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蛟龙”探海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文学性及“蛟龙”探海的故事。(难点)

3.体会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素养)第一课时

这是2024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镜头。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代表,他们手中托举的就是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模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称为“大国重器”。2014年,作者随同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进行科学考察,走进一线,深入生活,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再现了我国研制“蛟龙号”的风雨历程,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同时,昭示了人类只有不屈不挠探索未知世界,征服一个个极点,才能不断发展。背景资料许晨,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冰心散文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奖项。2018年,凭借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作者介绍蛟龙

憧憬

蓦然

矗立

瞩目突袭

宏图jiāochōng

pán

shānmòchùzhǔhóngxí读一读绘声绘色淋漓尽致浩瀚无际

波澜起伏

踌躇满志劈波斩浪

lán读一读

huì

líhànchú形近字

jiāo()龙

jiǎo()洁蛟皎

chóng()憬

tóng()关憧潼

tóng()孔瞳

mò()然

mù()布蓦幕临mó

()摹【绘声绘色】词语解释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淋漓尽致】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劈波斩浪】

自主阅读课文,根据关键句和旁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义。第一部分(第1—3段):“蛟龙”探海的背景。第二部分(第4—20段):“蛟龙”探海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一层(第4—10段):“蛟龙”探海的困难和意义。第二部分第二层(第11—15段):“蛟龙”探海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6—20段):“蛟龙号”潜航员和“神州九号”

航天员通话。第三部分(第21段):总结全文,抒发自豪之情。1.课文反映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①第6段:2009年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

从2009年到2010年到2011年潜水的深度,到2012年的7000米,以及“冲击极限”一词,可见敢于挑战、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第10段: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深潜试验。“劈波斩浪”“一次又一次”描述出了海试团队的艰辛和坚持,体现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执着。

③第12段:“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潜航员们信心十足,展现了其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④第13段: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微笑”体现出他们从容、乐观的心态。

课文是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的节选,此作品被誉为“一部海洋文学的厚重佳作!”请再读课文,圈画出体现文学性的语句,读一读,并加以赏析。

①第5段: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生动形象写出海上天气的多变,为后文写“蛟龙”入海作铺垫。

②第5段:一艘标记着“向阳红09号”的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向阳红09号”比作定海神针,写出其沉稳,衬托出工作人员的沉着冷静;把“蛟龙号”比作小鲸鱼,生动形象地写出它的样子,并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怀抱”准确生动,富有情感。

③第8段:“蛟龙号”海试团队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踌躇满志”“奔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队的豪情、自信;从“遥远”和“亲近”可见地理位置虽远,但心理距离短,也体现出团队的自信。

④第21段: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用三个排比的词语,层层递进,更突出赞美之情。上节课,我们随“蛟龙号”一起深潜,经历了紧张刺激的下潜过程。今次,我们将“潜”得更深,细品课文背后的人文精神与科学追求。让我们再次启航,深入探索深海勇士们的心路历程,感受那份对未知的渴望与对梦想的执着。

第二课时

1.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

海试地点距离出发港口万里之遥,是实写。而“亲近”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尽管物理距离遥远,但“蛟龙号”以及科技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精神使得产生亲近之感。这种亲近之感不仅体现在对“蛟龙号”本身的关注和支持上,更体现在对深海探索事业的理解和认同上。

2.阅读第14段,并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

作者通过描述“蚊龙号”深潜试验的准备过程,包括气象条件、海况监测和设备检查等细节,以及潜航员们正在进行下潜前的最后准备和指挥时的情景,表现了现场的紧张氛围。同时,通过描绘有序的操作流程、专业的团队协作和明确的指挥指令,展现了整个试验过程的有序性。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环境描写也加剧了这种紧张感。但与有序的操作形成了鮮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试验的严谨和高效。

3.文章中提到了中国的航天工程和载人深潜事业在同一天创造了两项奇迹,这两项奇迹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是什么?首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城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深潜,则展示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城的突破和领先,为全球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这两项奇迹的实现,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和雄心壮志,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概括主题文章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深远的意境,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实现深潜新纪录的历程,真实地再现了海洋人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实现了对载人深潜精神内涵的文学表达,讴歌了华夏儿女追逐建设海洋强国梦的时代精神。学后感悟

感悟一:“蛟龙号”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展现了科技的巨大威力,它不仅拓展了人类对深海世界的认知,也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让我们意识到,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科技创新的热情。学后感悟

感悟二:“蛟龙号”的每一次下潜,都刷新了人类深海探索的记录,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不断挑战的精神。这激励着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未知,也要勇于挑战,不断前行。以小见大,开掘既深且广。

“小”是指研发深海潜水器事件本身,但写得气势雄阔。作品立足点高,能够把新闻性与思想性、报道性与形象性、事件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着很强的历史文化元素和独立思考精神。“蛟龙”探海海天相接“蛟龙”入海对海洋的向往创新深潜记录神舟飞天神舟九号天宫一号科技强国不断探索对接成功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憧()憬

蓦()然

矗()立

瞩()目突袭()

宏()图chōng

mòchùzhǔxíhóng2.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成语。(1)将人类对于深邃海底的兴趣和探求发挥的

(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2)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

(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淋漓尽致劈波斩浪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B.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C.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伫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D.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解析】“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用在这里不太恰当,应为“矗立”。D例句: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

在那片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心,一辆巨型工程车稳稳驻扎,它的车身宛如一座移动的堡垒,顶端装备着一把巨大的机械爪,优雅而有力地舞动着,轻柔地拥抱着一台橙银双色交织、形似沙漠狐的精密仪器,仿佛在无言的沙漠交响曲中,演绎着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舞。4.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仿写:上联:蛟龙潜渊探奥秘,碧波万顷展宏图下联:5.“蛟龙号”深潜700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且在同一天,我国航天工程——“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成功。请你围绕这一事件对出下联。神舟凌空绘苍穹,星辰大海织锦绣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深潜”人生拓展阅读2016年10月15日,中国首艘核潜艇游弋大洋40多年后退役,进驻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不过,中国首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以下简称“719所”)黄旭华的办公室里,除了装满书的几只柜子和依靠在墙根的几堆资料,最显眼的物件是两个潜艇模型:中国第一代“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第一代“汉”级攻击型核潜艇。

“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刚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时,领导给黄旭华提出要求。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过,今天回忆起往事,黄旭华也坦承:“隐姓埋名当无名英雄,也有难以忍受的痛苦。”1956年,黄旭华与李世英结婚。他开始研制核潜艇后,几十年的时光李世英都独自操持着家里大事小事。在女儿心中,父亲的功劳有一半是母亲的。

20世纪60年代,在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冬天寒风刺骨很难忍受的葫芦岛,黄旭华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研究,终于攻克了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信、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难题。

4000多吨的艇,要装上5万多台、件的设备,怎么精密地测出各个设备的重心,最后调整出一个理想的艇体重心,是个尖端课题。他用了一个堪称原始的办法,把科技人员派到设备制造厂去弄清每个设备的重量和重心。设备装艇时,在艇体进口处放一个磅秤,凡是拿进去的东西一一过秤、登记在册,施工完拿出来的边角余料及过剩的管道、电缆,再经过磅秤扣除。这样“斤斤计较”的严谨态度结合原始的办法,最后研制出的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时,其稳性完全符合发射条件要求。

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在核潜艇下装上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利用陀螺高速旋转,在发射导弹时把艇体平稳下来。黄旭华坚持按科学规律搞核潜艇试验,“为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的结论,非得跟着美国走不可?”经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后,黄旭华大胆地取消了这种设计,不用大陀螺依然可以保持艇体稳定。“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斩钉截铁地说。

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

“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一百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个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这样形容深潜试验的危险性。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同下潜,让艇员们有了信心。随着核潜艇里接连传出100米、200米……的指令,黄旭华表情平静、指挥若定,内心里却高度紧张。试验成功,这个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出艇后即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88年,黄旭华把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他给年轻一代当“啦啦队”,关键时刻给他们“撑腰”,还扮演“场外指导”。直至今日,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