浸湿了她的头发,小脸微微泛红,像个小天使。3.文章结尾说“有这样一位好母亲,才会有这样一个好孩子!”请你结合内容,分别分析母亲和孩子的“好”。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A)(B)两段,为什么详细描述病房的人的言语和行动?12.现代文阅读错位之思凸凹①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她自己都笑,自嘲道:“这是人手吗?”②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酷暑当前,买来的T恤都黏在身上,让人心烦,她笑笑,拿过一块家常白布,转眼之间就给我裁剪出一袭褡裢,穿上之后,在大堤上散步,既爽身又典雅,有老北京人的气派,很文化。③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乡下人管这种身姿叫“风摆柳”,能让男人产生联想。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④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⑤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⑥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塑料袋、包装盒、易拉罐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⑦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⑧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就如母亲的手,美丽时笨,丑陋时巧;也如她的身姿,袅娜时应该花前月下,却负重,滞重时应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闲。⑨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拾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此中意味——虽然她浑然不知,但我知。1.请概括母亲的“错位”生活状态。2.选择合适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4.文章以“错位之思”为标题,有什么好处?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毕飞宇我没有能力谈大的问题,今天只想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一点小事,那就是走路。大家都会走路,可以说,走路是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一个动态。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最常见的动态在小说的内部是如何被描述的,它是如何被用来塑造人物并呈现小说逻辑的。我们先来谈林冲。用金圣叹的说法,“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但林冲在本质上是一个怕事的人,作为一个出色的技术干部,他后来的一切都是被社会环境所逼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逼上梁山”。我所关心的问题是,从一个技术干部变成一个土匪骨干,他一路是怎么“走”的?施耐庵又是如何去描写他的这个“走”的?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施耐庵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位一流小说家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个逻辑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如果说,在林冲的落草之路上有一样东西是偶然的,那么,我们马上就可以宣布,林冲这个人被写坏了。林冲的噩运从他太太一出场实际上就已经降临了,这个噩运就是社会性,就是权贵,就是利益集团——高太尉、高衙内、富安、陆虞候。应当说,在经历了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等一系列的欺压之后,林冲的人生已彻底崩溃,这个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我要指出的是,即使林冲的人生崩溃了,这个怕事的男人依然没有落草的打算。他唯一的愿望是什么?是做一个好囚犯,积极改造,重新回到主流社会。可林冲怎么就“走”上梁山了呢?两样东西出现了,一个是风,一个是雪。我们先来说雪。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再来谈风。风的作用要更大一些。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对林冲来说,如何关门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来看小说里头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入得庙门,(林冲)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林冲的力气又大,几乎都不用思索,林冲就把那块大石头搬过来了,靠在了门后。不要小看了这一“靠”,这一靠,小说精彩了,一块大石头突然将小说引向了高潮。为什么?因为陆虞候、富安是不可以和林冲见面的,如果见了,陆虞候他们就不会说那样的话,林冲就不可能了解到真相。换句话说,小说顿时就会失去它的张力,更会失去它的爆发力。是什么阻挡他们见面的呢?毫无疑问,是门。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呢?因为有风。你看看,其实是风把陆虞候与林冲隔离开来了。现在,这块大石头不再是石头,它是麦克风,它向林冲现场直播了陆虞候和富安的惊天阴谋。这块大石头不只是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阻挡开来了,同时,这块大石头也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联系起来了。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他其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我们来看一看这里头的逻辑关系:林冲杀人——为什么杀人?林冲知道了真相,暴怒——为什么暴怒?陆虞候、富安肆无忌惮地实话实说——为什么实话实说?陆虞候、富安没能与林冲见面——为什么不能见面?门打不开——为什么打不开?门后有块大石头——为什么需要大石头?风太大。这里的逻辑无限地缜密,密不透风。草料场被烧了,林冲知道真相了,林冲也把陆虞候和富安都杀了。事到如此,除了自我了断,林冲其实只剩下上梁山这一条道可以走了。如果是我来写,我会在林冲酣畅淋漓地杀了陆虞候、富安、差拨之后,立马描写林冲的行走动态,立马安排林冲去寻找革命队伍。这样写是很好的,这样写小说会更紧凑,小说的气韵也会更加生动。但是,施耐庵没这么写,他是这么写的——(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这一段写得好极了,动感十足,豪气冲天,却又不失冷静,是林冲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这段文字好就好在对林冲步行动态的具体交代: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去。我想说,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的眼睛滑落过去,一个不会读小说的人是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妙处的。林冲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向东走,这个动作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到了如此这般的地步,林冲依然没有打算上山。“向东”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疑似的方向,林冲其实没有方向,他只是选择了流亡,他能做的只是规避追捕。到了这里我们这些读者彻底知道了,林冲这个人哪,他和造反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的身上没有半点革命性。这才叫“逼上梁山”。我们说,现实主义作品往往都离不开它的批判性,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审视一下所谓的“批判性”的话,施耐庵在林冲这个人物的身上几乎完成了“批判性”的最大化,——天底下还有比林冲更不想造反的人么?没有了,就是林冲这样的一个怂①人,大宋王朝也容不下他,他只能造反,只能“走”到梁山上去,大宋王朝都坏到什么地步了。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林冲越怂,社会越坏。林冲的怂就是批判性。说到这里我想做一个小结,我们都喜欢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我想说的是,思想性这个东西时常靠不住。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没有艺术才能,一切都是空话。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这个在座的都知道。联系到林冲这个人物来说,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席勒化”有一个标志,那就是这样的作家都可以去组织部。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这才叫“莎士比亚化”。在“莎士比亚化”的进程当中,作家有时候都说不上话。但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节选自《小说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有删减)[注释]①怂:软弱无能。1.作者在选文中表达的观点是:。2.选文是毕飞宇在南京大学上小说课的讲稿。请你简析作者使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例子讲课有哪些好处。3.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义。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4.下面的(资料链接一)是根据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改编的话剧结局部分,你认为这样的改编是“莎士比亚化”,还是“席勒化”?请联系上文观点和原著结局,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资料链接一)[屋外有喊福子的声音:“福子!有人找你!”福子犹疑地朝窗外望了望,低下头。祥子:福姑娘,去吧,有人找你呢!小福子:唉!……祥子你打算怎么样呢?以后的日子……祥子:这个家我也不要了,人埋了,东西卖了,我就走!小福子:你到哪去?祥子:我去找小顺子。小福子:那我……(欲言又止)祥子:有一天我要是混好了……我准来看你。小福子:也好,那我就等着你。(她走到门口,又回头望望,眼里含着希望的泪光)[祥子把桌上的油灯捻得更亮。[远处叫卖号外的声音:“看看汀泗桥大战的新闻……号外!看号外。……”[窗外风狂雨暴!——幕落(全剧终)(节选自话剧《骆驼祥子》第五幕,梅阡改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5.请阅读下面(资料链接二),从马二先生的个性角度分析他为什么会有画线句中这些行为举止,体会小说内部严密的逻辑性。(资料链接二)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1)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裰,在靴桶内拿出一把扇子来当了笏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旁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着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马二先生走到跟前,看见一个极高的山门,一个直匾,金字,上写着“敕赐净慈禅寺”。山门傍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一个大宽展的院落,地下都是水磨的砖,才进二道山门,两边廊上都是几十层极高的阶级。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都穿的是锦绣衣服,风吹起来,身上的香一阵阵的扑人鼻子。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2)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节选自《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6.下列选项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和风的作用分析,作者在选文中没有提到的一项是()A.表现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大雪后他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他早就接受了噩运。B.证明草料场大火跟林冲无关,是陆虞候、富安、差拨奉命要置林冲于死地。C.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雪才使得林冲免于被烧死,并获知真相,手刃仇人。D.把情节引向高潮,林冲手刃仇人后,便出庙门东去,冒着风雪连夜上梁山。三、语言表述14.请你根据下面谈话内容,给学校领导写一封取消奥数入学考试的建议书。要求:内容简明,语言得体,150字左右。小胡:唉!最近网上疯传“华杯赛”决赛活动暂缓举行,听说是教育部发文取消中小学竞赛。小关:是呀。这下子我们真的解放了,我最讨厌奥数了。小董:嗯,问题是你们学校新生入学考试还是考奥数呀!注:2018年2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要求:①表述清晰、得体。②字数150字左右。③不必署名。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四、写作15.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1)半命题作文题目:住在心里的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2)命题作文题目:舍与得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B【解析】

A.“癣”应读“xuǎn”,“蔗”应读“zhè”;C.“佣”应读“yōnɡ”,“邪”应读“yé”;D.“殷”应读“yān”,“颖”应读“yǐnɡ”,“卓”应读“zhuó”。2、D【解析】

A.分外高兴(fèn)。B.处方(chǔ)。C.饮马(yìn)。3、D【解析】试题分析: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适用对象错误。故答案为D。4、D【解析】

首先要读懂选项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读题干原文,看看原文与哪一选项的内容相合,可各选项句子代入题干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所填一句中的两个分句应该是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排除BC。而A中“出于”明显不是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而是目的关系的关联词,由此排除A。所以选D。5、D【解析】

D项不正确,《小红帽》《白雪公主》出自格林童话,三篇作品都不是短篇小说。6、选甲不适合。选乙、丙适合。示例乙图中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望岳》,传达出想登临高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背景是群山,图文相符,适合挂在教室里。丙图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背景是翠竹,翠竹代表着一种刚正不阿的气节。所以,适合挂在教室里。【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意境和情感分析即可。甲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体现的是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思亲之情。故不合适挂在教室里;乙图中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望岳》,传达出想登临高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慨。背景是群山,图文相符,适合挂在教室里;丙图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背景是翠竹,翠竹代表着一种刚正不阿的气节。所以,适合挂在教室里。7、(1)白露未晞(2)那清脆如弹拨者(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是离愁(5)窈窕淑女(6)阡陌交通(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8)沉鳞竞跃【解析】

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复习古诗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默写时,要注意“晞、拨、抟扶、窈窕、阡陌、竞”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8、(1)范爱农;因为范爱农是个爱国青年,他对黑暗的现实感到不满,但又无力抗争,他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总是格格不入,大家都讨厌他,甚至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他内心悲凉凄苦,唯有通过自杀来摆脱世俗。(2)D【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文本叙写的人物是范爱农。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1907年日本留学生们接到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的消息,举办同乡会时,他反对鲁迅等人主张发电回国的想法,专门跟鲁迅作对,并从此一直与鲁迅作对,后来范爱农由于没钱回乡,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只得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鲁迅,两人熟识了,范爱农解释了为何当年与鲁迅作对,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好友。绍兴光复后,范爱农十分高兴,来找鲁迅去绍兴,鲁迅当了师范学校的校长,范爱农当监学,工作认真勤奋。报馆案风波后,鲁迅去了南京,范爱农失去了工作,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所以,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是个爱国青年。他对黑暗的现实感到不满,但又无力抗争,他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总是格格不入,大家都讨厌他,甚至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最终导致生活的穷困,感到生活的悲凉凄苦,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不久后鲁迅得知了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便怀疑他是自杀。文章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命运的感叹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2)A.保尔的枪是“偷”来的,并不是朱赫来托人送给他的。B.梁山好汉打下高唐州,杀死太守高廉,救出的是柴大官人,不是卢俊义。C.不是在观音菩萨的指引下,是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D.正确。故答案为D。二、阅读9、1.①A②A③A④B⑤B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理解错误。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所以⑤句中的“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显然不准确。④⑤两项是错误的,其它三项正确。按要求填写作答。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叙写了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抑郁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据此理解作答。10、1.D2.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3.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在夏季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两季的三峡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4.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情。语段(一)描写了三峡江水的秀丽之景,并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直接抒发对这种美景的赞美之情。语段(二)刻画了泰山的神奇美景,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解析】

1.D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因此,所以”之意。A从/假如。B断绝/极。C清波/清澈。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3.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技巧。本文是为江水作注,自然是以写江水为主,所以作者按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这是根据江水由旺到枯的变化写的,夏水最盛,异常凶险。而冬春山光水色并无两样,因此写在一起,用笔经济,格调活泼,夏春冬景写完,自然以秋景作结。虽然秋景凄凉,但选取了“高猿长啸”、“衰转久绝”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显示出了三峡秋景另有特色,引人入胜。4.比较阅读。题干问两文所表达的对自然景物情感的相似之处。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两文情感的相似之处可从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情的角度作答。《三峡》通过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登泰山记》通过刻画了泰山神秀壮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由此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所以两者情感的相似之处还是比较明显的。【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译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1、1.(1)小女孩感到疼痛,妈妈讲故事缓解女儿疼痛;(2)小女孩梦中疼醒,病房病人关心、赞美。2.(1)“摇摇头”表示拒绝,不想大声哭;“点点头”表示赞同,想大声哭。两个轻微的动作,表现出小女孩疼痛难忍,想大声哭,但又怕影响他人休息的矛盾心理,突出小女孩的坚强、懂事,生动形象,感人至深。(2)“像个小天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出小女孩拼命忍住疼痛时的样子,表现出小女孩的善良、懂事和坚强,非常形象。3.(1)母亲:①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在医院病房里“那位母亲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坐在孩子的身边,目光直直地盯着孩子的脸”。当女儿疼痛难忍时,母亲把自己的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的手。”②和蔼可亲,言传身教(教子有方):a.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成为女儿坚强的支柱;b.脸上一直挂着慈爱的笑容,感染女儿;c.用故事缓解女儿的痛疼;d.在女儿痛疼难忍时,让女儿咬自己的手,和女儿一起疼痛。(2)孩子:①坚强:四五岁的小女孩,胫骨、肋骨骨折,能忍住不哭。②懂事:为了不影响病房其他病人休息,疼得头上沁出汗珠、咬着妈妈的手也不哭。4.(1)表明大家都没有睡,一直关注着小女孩,表现出大家的热情和对小女孩的关心;(2)从侧面突出小女孩的坚强、勇敢和懂事的性格特点;(3)为后文点明文章中心做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图表中时间“大约10点”“凌晨3点”的提示,结合重点语句“妈妈,我疼!”“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吗?”“凌晨3点的时候,孩子又从梦中疼醒了”“屋子里能走动的人都来到了孩子的跟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具体情节即可。2.(1)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孩子点头和摇头的原因即可。“摇摇头”表示拒绝,“怕影响他人休息”不想大声哭;“点点头”表示赞同,“疼痛难忍”想大声哭。突出小女孩的坚强、懂事,令人感动、疼惜。(2)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结合“像个小天使”从修辞的角度即可。把小女孩比喻成小天使,“头上沁出的汗珠已浸湿了她的头发”小女孩拼命忍住疼痛,她是那么懂事、坚强。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如:母亲关爱孩子:“疼,你就咬妈妈的手。”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小女孩懂事:为了不影响病房其他病人休息,疼得头上沁出汗珠、咬着妈妈的手也不哭。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本文题目是孩子和母亲,一个好母亲和一个好孩子,还有流淌在病房里的关爱和感动。文中(A)(B)两段的描写表明病房里的人都没有睡,都在关注着小女孩。小女孩的表现让大家及同情又感动。表现了小女孩的坚强。12、1.母亲原本美丽的手因为做针线活儿而变得丑陋,却灵巧起来;母亲年轻时候身姿袅娜,却因为常年负重而变得蹒跚,步态老丑;母亲本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闲。(原文中第⑧自然段中概括即可)2.对母亲的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对自己因为生活负累导致体型改变的自嘲和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母亲的乐天知命和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3.母亲一生热爱劳动(心灵手巧,吃苦耐劳),顺应生活(随遇而安),心地宽广,乐天知命(乐观,不自哀自怜),并且有着哲人般的人生见解(豁达有佛性)。4.“错位”指的是母亲在岁月中生活状态中出现的错位,“思”指的是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思索,即人要顺应生活,乐天知命。(或者说:对母亲生活状态中出现的错位的思考,要乐天知命顺应生活随遇而安豁达乐观))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1.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通读文章,从文章中筛选出“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体现在母亲身上“错位”。2.本题考查赏析描写的作用。作答时,需先明确描写方法,然后结合描写方法的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此处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体型改变的正确认识和对人生的理解,表现了母亲的知足常乐和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文中人物的描写及事件来分析,从文中“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可以看出母亲心灵手巧;从文中“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可以看出母亲吃苦耐劳;从“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可以看出母亲很乐观;从文中“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可以看出母亲有着哲人般的人生见解。4.本题考查题目作用。题目常有概括故事内容,表明主旨,充当线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根据文本内容可知,“错位”是指本文母亲原本美丽的手因为做针线活儿而变得丑陋,却灵巧起来;母亲年轻时候身姿袅娜,却因为常年负重而变得蹒跚,步态老丑;母亲本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闲。“思”是指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可见,题目点明了文章中心,引起读者思考。13、1.小说的创作要讲逻辑/小说的创作要讲生活的必然性/小说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2.①这个例子耳熟能详,便于听课的学生理解;②风雪山神庙一段是《水浒传》最精彩的情节之一,小说内部逻辑严密,能更好地证明作者的观点。3.示例:作家的艺术才能越大,他操纵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权利就越小/人物往往会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走向自己的命运。4.示例:我认为话剧改编是“席勒化”。原著中小福子的家庭和遭遇逼得她看不到希望最终自杀,祥子梦想一次次破灭,小福子自杀断绝了他最后的希望,让祥子最终走向堕落,按小说内部逻辑小说只能是悲剧结局,这才是“莎士比亚化”;而改编后的结局,让祥子和小福子对未来都怀有希望,不符合小说内部的逻辑,所以是“席勒化”。5.示例:(1)画线句一:马二先生看到前朝皇帝写的字迹,就拿着纸扇当笏板,模仿朝廷大臣参见皇帝的动作,可见他内心热衷功名。(2)画线句二:马二先生在人群中走路的时候非礼勿看,不敢看那些女香客,结果就只能在人群里乱跑乱撞,可见他受封建礼教毒害,迂腐不堪。6.D【解析】1.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作者从小说《水浒》中林冲的故事谈起,主要涉及到几个观点,第一,“小说的创作要讲逻辑”,而“逻辑能力就是生活的必然性”,这一点从对林冲落草的过程可以看出;第二,“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这一点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得到体现。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引用故事作用的分析能力。作者使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例子论述“小说的创作要讲逻辑,小说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是因为这个例子人人熟知,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中最精彩的情节之一,小说内部逻辑严密,能更加具体有力地论证作者的观点。3.联系作者的论述来分析,句子“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中,“能力”指的是作家的艺术才能,“权力”指的是操纵人物行为和命运的权利。这句话意思是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会按照小说的逻辑走向自己的命运,有时候都不会受到作家主观意愿的支配,是在逻辑的必然性中完成自己的命运的。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结合文章的结尾部分来理解,“莎士比亚化”就是按照小说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逻辑性自然形成人物的结局;“席勒化”就是不顾小说的逻辑性,而是根据作家的主观喜好强加给小说人物一个结局。按照《骆驼祥子》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性格来分析,小福子的家庭和遭遇逼得她看不到希望,最终自杀;祥子在买车梦想三次破灭,小福子自杀之后,他对生活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按照这个逻辑,他必然走向堕落,小说只能是一个悲剧结局,符合“莎士比亚化”的特点。而改编后的结局显然不符合小说内部的逻辑,只是人们的主观意愿,是空谈,所以是“席勒化”。5.人物的性格体现在行为上,所以透过人物的动作行为可以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从第一处画线句可以看出,马二先生拿着纸扇当笏板,模仿朝廷大臣参见皇帝的动作,是因为他看到前朝皇帝写的字迹,这一行为折射他对功名的执着追求;第二处画线句写马二先生“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不敢看那些女人,导致“乱跑乱撞”,可见其思想迂腐,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据此分析作答即可。6.D项表述不符合原文。仔细阅读文章可知,林冲手刃仇人后,便出庙门东去。为什么要向东走?道理很简单,草料场在城东。向东走这个动作告诉我们,林冲依然没有打算上山。他其实没有方向,只是选择了流亡,规避追捕,可见他的身上没有半点革命性,所以他最后一步步走上梁山不是自己的主观行为,而是“被逼无奈”。三、语言表述14、示例:您好!最近,我听到同学们在议论,2018年2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