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永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全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作“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这样看来,人的生活和时间是有关联的。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梁。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说明的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在上篇,我从空间格局中说到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在这里我是想从时间格局中说明同一结果。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只有在逸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再下乡》,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在这样的社群里,人与人直接接触,文字显得多余。B.“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除了声音外,还有表情、动作、文字。C.词是关联人的生活和时间的主要桥梁,但在一切文化中,词必不可少,文字却可以缺席。D.在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绳结、文字是我们为弥补记忆力不够所用的外在象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不用文字并不意味着乡下人智商有问题,用语言比用文字更利于消除误会。B.为更直接的会意,亲密社群中人与人的交流有时连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理想选择。C.人会发生“时间”阻隔的问题,这与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消失相关。D.乡土社会中,人们过着定型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历史、文字和语言都多余。
3.下列不能支持材料二“乡土社会中,记忆的经验相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B.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心不可不用,地不可不种。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就“文字下乡”这一话题展开论述,虽角度不同,但观点一致。请简要概括。(4分)
5.费孝通认为,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举例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徙
汪曾祺县立第五小学历年毕业了不少学生。他们多数已经是过六十的人了。他们之中不少人还记得母校的校歌,有人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校歌的作者是高先生,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三代都住在东街租来的一所百年老屋之中,临街有两扇白木的板门,真是所谓寒门。他也曾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正在囊空咄咄,百无聊赖,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回乡视察了几个小学之后,拍开了高家的白木板门。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不收学费,每月还可有伙食津贴,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而且“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但高先生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高先生并不意满志得。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高先生看起来是个冷面寡情的人,其实不是这样。他只是把他的热情倾注在教学之中。他讲书,眼睛首先看着这些学生,看他们领会了没有。改作文,改得特别仔细。听这些学生回讲课文,批改他们的作文课卷,是他的一大乐事。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觉得不负此生,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门开了。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是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不像一般人家是迎祥纳福的吉利话,都是述怀抱、舒愤感的词句。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下决心对县里的初级中学进行改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说明高先生注重教学实用性,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B.沈石君决心改组初级中学并认可高先生的教学理念,表明他对办学有信心、热忱,有远见卓识。C.高先生被聘为初级中学国文教员后要求“随班走”,说明他对学生认真负责,对教学见解独到。D.高先生像祖辈父辈一样当塾师、教蒙学,最终却陷入困顿,既说明他谋生无计也暗示时代变迁。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写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等事件,既交代了沈石君的新派身份,也点明了时代氛围。B.“如之何”“囊空咄咄”“先生之泽远矣”等文言的运用,巧妙灵动又符合高先生的儒者形象。C.用“如垦生荒”“如同注水入瓶”“如使船”等比喻来形容教学方法,平易贴切又有生活情趣。D.借助扫帚苗、苦艾、七里香、野草丛、黄蝴蝶等景物来衬托过道的荒凉,凸显高先生的贫困。8.“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这副对联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它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点和深刻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9.我们学习了两篇散文化小说《百合花》《哦,香雪》,对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汪曾祺的这篇小说也是散文化小说,作者曾认为,“传统的小说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像水”。这里的“山”和“水”分别突出了两种文体的什么特点?这篇小说如何体现“水”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宋代苏轼《赤壁赋》,有删改)【材料二】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子城西北隅,雉堞①圮毁,蓁莽①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③,幽阒辽敻⑥,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①;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有删改)【注】①雉(zhì)堞(dié):城上短墙。这里泛指城墙。②蓁(zhēn)莽:形容野草丛生的状态。③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的时候,江水的急流就在眼前,仿佛可以舀取。挹,舀取。江濑,江滩上的急流。④幽阒(qù)辽敻(xiòng):幽静辽远。阗,寂静。敻,遥远。⑤稔:谷物成熟,谷物一年一熟,故以一稔指一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B.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C.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D.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戌,属于支纪年,古代最常见的纪年方法之一,与材料二中的“咸平”用法不同。B.隅,指角落,与《静女》中“俟我于城隅”、成语“向隅而泣”的“隅”用法相同。C.舞,“使……起舞”,是使动用法,与《劝学》中“非利足也”的“利”用法不同。D.“第见风帆沙鸟”的“第”和《插秧歌》中“低头折腰只不答”的“只”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文中清风、水波、明月、白露、水光等意象,营造了一个静谧、澄明、如梦似幻的境界,引发了作者“羽化登仙”的思绪。B.王文中作者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之景,实在无法描述出来。C.苏文对洞箫之声的描述,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夸张、想象,借人或物的情态衬托出洞箫声极强的感染力。D.王文中作者四年间奔波不息,先后经历了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调到广陵、重返西掖、贬往齐安,历尽仕途艰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分)(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4分)
14.同样有被贬到黄州的遭遇,苏轼和王禹偁各自从失意的生活中发现了不同的乐趣。《赤壁赋》和《黄冈竹楼记》中所叙之乐各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登岳阳楼①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①此诗为大历三年(768)岁暮作。这年春天,诗人乘舟由夔州出三峡,岁暮抵达岳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杜甫只是平平的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B.颔联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具恢宏的气象。C.“老病有孤舟”与“百年多病独登台”都表达了孤寂的感慨。D.全诗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16.本诗与《登高》同为登高抒怀之作,尾联抒发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了牛郎和织女的感情深厚而真挚,但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陶渊明追求“鸟归林、鱼回渊”生活方式的具体行动。(3)古人常借与音乐相关的事物代指音乐,如在《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就是例证。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甲),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A_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曹操《短歌行》运用典故表述心志,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B_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①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激荡我们的情思,②引发我们的思考,③值得评论的点很多。④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⑤即使面面俱到,⑥就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乙)。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丙),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里“小”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C.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创立了“学与做科学社”。D.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当他端起缸子匆忙地喝着水,又有人对他说:“您喝足了,我们多等会儿没关系……”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学的10名学生写道:“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2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①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②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托马斯·莫尔(欧洲著名政治家)选择约等于能力。——《现代管理心理学》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成长过程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容易,有的艰难,特别是在窘境、困境中,选择的智慧尤为关键。请参考以上三句名言,以“选择的智慧”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解析】B项错误。原文“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2.D【解析】D项,从“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哪里用得着文字?”中可推出。3.C【解析】C项体现了乡土社会生活历世不移的特点,其它项是代代相传的谚语,留存了生活和人生的经验。4.(4分)①材料一着重从空间角度来论述乡土社会无需文字;②材料二着重从时间角度来论述乡土社会无需文字。时间角度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答对观点得1分,答对2角度得1分,答对时间角度的两个维度得1分。)5.(6分)示例1:赞同。(1分)在面对面社群里,可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帮助我们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2分)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1分)例如,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已很少通过书信来交流。(2分)示例2:不赞同。(1分)在受到时空的阻隔的情境里,文字虽然难以道尽所有,却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分)而这是日常口语难以完成的。(1分)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虽然海子没有面对面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读者却能感受到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1分)(表明态度1分,正面分析2分,举例2分,反面补充1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6.A【解析】A选项,高先生有“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的说法,并不能表明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7.D【解析】写过道的荒凉是为凸显高先生内心的沉重,因家境衰落而自己又寂寂无名。8.(4分)(1)这副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辛未年赞美高岭上的桂树,(我是)没能徙南溟的大鹏。(2)艺术特点和内涵:①象征,桂花芳香四溢,象征着高先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②藏头(鹤顶格),把“辛未”分别放在上、下联第一个字,引人注目又点明了时间;嵌入高先生的字与名“北溟”“鹏”,暗含教学工作未能志得意满的意思。③用典,化用《逍遥游》中的诗句,期待如同大鹏一样,在教育上大展宏图,尽显其才。④双关,“未”既代表地支中的“未”,也有“无”的意思,一语双关。[第(1)点1分,第(2)点写对一点2分。若答“对仗”,给1分]9.(6分)(1)特点:“山”指的是传统小说像山一般波澜起伏,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水”则指散文化小说叙事平缓,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注重意境的营造,语言自然柔美。(2)体现:①淡化情节:这篇小说不刻意制造矛盾冲突,也不注重情节设计,叙述自然随意,描写高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追求。②虚化人物:本篇小说并不着力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片断化、散文式描写来表现高先生的心灵世界。③语言富有意蕴:语言文白相间,雅俗互化,朴实自然而独具韵味,意蕴深远,启人深思。(答对一点得2分)10.A原文: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译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11.C【解析】C项用法相同,《劝学》中“非利足也”的“利”也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迅疾”。12.B【解析】“实在无法描述出来”错误,原文“不可具状”,指“不可详尽地描述出来”。
13.(8分)(1)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如:往、去;凌:越过;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句意各1分。)(2)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同志:志趣相同;嗣:继续,继承;葺:修缮;句意各1分)14.(4分)(1)《赤壁赋》:①明月饮酒、诵诗之乐;②大彻大悟、超脱旷达之乐。(2)《黄冈竹楼记》:①饱览风光之乐;②尽情玩赏之乐;③恬淡闲适之乐。(答对一点1分)15.D【解析】“议论”错误。16.(6分)(1)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①《登高》尾联诗人感叹个人和国家多艰,加之壮志未酬身先老,充满忧国忧己之情。②本诗尾联诗人涕泗横流,既因国家战乱未平、动荡不安,也因自身凄苦无依。(2)在困境中寻求解脱而不得的悲苦。①《登高》尾联诗人处境潦倒,还因病戒酒难以排遣心中忧愁,因此感到悲苦万分。②本诗尾联诗人关心战事、心系天下,却报国无门,徒增悲苦。(答对一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声18.(2分)A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升腾跌宕B别出心裁/匠心独具/不落窠臼19.(6分)甲: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乙:可以关注一些细节丙: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20.(4分)①修改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⑤修改为:如果面面俱到21.A【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表强调;A.表强调;B.表引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畜禽产品质量追溯考核试卷
- 2025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羽绒市场细分与定位考核试卷
- 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考核试卷
- 电梯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分析考核试卷
- 剖宫产护理查房
- 木结构建筑加固技术考核试卷
- 港口客运与云计算服务考核试卷
- 幼儿园清明森林防火教育课程
- 脂肪栓塞综合征护理措施
- 聋哑人辅助交流系统
- 带状疱疹病人的个案护理
- 《中药鉴定技术》课件-五味子的鉴定
- 大数据 AI大模型-智慧统计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2023版)
- 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自杀及其预防课件
- 灰姑娘童话故事
- 铅锌矿的冶炼技术进展与设备改进
- 等离子切割机操作手册与安全操作规程
- 印刷合同:纸袋印刷合作
- 快学Scala(中文版第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