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洞中学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_第1页
停洞中学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_第2页
停洞中学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_第3页
停洞中学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_第4页
停洞中学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停洞中学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1.(2024八下·从江月考)阅读

冬天,风雪载途,衰草连天。曾经活力十足的昆虫们此刻已xiāo①____声匿迹,蛰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等待劫难的过去。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召唤,河水开始喧嚷,柳丝拉开春的wéimù②____,新的生命暗暗在yùn③____育,他们终将在草长莺飞的春天里萌发,四季也将再次开始周而复始的循环。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①②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劫难B.喧嚷C.草长莺飞D.周而复始

【答案】(1)销;帷幕;孕

(2)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根据拼音“xiāo"和文段中“昆虫们此刻已...声匿迹”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写的是“销”,即“销声匿迹”,这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根据拼音“wéimù"和文段中“柳丝拉开春的...”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写的是“帷幕”,即“拉开帷幕”,这是一个比喻,表示开始某个事件或活动。根据拼音“yùn"和文段中“新的生命暗暗在...育”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写的是“孕”,即“孕育”,这是一个常用的词语,表示使事物存在和发展。

(2)A.“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B.“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C.“萌发"指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D.“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与句中的“循环"语义重复,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1)销;帷幕;孕;(2)D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2.(2024八下·从江月考)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青青子衿,。(《子衿》)

②蒹葭萋萋,。(《蒹葭》)

③,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___,一头扑在亲人怀……(贺敬之《回延安》)

⑤,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⑦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宏伟气象。

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写青年男子对美丽少女朝思暮想的句子是:,。

【答案】悠悠我心;白露未晞;黄发垂髫;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与君离别意;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晞、髫、撼、逑

故答案为:悠悠我心;白露未晞;黄发垂髫;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与君离别意;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2024八下·从江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重阳节赏菊花、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

C.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中途离开说“失陪”。

D.阿西莫夫,日本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礼俗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二、阅读能力(50分)

4.(2024八下·从江月考)整本书阅读

(1)下列选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改动)

A.《诗经》B.《尚书》C.《战国策》D.《史记》

(2)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A

(2)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2)《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因为这本书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应适合选择性阅读。题干中提到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介绍了乐府诗到宋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诗歌受到的楚辞的影响。这三篇都与诗歌有关。《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现实义义和浪漫主义的起源,《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将这三篇联系起来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所以三者进行组合阅读是可以的。

故答案为:(1)A;(2)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024八下·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

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微火"形态呈现的火炬成为许多人脑海中的经典瞬间。而这一瞬间的“幕后推手”,正是氢燃料。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燃料是如何做到的?这么好的能源,又为什么现在才使用?

②氢,化学元素符号为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但氢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作为燃料有着丰富的优势,但它的开发和利用充满着诸多挑战。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分为制取、储运和终端使用三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同时进步,战胜各自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氢气的最终利用。

③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氢能按照其制取方式,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气三种。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也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左右。蓝氢,是天然气制氢,在产生温室气体的同时,会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对温室气体进行捕获,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比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④氢气易燃、易爆,氢能的运输主要有气氢、液氢和固氢输送三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成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运技术的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吸附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在容器中,具有储存容器体积小的优点;吸附储氢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以物理吸附将氢气存储在大比表面的材料中;地下储氢是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储存氢气。

⑤当我们足够了解氢的制取与储存之后,关于氢能的利用也被科学家提上了日程,目前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进入70年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料电池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发电、汽车、船舶和无人机等。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2022.06.01,有改动)

【链接材料】氢氧燃料电池通过电池内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种电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相同。它与一般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电池的活性物质是预先放在电池内部的,因而电池容量取决于贮存的活性物质的量;而燃料电池的活性物质(氢气和氧气)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的,因此,这类电池实际上只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

5.下列对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氢的热值很高的特点。

B.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氢的热值很高的特点。

C.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传统化石燃料不环保的特点。

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传统化石燃料不环保的特点。

6.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氢能源的相关知识。

B.第②段中加点词“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氢的制取过程与氢的终端使用全部实现完全零碳排放。

D.北京冬奥会的火炬使用氢燃料,体现了对“绿色环保”的重视。

7.请你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围绕“催化分解"化学反应”“循环"三个关键词,从科普文表述的角度,对下面这幅氢能量转换装置简易图进行说明。(不超过80字)

8.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在这一天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5.A

6.C

7.太阳光通过催化分解水,分解出氢和氧,氢和氧通过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并产生水。水循环分解出氢和氧,氢和氧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8.适合。这篇文章是围绕“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来写的,“氢能”是绿色二次能源,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与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一致。而中学生阅读此文可以了解相关的绿色能源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这篇阅读材料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对象应注意的文章的几个位置: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和抓关键句,极少数情况下需要我们研读全文,逐段分析,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依据“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倍”可知,将氢与“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比较,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4倍”是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依据“但氢的热值很高"可知,通过以上两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氢的热值很高的特点。

故答案为:A

6.ABD.正确。

C.有误,根据原文“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可知,此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此题可根据图片内容,围绕“催化分解"化学反应”“循环"三个关键词简要说明。由图片可见,首先是太阳光催化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二者经化学反应制作为氢氧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在使用中一方面产生电能供人们使用,一方面产生水,回归生态系统。可据此作答,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太阳光通过催化分解水,分解出氢和氧,氢和氧通过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并产生水。水循环分解出氢和氧,氢和氧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8.本题考查发表看法。此题首先回答“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然后结合文章中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实现零碳排放的内容阐述理由。

故答案为:适合。这篇文章是围绕“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来写的,“氢能”是绿色二次能源,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与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一致。而中学生阅读此文可以了解相关的绿色能源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这篇阅读材料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

(2024八下·从江月考)阅读

用“风筝”发电

编译腾慧月

①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只要能让风筝升入高空,就很容易利用高空的风让它保持稳定飞行。如今,科学家正在尝试在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高空安置大型“风筝”,利用这一特性发电。

越高,越高能

②靠近地面的风往往因与树木、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摩擦而减速甚至变向。随着高度增加,平均风速会增大。高空的风能储量更丰富、更稳定,是目前近地面的风能无法比拟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提出许多利用高空风能的设想,比如在飞行器上安装涡轮机。目前看来,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是用计算机操控形态可变的“风筝”。

③与传统的风车发电相比,“风筝"发电在材料成本方面大有优势。建造发电风车需要消耗大量石土和钢材,将转轮“举”在适当的高度。而在“风筝"发电系统中,这些结构被小得多的地面站和缆绳所取代。一项研究发现,一套50兆瓦的“风筝”发电系统在其20年的使用寿命内仅会消耗913吨各类材料,而风车运转20年消耗的材料多达2_868吨。毫无疑问,“风筝"发电更环保、更省钱。

④“风筝”发电对海上风力发电更是意义重大。在目前的海上风电领域,当水过深以至于难以建造风车基座时,就需要将风力涡轮机装载在巨大的、类似驳船的结构上,该结构需要承载涡轮机漂浮海上,因此造价不菲。而“风筝"发电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对漂浮结构的要求相对宽松。

⑤不过,上述优势是以技术的复杂性为代价的。“风筝”发电的经济效益只有建立在长期运行和较少人力投入之上方能体现,这无疑对计算机自动控制研究领域提出了考验。要知道,“风筝"在发电时并不是随意地飘在空中:只有当筝面垂直于气流方向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升力,从而使发电效率最高。这种灵活的机动性需要通过计算机不断调整“风筝”来保障。

⑥在风力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目前最先进的“风筝"发电系统能够在机载计算机和地面计算机的方向控制下连续飞行数天。但要想拓展应用规模,“风筝”就必须能够可靠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比如强风或阵雨。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自动起降的功能也很有必要。科学家表示,短时间的顺利运行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正在努力让设备的运行寿命达到几年甚至几十年,为此,要走的路还很长。

技术难关还很多

⑦其实,除了先前提到的对飞行器的控制、风雨雷暴等极端天气下设备的安全性和运行的稳定性以外,高空风能在工程应用上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比如,耐用缆绳的制造,缆绳输电的损耗,高空低温环境下设备的运行能力、寿命,飞行器(包括缆绳)的除冰能力等。而尤其让人头疼的一点是,如何确定两台设备的最近间隔距离(以防缆绳缠绕打结)。这不难理解——放飞得越高,缆绳越长,需要的设备间隔距离就越远,对地面系统规模的要求也就越高。关于这个间隔距离怎样界定,尚无定论。

⑧作为一项新技术,工程难题和社会影响总是相互伴随的。传统的风力发电场时常受到附近居民投诉,机械噪声、空间遮挡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居住体验。那么,是否能确保该技术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呢?很遗憾,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报告,尽管“风筝"没有发电风车那么大,但其升降动作产生的噪声仍不容忽视。

⑨此外,目前尚不清楚“风筝”会对鸟类产生什么影响。支持该技术的科学家认为,“风筝"对鸟类的伤害应该小于风车,毕竟“风筝”的工作点一般高于鸟类的飞行高度。然而,缆绳本身移动很快,而且很难看到,鸟类可能很难避开它们。

(选自《大自然探索》2022年12期,有删改)

9.“用‘风筝’发电"中的“风筝”为何加引号?能用它发电的理由是什么?

10.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一套50兆瓦的“风筝"发电系统在其20年的使用寿命内仅会消耗913吨各类材料,而风车运转20年消耗的材料多达2868吨。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支持该技术的科学家认为,“风筝”对鸟类的伤害应该小于风车,毕竟“风筝"的工作点一般高于鸟类的飞行高度。

12.下列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了“风筝”发电的优势与技术难关。

B.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风筝"发电这一科技内容。

C.“风筝”放飞得越高,缆绳越长,需要的设备间隔距离就越远。

D.“风筝"没有发电风车那么大,其升降动作产生的噪声小,因而不会影响百姓生活。

【答案】9.“风筝”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设置在高空用来发电的像风筝一样的发电装置。能用它发电的理由:高空的风能储量比地面更丰富、更稳定;“风筝"发电更环保、更省钱;海上“风筝”发电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对漂浮结构的要求相对宽松。

10.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鲜明地说明了“风筝"发电系统具有节省材料的巨大优势。

11.不能。“应该”表估计,表示并不确定,去掉后说法就过于绝对了,与原意不符;“一般"表示通常情况下,并不包括特殊情况,去掉就说明是所有情况了,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2.D

【知识点】平实性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风筝”在此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风筝"并非我们日常所见的儿童玩具,而是指一种特殊设计的、设置在高空用来发电的装置,这种装置因其形状和功能类似传统风筝而得名,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与传统风筝完全不同。能用“风筝”发电的理由主要是三点:首先,高空中的风能储量更为丰富和稳定,这为发电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其次,“风筝"发电相比传统发电方式更为环保,因为它不产生污染物;最后,海上“风筝”发电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这意味着它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对漂浮结构的要求也相对宽松,使其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加引号,说明并不是真正的风筝,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可知这里指的是设置在高空用来发电的像风筝一样的发电装置;能用它发电的理由,可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概括解答。

故答案为:“风筝"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设置在高空用来发电的像风筝一样的发电装置。能用它发电的理由:高空的风能储量比地面更丰富、更稳定;“风筝”发电更环保、更省钱;海上“风筝"发电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对漂浮结构的要求相对宽松。

10.画线句子“一套50兆瓦的‘风筝’发电系统在其20年的使用寿命内仅会消耗913吨各类材料,而风车运转20年消耗的材料多达2868吨”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列数字和作比较。列数字的作用是通过给出具体的数值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这里,通过给出“风筝"发电系统和风车发电系统各自20年内消耗的材料量,使得读者能直观地了解到“风筝”发电系统节省材料的情况。“913"2868”两个数字,说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两个数字又形成了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两个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风筝"发电系统非常节省材料。

故答案为: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鲜明地说明了“风筝”发电系统具有节省材料的巨大优势。

11.理解这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应该"在这里是一个表示估计或推测的词语,它表达了科学家对“风筝”对鸟类伤害程度的一个相对判断,而不是一个绝对确定的结论。这意味着科学家们是基于他们的研究和经验,认为“风筝"对鸟类的伤害程度可能小于风车,但并非绝对肯定。“一般”在这里是一个表示通常情况的词语。它指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风筝"的工作点会高于鸟类的飞行高度,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这个词的使用让句子表达更加准确,避免了绝对化的说法。如果我们去掉这两个词语,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去掉“应该”后,句子就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判断,即“风筝"对鸟类的伤害一定小于风车,这与科学家的原意不符。去掉“一般”后,句子就变成了“风筝"的工作点总是高于鸟类的飞行高度,这同样忽略了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故答案为:不能。“应该”表估计,表示并不确定,去掉后说法就过于绝对了,与原意不符;“一般"表示通常情况下,并不包括特殊情况,去掉就说明是所有情况了,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2.ABC.正确。

D.根据文中的“尽管‘风筝’没有发电风车那么大,但其升降动作产生的噪声仍不容忽视”可知,D项与文章内容不符。

故答案为:D

(2024八下·从江月考)古代诗文阅读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欹: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3.本文是一篇游记,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词是()

A.赏爱B.怅然C.胜境D.徘徊

14.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1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心乐之(柳宗元《小石潭记》)

B.不可名状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C.南流数十步夹岸数百步(陶渊明《桃花源记》)

D.而置州以来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案】13.B

14.运用正面(直接)描写方法写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15.C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附参考译文】

在道州城向西走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拍击两岸,岸边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它们的形状)。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竹子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很适合隐逸之人游玩;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就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没有人观赏和喜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此感到惋惜。

13.A.“赏爱"是作者对小溪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文章中提到“无人赏爱”,即没有人来欣赏和爱慕,因此不是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词。

B.文章描述的是道州城西百余步的一条小溪,该小溪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但作者却提到“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意思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无人来欣赏和爱慕它;我在溪边徘徊,为此惆怅而感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怅然”,即感到惆怅、遗憾。

C.“胜境"是指优美的风景或环境,文章中虽提到小溪可以成为“都邑之胜境”,但这更多是对小溪景色的描述,而非作者情感的体现。

D.“徘徊"是作者在小溪边走来走去的行为,虽能体现作者对这里的关注,但并非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词。

故答案为:B

14.这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描写方法的识别和特点的理解。在给出的文段中,作者通过直接描述水流与石头的接触,以及水流在石头间回旋、快速下落等场景,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这种描述是直接的、正面的,没有通过其他事物来间接表现水流的特性。

故答案为:运用正面(直接)描写方法写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15.A.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个“可”是能;第二个“可"是大约。意义和用法不同。

C.两个“数”都表示数量,意义和用法相同。

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时间,自从;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就。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2024八下·从江月考)阅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6.下列诗文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7.诗歌第二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都描写了洞庭湖水的情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各自表达的情感。

【答案】16.B

17.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之作,“八月湖水平”,诗人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发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抒发了临渊羡鱼的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刘禹锡的《望洞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在远处看,湖面还像白银盘,群山就像青青的田螺,在盘子里盛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夜月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6.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茫茫一片,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诗句描写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诗句描写的是大海的景色。

C.“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意思是:秋天夜晚的洞庭风很大云很多,圆月高挂天上。描写了诗人夜宿洞庭时见到的美景。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诗句将洞庭湖无边无际的浩瀚水势展现得一览无余。

故答案为:B

17.《望洞庭》中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写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此处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意思是: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此处诗人望洞庭湖起兴,对于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达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之作,“八月湖水平”,诗人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发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抒发了临渊羡鱼的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刘禹锡的《望洞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在远处看,湖面还像白银盘,群山就像青青的田螺,在盘子里盛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夜月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语言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2024八下·从江月考)八年级(3)班开展“践行低碳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②低碳生活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生活、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以减低碳的排放量。③低碳不能因为自己“小”而不为,不能因为自己“富"而不为,更不能因为别人“不为”而自己不为。④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⑤低碳生活看起来是小事,做起来也不太难,但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A.①④②③⑤B.①④②⑤③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19.在活动中,李明草拟了一份倡议书,请你进行修改补充。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甲】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的重大挑战。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

②节约用电,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空调等电器设备。

③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

【乙】让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携起手来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李明

2024年3月23日

20.中国此前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你结合下面这幅图,说说什么是碳中和。

【答案】18.C

19.【甲】处句子成分残缺,请修改。应在“全球”后加“面临"。【乙】处句子句式杂糅,请修改。删除“让”(或:“要")。

20.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知识点】句子排序;漫画释义;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2)本题考查倡议书的拟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写作的内容,在正文里说明此倡议书的原因及目的,然后分条写出倡议的内容;如果倡议的内容单一,也可以不分条目,但都是要要求具体、明确,并且切实可行,不要提出一时做不到的建议内容。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18.通读五个句子,这几句话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低碳生活"。④句首先介绍“低碳”的含义;②句紧承④句说明什么是低碳生活;①句紧承②句进一步解释“低碳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⑤句说明低碳生活的实施需要正确认识;③句紧承⑤句具体谈对低碳生活实施的认识。

故答案为:C

19.对于【甲】处的句子“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的重大挑战”,指出其句子成分残缺。这里的“全球"一词作为一个名词短语,直接跟在“是”字后面,导致句子没有完整的谓语。为了修正这个问题,需要在“全球"后加上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使句子结构完整。在这里,加上“面临”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为它使句子变成了“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样句子结构就完整了,表达也更加准确。对于【乙】处的句子“让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携起手来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指出其句式杂糅。在这个句子中,“让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和“……成为……”这两个结构被混杂在一起,使得句子显得不够简洁明了。为了修正这个问题,需要删除其中一个“要"或“让”。在这里,删除“让"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保留了句子中的主动语态,使句子读起来更加有力、积极。所以,修改后的句子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携起手来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故答案为:【甲】处句子成分残缺,请修改。应在“全球"后加“面临”。【乙】处句子句式杂糅,请修改。删除“让"(或:“要”)。

20.碳中和是一个环保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来抵消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里的“抵消"是指减少的二氧化碳量与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从而达到相对“零排放”的状态。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侧代表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这些排放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问题。而右侧则代表二氧化碳的减少,主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实现。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节能减排则可以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左右两侧进行平衡,即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被完全抵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从而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故答案为: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四、写作能力(60分)

21.(2024八下·从江月考)《社戏》中一群小伙伴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天;《散步》中一家四口度过了平静温馨的一天;《驿路梨花》中一群解放军战士经历了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一天;《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莫顿·亨特经历了惊心动魄、受益一生的一天……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请以“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真情实感;内容健康,文体明确;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一天

那是极为普通的一天,却让我难以忘怀。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温柔地将我唤醒。我伸了个懒腰,起床洗漱,迎接新的一天。早餐是妈妈做的煎饼和热牛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

出门后,我骑着自行车,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路边的花朵绽放着笑脸,似乎在向我问好。到达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课堂上,老师认真地讲解着知识,我全神贯注地听讲,不时做着笔记。课间休息时,与同学们的嬉笑打闹让我暂时忘记了学习的压力。

中午,阳光有些炽热,我和好友一起去食堂吃饭。排队打饭的过程中,我们分享着彼此的趣事,欢声笑语在食堂里回荡。饭菜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和朋友一起用餐,却觉得格外美味。

下午的体育课,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操场上尽情奔跑、挥洒汗水,让我感到无比畅快。放学铃声响起,我收拾好书包,与同学们道别。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位老人在艰难地过马路,我连忙下车,搀扶着他走过马路。老人感激的笑容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

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忙碌,爸爸在客厅看着报纸。我走进厨房,帮妈妈打下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准备晚餐。晚餐后,我坐在书桌前,完成作业,复习当天的知识。

夜晚,躺在床上,我回想着这一天的点点滴滴。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但这平凡而充实的一天,却让我感到无比满足。那些微小的快乐和温暖的瞬间,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一天,它普通却充满了生活的美好,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平凡而又珍贵的日子。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的关键词是“一天”,体裁是通过列举不同文学作品中人物特殊的一天,引导我们回忆自己难忘且有意义的一天。

【题干分析】①《社戏》中小伙伴们的一天美好难忘,《散步》中一家四口的一天平静温馨,《驿路梨花》中解放军战士的一天一波三折,《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莫顿·亨特的一天惊心动魄且受益一生。这些材料展现了不同类型但都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天。②写作思路上,首先明确自己要写的“一天"是怎样的,比如是充满挑战的、充满惊喜的、充满感动的等。然后详细描述这一天从早到晚的经历,重点突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阐述为什么这一天值得铭记。写作误区可能在于对这一天的描述过于平淡,缺乏细节和情感;或者详略不当,没有突出重点。开头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比如“那一天,看似平凡,却改变了我的一生”。事例素材可以选取自己在这一天中的独特经历和感受。结尾可以呼应开头,再次强调这一天的重要性和对自己的影响。

【立意提取】

1.难忘的一天:讲述自己在某个特殊日子里的独特经历和深刻感受。

2.惊喜的一天:描述充满意外惊喜的一天,以及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启示。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质量监测卷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1.(2024八下·从江月考)阅读

冬天,风雪载途,衰草连天。曾经活力十足的昆虫们此刻已xiāo①____声匿迹,蛰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等待劫难的过去。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召唤,河水开始喧嚷,柳丝拉开春的wéimù②____,新的生命暗暗在yùn③____育,他们终将在草长莺飞的春天里萌发,四季也将再次开始周而复始的循环。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①②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劫难B.喧嚷C.草长莺飞D.周而复始

2.(2024八下·从江月考)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青青子衿,。(《子衿》)

②蒹葭萋萋,。(《蒹葭》)

③,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___,一头扑在亲人怀……(贺敬之《回延安》)

⑤,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⑦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宏伟气象。

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写青年男子对美丽少女朝思暮想的句子是:,。

3.(2024八下·从江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重阳节赏菊花、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

C.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中途离开说“失陪"。

D.阿西莫夫,日本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二、阅读能力(50分)

4.(2024八下·从江月考)整本书阅读

(1)下列选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改动)

A.《诗经》B.《尚书》C.《战国策》D.《史记》

(2)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2024八下·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

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微火”形态呈现的火炬成为许多人脑海中的经典瞬间。而这一瞬间的“幕后推手”,正是氢燃料。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燃料是如何做到的?这么好的能源,又为什么现在才使用?

②氢,化学元素符号为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但氢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2—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作为燃料有着丰富的优势,但它的开发和利用充满着诸多挑战。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分为制取、储运和终端使用三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同时进步,战胜各自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氢气的最终利用。

③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氢能按照其制取方式,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气三种。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也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左右。蓝氢,是天然气制氢,在产生温室气体的同时,会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对温室气体进行捕获,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比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④氢气易燃、易爆,氢能的运输主要有气氢、液氢和固氢输送三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成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运技术的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吸附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在容器中,具有储存容器体积小的优点;吸附储氢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以物理吸附将氢气存储在大比表面的材料中;地下储氢是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储存氢气。

⑤当我们足够了解氢的制取与储存之后,关于氢能的利用也被科学家提上了日程,目前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进入70年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料电池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发电、汽车、船舶和无人机等。

(摘自《中国科普博览》2022.06.01,有改动)

【链接材料】氢氧燃料电池通过电池内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种电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相同。它与一般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电池的活性物质是预先放在电池内部的,因而电池容量取决于贮存的活性物质的量;而燃料电池的活性物质(氢气和氧气)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的,因此,这类电池实际上只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

5.下列对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氢的热值很高的特点。

B.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氢的热值很高的特点。

C.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传统化石燃料不环保的特点。

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传统化石燃料不环保的特点。

6.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氢能源的相关知识。

B.第②段中加点词“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氢的制取过程与氢的终端使用全部实现完全零碳排放。

D.北京冬奥会的火炬使用氢燃料,体现了对“绿色环保"的重视。

7.请你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围绕“催化分解”“化学反应"循环”三个关键词,从科普文表述的角度,对下面这幅氢能量转换装置简易图进行说明。(不超过80字)

8.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在这一天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谈谈你的看法。

(2024八下·从江月考)阅读

用“风筝”发电

编译腾慧月

①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只要能让风筝升入高空,就很容易利用高空的风让它保持稳定飞行。如今,科学家正在尝试在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高空安置大型“风筝”,利用这一特性发电。

越高,越高能

②靠近地面的风往往因与树木、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摩擦而减速甚至变向。随着高度增加,平均风速会增大。高空的风能储量更丰富、更稳定,是目前近地面的风能无法比拟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提出许多利用高空风能的设想,比如在飞行器上安装涡轮机。目前看来,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是用计算机操控形态可变的“风筝”。

③与传统的风车发电相比,“风筝"发电在材料成本方面大有优势。建造发电风车需要消耗大量石土和钢材,将转轮“举”在适当的高度。而在“风筝"发电系统中,这些结构被小得多的地面站和缆绳所取代。一项研究发现,一套50兆瓦的“风筝”发电系统在其20年的使用寿命内仅会消耗913吨各类材料,而风车运转20年消耗的材料多达2_868吨。毫无疑问,“风筝"发电更环保、更省钱。

④“风筝”发电对海上风力发电更是意义重大。在目前的海上风电领域,当水过深以至于难以建造风车基座时,就需要将风力涡轮机装载在巨大的、类似驳船的结构上,该结构需要承载涡轮机漂浮海上,因此造价不菲。而“风筝"发电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对漂浮结构的要求相对宽松。

⑤不过,上述优势是以技术的复杂性为代价的。“风筝”发电的经济效益只有建立在长期运行和较少人力投入之上方能体现,这无疑对计算机自动控制研究领域提出了考验。要知道,“风筝"在发电时并不是随意地飘在空中:只有当筝面垂直于气流方向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升力,从而使发电效率最高。这种灵活的机动性需要通过计算机不断调整“风筝”来保障。

⑥在风力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目前最先进的“风筝"发电系统能够在机载计算机和地面计算机的方向控制下连续飞行数天。但要想拓展应用规模,“风筝”就必须能够可靠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比如强风或阵雨。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自动起降的功能也很有必要。科学家表示,短时间的顺利运行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正在努力让设备的运行寿命达到几年甚至几十年,为此,要走的路还很长。

技术难关还很多

⑦其实,除了先前提到的对飞行器的控制、风雨雷暴等极端天气下设备的安全性和运行的稳定性以外,高空风能在工程应用上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比如,耐用缆绳的制造,缆绳输电的损耗,高空低温环境下设备的运行能力、寿命,飞行器(包括缆绳)的除冰能力等。而尤其让人头疼的一点是,如何确定两台设备的最近间隔距离(以防缆绳缠绕打结)。这不难理解——放飞得越高,缆绳越长,需要的设备间隔距离就越远,对地面系统规模的要求也就越高。关于这个间隔距离怎样界定,尚无定论。

⑧作为一项新技术,工程难题和社会影响总是相互伴随的。传统的风力发电场时常受到附近居民投诉,机械噪声、空间遮挡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居住体验。那么,是否能确保该技术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呢?很遗憾,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报告,尽管“风筝"没有发电风车那么大,但其升降动作产生的噪声仍不容忽视。

⑨此外,目前尚不清楚“风筝”会对鸟类产生什么影响。支持该技术的科学家认为,“风筝"对鸟类的伤害应该小于风车,毕竟“风筝”的工作点一般高于鸟类的飞行高度。然而,缆绳本身移动很快,而且很难看到,鸟类可能很难避开它们。

(选自《大自然探索》2022年12期,有删改)

9.“用‘风筝’发电"中的“风筝”为何加引号?能用它发电的理由是什么?

10.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一套50兆瓦的“风筝"发电系统在其20年的使用寿命内仅会消耗913吨各类材料,而风车运转20年消耗的材料多达2868吨。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支持该技术的科学家认为,“风筝”对鸟类的伤害应该小于风车,毕竟“风筝"的工作点一般高于鸟类的飞行高度。

12.下列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了“风筝”发电的优势与技术难关。

B.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风筝"发电这一科技内容。

C.“风筝”放飞得越高,缆绳越长,需要的设备间隔距离就越远。

D.“风筝"没有发电风车那么大,其升降动作产生的噪声小,因而不会影响百姓生活。

(2024八下·从江月考)古代诗文阅读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欹: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3.本文是一篇游记,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词是()

A.赏爱B.怅然C.胜境D.徘徊

14.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1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心乐之(柳宗元《小石潭记》)

B.不可名状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C.南流数十步夹岸数百步(陶渊明《桃花源记》)

D.而置州以来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2024八下·从江月考)阅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6.下列诗文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7.诗歌第二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都描写了洞庭湖水的情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各自表达的情感。

三、语言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2024八下·从江月考)八年级(3)班开展“践行低碳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②低碳生活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生活、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以减低碳的排放量。③低碳不能因为自己“小"而不为,不能因为自己“富”而不为,更不能因为别人“不为"而自己不为。④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⑤低碳生活看起来是小事,做起来也不太难,但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A.①④②③⑤B.①④②⑤③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19.在活动中,李明草拟了一份倡议书,请你进行修改补充。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甲】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的重大挑战。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

②节约用电,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空调等电器设备。

③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

【乙】让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携起手来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李明

2024年3月23日

20.中国此前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你结合下面这幅图,说说什么是碳中和。

四、写作能力(60分)

21.(2024八下·从江月考)《社戏》中一群小伙伴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天;《散步》中一家四口度过了平静温馨的一天;《驿路梨花》中一群解放军战士经历了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一天;《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莫顿·亨特经历了惊心动魄、受益一生的一天……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我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一天,那天从早到晚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都值得我们记忆。请以“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真情实感;内容健康,文体明确;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销;帷幕;孕

(2)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根据拼音“xiāo"和文段中“昆虫们此刻已...声匿迹”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写的是“销”,即“销声匿迹”,这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根据拼音“wéimù"和文段中“柳丝拉开春的...”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写的是“帷幕”,即“拉开帷幕”,这是一个比喻,表示开始某个事件或活动。根据拼音“yùn"和文段中“新的生命暗暗在...育”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填写的是“孕”,即“孕育”,这是一个常用的词语,表示使事物存在和发展。

(2)A.“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B.“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C.“萌发"指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D.“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与句中的“循环"语义重复,使用不当。

故答案为:(1)销;帷幕;孕;(2)D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2.【答案】悠悠我心;白露未晞;黄发垂髫;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与君离别意;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晞、髫、撼、逑

故答案为:悠悠我心;白露未晞;黄发垂髫;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与君离别意;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礼俗

【解析】【分析】ABC.正确。

D.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答案】(1)A

(2)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