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则1.0.1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建筑垃圾消纳场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监测及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要求,做到安全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垃圾消纳场的新建工程,改建及扩建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工程参考执行。1.0.3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建筑垃圾constructionanddemolitionwaste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2.1.2消纳场receivingfield按照工程理论和土工标准堆填建筑垃圾,并使其稳定化的集中堆放或资源化利用的场地。2.1.3堆置高度stackingheight消纳场堆置高度是以挡土坝底部为基准的堆体高度。2.1.4消纳区landfillarea消纳场中用于堆填垃圾的作业区域。2.1.5拦挡工程retainingengineering消纳场中用于填料坡脚的拦挡措施,类型包括拦挡坝和挡墙。2.1.6堆填工程landfillengineering消纳场中建筑垃圾填料用于堆填的的过程和工程。2.1.7生产管理区productionmanagementarea消纳场中用于行政管理、指挥调度、机械设备维修、生活服务等活动的区域。2.1.8资源化利用resourcereuseandrecycling建筑垃圾经处理转化成为有用物质的方法。2.2符号V——单个消纳场总容量;H——堆置高度。3基本规定3.0.1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应符合当地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卫生等相关规划。3.0.2消纳场应科学规划设计,需分期建设的消纳场,其库容及使用年限应根据填埋量、场址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3.0.3消纳场安全等级应按表3.0.3确定:表3.0.3消纳场安全等级堆置高度H(m)单个消纳场总容量V(104m3)V>500500≥V≥100V<100H>50一级一级一级50≥H≥15一级二级二级H<15二级二级三级3.0.4消纳场与人口集聚区的距离,应根据消纳场的安全等级和当地的自然、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对安全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消纳场,应在规划选址阶段应邀请勘察、设计、施工等领域专业专家进行安全论证。3.0.5消纳场的总图布置应根据场址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生产、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职工生活,以及电力、通讯、给排水等设施,经多方案综合比较后确定。3.0.6建筑垃圾消纳场主体工程主要包括场地地基、堆填主体、拦挡工程、边坡、场内道路和排水系统等。配套工程应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其配置标准应以满足消纳场安全作业和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为原则,并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3.0.7堆填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在堆填量完成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和竣工封场时,分阶段对堆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估及验收。3.0.8填埋物中严禁混入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3.0.9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出消纳场应进行检查、登记、计量和清洗。3.0.10消纳场在作业期间应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填满后应及时封场;封场后再利用时应进行专项论证。3.0.11消纳场堆填区的地基应满足承载力、变形及稳定性的要求,不满足时应进行地基处理。4场址选择4.1一般规定4.1.1消纳场的选址和规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并考虑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设施的优化配置。4.1.2消纳场选址,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工程与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条件对周围环境、建设投资、运维成本、运输费用等的影响。4.1.3消纳场选址应满足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建设、规划、环保、环卫、国土资源、水利、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的专业要求。4.1.4消纳场总占地面积应按远期规模确定。消纳场的各项用地指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及当地国土、规划等的要求。4.1.5规划选址应按场址初选、场址推荐、场址确定三个步骤进行。4.2规划选址4.2.1消纳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外,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的区域;2距离城乡居民点不应小于300m;不应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的安全;3交通方便,运距合理;4宜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环境保护距离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4.2.2消纳场选址禁止设在下列地区:1人员密集的生活区、商务区和工业区;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地;3泄洪区、行洪区和蓄洪区;4活动的断裂带;5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6文物古迹,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7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8其它法律法规禁止的区域。5勘察5.1一般规定5.1.1消纳场的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消纳场安全等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表5.1.2划分。表5.1.1消纳场工程勘察等级消纳场安全等级消纳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一级甲级甲级甲级二级甲级乙级乙级三级乙级乙级丙级5.1.3消纳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可按下列标准判别: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地质环境复杂: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3)地形地貌复杂;4)场地内岩土体种类多,强度变化大,均匀性差;5)水文地质条件复杂。2地质环境中等复杂:介于地质环境复杂与地质环境简单之间。3符合下列条件者为地质环境简单:1)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一般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不发发育;3)地形地貌简单;4)场地内岩土体种类少,强度变化小,均匀性好;5)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注:1从复杂开始,向中等复杂、简单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2对建筑抗震有利、危险地段的划分,在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确定。5.2工程勘察5.2.1消纳场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和气象水文;2查明场地地质构造与不良地质作用;3查明岩土的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4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岩土的渗透性以及附近水源地的分布;查明水土环境指标,调查污染物的运移,评价对水源、岩土及环境的不利影响;5查明全新活动断裂分布,评价场地地基和堆体的地震效应;6分析评价场地、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7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性岩土的影响,并提出处理措施和建议。5.2.2消纳场工程勘察前,应搜集下列技术资料:1消纳场的规划容量;2消纳场的流域面积,降水量、径流量,多年一遇洪峰流量;3活动断裂和抗震设防烈度;4邻近的水源地保护带、水源开采情况和环境保护要求;5其他有关的资料。5.2.3消纳场的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场地的全部范围及其邻近有关地段。并应着重调查下列内容:1地貌形态、地形条件,水源地和工业场地(厂区)、居民点、铁路、公路、输电及通讯干线等;2洪水、滑坡、泥石流、岩溶、断裂等与场地稳定性有关的不良地质作用;3有价值的自然景观、文物的分布;4与渗漏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5生态环境。5.2.4消纳场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宜分阶段进行,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工程需要时,可进行选址阶段的勘察;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5.2.5选址勘察阶段宜以搜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主,初步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并对拟选的场址进行比较,提出推荐场址的建议。5.2.6可行性研究勘察应以现场调查为主,辅以少量勘探工作,对拟选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5.2.7初步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辅以勘探、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对拟建工程的总平面布置、场地的稳定性、建筑垃圾填筑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建议。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应包括场地及邻近有关地段,其比例尺宜为1:2000~1:5000。勘探点间距和勘探深度可根据埋填方式、荷载大小、场地岩土条件综合确定。表5.2.7初步勘察的勘察线、点间距勘察等级甲级乙级丙级勘探线间距(m)40~8060~12080~160勘探点间距(m)40~8060~12080~1605.2.8详细勘察应采用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手段,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其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并用物探作为辅助勘查手段,获取工程设计所需的参数,提出设计施工和监测工作的建议,并对不稳定地段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治理建议。5.2.9消纳场的详细勘察,勘探线和勘探点间距除特殊要求外,勘探线间距不大于60m,勘探线不得少于3条;勘探点间距为20~60m。当发现软弱夹层时,应增加勘探孔数,以基本查明其分布,特别注意可能形成的滑动面的各种夹层。一般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原自然地面,深入稳定岩层或潜在滑动面不少于1.0~2.0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深入稳定岩层或潜在滑动面不少于5.0~8.0m;但每条勘探线上控制性勘探孔应有不少于50%,其深度以查明软弱带与可能的滑动面、渗透等地基问题为准。表5.2.9详细勘察的勘察线、点间距勘察等级甲级乙级丙级勘探线间距(m)20-3030-4040-60勘探点间距(m)20-3030-4040-605.2.10消纳场的各组成部分的勘察取样和原位测试应满足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相关专业勘察设计规范的相应要求。5.2.11消纳场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结论有据、建议合理;并应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建议;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5.2.12拦挡工程地段详细勘察,按下列要求进行:1勘探点应沿坝轴线上、下游布置不少于3条勘探线,对于消纳场工程勘察等级为丙级,可沿坝轴线布置一条勘探线;2勘探点间距宜为25~50m;表5.2.12拦挡工程详细勘察的勘察线间距勘察等级甲级乙级丙级勘探线间距(m)20-3030-4040-503控制性勘探点宜布置在拦挡工程轴线上,勘探孔深度应能满足分析稳定、变形和渗漏的要求,一般宜为堆置高度1.0~1.5倍;一般性勘探深度宜为堆置高度0.6~1.0倍。在预定深度范围内遇见基岩或分布稳定的弱渗透性岩土时,部分勘探孔应进入基岩中风化层外,其余勘探孔可减少深度;4控制性勘探点宜为勘探点总数的1/4~1/3,但每个地貌单元上应有控制性勘探点;5与稳定、渗漏有关的地段应加密、加深勘探孔,或专门布置勘探工作。5.2.13配套工程详细勘察相关要求参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5.2.14场区内道路详细勘察相关要求参照现行《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6设计6.1一般规定6.1.1消纳场建设的总平面应该按照功能分区布置;建设用地应遵循科学合理、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的原则,满足生产、办公、生活的需要。6.1.2消纳场的生产管理与辅助设施应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的要求,宜集中布置,且宜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与堆填区之间宜设绿化隔离带。6.1.3消纳场的场地平整应满足堆填库容、边坡稳定、场地压实度、场地排水等方面的要求。6.1.4消纳场场内道路路线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堆填作业顺序,各堆填阶段标高以及堆土区、管理区等位置合理布设。道路设计应满足运输车交通量、车载负荷的需求,并应与竖向设计、绿化设计相互协调。6.1.5消纳场场内绿化布置应符合总平面布置和竖向设计要求,场区永久性道路两侧及主要出入口、堆填作业区与辅助生产区、管理区之间等处均宜设置绿化隔离带;消纳场用地红线内宜设置绿化隔离带,并沿周边设置。绿化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6.1.6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宜分区堆存。6.2主体设计6.2.1消纳场主体工程宜包括场地地基、拦挡工程、排水工程、场内道路等。6.2.2消纳场堆填主体设计应取得下列资料:1现状地形图;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资料;3消纳场周边地区城市总体规划情况以及现状资料和既有设施情况,包括道路、铁路、水利、村庄、管线等;4气象、气候、地震烈度等资料;5拟堆填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6.2.3建筑垃圾堆填区应根据规划限高、地形地貌特征、地基承载力和边坡稳定性、环境保护、车辆作业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分区,分层堆填厚度、堆填高度和边坡坡度,并应进行整体稳定性核算。6.2.4消纳场堆填主体设计包括堆填要素、安全稳定性分析和安全对策措施、安全防护距离、防渗系统、排水系统等内容。6.2.5消纳场进场建筑垃圾应符合要求,禁止含水率超过40%的建筑垃圾,未经处理的红粘黏土膨胀土,盐渍土或膨胀盐等材料直接堆填。6.2.6建筑垃圾堆填区应根据不同的堆填状态进行安全稳定性分析。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消纳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设计阶段应进行消纳场稳定性分析;消纳场封场前应对现状消纳场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论证。6.2.7消纳场应设置完整的截排水系统,根据需要可设置防渗系统。6.2.8对于在洼地堆填的消纳场应根据需要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对于在山谷或平原地形的消纳场,必须在坡脚设置拦挡工程。6.3堆填设计6.3.1消纳场主要堆填设计应包括堆填总高度、分层厚度、台阶高度、平台宽度、边坡角度、容积、占地面积等。6.3.2堆填方式应根据填料性质并结合消纳场地形、地质、气象等因素比较后确定。6.3.3消纳场排土平台应线性平整,排土线整体均衡推进,排土工作面向坡顶线方向应有2%~5%的反坡。6.3.4消纳场台阶高度、堆填高度、边坡角度、平台宽度应根据堆填方式、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地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气候条件等通过稳定性计算分析确定。多台阶消纳场的总体边坡角应满足消纳场整体稳定性要求。6.3.5堆填材料填筑时应进行分层碾压,分层厚度不宜大于1.0m,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85;当采取夯实方法进行处理时,分层厚度和要求应满足《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要求,同时临时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应满足《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要求。6.3.6堆填体台阶高度可取5~10m;单台阶消纳场和堆填土体压实度要求较高时可取高值。6.3.7堆填体边坡坡度可取1:2.5~1:3.0,当堆填体压实度要求较高和总堆填高度不大,填料性质较好且稳定性可以满足时坡度可适当增加。6.3.8多台阶消纳场各台阶之间平台宽度不宜小于5m;当平台兼作运输通道或有特殊要求时,应满足相应要求。6.3.9消纳场堆填前,应根据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堆置高度验算堆填前及堆填竣工后的地基承载力及稳定性;对于土质斜坡地基,宜将原坡修整成台阶状,以增加稳定性;对于浸水地基,宜在堆填之前疏干基底,并填筑块碎石作垫层或设置盲沟,用于排水;6.3.10消纳场地基表层存在软土、植被时必须进行清除。6.3.11消纳场遇降雨等不利气候应避免堆填建筑垃圾并做好临时防护措施,降雨结束后重新堆填前,应排除场内积水,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6.4堆填区稳定性分析6.4.1消纳场安全稳定性分析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建筑垃圾物理力学性质分析;2计算方案及稳定性计算分析;3安全稳定性对策措施;4稳定性分析结论及建议。6.4.2稳定性计算应根据潜在的破坏方式采取相应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计算方法,分析中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进行;其中松散类材料可采用圆弧法搜索潜在滑动面并采用简化毕肖普法计算;考虑结构面稳定性材料时采用折线法搜索潜在滑动面并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6.4.3计算模型应综合地形地貌、地基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填料特征、堆填方案、堆填过程等确定。6.4.4稳定性计算工况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重力、降雨及地下水、地震情况,进行不少于自然工况、降雨及地下水工况、地震工况三种条件下的计算分析。2消纳场影响范围内设施和荷载应考虑在内。6.4.5力学指标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1消纳场地基土力学指标应采取室内或原位试验,并结合地层结构特征综合确定;2填料力学指标宜根据填料成分结合堆填工艺综合确定;条件允许时可采取现场原位直剪试验确定。对新建消纳场没有条件进行试验时,可通过工程类比选取,实施过程中通过现场试验复核。6.4.6消纳场安全稳定性标准应根据消纳场等级和计算工况确定,可按表6.3.7选取,根据需要设置拦挡工程措施。表6.4.6消纳场安全稳定性标准消纳场等级整体稳定性系数自然工况降雨及地下水工况地震工况一1.351.251.15二1.301.201.10三56.5拦挡工程设计6.5.1拦挡工程根据型式不同可分为拦挡坝类和挡墙类。1根据材料不同,拦挡坝可分为浆砌石坝、混凝土坝以及碾压式土石坝;挡墙可分为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挡墙,加筋土挡墙等;2根据高度不同,拦挡坝可分为低坝(低于5m)、中坝(5m~15m)及高坝(高于15m)。6.5.2拦挡工程位置、型式和高度选择应根据消纳场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填筑材料来源、气候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6.5.3拦挡工程结构采用挡墙结构和浆砌石坝、混凝土坝结构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规定;采用碾压式土石坝结构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5395;对于有特殊要求,采用新型结构或受力复杂的拦挡工程结构时,应进行专项研究。6.6截排水设计6.6.1消纳场防洪设计频率,一、二级消纳场应不小于50a,三级消纳场应不小于20a。6.6.2消纳场应设置完整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表水、地下水和堆填料内的滞留水。消纳场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堆填完成后的地表水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和堆填期间的临时排水系统。6.6.3消纳场排水量应根据当地水及气象资料进行计算,可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进行设计计算,缺乏相关资料时,可采用类似工程经验;入渗系数及计算公式可参考下表执行。Qs=qΨQi=qΨ式中:Qs——Qiq——设计暴雨强度(mm/(s·km2));F——汇水面积(km2)。表6.6.3径流系数与下渗系数地面类型径流系数ψs下渗系数ψi各种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0.85~0.950.05~0.15大块石铺砌路面或沥青表面各种的碎石路面0.55~0.650.35~0.45级配碎石路面0.40~0.500.50~0.6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0.35~0.400.60~0.65非铺砌土路面0.25~0.350.65~0.80公园或绿地0.10~0.200.80~0.906.6.4排水系统应以重力排水为主,必要时应考虑合理的抽排设施。6.6.5消纳场堆填材料如含有对地表水或地下水有害的物质,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堆填,或在堆体内设置防渗系统,渗出的有害物质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排水允许排放的水体。6.6.6堆体的地表排水应与周边区域的地表排水系统分开设置,避免将周边区域的地表水导排入堆填场内。6.6.7地表水导排系统一般由截(排)水沟、排水管(涵)、沉砂池(井)等设施构成。地表水排放前应进行沉淀处理;排水管(渠)坡度较大时应设置可靠的跌水和消能设施;堆填区外围如设置有拦挡工程,应设置穿坝(墙)管(涵)。6.6.8堆体内部排水,应根据消纳场的地形地貌、汇水面积、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和堆体的透水性能等综合确定,并与堆体外部排水设施相协调。堆体底层和体内应有集水、排水设施。堆体底层宜采用管(涵)方式排水,内部可采用管(涵)、砂槽、竖井方式排水。6.6.9管(涵)式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涵)式排水系统宜根据堆体的物料性质、渗透特性、堆体的整体布局和堆填高度等进行分层设置。2管(涵)式排水系统可根据需要采用“鱼骨状”分布的地下管(涵),出口处与地表排水系统合理衔接。3地下管(涵)应满足相应高程的荷载要求,采用柔性连接,并应采用开挖敷设法施工。承担集水功能的盲管(沟),外周宜设置反滤层,反滤层应根据堆填物质的性状和盲管(沟)所在的位置合理确定。地表水严禁接入地下管(涵)。6.6.10槽式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滤水槽的水平布置形式根据堆填规模、分层厚度、堆填工艺等确定,宜呈“井”字状条带布置;垂向布置应与分层厚度相适应,管(涵)、槽的部位在上下层间应交错布置。2滤水槽的宽度宜为500mm~1000mm,深度不宜小于1000mm,朝向挡坝方向的砂槽底坡度宜为2~5%;3坝体上的泄水管应与堆体内的滤水砂槽合理衔接,坝体内侧与堆体之间应设置填砂滤水层,并在坝体上设置泄水孔。6.6.11井式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堆体内设置竖向集水井时,应与底层排水系统联通。2集水井井数与平面位置应根据集水井影响范围、消纳场排水系统、堆体渗透性等因素综合确定,集水井底部应与堆体底层水平向排水系统联通。3集水井构造由滤水管、围砂、透水井圈三部分组成。4滤水管直径不宜小于150mm,井圈与滤水管外径间距不宜小于500mm。6.6.12当消纳场等级为一级的,设计排水重现期应高于当地的排水标准;其他等级的受纳场,设计排水重现期不得低于当地的排水标准。6.7场内道路6.7.1场内道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内道路路线设计应根据消纳场地形、地质、堆填推进方向,各堆填台阶标高以及弃土点位置,并密切配合堆填工艺,全面考虑消纳场消纳要求,合理布设路线。2场内道路设计应为道路建成后的经常性维修、养护和绿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3消纳场道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6.7.2场内道路分类1场内道路分场内干路、场内支路和堆填作业临时道路。2场内干路宜为永久性道路,消纳区堆填完成后可作为封场道路使用。6.7.3场内道路的设计行车速度,宜按下表6.7.3规定采用。表6.7.3设计行车速度场内道路类型场内干路场内干路、场内支路场内干路、场内支路、堆填作业临时道路小时单向交通量(辆)100以上30~10030以下设计行车速度(km/h)201510注:在工程条件特别困难或堆填条件限制时,经过技术经济论证,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6.7.4场内道路路面和路肩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内道路路面宽度应根据车辆需要确定。场内干线(除单向环行路外)宜按双车道设计,双车道路面和单车道路面宽度宜不小于6.5m和4.0m。2场内道路挖方路肩和填方路肩宽度宜不小于0.5m和1.0m,当路肩上需要设置墙式护栏或挡车堆时,路肩宽度应予以增加。6.7.5场内道路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内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5m。2、场内道路采用回头曲线时,应设置限制速度标志并在其外侧设置挡车堆等安全设施。6.7.6场内道路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场内道路的纵坡不应大于9%。在工程艰巨或堆填条件限制时,堆填作业临时道路的最大纵坡可增加1%。2场内道路纵坡应在不大于表3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坡度不应大于3%。表6.7.6纵坡限制坡长纵坡(%)78910最大坡长(m)5003502001003场内道路在设置超高的圆曲线上,超高横坡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宜大于9.5%。在工程艰巨或受堆填条件限制时,场内支路和临时堆填道路的最大合成坡度值可分别增加1%。6.7.7消纳场场内道路应满足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建筑垃圾转运交通要求,并设置必要的交通标识和安全防护措施。1、场内道路,在固定的弃土点,应设置坚固的车挡。堆置段高较高的弃土平台的边缘,应设置防滑堆。2、夜间行车场内道路,应设置线路照明和反光标志。6.7.8条件许可时,台阶平台可作为场内道路的一部分。7施工7.1一般规定7.1.1拦挡工程施工根据坝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924和现行行业标准《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等的规定。7.1.2拦挡工程验收根据坝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1、《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等的规定。7.1.3堆体堆填时应分层碾压,并对作业过程进行记录。7.1.4排水设施滤水材料宜采用粗砂、砾砂、其粒径、级配、不均匀系数、含泥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管(涵)的抗压、抗拉强度及进水孔孔径、孔距应符合设计要求。7.1.5预制管(涵)、滤水材料、砌筑材料等应检验合格方可使用。7.2拦挡工程及堆填工程施工7.2.1拦挡工程施工应根据设计方案参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施工。7.2.2拦挡工程内泄水管预埋部位应符合排水设计要求,并保持泄水管通畅。7.2.3堆体应按堆填作业规划制定的阶段性堆填作业方案,确定作业通道、作业平台,绘制堆填单元作业顺序图。7.2.4堆料回填应在砌体或支挡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后进行。7.2.5堆填单元厚度宜为2~4米,堆填时应按单元作业,分层摊铺压实,摊铺厚度不宜超过1m。7.2.6宜采用压实机碾压,连续碾压次数不应少于3次,压实后应保证层面相对平整,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7.2.7未设置挡土坝的堆体,分级放坡的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7.2.8管(涵)式排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整个堆填工序中应合理安排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系统的施工节点,确保各个堆填工序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能有序导排,具有可靠的排水出路,同时排水工程的实施尽量减少对堆填工作的影响。各排水系统可分阶段实施,每阶段的排水系统均应有可靠的排水出路。2每一堆填单元达到封场要求,应设置地面排水设施,并具有明确排水出路。3地下管(涵)的施工工艺应采用开挖敷设法实施,堆填至管顶设计高程一倍管径以上,并达到相应高程堆填工艺要求的压实度后再开挖管槽敷设管(涵),回填完毕后继续堆填。7.2.9槽式排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堆体内部滤水层与坝体泄水孔的设置应与堆填工艺相协调。2堆体内滤水槽水平向应贯通,纵向槽底的坡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槽内滤水层材料宜采用粗砂~砾砂,不含草根、垃圾等杂质;材料粒径、级配、不均匀系数、含泥量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4坝体泄水孔排出的水宜引入外部排水沟后排出,最下排的出水口应高于地面或外部排水沟设计水位顶面。7.2.10井式排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集水井施工应与堆填主体施工进度相协调,可采用先造井后堆填的顺序进行施工。2集水井位置、井深、井距、井径结构尺寸及其他所用结构材料与参数均应符合设计要求。3集水井滤水管应加肋包网,井圈可采用砖砌、石砌或预制混凝土井圈,井圈壁应有一定数量进水孔,井圈与滤水管间宜采用粗砂或砾砂充填。4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做好井口安全保护设施。7.2.11堆填区不应形成下凹积水区域,局部积水应在24小时内疏排。7.2.12消纳场内储水或排水设施深度超过1m的应设置安全护栏。排水检查井或管道入口处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进入检查井或管道的安全人员应配备相应的安全产品。7.3质量验收7.3.1拦挡工程地基基础质量检测验收按照设计类型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执行。7.3.2拦挡工程主体质量检测验收应按照其拦挡工程类型、填筑材料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执行。7.3.3每完成一个作业单元要对堆体压实度、含水率、高度、坡度进行质量检测。堆体的压实度、含水率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7.3.4堆体滤水泄水设施质量检测项目,管(涵)式包括:管径、管壁进水孔尺寸和密度,滤水网包扎层数、反滤层厚度;砂槽式包括:槽的宽度、深度、槽底坡度和槽砂填满程度;井式包括:管径、进水孔孔径和密度,加肋包网层数、井圈进水口尺寸、密度、围砂填满程度、井圈已滤水管之间的厚度。7.3.5堆体施工质量验收应取得下列资料:1.堆体和排水系统的设计文件2.各类管(涵)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填砂材料检验报告。3.建筑垃圾进场计量检验记录、各单元压实度、含水率检验记录、排水设施检验记录4.堆体和排水系统施工记录5.堆体压实度、含水率试验报告6.堆体高度、坡度的检查记录7.单元验收报告7.3.6每单元作业完成进行一次质量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8监测8.1一般规定8.1.1监测分为主体工程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8.1.2监测应采用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宜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8.1.3消纳场影响区有重要建(构)筑物受纳场工程施工时应开展主体工程监测,应对边坡工程、拦挡工程、堆体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和重要建(构)筑物变形进行监测;受纳场可按安全等级根据表8.1.2进行选择。表8.1.3消纳场监测项目等级分类测试项目消纳场安全等级一级二级三级边坡工程应测应测宜测拦挡工程应测应测应测堆体应测宜测选测8.1.4消纳场在作业期间应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监测要求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堆填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的有关规定执行。8.2主体工程监测8.2.1设计单位应提出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和预警值。由建设方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监测,监测单位要编制监测方案,内容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项目、监测布置、监测方法、监测精度、监测频率、监测预警值和信息反馈制度等,监测方案需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后实施。8.2.2主体工程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体工程应进行专门的监测设计。监测方案应根据主体工程级别、结构型式以及地形、地质等条件,设置必要的监测项目,进行系统监测和分析;2、监测项目和监测仪器的布置应符合工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监测断面和部位选择应有代表性;3、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或特殊部位,如坝间及基岩断层带、坝基覆盖层最深处、承压含水层等,应加设监测设施;4、应重视主体工程施工期的安全监测,应对监测仪器设备的安装、埋设、监测频率及资料整理提出技术要求;5、在受纳场区有发震断层或断裂交汇带的地区,宜在堆土前设地震台网进行系统监测。6、主体工程监测应结合现场情况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8.2.3消纳场周边边坡工程应开展监测工作,监测项目应考虑其安全等级、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地质和支护结构特点等综合选取。其监测与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有关规定。8.2.4拦挡工程监测项目及精度要求应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5395)、《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土石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理规程》SL169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有关规定。8.2.5堆体监测消纳场堆填施工时,应对堆体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土体变形、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受纳场堆填施工过程中需要降水而周边环境要求监控时,应对降水及地下水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3、具体监测工作内容应满足《生活垃圾卫生堆填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2012)中有关规定。8.2.6主体工程结束后应进行持续监测,直至稳定。8.3环境质量监测8.3.1建筑垃圾消纳场投入使用前应编制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监测项目应包括环境噪声、大气扬尘污染、地下水水质等。监测频率、采样时间应按现行国家相关标准执行。8.3.2环境噪声监测1、靠近居民生活点的消纳场应开展环境噪声监测。2、环境噪声监测执行《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HJ640)中的规定。8.3.3资源化处理工程应通过洒水降尘、封闭设备、局部抽吸等措施控制粉尘污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雾化洒水降尘措施洒水强度和频率根据温度、面积、建筑垃圾物料性质、风速等条件设置;2、局部抽吸换气次数不宜低于6次/小时,含尘气体经过除尘装置处理后,排放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规定执行。8.3.4在消纳场投入使用之前应监测地下水本底水平;在消纳场投入使用之时即对地下水进行持续监测。地下水监测指标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中的规定。9资源化利用9.1一般规定9.1.1建筑垃圾资源化可采用就地利用、分散处理、集中处理等模式,宜优先就地利用。9.1.2建筑垃圾应按成分进行资源化利用。土类建筑垃圾可作为制砖和道路工程等用原料;废旧混凝土、碎砖瓦等宜作为再生建材用原料;废沥青宜作为再生沥青原料;废金属、木材、塑料、纸张、玻璃、橡胶等,宜由有关专业企业作为原料直接利用或再生。9.1.3进入固定式脊源化口的建筑垃圾宜以废旧混凝土、碎砖瓦等为主,进厂物料粒径宜小于1m,大于1m的物料宜先预破碎。9.1.4应根据处理规模配备原料和产品堆场,原料堆场贮存时间不宜小于30d,制品堆场贮存时间不应小于各类产品的最低养护期,骨料堆场不宜小于15d。9.1.5建筑垃圾原料贮存堆场应保证堆体的安全稳定性,并应采取防尘措施,可根据后续工艺进行预湿;建筑垃圾卸料、上料及处理过程中易产生扬尘的环节应采取抑尘、降尘及除尘措施。9.1.6资源化利用应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综合能耗应符合表9.1.6中能耗限额限定值的规定。表9.1.6单位再生骨料综合能耗限额限定值自然级配再生骨料产品规格分类(粒径)标煤耗(t标煤/104t骨料)0~80mm≤5.00~37.5mm≤9.00~5mm,5mm~10mm,5mm~20mm≤12.09.1.7进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率不应低于95%。9.2混凝土、砖瓦类再生处理9.2.1再生处理前应对建筑垃圾进行预处理,可包括分类、预湿及大块物料简单破碎。9.2.2再生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处理系统应主要包括破碎、筛分、分选等工艺,具体工艺路线应根据建筑垃圾特点和再生产品性能要求确定。2破碎设备应具备可调节破碎出料尽寸功能,可多种破碎设备组合运用。破碎工艺宜设置检修平台或智能控制系统。3分选宜以机械分选为主、人工分选为辅。9.2.3应合理布置生产线减少物料传输距离。应合理利用地势势能和传输带提升动能,设计生产线工艺高程。9.2.4再生处理工艺应根据进厂物料特性、资源化利用工艺、产品形式与出路等综合确定,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处理工艺流程可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移动式处理工艺流程可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处理工艺应包括给料、除土、破碎、筛分、分选、粉磨、输送、贮存、除尘、降噪、废水处理等工序,各工序配置宜根据原料与产品确定。9.2.5给料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艺流程中设置预筛分环节的,建筑垃圾原料应给至预筛分设备。2工艺流程中未设置预筛分环节的,建筑垃圾原料应给至一级破碎设备。给料应结合除土工艺进行,宜采用棒条式振动给料方式。给料机应保证机械刚度和间隙可调。3给料口规格尺寸和给料速度应保证后续生产的连续稳定并与设计能力相匹配。9.2.6除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艺流程中设置预筛分环节的,除土应结合预筛分进行。2工艺流程中未设置预筛分环节的,除土应结合一级破碎给料进行。3预筛分设备宜选用重型筛,筛网孔径应根据除土需要和产品规格设计进行选择。9.2.7破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产品需求选择一级、二级或以上破碎。2一级破碎设备可采用颚式破碎机或反击式破碎机,二级破碎设备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或锤式破碎机3在每级破碎过程中,宜通过闭路流程使大粒径的物料返回破碎机再次破碎。4破碎设备应采取防尘和降噪措施。9.2.8筛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筛分宜采用振动筛2筛网孔径选择应与产品规格设计相适应。3筛分设备应采取防尘和降噪措施。9.2.9分选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分选应根据处理对象特点和产品性能要求合理选择。2应有磁选分离装置,将钢筋、铁屑等金属物质分离。3可采用风选或水选将木材、塑料、纸片等轻物质分离。4宜设置人工分选平台,将不易破碎的大块轻质物料及少量金属选出,人工分选平台宜设置在预筛分或一级破碎后的物料传送阶段。5磁选和轻物质分选可多处设置。6轻物质分选率不应低于95%。7分选出的杂物应集中收集、分类堆放。9.2.10粉磨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取防尘降噪措施。2可添加适用的助磨剂。9.2.11输送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皮带输送设备。2传输皮带送料过程中应注意漏料及防尘。3皮带输送机的最大倾角应根据输送物料的性质、作业环境条件、胶带类型、带速及控制方式等确定,上运输送机非大倾角皮带输送机的最大倾角不宜大于17°,下运输送机非大倾角皮带输送机的最大倾角不宜大于12°,大倾角输送机等特种输送机最大倾角可提高。9.2.12产品贮存应符合下列规定:1再生骨料堆场布置应与筛分环节相协调,堆场大小应与贮存量相匹配。2应按不同类别、规格分别存放。3再生粉体贮存应封闭。9.2.13防尘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条件的企业宜采用湿法工艺防尘。2易产生扬尘的重点工序应采用高效抑尘收尘设施,物料落地处应采取有效抑尘措施。3应加强排风,风量、吸尘罩及空气管路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低阻、大流量的原则。4车间内应设计集中除尘设施,可采用布袋式除尘加静电除尘组合方式,除尘能力应与粉尘产生量相适应。9.2.14噪声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优选选用噪声值低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同时应在设备处设置隔声设施,设施内宜采用多孔吸声材料。2固定式处理主要破碎设备可采用下沉式设计。3封闭车间宜采用少窗结构,所用门窗宜选用双层或多层隔声门窗,内壁表面宜装饰吸音材料。4应合理设置绿化和围墙。5可利用建筑物合理布局,阻隔声波传播,高噪声源应在厂区中央尽量远离敏感点。6作业场所噪声控制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的规定。9.2.15当采用湿法工艺或水选工艺时,应采用沉淀池处理污水,生产废水应循环利用。9.3沥青类再生处理9.3.1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处理,应筛分成不少于两档的材料,且最大粒径应小于再生沥青混合料用集料最大公称粒径。9.3.2沥青类建筑垃圾回收和贮存应符合下列规定:1回收和贮存过程中不应混入基层废料、水泥混凝土废料、杂物、土等杂质。2不同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应分别回收,宜按来源、粒级分别贮存。3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贮存场所应具有防雨功能,避免长期堆放、结块。9.3.3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T5521的规定。9.4再生产品应用9.4.1道路用再生级配骨料和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粉体可作为再生级配骨料直接应用于道路工程,也可制成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应用于道路工程。用于道路路面基层时,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用于道路路面底基层时,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7.5mm。再生级配骨料与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JC/T2281的规定。2道路路床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80mm。3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按无机结合料的种类可分为水泥稳定、石灰粉煤灰稳定、水泥粉煤灰稳定三类。4再生级配骨料和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用于道路工程,其施工与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的规定。9.4.2再生骨料砖和砌块应符合下列规定:1再生骨料和再生粉体可用于再生骨料砖和砌块的生产。2再生骨料砖的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实心砖》JG/T505、《蒸压灰砂多孔砖》JC/T637、《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的有关规定。3再生骨料砌块的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小型砌块》GB/T8239、《轻集料混凝士小型空心砌块》GB/T15229、《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11968、《装饰混凝土砌块》JC/T641、《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的规定。9.4.3再生骨料混凝土与砂浆应符合下列规定:1再生骨料混凝出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6的有关规定;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的有关规定。2再生骨料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骨料、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制备与验收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的规定。3当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公路工程时,再生骨料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的有关规定进行试验。用于路面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F30的规定;用于桥涵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的规定。4再生粉体用于混凝土和砂浆应经过严格的试验验证。9.4.4回收沥青路面材料的资源化利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F41的规定。9.5其他再生处理9.5.1建筑垃圾中废金属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废钢铁》GB/T4223、《铝及铝合金废料》GB/T13586、《铜及铜合金废料》GB/T13587等的相关规定。9.5.2建筑垃圾中废木材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废弃木质材料回收利用管理规范》GB/T22529、《废弃木质材料分类》GB/T29408的规定。9.5.3建筑垃圾中废塑料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废塑料回收分选技术规范》SB/T11149的规定。9.5.4建筑垃圾中废玻璃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废玻璃回收分拣技术规范》SB/T11108、《废玻璃分类》SB/T10900的规定。9.5.5建筑垃圾中废橡胶的再生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再生橡胶通用规范》GB/T13460的规定。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标准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规定(或要求)”。引用标准名录1《冶金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GB511192《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标准》GB5042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4《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T38509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9《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290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3《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GB51254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15《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1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18《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实心砖》JG/T50519《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13420《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1《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2《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539523《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29824《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T1425《福建省建筑废弃物再生砖和砌块应用技术规程》DBJ/T13-25426《建筑边坡工程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DBJ/T13-28227《建筑余泥渣土受纳场建筑技术规范》DBJ/T15-118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Technicalcodeforconstructionwasteresiduereceivingfield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20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020(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DBJ/T××-202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的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科技成果,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编制组向国内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建设单位的专家征求了意见,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分析,最终修订完成了本标准。为便于广大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福建省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技术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须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做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目次TOC\o"1-2"\h\u1总则 322术语和符号 332.1术语 333基本规定 344场址选择 354.1一般规定 354.2规划选址 365勘察 375.1一般规定 375.2消纳场勘察 376设计 386.1一般规定 386.4堆填区稳定性分析及要求 386.5拦挡工程设计 396.6截排水设计 396.7场内道路 407施工 427.2拦挡工程及堆填工程施工 427.3质量验收 428监测 438.1一般规定 438.2主体工程监测 438.3环境质量监测 439资源化利用 459.1一般规定 459.2混凝土、砖瓦类再生处理 469.3沥青类再生处理 499.4沥青类再生处理 499.5其他再生处理 501总则1.0.1本条明确了制订本标准的目的。建筑垃圾处理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同时相关的建设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目前福建省尚没有制订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该类工程的建设。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有必要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在贯彻落实福建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法规、方针、政策指导下,并考虑今后发展的需要而制订的。1.0.2本条是关于本标准的适用范围的规定。条文中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根据地理特征主要分为山谷型、平原型和洼地型等。本标准所指的建筑垃圾不包括废沥青、废旧管材、废旧木材及危险废物。1.0.3本条阐明了本标准与国家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关系。建筑垃圾消纳场工程建设涉及面广、专业多,在建设过程中除执行本标准外,凡是涉及国家及福建省现行和今后颁布的有关经济、参数标准和指标及定额等均应严格遵照执行。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本标准所述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不包括经检验、鉴定为危险废物的建筑垃圾。2.1.2消纳场是包含堆填及资源化利用的场所。3基本规定3.0.1建筑垃圾消纳场工程建设必须符合当地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并服从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满足人民对环境的要求。3.0.2本条对消纳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作出了规定,以便发挥投资的规模效益。为了减少初期投资和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应根据实际条件对消纳场库区工程实施分期建设。需分期建设的消纳场,其库容及相应的使用年限具体应根据消纳场填埋量、场址条件等因素做出详细的技术经济方面的论证后确定。3.0.3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边坡工程安全等级。3.0.4本条是关于确定消纳场与人口集聚区之间的安全防护距离的原则规定。3.0.5本条是关于消纳场总平面布置应进行多方案综合比较后确定的原则规定。3.0.6本条是关于消纳场主体工程、配套工程设置的规定。3.0.7堆填过程中可能出现陡坡、裂隙、勾缝,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崩塌等安全事故,所以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对堆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消纳场分阶段验收时,应加强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消纳场周边边坡生态修复和消纳场封场整治复绿等工作。3.0.8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条文中“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298及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3.0.9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入消纳场时应对填埋物进行检查,按不同的产生源、种类、性质要求及含水率对填埋物进行分别堆放、分别处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出消纳场时,应对运输车辆进行登记和计量,形成进出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日期、进入时间、离开时间、入载重量、出载重量、废物净重量、废物来源、联系电话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离开消纳场前应进行清洗。3.0.10本条是关于消纳场环境保护、封场和再利用的规定。消纳场是消纳建筑垃圾的场所,是环境保护项目,消纳场在运行过程中应进行环境监测。消纳场填满后应进行封场,封场后应移交给有关单位进行管理。封场后如需要对堆体或场地进行再利用,应组织论证。3.0.11本条相关标准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有关规定执行。4场址选择4.1一般规定4.1.1由于建筑垃圾消纳场对城市环境和景观有一定的影响,加之占地面积大,因此其选址困难。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污染源数量,提高环境保护效益,提倡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区域共享、城乡共享。4.1.2消纳场的选址与众多因素有关,主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从防止污染角度考虑的安全原则,二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经济合理原则。选址应综合考虑场址的地形、地貌,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对居民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覆盖土源等因素。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消纳场,既能降低环境污染,又能减少工程建设投资。4.1.3消纳场的选址涉及面广、专业多,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凡是涉及国家现行及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规划、国土、环保、环卫等部门的规定和标准等均应严格遵照执行,确保项目选址的科学合理、经济可行、安全可靠。4.1.4消纳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既要满足城市近期需要,又要考虑远期发展,近期应集中布置,远期应预留发展。在预留用地时应全面考虑,除应满足堆填场的发展用地外,还应预留生产管理和辅助设施、生活设施等发展用地。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消纳场的各项建设用地应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及所属行业国家有关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规定。4.1.5场址初选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区域地形和工程与水文地质、实地踏勘确定候选场址;场址推荐是指对候选场址进行选址勘察,并通过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工程与水文地质、植被、水文、气象、供电、给排水、交通运输、筑坝材料和人口分布等对比分析,推荐预选场址。场址确定是指对预选场址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和综合环境的综合比较,推荐拟定场址,对拟定场址进行地形测量、可行性研究勘察和初步工艺方案设计,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确定场址。消纳场选址步骤中的各阶段要以文字报告形式备案,并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4.2规划选址4.2.1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目前在消纳场的选址方面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本条从安全、环保、经济的角度出发,对消纳场的选址进行了规定,强调了消纳场选址应符合的规定,特别增加了在选址时应遵循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在选址时要严格执行。消纳场选址场址宜不占或少占耕地。建筑垃圾消纳场虽然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从保护环境、居民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对城乡居住用地或人畜供水点的距离进行控制。考虑消纳场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主要为扬尘和噪音,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要求:“一般情况下一类区与三类区之间的缓冲带宽度不小于500m,其他类别功能区之间的缓冲带宽度不小于300m”,结合《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的要求,因此,本标准提出建筑垃圾消纳场距离城乡居民点不应小于300m。由于建筑垃圾消纳场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主要为扬尘和噪声,考虑福建地区秋冬季天气较干燥的因素,消纳场的选址宜选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4.2.2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是关于消纳场选址禁止区域的规定。消纳场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并且在运行管理不善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存在一定的生态污染风险和安全风险等,在选址过程中,这些影响都应考虑到。故建筑垃圾消纳场的选址应远离水源地、居民活动区、河流、湖泊洪泛区等重要的、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区域,将不利影响的风险降至最低。条文中的“行洪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边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条文中的“泄洪区”是指水库建筑的防洪设备,建在水坝的一侧,当水库里的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泄洪道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消纳场选址要求考虑场址的标高在50年一遇的洪水水位之上,并且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从生态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国家机密保护等角度出发,消纳场选址不得设在相关保护区范围内。5勘察5.1一般规定5.1.2~5.1.3划分工程勘察等级的目的是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指导勘察工作的布置,以利于管理,消纳场工程勘察的工作量布置与勘察等级关系密切。5.2消纳场勘察5.2.1~5.2.14消纳场勘察部分主要参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中有关废弃物处理工程的勘察要求并结合消纳场的特点编写而成的。主要涉及到消纳场的勘察内容、阶段,以及各阶段主要勘探方法和总体评价要求。对于消纳场的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勘察包括勘察等级、勘探点的布置和深度、取样和原位测试等应满足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相关专业勘察设计规范的相应要求;挡土工程的勘察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487)的有关规定执行。6设计6.1一般规定6.1.1本条是关于消纳场总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得规定。消纳场的总平面设计应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的相关规定。6.1.2本条是关于消纳场的生产管理区设置位置及有关要求的规定。消纳场的管理区是消纳场的行政管理、指挥调度、机械设备维修、生活服务等活动的区域,应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为原则,符合安全防护要求、尽量设置在上风向。考虑消纳场在运营时产生扬尘、噪声等次生污染,管理区与堆填区之间宜设置绿化隔离带。具体生活、管理及其他附属建(构)筑物组成及其面积应因地制宜考虑确定,本标准未作统一规定,但指标要求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6.1.3本条是关于竖向设计应考虑因素的原则规定。6.1.4本条是关于场内道路规划与设计应考虑因素的原则规定,以及道路设计应满足消纳场运行要求的基本规定。6.1.5本条是关于消纳场绿化的规定。绿化范围主要包括堆填作业区周围、专用道路两侧等。为减轻消纳场扬尘、噪声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宜在其用地内沿周边设置较宽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可以选择易于生长的高大乔木,与灌木相间布置,以减少对道路沿途和消纳场周围的居民点的环境污染。6.1.6建筑工程弃土一般可以通过回填、造景等方式在城市建设中进行直接利用,消纳场总图规划设计宜根据场地条件,对可回收利用的岩土,设置单独存放的场地。6.1.5根据工程经验,含水量较大的建筑垃圾直接堆填将对堆体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因而本条规定禁止含水量超过40%的软土和工程泥浆等直接堆填。含水量超过40%的软土和工程泥浆应经处理达到堆填要求后方可堆填。当消纳场建设有专门处理设施时,含水量超过40%的建筑垃圾可进场处理。6.4堆填区稳定性分析及要求6.4.6自然工况和地震功能参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和工程经验确定;降雨及地下水工况参考《滑坡防治设计规范》GB/T38509和工程经验确定。6.5拦挡工程设计6.5.1本条是关于拦挡材料和高度进行分类。6.5.2挡土坝的坝址、坝高及坝型选择应根据相关考虑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选方案来最终确定。三个要素的方案选择可参考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第七章垃圾坝与坝体稳定性中的相关规定。6.5.3本条是关于确定挡土坝结构设计的规定。不同类型的挡土坝可参照《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5395)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6.6截排水设计6.6.1本条参照《冶金矿山排土场设计规范》(GB51119)相应条文编写,消纳场防洪设计频率,应不低于当地的防洪标准;对于可能设置的临时性消纳场可适当降低标准,但不应小于10a。临近城市建成区或安全敏感设施的消纳场可在一级的标准上适当提高。6.6.4一般情况下均应采用重力排水,当存在改变原排水方向或远距离输送受污染排水时需设泵站抽排的情况。泵站等抽排设施的设计实施应以与泵站相关的排水规范为准。6.6.5进场土的类别、性状、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含量均应明确,如超过排放水体的消纳要求或污染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则应设置相应的防渗系统或相应设施进行阻隔。具体有害物质成份或含量应结合该项目环境评价影响报告和周边消纳水体统筹研究决定。6.6.6消纳场排水的可靠性影响整个消纳场的安全性,场内降水应快速排除,外来客水尽量转输导流,不进入堆填场区,以免加大场区排水负荷,影响堆填区安全。6.6.7地表排水系统的一般组成和要求。消纳水体排放前应通过沉砂池(井)沉淀;排水管(渠)在通过边坡下降时应设置可靠的跌水设施和消能设施,以确保边坡稳定,并应经过结构可靠性计算。堆填区外围如设置有挡土坝或挡土墙,为避免坝内形成积水区,应设置穿坝管(涵),形成可靠的排水通道。6.6.8采用混凝土坝或浆砌石挡坝的堆体,且高度≥15m,宜采用管(涵)式或槽式排水,高度<15m,可采用水平向管(涵)式、槽式排水或竖向排水;土石坝类型或未设置挡坝的堆体宜采用井式竖向排水。6.6.91对分层设置的要求。2根据当前的设计、施工经验推荐,也可采用其他有效的地下排水措施。底层排水最为重要,要求也更为严格,地下管(涵)要求有可靠的基底承载力,如穿越软弱地层段,还需进行管基处理。3本条为使用地下管(涵)排水型式的技术要求。在采用地下管(涵)排水型式时,地表水泥沙含量较大,易堵塞地下管(涵),且清理困难,为避免堵塞地下水导排系统,地表水严禁接入地下管(涵)。地下水导排系统各构筑物均应满足相应高程的荷载要求,并应采用开挖敷设法施工。承担集水功能的盲管(沟),在其外周建议包裹反滤层,反滤层的具体形式,应根据堆填物质的性状和盲管(沟)所在的位置合理确定。地下水导排系统管(渠)应采用柔性连接并适当加大纵坡,以适应堆体的差异沉降要求。管道每节长度应结合管道所在管基地层的变形参数合理确定,盲管建议采用预制开孔的形式,尽量避免采用成品管道现场打孔的方式。6.6.10考虑堆体的自然沉降,滤水管宜衔接在滤水槽横截面的中下部。6.6.12一级消纳场破坏后危害性更为重要,标准应适当提高。经过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可以合理的指导临时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实施。6.7场内道路6.7.1因消纳场场内道路的车种、车型以及交通运行特点和使用要求与厂矿道路中的露天矿山道路接近,故本次场内道路设计规范参照《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有关露天矿山道路相关设计技术标准制定。本条规定是场内道路布置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场地,方便施工,节省投资。6.7.2本条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并结合建筑垃圾消纳场的设计、生产实践经验制定的。场内干路为从场外道路通往消纳区的通道,或消纳场分散的消纳区、生活区、辅助设施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场内支路为消纳区内部道路,为消纳区内各堆填区之间连结或分隔道路,或从场内干路直接通往各堆填区的通道;堆填作业临时道路为消纳区临时作业道路,为从场内干路或场内支路通往各堆填台阶、或堆填区内各堆填台阶之间、或从堆填平台通往弃土点的道路。其中场内支路非必须设置道路,可综合考虑后组合采用。在条件许可时,可利用台阶平台作为场内道路的一部分。考虑到场内干路交通量最大,采用填方路基不稳定,行车车辆较重,按功能要求在消纳区堆填完成后多留作封场道路使用,因此,在消纳区范围内场内干路宜采用挖方路基。6.7.3计算行车速度是指一般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路面干燥、交通秩序正常、无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汽车在道路受限制部分(圆曲线等)行驶时,所能保持的理论最大安全速度。所以,计算行车速度是设计各级场内道路受限制部分的主要基础技术指标。本条场内道路计算行车速度,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中三级露天矿山道路的道路计算行车速度,并结合建筑垃圾消纳场的设计、生产实践经验、自卸汽车的性能制定的。当在困难条件下需降低局部路段的个别技术指标时,必须相应降低计算行车速度,并为安全行车采取一定措施。6.7.4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三级露天矿山道路,并结合设计、生产实践经验制定的。6.7.5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三级露天矿山道路制定的。6.7.6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三级露天矿山道路制定的。第1款中最大纵坡值是为了使汽车按一定的速度在该坡道上行驶的设计控制值,是一般情况下的极限值。在使用时往往由于纵坡选择及与其他技术指标的组合不当,致使汽车不能在一定速度范围内行使,这对运营是不利的。故在满足堆填工艺和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最大纵坡应尽量少用或不连续使用。纵坡大对于重车上坡、重车下坡带来的后果不同,前者主要是影响汽车的运行速度,后者将危及汽车运行的安全,因此必须区别对待。虽然最大纵坡值规定为9%,但采用9%的纵坡设计时应慎重考虑,同时重车下坡大于8%的纵坡,不宜连续使用。第3款中合成坡度是指道路的纵坡与圆曲线的超高横坡(或不设超高的道路横向坡度)组成的坡度(即流水方向的坡度)。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其目的是想尽量避免陡坡与急弯相重叠。6.7.7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制定的。第2、3款考虑到某些城市白天市政道路可能禁止泥头车等消纳场车辆通行,需要晚上进行弃土作业,故场内道路应设置夜晚照明和发光标志,以满足夜间行车安全要求。6.7.8本条为台阶平台的综合利用说明。当台阶平台作为场内道路的一部分时,应同时满足道路交通要求。7施工7.2拦挡工程及堆填工程施工7.2.1挡土坝施工根据设计方案选用的坝型及填筑型式参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924)、《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进行施工。7.2.2挡土坝泄水管施工应符合排水设计要求,使坝体排水与堆体内部排水系统做到有效衔接。7.2.3本条强调应有堆填作业方案。作业方案依据堆填区分期分区要求,主要包括:单元划分、摊铺、压实等内容。7.2.5应结合滤水层的设计合理划分作业单元。7.2.8第一款由于整个堆填工序是动态进行的,排水工程也应动态进行,有序排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排水盲点;第二款无序堆填易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过大或失控,相应增加堆填体的安全风险。第三款要求开挖敷设,避免造成管(涵)的破坏。7.2.11长期积水浸泡严重影响堆体安全。为确保堆填的安全,应合理安排堆填工序,在堆填范围内,除沉砂池(井)等排水设施外,任何时间内均不允许形成下凹积水区域,局部积水应在24小时内疏排。7.3质量验收7.3.2挡土坝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检测验收可按照坝型(土石坝还需对填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测验收)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